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感应的原理

阅读: 评论:0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灌铅
电磁感应的原理

电磁感应原理:
一、什么是电磁感应
电生磁、磁生电,这就是电磁感应。
1、 电生磁:图所示就是一个电生磁的实例
图                            图                                                                     
在一只铁钉上面用导线绕了一个线圈,当把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一个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时,电流就会经由线圈流过,这时铁钉就具有了吸引铁屑的能力,铁钉就有了磁性,图所示。此时把连接于电池的导线取消,流过线圈的电流被切断,铁屑有都离开铁钉,掉落下来,铁钉又失去了磁性,图所示。因为线圈有电流流过而产生了磁性,因为线圈的电流被切断停止了电流的流过,又失去了磁性,这就是电生磁的现象。
                                                    图                      图
既然导体流过电流就能产生磁,那么电流流动的方向和磁极(N极 S极)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呢。在电工原理的概念中,有一个着名的定则“右手螺旋定则”(也称“安培定则”),就是依据右手握拳,拇指伸直这种手的形态;来判断磁场的方向。也就是根据导体或者线圈内部电流的方向来判断磁场的方向:
图所示;这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图中电流由电池的正极经过线圈流向负极,线圈上箭头方向是电流的方向,线圈内部产生磁力线的方向是左边是S极、右边是N极,这正好和图所示的右手握拳,拇指伸直这种手的形态相吻合,即;右手四指所指是电流的方向,伸直拇指所指是磁场N极的方向(也就是磁力线的指向)。
同样通电的直导线的周围也会产生以导线为圆心的同心圆磁场,图所示。这个直导线流过电流的磁场和磁场的方向也可以采用右手握拳,拇指伸直这种手的形态来判断:
如图所示;右手握通电的直导线,拇指是电流的方向,握拳的四指就是围绕直导线磁场的方向。
手机镜片
结论:导体通过电流就会产生磁场,并且磁场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有关。
灌浆剂2、 磁生电
图是自行车发电机的构造原理图;
图                          图
在图中,中间有标有N S极的是一个圆形永久磁铁,其磁力线的分布是从N(北极)极指向
S(南极)极,图中有箭头的虚线是磁场磁力线的分布图。在圆形永久磁铁的两边分别有两个串联在一起的线圈,由于线圈靠近永久磁铁,线圈也置身于磁场中;磁力线从线圈中穿过。线圈的两端连接一只灯泡,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圆形永久磁铁是可以旋转的,可以在自行车车轮的带动下旋转;图所示。
当永久磁铁不旋转时;虽然线圈也作用于磁场之中,磁力线穿过了线圈,但是灯泡是不发光的,就好象自行车车轮不转动;车灯是不会亮的。
当自行车在骑行时;车轮带动永久磁铁旋转;永久磁铁磁场的磁力线也随之旋转,此时永久磁铁傍边的线圈等于在不停的切割磁力线,此时灯泡也开始点亮发光,图19所示;自行车骑的越快,永久磁铁也旋转的越快;灯泡也就越亮。
这个自行车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说明了如下问题;
(1) 导体切割磁力线导体内部就会产生电势,如果导体是闭合回路;这个电势就会形成电流。
空气过滤芯(2) 导体切割磁力线的速度越快(永久磁铁在车轮的带动下旋转越快);电势就越高,
如果是闭合回路内部的电流也就越大(灯泡越亮)。
abs耐高温注:这个因为切割磁力线而产生的电势就叫:“感生电势”(感生电势就是因为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势)。
结论:导体切割磁力线就会产生感生电势,这就是磁生电的电磁感应现象。
磁力线和线圈相对的变化速度越快感生电势就越高,这就是着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生电势与导体周围磁通的变化率成正比。
通过前面的学习,引入两个名词:外加电势,感生电势(感应电势)。电热画
外加电势:使导体或者线圈产生电流的外接电源就称为外加电势,例如图中的电池产生的电压。
感生电势(感应电势):导体或者线圈和磁力线(磁场)相对(切割磁力线运动)运动产生的电势(因“磁”)而产生的电势,称为感生电势或感应电势。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0:1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080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线圈   电势   电流   磁场   磁力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