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PRIDE
信息技术是一切以数字形式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包括与信息的处理、传递、采集、应用及存储、检索、显示等有关的一切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以及感测技术(即4C技术)等。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发明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发展最快、影响力最大、渗透力最强的一门高新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技术。它正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可阻挡地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莫尔定律(计算机芯片功能每18月翻一番,而价格以减半数下降)、梅尔卡夫法则(网络价值等于网络节点的平方)、新莫尔定律(因特网的规模与业务量每9个月翻一番而成本下降50%)等持续起作用。有10年辉煌历史的电子数据交换(EDI)在不到二三年的时间内就被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EC或EB)所取代。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断言,信息技术在全社会范围的扩张和渗透,无异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它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信息化进一步带动了工业化
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在工业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背景下,进行了工业化。我国目前总体来讲处于工业化中期。但是,现代的工业化不同于19世纪的工业体系,应当是建立在当代工业体系上、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为基础的。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而同时又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因此,我们的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带动下来实现。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信息技术更渗透到各个行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之中。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催生剂。对于企业和行业而言,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渗透,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信息技术大量渗入产品之中,比如洗衣机从原来的主要靠手工操作到现在电脑程控,机床由原来机械式发展为数控式,在汽车等行业信息技术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用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控制自动化、操作规范化,充分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此外,信息技术也渗入了企业经营管理,比如电算会计、人力资源管理、ERP管理等等。这些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效率,减少了产品库存,加快了资金流转。 风能路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已加
入世贸组织,将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
二、信息技术产业化,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在认识和开发物质和能量两大战略资源之外,又开发和利用了信息这一战略资源。信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力,它日益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知识经济领域。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有资料显示,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40%。在25年前,全世界仅有5万台电脑,现在已增加到1.4亿台。20世纪60年代,一条横跨大西洋的电缆仅能容纳138对电话同时通话,现在一条光缆可同时容纳150万对电话通话。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信息技术对经济建设的推动,形成了以信息和知识产品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许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认为,如果说200年前工业经济开始替代农业经济,那么如今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管理和决策日趋规范化、科学化
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情报检索和经营决策,并由单个的信息工具发展成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出现了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借以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另外,在经济管理中建立经济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对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成效显著。
翻板百叶
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最大、增长最快的连接全世界各地不同计算机系统的全球化计算机网络,用户能在网络上检索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形(像)、声音、动画等)。通过上网浏览,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准确把握经济脉搏,大大增强了驾驭全局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为科学地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经济管理信息化与业务流程信息化融为一体的进程。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重建,使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也纷纷出现。与此同时,在开放式交互型的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还促进了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的变革。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全新管理模式开始出现,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将由信息流来引导、支配、组织和协调。学习
型组织、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柔性组织,以及虚拟企业、网络银行等管理概念日益增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不断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能力,实现管理规范化、决策科学化。
四、充分利用信息战略优势,建立和发挥战略管理优势
信息技术对经济管理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操作层和管理层上,更表现在战略层上。近年来,高层管理人员开始把信息技术进行战略性应用,出现了战略信息系统(SIS),用来建立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胜。当信息技术被用作经济管理的战略措施时,经济组织的发展战略与信息战略相结合,并以信息战略为主导来形成发展战略,其注意力也从内部管理延伸到外部管理,并把着眼点放在外部管理上,以调整组织内部力量,来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五、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经营理念
投票箱制作
新经济环境下,相当多的企业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企业重组与资源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渐显现并日趋尖锐,严重地阻碍企业转型,甚至导致其“流产”。在这种状态下,企业如
果凭借已往经验仍然固步自封,用传统的步伐与思维来经营,在外界日益激烈的竞争冲击下将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网络与通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竞争力,冲击着传统的经营模式。近年来,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性能,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并发挥网络优势,重塑自身形象,扩大市场份额。电子商务、网络生存,在改变人类生活状态与商业经营模式的同时,也产生更大的数字落差与知识落差。
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信息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今天,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使信息经济财富的增值空间扩大到全球范围,不再受国界的限制。因此,国家经济信息化是世界性的大趋势,我们只有走经济信息化的道路,走与全球信息化融合的道路,积极主动地与国际接轨,才能在世界经济竞
争中有立足之地。皮革涂饰
钢板桩引孔(《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