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一网通办”为例
(洋山港海事局,上海200086)
-Take the “Handle through One Net”as Example
ZHAO Zhi-qiang (Yangshan MSA, Shanghai 200086,China)
收稿日期:2021-01-08;修回日期:2021-02-23作者简介:赵治嫱(199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主要从事政务受理工作。 DOI:10.ki.issn1673-2278.2021.04.015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实施“放管服”改革,鼓励通过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在2018年印发了《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着力在优化营商环境、高速开发、高度开放的大背景下形成“信息多跑路,服务对象少跑腿”的服务新模式。海事作为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持保障系统,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力量。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围绕上级部署,制定了《海事信息化一体化发展总体方案》。全国海事部门发挥科技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在建设“智慧海事”中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影响能力,将“互联网+政务服务”与海事日常工作包括安全监管、行政执法等进行全面融合,利用其核心技术即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先进手段能够快速有
效地改善海事公共服务与治理能力,同时,做好海事发展智慧服务中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有利于实现海事协同治理的智慧化和便捷化,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深入落实“放管服”各项要求、建设“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海事发展新局面、提升“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护水上环境清洁、保护船员整体权益和维护国家海上主权”的能力、推进“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解读
(一)协同治理
协同治理,本质是通过在共同处理复杂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协调,实现共同行动、耦合机构和资源共享,从根本上弥补政府、市场和社会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它强调多元主体基于利益共同体需要采取集体行动,互相配合、相互协调、协同进步以达到协同治理
赵治嫱40
2021第4期
的优势[1]。习近平强调协同治理要全面协同推进改革的步伐,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加入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各系统内部也要协同发展,外部协同推进和内部协同推进互相协调,构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法规制度新格
局。
浮游生物计数框(二)海事智慧服务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深化交通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发展[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22日发布了《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其中第一章讲到我国交通走新时代交通发展之路中要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智慧交通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发展联动创新,拓展交通运输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2012年直属海事系统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智慧海事”的概念,即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机等信息化的手段强化各类海事立体化系统建设,从而提升日常工作的水上监管能力、应急防控能力以及综合服务能力[3],使海事发展由“汗水型”走向“智慧型”。海事的智慧服务在智慧海事建设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电子政务网上办理的形式将海事政务服务事项100%纳入线上申请办理通道,使企业和众基本实现了“单点登陆、一次认证、全国漫游”,最终以期实现海事政务服务统一窗口、统一标准、统一展示、统一评价、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4]。 三、协同治理一网通办现状
(一)国外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中,一些发达国家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的做法已经比我们领先许多。2019年5月,丹麦海事局宣布正式启动海员数字证书试点项目,项目首先在马士基航运旗下的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Mumbai Maersk”轮试行,2019年7月该轮作为全球首艘搭载船员电子系统的船舶已于天津海事局的东疆完成模拟受检。新的证书模式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并提供更轻松的证书查、保存和校对方式。作为丹麦海事局向数字船舶和数字化海员证书发展的首个阶段,此举逐步推动着丹麦海事局成为数字化海事局。2020年2月,挪威海事局宣布已经向船舶颁布电子《船用油污损害民事责任证书》(CLB)和《油污损害民事责任证书》(CLC)证书,而相关纸质证书将不再提供[5]。 (二)国内海事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一网通办”现状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
一网通办平台(https://v)上线试运行,
平台主要为企业和众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事项、
储物柜电子锁电子证照等服务,能够实现一站式直达海事局的各项政
务服务,也可以对海事局电子政务服务工作提供投诉建
议,发挥了海事局政务服务公共入口、公共通道、公共支
撑作用。目前平台能够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按照类型分为
按个人、法人、业务和性质申请事项,便民事项包括各类
公告及信息查询,共整合了部海事局、直属海事局、分支
海事局、海事处四级架构的65项海事政务服务事项、26
项便民查询服务,以并行的办理模式极大便利了服务对
象,提供了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服务事项申请途径。
笔者在上述已有形式的基础上思考了目前工作中几
大主要热门办理事项的智慧服务特点:
1.交通系统无线电台审批网络球
水上无线电通信是船舶交通组织、水上应急搜救以
及船舶间避碰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水上的交通安
全。该项业务从网上申请到证书邮寄到家基本实现了全
程在线办理,经梳理后发现尚存在两点主要问题:
(1)申请过程存在较多困难。针对相关服务指南笔
者对10家航运公司做了简单的访谈和意见征集,行政相
对人提出的疑问和建议主要集中在系统账号申请及使用
不方便、登录困难、上传材料繁多、耗时冗长、审批时间
过长等方面。对于新成立的航运公司以及仅拥有少量船
舶、鲜有接触无线电台申请业务的相对人来说,无论是申
请账号还是材料信息上传都较为困难。
(2)权责划分模糊,流程不完善。对于海事受理部
门来讲,由于综合服务平台的系统分级分类权限不够完
善,在相对人无法自主选择申请审核单位的情况下,不同
分支海事局的受理人员极易同时对无线电台的有关申请
开展审核以及证书制作,系统的流程无法保证帐号权限
统一,极易因流程不完整等原因造成工作的重复和资源
的浪费。
2.船舶在港区水域内安全作业备案
船舶靠港时进行的一系列影响船舶和港口安全的活
动时需要向海事管理机构进行安全作业备案,确保作业
人员符合作业资质、船舶状态符合作业情形。
(1)利好措施节约申请人时间成本。该项业务由起初
41
中国海事
管理研讨
线下递交申请材料转到了线上提交信息,通过一组数据比对可见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据统计,2017年洋山港海事局全年港内安全作业报备数量为595次,消耗相对人到达政务大厅提交申请的往返路程近600小时。2018年洋山港海事局开始逐渐启用“E报备”功能,相对人仅需提前在上提交报备申请信息、上传作业人员资格证明即可,前后用时约5分钟。2019年该项业务基本全部实现网上申请,洋山港海事局全年共计申请数量为1 158次,申请量较2017年增长了94.62%,全年预计用时96.5小时,路程用时较2017年节约了84.16%,通过数量的大幅增长和办理用时的大幅减少对比可以明显看出线上报备给相对人带来了极大便利。
(2)平台众多信息分散不宜管理。当前可用于申请备案的平台包括交通运输部“一网通办”平台、洋山港海事局以及疫情期间快速便利化的邮件发送申请,众多的渠道反而使得相对人甚至海事受理机构的受理人员都摸不到头脑,申请和审核都需要大量时间。从平台应用情况来看,通过交通运输部“一网通办”平台申请显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网通管平台后台的数据自2019年使用以来至2020年12月29日,近2年的时间仅有12家单位的17次备案申请,利用率相较于洋山港海事局“E报备”同时段的2 409次备案申请显得极低,但海事机构仍需在各平台时刻关注待受理申请,工作效率略显冗余且影响工作时间分配。
3. 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审批及归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规定在沿海水域进行水上水下施工以及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必须报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
(1)在线申请审批节约资源及往返路途。水工申请单位一般都位于靠近市中心的地点,携带材料前往海事机构包括往返路程时间、海事受理时间、办结归档时间,单次水工受理时间约3小时且耗费大量纸张归档收存。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11月洋山港海事局共审批完成水工申请52次,均为线下提交纸质材料,用时约156小时。
直至2019年12月起,水工申请开通“一网通办”线上模式进行受理审批,相对人仅需在交通运输部“一网通办”平台填写申请信息、上传材料附件即可“在家”申请水工许可,海事人员在线审核申请材料并作出审批,全部材料以电子形式进行保存,相较之前的线下申请方式,相对人省去了往返路途时间以及窗口等待时间,海事人员省去了归档保存时间,同时做到了无纸化办公节约了资源。
自2020年1月至11月洋山港海事局线上共审批完成水工申请106次,申请数量同比增长了103.84%,原因是东海大桥区域内的水工项目较上年明显增多。在这种水工申请大幅增长的前提下,线上申请办理模式节约了318小时的办理时间。
(2)“放管服”措施获得五星好评。根据《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全力打造上海海事政务服务品牌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各海事局广泛宣传、积极引导行政相对人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客观评价,自2020年12月启动以来,洋山港海事局累计收到政务服务评价近30条,全部为非常满意。而所有评价均来自于水工审批项目,数据体现服务,“一网通办”的水工线上申请得到了相对人的高度认可和好评,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放管服”有效举措,展现了从最初的网上咨询到最终的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全链条,体现了海事智慧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四、在协同治理下做好海事智慧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数据赋能,整合完善系统,优化服务效率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出发点是合理优化资源整合,“单点登录、一次认证、全国漫游”的理念目前并没有充分体现。笔者建议通过大量的用户满意度调研和系统测试,不断进行功能优化的系统调试,解决访问过程中网络不稳定或者页面不一致、提交信息比对错误、服务重速度轻效率等问题,尽快升级完善整合到统一平台、优化系统人性化服务功能、充分确保页面稳定信息准确。
参考工信部针对、支付宝等6大类43个App于2021年1月起进行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为打破海事部门与老龄化船员的“数字鸿沟”,笔者建议在海事智慧服务方面也将类似于“适老化”改造纳入到“一网通办”的升级完善中,以尽量简单直接、避免繁琐操作的方式提供“互联网+
政务服务”。
(二)强化内功,加强宣传培训,打破信息孤岛
海事智慧服务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海事内部工作人员应全面充分地考虑并了解面对的服务对象各类申请诉求以及对接国家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以及交通运输部、地方政府政务服务平台的工作性质。变速箱试验台
因此,“互联网+政务服务”应当制定良好的对外政策宣传以及有效的对内业务培训计划。以有效的内部业
(下转至第50页)
42
面包炉务培训为前提,让海事工作人员掌握当前海事智慧服务建设开发现状以及各类操作流程,从而保证面对相对人的各类咨询时,都能准确给予官方答复,真正实现“首问负责制”,对工作负责,对相对人负责。笔者建议对外扩大宣传途径,增强官方发布的权威性、及时性、有效性,合理管理各类官方平台,例如政务、政务微博、政务网站,制作“一网通办”宣传手册,让相对人即时且直观地掌握“一网通办”最新信息。
(三)部门协同,促进资源共享, 避免各自为政系统内各部门协同治理将有力促进智慧海事的发展建设。针对电子政务的效果研究,国外学者认为关键问题在于信息管理、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的研究。回望今日智慧海事的政务发展,我们明显看到有很多喜人的成就,但各类网站、手机应用等一拥而上的创新程序应当充分考虑“全国一盘棋”整合统一的理念,电子政务功能扩展百花齐放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业务在移动端使用方面出现了“九龙治水”的情况,各个系统的开发自立门户,政务服务信息跨部门共享困难,政务服务互动交流成效偏低,部门壁垒难以突破。
因此,笔者建议在海事智慧服务的过程中,各单位、各部门充分做到对外服务系统和对内办公系统的网站整合,保障政务消息互联互通,各地海事机构联网查询功
能以及联网办理功能快捷方便、应用稳定,并明确网页第一时间跳转提醒,以免错过申请信息的申报时间,应用“互联网+”将海事的智慧服务做到效率最大化。
五、结语
本文研究的“互联网+政务”典型代表海事“一网通办”项目启动近两年时间,学者们对其研究较少,项目在全程网上办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突破。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从部门协同治理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及看法,以期对于未来的海事智慧服务建设有多一分的突破和发展,进一步创新政务服务举措、保障政务服务效率、增强政府与公民的密切融合,切实提高智慧海事
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田培杰.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3.
帐篷门[2]
中央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N].人民日报,2019-9-20(4).[3] 赵远哲.用信息化构建“智慧海事”[J].中国海事,2012(2):10-12.[4] 贾云新.全面推进海事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相关问题及建议[J].中国海事,2020,06:2.
[5] 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长三角智能航运发展报告(2020)[R/OL].[2020-12-11]./s?id=1685777173312526489&wfr=spider&for=pc.
运时污水处理、设备反冲洗和淤泥清理交付、贮存柜污水交付等情况,既方便船员记录,也方便主管部门检查。
五、结语
随着我国对内河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对船舶生活污水的处理要求必然更高,需要我们理顺和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技术研发和执法力度,提升船员意识,规范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更加重视生活污水污染问题,采取措施防止生活污水的违规排放,共抓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9)[EB/OL]. [2019-11-14].v/page/article.do?articleId=2ED63311-23DE-4EA6-BF75-343220C726C9.
[2] 王辉.内河船舶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问题研究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6):166.
[3]
环境保护部.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 3552—2018 ) [EB/OL]. [2018-01-25].v/gkml/hbb/bgg/201801/t20180131_430625.htm.
[4] 李加亮.浅谈内河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产品检验[J].珠江水运,2016(17):56-57.
[6] 张健,钱灵艳.内河船舶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和建议[J ].世界海运,2019,42(8):26-28.
[7]
徐正兵,李克强.长江内河船舶生活污水上岸处置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 .中国海事,2019(11):58-59.
[8]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船舶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公告[EB/OL]. [2018-01-12].v/gkml/hbb/bgg/201801/t20180116_429800.htm.
(上接第42页)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