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皮的功效作用丹皮的介绍

阅读: 评论:0

丹皮的功效作用 丹皮的介绍
丹皮,又名牡丹皮,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产于安徽、山东等地。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丹皮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丹皮的功效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丹皮的功效作用
丹皮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牡丹皮,粉丹皮。
来源:为毛莨科落叶小灌木牡丹的干燥根皮。栽培或野生。
产地:主产于安徽省的铜陵、凤凰山、南陵等地,湖南邵阳、祁东、邵东等县,四川垫江、灌县。此外河南、山东、甘肃、陕西、湖北、西藏等地均有生产。
概述:人工栽培丹皮,目前产地有几种规格,如连丹皮、刮丹皮、细丹皮、骨丹皮等。野生品不分规格统称川丹皮。
性状鉴别:1、连丹皮。呈圆筒状,稍弯曲,长3~17厘米,直径约0.5~1厘米,厚约0.2~0.3厘米。外表皮棕褐或灰褐。上面有一条纵形裂缝(是抽心时的刀痕),并带有不规则的略凸的横长皮孔及须根痕。 栓皮脱落处呈粉棕。内表面淡棕或灰黄,显细纵纹理,并有白小亮星(丹皮酚)。折断面粉白,显粉质。有特殊香气,味微苦酸涩稍有麻舌感。产于是安徽省凤凰山区的连丹皮,皮细肉厚,条干圆直粗壮,两端剪平切齐,纵 形刀痕紧闭,外皮褐,内碴白,气清香,习惯认为是最优品种,习称凤丹皮,多供出口外销,现市场少见。
2、刮丹皮。是选与连丹皮规格相同的鲜丹皮用竹刀或瓷片括去外表皮的一种规格。表皮淡棕,在节疤皮孔根痕处常有未去尽的栓皮,形成棕褐花斑。余同连丹皮。
3、细丹皮。是选过连丹皮之后,下余较细的丹皮。直径在0.5厘米以下,长短不一,约3~15厘米,余同连丹皮。骨丹皮是细丹皮未抽去木心者。
4、川丹皮。分栽培和野生两种。栽培品产于垫江,灌县等地。其原植物及商品性状,均与上列三种相同,但野生丹皮,则有保氏牡丹,野牡丹、四川牡丹、黄花牡丹、川赤芍等多种植物的根皮。其主要特点,都是小灌木,而不是草 本(芍药是草本)。由于生长年限不同,
品种不一,因而剥下的丹皮,粗细不等,多呈不规则的片块状或卷筒状。一般皮层较薄,刀口处两边向内卷曲,但不紧闭。外表棕褐,表皮脱落下呈污黄或黄绿,内表皮黄白或紫,有 的带棱槽或残留粉质粘连的木心。断裂处多显淡紫,无或少白小亮星。亦有香气,味苦涩,带有杏仁味。此外,西藏地区的野生丹皮,也列入川丹皮之中,但皮层较川丹皮稍厚而整齐,并有白小亮星。通柜
以条粗长,无木心及须根,皮厚,断面粉白,香气浓,附有亮银星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丹皮酚(即芍药醇)、牡丹皮原甙、苯甲酸、植物甾醇、鞣质等。
功效与作用:1、抗菌。体外试验丹皮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白喉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2、降压。丹皮水煎剂有降血压作用,与所含的丹皮酚及其糖甙有关。
此外,还观察到丹皮有活血通经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或炒炭。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主治: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经前发热,痈肿疮毒,损伤瘀血、阴虚发热、无汗滑蒸。
擦鞋巾配方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清泻肝火和凉血消瘀(消炎、降压)。比例混合器
1、用于肝郁火旺而致的发热(下午较甚)、盗汗或自汗、头痛目涩、颊赤口干、月经不调(包括某些类型的慢性肝炎、月经不调)。常配栀子 、柴胡等,方如丹栀逍遥散(丹皮与栀子配合,能增强清肝热的作用)。
2、用于肠痈(急性阑尾炎)。取其有泻热消瘀(消炎)的作用,须配大黄、金银花等,方如大黄牡丹汤加减,治单纯性阑尾炎。
3、用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而有肝郁积热症状者,包括眼底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眼底出血等。可用丹皮配野菊花、石决明等降压,方如丹皮野菊汤。
4、用于阴虚发热。可配青蒿、鳖甲(青蒿鳖甲汤);或 配地黄、山萸肉(如六味地黄汤);或配四物汤(如丹栀四物汤 ,治妇女虚热尤好)。
5、用于热症出血。在温热病时,助犀角、生地以凉血 止血。一般血热秘致的衄血、吐血,也常用丹皮。丹皮煅炭,止血作用更好,故上灰散用之。
6、用于跌打瘀血。胸、腹部挫伤后有瘀血停留作痛者,在理血方剂内常加丹皮、赤芍等以凉血去瘀。
使用注意:1、丹皮与桂枝都能通血脉中壅滞(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丹皮性寒,适于热症;桂枝性温,适于寒症。在妇科杂病中,两者有时也配合应用,可加强活血去瘀,如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 桃仁、赤芍)治盆腔炎;温经汤(桂枝、丹皮、当归、白芍、川芎、党参、半夏、麦冬、吴茱萸、阿胶、生姜、甘草、红枣)治月经不调。
2、脾胃虚寒而有泄泻者,以及月经过多者都不宜用。
用量:6~9g。
处方举例:1、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丹皮6g,山栀6g,柴胡9g,当归12g,白芍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3g,薄荷3g(后下)、生姜1片,水煎服。
2、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9g(后下)、丹皮15g,冬瓜仁30g,桃仁9g,银花30g,连翘15g,生苡仁30g,生甘草6g,水煎服。
钢坯夹具3、丹皮野菊汤:丹皮6g,野菊花9g,银花藤18g,鸡血藤18g,石决明30g,佩兰9g,水煎服。
4、丹栀四物汤:丹皮6g,栀子6g,当归9g,熟地12g,白芍9g,川芎6g,水煎服。
丹皮的介绍
丹皮,又名牡丹皮,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产于安徽、山东等地。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生用或炒用。《本草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现代研究,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
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
基本信息编辑
中药名 牡丹皮[1] [2]
别名 牡丹根皮、丹皮、丹根。拼音 mu dan pi
直流无刷风扇
英文名 Tree Peony Bark,[1] CORTEX MOUTAN [2]
原植物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1] [2]
药用部位 植物的根皮。
功效分类清热药;凉血药。[1]
附注 植物描述,详见词条:牡丹
药材药性编辑
性味归经
⑴性寒,味苦;凉;微寒。归心;肝;肾;肺经。[1]
⑴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2]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2] [1]
用法用量
边侧⑴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1]
⑵内服:煎汤,6-12g。[2]
用药禁忌
1.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2.《本经逢原》:自汗多者勿用,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为其性专散血,不无
根脚散阔之虑。
3.《得配本草》:胃气虚寒,相火衰者,勿用。[1]
药用配伍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苦寒,入心肝血分。善能清营分、血分实热,功能清热凉血止血。治温病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发斑、吐血、衄血,可配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等药用;治温毒发斑,可配栀子、大黄、黄芩等药用,如牡丹汤(《圣济总录》);若治血热吐衄,可配大黄、大蓟、茜草根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若治阴虚血热吐衄,可配生地黄、栀子等药用,如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篇》)。[3]
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本品性味苦辛寒,入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知母、生地黄等药用,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3]
3.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本品辛行苦泄,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血滞经闭、痛经,可配桃仁、川芎、桂枝等药用,如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治跌打伤痛,可与红花、乳香
、没药等配伍,如牡丹皮散(《证治准绳》)。[3]
4.痈肿疮毒。本品苦寒,清热凉血之中,善于散瘀消痈。治火毒炽盛,痈肿疮毒,可配大黄、白芷、甘草等药用,如散(《本草汇言》);若配大黄、桃仁、芒硝等药用,可治瘀热互结之肠痈初起,如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3]
药材来源编辑
来源考证
陶弘景:牡丹,今东间亦有。赤者为好,用之去心。
1.《唐本草》:牡丹,生汉中。剑南所出者,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凌冬不雕,根似芍药,肉白皮丹。土人谓之牡丹,亦名百两金,京下谓之吴牡丹者是真也。今俗用者异于此,别有臊气也。 2.《四声本草》:牡丹,今出合州者佳。白者补,赤者利。出和州、宣州者并良。
3.《本草图经》:牡丹,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花有黄紫红白数。
此当是山牡丹,其茎梗枯燥,黑白。二月于梗上生苗叶,三月开花,其花叶与人家所种者相似,但花止五、六叶耳。五月结子黑,如鸡头子大。根黄白,可五、七寸,长如笔管大,二月、八月采,铜刀劈去骨,阴干用。此花一名木芍药。近世人多贵重,圃人欲其花之诡异,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开,其状百变,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药中不可用此品,绝无力也。

本文发布于:2023-05-15 23:2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013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牡丹   作用   药用   植物   褐色   表皮   凉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