培养水手操舵能力的思考

阅读: 评论:0

摘 要:受海上船舶大型化及自动化的影响,船舶对水手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内河的通航密度已经很高了,水手操舵技能对船舶安全航行的影响越来越突出。随着中国职业水手的逐渐退出,师带徒培养水手操舵能力也进入困境,选择适当的培养方法尤为重要。
关键词:水手技能 操舵技能 舵令 把定航向 抽腾忍让 抬头操舵
帕斯卡裂桶实验
山药开沟机有一首老歌“大海航行靠舵手”,帆船时代已成为历史,现代航海有船长、值班驾驶员指挥船舶操舵,在茫茫大海上有自动舵控制船首向,舵手似乎仅仅是服从指令操舵,不过比自动舵更灵便一些而已。在宽广的海洋上的确如此,但一旦进入通航密度较大的港口、江河、湖泊或水性复杂的岛礁区、狭水道,安全航行还真少不了对舵手的依赖。如何培养一名优秀的舵手,以下谈谈本人的想法。
1.必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在教学中,培养一名水手的操舵能力大多是从舵令及操舵程序入手,培养学员如何在合理时间内准确的转向,能在有风流水域把定航向,将控制偏航误差在合理的范围以内就算合格了。正确理解舵令的内涵,也算得上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我们通常使用的舵令有舵角舵令——左/右舵5°/10°/15°/20°或左/右满舵,还有航向舵令。良好的船艺要求在避让时必须使用舵角舵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长江的客货船上练习操舵,驾驶员给出一个向右调整5°的航向舵令,我按照船上师傅教我的方法,先操右舵十,待航向转动2°后回舵到正舵的位置,待航向转动3°时向左压舵十度,约20秒的时间内完成了驾驶员的指令并准确的把定了航向。当时的值班大副却表现出一脸愕然,
舵令的意图原本是缓慢向右调整5°的
航向,但我从左舵十到右舵十操舵几
乎没有停顿(当时的客货船是双车三
舵,操纵性能很好),由于操舵太快,
使用的舵角也不小,船发生了倾斜,
百花仙酒虽然把定的快,但船位也并没有到达
驾驶员所预想的航线。因此操舵不仅
要把定船首向到指令的度数上,更重
要的是要平稳操舵,在理解驾驶员意
图的基础上控制好转头角速度。舵角
舵令的舵角一般都是5的整数倍,舵
工操舵时一定要根据当时压舵及当时
周围局面适当的增减2~3°的舵角来控
制转头角速度,不能机械的服从。
要想正确理解收到的舵令,对周
围环境及局面的了解至关重要。从压
舵的大小及船舶对左右舵应舵的快
慢是可以大致了解操舵环境的。如何
了解周围的局面——抬头操舵至关
重要。当前职业水手缺乏,船上水手
大多是学校毕业生,操舵训练经历相
对不足,由于不自信,他们操舵时大
多低头紧盯着罗经,防止跑舵,根本
没有顾及周围的局面。收到舵角舵令
时,就看舵角指示器,好像船舶周围
的局面与操舵者无关一样,只管服从
指令操舵即可。在复杂的航道或通航
密度较大的水域这样操舵就很危险
了。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
在长江的顶推船队上实习操舵,内河
测量温度表船当时只有磁罗经,1°的航向变化在
磁罗经罗盘上的表现就是1毫米的刻
度,不仔细观察或者眼神不好根本不
能在磁罗经罗盘上感觉到1°航向的变
化。但船上的老舵工就是通过抬头操
褐变度舵远眺前方,将航向把定误差控制在
1°以内,而且还能协助瞭望。只有对
船舶周围的环境及局面做到心中有
数,才可能让横向具备4艘驳船宽度,
总宽近50米的拖轮船队顺利通过140
米宽的长江大桥桥孔。抬头远眺监控
船首向的变化可以通过“tan”函数来
计算,航向改变1°,船首千米以外物
标的横移距离为 ,2千米之外的参照
物横移距离超过34米,以此类推,船
首参照物的横向位移远远高于罗盘刻
度变化的感知度。观察前桅与参照物
遥控大脚车
的相对运动趋势,就能得到船首偏离
航向的早期警报,便于用小舵角及时
纠正偏航,正如长江老舵工所述“舵
动船不动”,他们就是利用这种操舵
方法将船首偏航控制在1°以内的。以
船首前方的航标或岸上的参照物操
舵,还可以很好的感知风流压差对船
位的影响,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
操舵人员才是真正首先感知到船舶
风流压差变化的人。航行中把定航
向一定要选择远距离的物标作参考,
如果物标过近,船舶虽然指向了一个
点,但航向却在不停的变化,犹如锚
泊船在绕锚位旋回一样。
112/ 珠江水运·2019·06
被动应舵转换为主动操舵,
一名熟练的舵工。
113
/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9:14: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092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操舵   舵令   航向   水手   船舶   船首   培养   局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