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玉昊 汪大伟
来源:《设计》2021年第01期
关键词:地铁车站 一体化设计 整体空间 文化 功能 运营 引言
地铁车站作为城市交通中规定性极强的空间,有着其独特性。地铁车站空间的设计专
业划分,主要包括建筑设计、装修设计、设施设计、导向设计、广告及商业设计、公共艺术设计这六个方向的设计专业[1] 。
在我国以往的地铁车站空间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之间通常趋于分离化,配合度低,在后续的车站运营过程中常常出现因整体性不强造成的诸多弊端,比如地铁人流动线复杂、空间功能缺少规划设计、引导视觉信息混乱、公共设施设备缺少设计感等问题。因此在地铁车站空间设计过程中引入“一体化设计”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在车站设计过程中,应秉承立体型的设计理念进行综合考量,时刻以“一体化”的设计思维考虑,打破学科界限,注意到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创造新的视觉形式,运用新型材料,产生新的感官体验等,以此解决地铁空间目前存在的不足,发挥地铁车站的最大优势。
rat组合旋挖钻机工法网 在我国以往的地铁车站空间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之间通常趋于分离化,配合度低,在后续的车站运营过程中常常出现因整体性不强造成的诸多弊端,比如地铁人流动线复杂、空间功能缺少规划设计、引导视觉信息混乱、公共设施设备缺少设计感等问题。因此在地铁车站空间设计过程中引入“一体化设计”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在车站设计过程中,应秉承立体型的设计理念进行综合考量,时刻以“一体化”的设计思维考虑,打破学科界限,注
变径套
自动启闭阀意到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创造新的视觉形式,运用新型材料,产生新的感官体验等,以此解决地铁空间目前存在的不足,发挥地铁车站的最大优势。
钢丝线 一、文化主题设计
(一)当地文化挖掘
地铁作为连接城市各个支点的重要脉络,其车站空间理应体现城市文化的“在地性”。地铁空间的“在地设计”即是源于当地自然环境、地域特性、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特征,使空间的结构、组织、材料等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独有气质。
跌落实验台 关于地铁空间一体化设计与之所处的地域文化形态的关系,日本著名策展人南条史生提出“定点艺术”(site-specific atr)的说法与之类似,意思是指艺术家视空间为一种重要媒体,在认识地点和阅读空间之后所创作出来与环境特性密切结合的作品,特别的是由于作品与地点的紧密关系,因而这一类作品很难在其他空间展示,因此这一地点涵盖了两个重要特征:空间属性和历史文化脉络[2] 。地铁空间的设计也同样包含了空间属性和历史文化脉络。空间属性首先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出行,其次在精神上满足人们的审美,同时考虑
的是建筑结构、材料、技术等;历史文化脉络便是赋予到空间属性中满足人们精神上审美需求的要素,所以两者在地铁车站设计中不能单独而论。第一步考虑的应当是地域文化背景与车站空间如何用现代化的设计方式融合,也就是空间属性如何与历史文化脉络相融合。
优秀的地铁车站空间会给乘客带来感官和心理上的归属感。例如,德国汉堡港口地铁站,就通过对钢材、灯光、彩的运用突出了汉堡作为港口城市的地域特性,站内的“光之雕塑”既作为一件艺术品又起到了照明的作用,12个悬挂在站台上的光箱造型源自港口的集装箱,其颜会根据时段的不同而变幻,并反射在整个钢制地铁站空间中,既体现了德国人严谨的做事风格,又营造出当地引人入胜的迷人气氛,是空间属性与地域性相融合的呈现,如图1。
(二)明确主题理念
地铁车站既满足了快捷安全的交通功能,也是承载着城市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空间。每条地铁线路的设计都应在展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明确主题思想,并将主题思想作为顶层设计的原则。各站点体现特的同时都不能脱离整条线路的主题理念和整体基调。
相对于国内来说,欧美国家地铁起步早,对地铁车站空间主题思想的把握相对成熟和明确,整体性强的同时也更有冲击力。最为人称道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展现了城市的开拓精神,把“艺术装点地铁”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站内保持了开挖隧道的岩石表面,并邀请艺术家们在此创作,将此地变为世界上最长的地铁博物馆;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中心,其地铁的建设也与艺术思潮紧密联系,从新艺术风格到古典主义风格再到现代主义风格,地铁车站空间展现出了独具特的时代变迁;德国柏林地铁站用冷静严谨的德国风格打造出了彩鲜活的地下车站,高纯度的用使得地铁站显得不那么陈旧和沉闷,冷静中透露出热烈,风格明显,如图2。
在我国,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在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之时,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在具备了基本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将地铁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了交通、文化和艺术集中呈现的载体,在当时发挥了独特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的作用。图3中,当年奥运支线体现的是奥运人文的主题思想,同时各个站点利用严谨、完整的空间材料与平面元素的表现力展现北京的历史文化积淀,整条线形成一站一景的思路,在满足地铁最基本的功能需求之上,合理地把人的因素、艺术的因素加入其中,为之后的地铁公共室内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参考[3] 。可惜在与建筑、设施、后期运营等的结合上没有做到全面的考虑。
当今上海地铁发展飞速,在上海的地铁空间建设中,体现了地铁文化从无到有、从简陋到丰富、从小众过渡到大众的过程。正是有了多元素材的装饰,上海地铁空间内具有了良好的文化氛围[4] 。上海地铁强调线路结合城市地域文化特,形成了线路文化主题战略。在2010年世博会前夕,上海13条地铁线路在社会各方努力下经过考察调研,分别确立了各线的文化主题,例如,1号线的南来北往、3号线的明珠生风、6号线的海上霞光、7号线的金橙秋实、8号线的蔚蓝畅想等,主题明确、有据可循、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共同构成了上海地铁线路网的良好形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同样在地铁车站空间一体化设计的道路上也正在探索中。
二、空间功能设计
(一)梳理功能定位
为了保障后续设计工作的無盲区、无遗漏,能全面完整地展开设计,在前期应对全线车站的各项功能进行完整全面的梳理和系统化的分类,同时为功能设施的扩展以及细节处理的协调性上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地铁车站空间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在未来地铁车站功能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智能化,更加人性化。把车站功能细节分类分系统梳理可分为四大
系统:装修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公共艺术系统和设备系统。功能区和乘客直接接触的区域为第一界面;功能区和管理人员接触的区域为第二界面。下表反映了目前梳理出来的功能分类扩展的基础结构,如表1、2。
按照车站布局来分,可将地铁车站分为公共区、设备及管理区、轨行区三大区域。公共区对所有乘客开放,包括通道和出入口、站厅层和站台层;设备及管理区不对乘客开放,主要提供地铁车站运营管理和設备;轨行区就是站台中地铁列车停靠的区域。设计团队的工作就是将表中的各个具体功能设施合理的安排在这三大区域之内,并兼具功能性和艺术性。
(二)整合空间设计
地铁车站空间一体化设计的载体一个开放包容建筑结构。在开展一体化设计设计工作时及时与建筑设计团队对接,沟通对建筑的需求,以空间功能为源头着手优化和改进,为行人创造一个合理的空间。将建筑结构与上述的装修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公共艺术系统、设备系统与空间主题相结合,寻建筑结构本身与地铁空间中的共性。使建筑不再是单纯的“混凝土盒子”,而是演化为以轨道交通建筑为载体,通过多学科、多专业、多维度
的跨界一体化设计,使建筑结构和公共空间环境结合,保留建筑本体的同时,突出建筑与公共空间环境的整体性[5] 。
目前国内许多地铁站的进站安检机摆放突兀而无序,摆放位置缺少规划,破坏空间完整性,甚至简单粗暴地直接用栏杆隔开,影响美观,所以进站空间需要整合和提升。这里就需要和建筑方结合,为安检设备辟出专用的空间,为其配套设施,让其在空间中更合理自然。例如,采用内嵌式设计,让设备和建筑融为一体,让空间尽量保持完整,进站闸机方向调整与乘客进站方向一致并与嵌入式安检机结合,以节省空间提高进站效率,客流顺畅,服务直接有效。改造后的安检区通道加宽,可以有效缓解高峰期客流量过大形成的通行压力,安检区域和车站空间有机结合,识别性强,美观效率,如图4。另外,原有自动售票机设备是直接放置在车站空间内,可以结合建筑空间设计,预留出空间,将设备内嵌至墙体内,体现一体化艺术设计,利落整洁。全线应在站厅公共区自动售票机上方配备新型购票导乘大屏。类似的车站内不完善的地方还有许多,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时按照上述理念,逐一进行优化和设计。
新加坡体育场捷运站的设计就是将建筑结构与车站装修完美融合的范例,该车站与新
加坡现有的国家体育场相邻,由WOHA建筑事务所设计,并获得了新加坡2010总统设计奖。由于和圆形的体育场相邻,又受到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极简主义雕塑的艺术启发,设计师将车站靠近体育场的一侧墙面设计为有弧度的曲面,鱼另一侧垂直的墙面形成对比。车站将天顶设计为露天的天窗,自然光可以直接照射进车站,这样可以防止人挤入受限的车站空间时发生的压迫和恐慌情况。车站的墙面被装修成铝制的银线条状,地面是清爽的蓝玻璃材质,乘客在进入车站时犹如进入到一个规模惊人的银峡谷之中,如图5。这个车站浑然天成,建筑结构就是一种天然的空间装饰语言,无多余的装修。正如伦敦地铁朱比利延伸线的设计总监鲍威尔所说,“建筑与装修之间的携手合作,十分巧妙并注重实际,装修中单纯的美化和装饰只显得多余和愚蠢[6] 。”
(三)把握环境营造
地铁车站空间的整体环境营造是以公共艺术为核心的,依据前文所说的当地文化为前提、主题理念为主线、车站整体空间的功能为基本点来把握,将公共艺术融入到空间的方方面面,利用人文关怀使整体规划、建筑构架、室内装修、服务设施等整合一体,相互配合。
1.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
地铁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传递城市文化特的一种媒介,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除了壁画、雕塑等公共艺术形式外,结合灯光、装置、特殊材料等具有互动性质的公共艺术也逐渐介入地铁空间中。利用全新的媒介与科技作为重要的载体,将影像与声音进行信息的交互传达,这种将多种媒介相融合的形式更加贴近大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视觉文化与听觉文化的体验[7] 。
按照空间一体化设计理念,地铁公共艺术的形式必定要和建筑结构、装修系统、服务系统、公共艺术系统、设备系统相结合,从而提升车站的空间环境氛围。公共艺术的选位也要结合地铁空间一体化的概念,一般来说,站厅站台的墙面为主要安置区域,根据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公共艺术的选位也不同,包括天顶、地面、立柱、楼梯空间、出入口、通道、特殊区域等。因此,公共艺术是作为地铁空间的一部分在设计之初就应该留有余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