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2.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会受到气流等影响继而产生颠簸,过多的颠簸会对零部件造成损坏,因此在无人机中,尤其是在无人机的电机中,迫切需要设计一款减震结构,应用在无人机及其电机中,以对冲无人机和电机在飞行过程中造成的颠簸。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结构,安全性好,占用空间少,结构简单,提高减震效率。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震结构,包括
螺栓、上减震垫、下减震垫、固定板;
所述螺栓穿设于所述上减震垫和所述下减震垫且通过所述上减震垫和所述下减震垫与所述固定板挤压固定;
6.所述上减震垫的上端设有第一圆环部,所述上减震垫的下端设有第二圆环部,所述第一圆环部与所述第二圆环部通过第一过渡部连接;
7.所述下减震垫的上端设有第三圆环部,所述下减震垫的下端设有第四圆环部,所述第三圆环部与所述第四圆环部通过第二过渡部连接;
8.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用作所述螺栓的轴向和径向协同减震。
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的截面为
斜面。
10.作为优选,所述减震结构还包括螺母,所述螺栓远离所述螺母的一端通过第二外压片挤压所述下减震垫。
11.作为优选,所述螺母间接通过第一外压片挤压所述上减震垫。
12.作为优选,所述螺栓远离所述螺母的一端为锥型,所述第二外压片的下斜面与所述螺栓远离所述螺母的一端的斜面相适配,所述第二外压片的内壁与所述螺栓互相螺接,所述第二外压片的上斜面与所述下减震垫的下斜面相抵接。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外压片的下斜面与所述上减震垫的上斜面相抵接,所述第一外压片的内壁与螺栓相抵接。
14.作为优选,所述上减震垫的下斜面与所述固定板相抵接,所述上减震垫的内壁与所述螺栓相抵接,所述下减震垫的上斜面与所述固定板相抵接,所述下减震垫的内壁与所述螺栓相抵接。
15.作为优选,所述螺栓远离所述螺母的斜面、所述上减震垫的上斜面、所述下减震垫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
倾斜角的角度都不同。
16.作为优选,所述下减震垫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略大于所述上减震垫的下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
17.作为优选,所述下减震垫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25
°
,所述下减震垫的下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20
°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9.本技术的减震结构,上减震垫的下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要略大于上减震垫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以及下减震垫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要略大于下减震垫的下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较小的倾斜角可以加大减震垫与安装板的接触面积,可实现更好的减震功能,并且相比较于平面结构只能减缓轴向震动,倾斜结构可同时减缓径向震动和轴向震动,而较大的倾斜角由于受到外压片的挤压形成,可以更好地服帖于相抵接的减震垫,减小虚位的影响。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锥面减震结构的总体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锥面减震结构的剖面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锥面减震结构的锥面减震垫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6.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27.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震结构,包括螺栓100、上减震垫310、下减震垫320、固定板200;具体地,螺栓100穿设于上减震垫310和下减震垫320且通过上减震垫310和下减震垫320与固定板200挤压固定,上减震垫310的上端设有第一圆环部3110,上减震垫310的下端设有第二圆环部3120,第一圆环部3110与第二圆环部3120通过第一过渡部3130连接;相类似地,下减震垫320的上端设有第三圆环部3220,下减震垫320的下端设有第
四圆环部3210,第三圆环部3220与第四圆环部3210通过第二过渡部3230连接;其中第一过渡部3130和第二过渡部3230用作螺栓100的轴向和径向协同减震。
28.进一步地,第一过渡部3130和第二过渡部3230的截面为斜面。
29.值得注意的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减震结构,还包括有一螺母350,在螺栓100远离螺母350的一端通过第二外压片340挤压所述下减震垫320,在螺母350与上减震垫310之间还安装有一电机(图中未示出),电机挤压第一外压片330,因此螺母350间接通过第一外压片330挤压上减震垫310。
30.继续参照图1-图3可知,本实施例中,在螺栓100远离螺母350的一端为锥型,第二外压片340的下斜面与螺栓100远离螺母350一端的斜面相适配,第二外压片340的内壁与螺栓100互相螺接,与此相类似地,第二外压片340的上斜面与下减震垫320的下斜面相抵接。
31.进一步地,第一外压片330的下斜面与上减震垫310的上斜面相抵接,第一外压片330的内壁与螺栓100相抵接。上减震垫310的下斜面与固定板200相抵接,上减震垫310的内壁与螺栓100相抵接,下减震垫320的上斜面与固定板200相抵接,下减震垫320的内壁与螺栓100相抵接。
32.需要注意的是,螺栓100远离螺母350的斜面、上减震垫310的上斜面、下减震垫320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的角度都不同。具体地,下减震垫320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略大于上减震垫310的下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下减震垫320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25
°
,下减震垫320的下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20
°
。
33.具体地,本技术的减震结构,上减震垫的下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要略大于上减震垫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以及下减震垫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要略大于下减震垫的下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这是因为较小的倾斜角可以加大减震垫与安装板的接触面积,可实现更好的减震功能,并且相比较于平面结构只能减缓轴向震动,倾斜结构可同时减缓径向震动和轴向震动,而较大的倾斜角由于受到外压片的挤压形成,可以更好地服帖于相抵接的减震垫,减小虚位的影响。
34.进一步地,上减震垫310、下减震垫320均优选为90硬度的聚氨酯橡胶材料,当然,为了使上下减震垫与螺栓100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上减震垫310和下减震垫320均与螺栓100优选为过盈配合。
35.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减震结构,包括螺栓、上减震垫、下减震垫、固定板;所述螺栓穿设于所述上减震垫和所述下减震垫且通过所述上减震垫和所述下减震垫与所述固定板挤压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震垫的上端设有第一圆环部,所述上减震垫的下端设有第二圆环部,所述第一圆环部与所述第二圆环部通过第一过渡部连接;所述下减震垫的上端设有第三圆环部,所述下减震垫的下端设有第四圆环部,所述第三圆环部与所述第四圆环部通过第二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用作所述螺栓的轴向和径向协同减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的截面为斜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还包括螺母,所述螺栓远离所述螺母的一端通过第二外压片挤压所述下减震垫。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间接通过第一外压片挤压所述上减震垫。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远离所述螺母的一端为锥型,所述第二外压片的下斜面与所述螺栓远离所述螺母的一端的斜面相适配,所述第二外压片的内壁与所述螺栓互相螺接,所述第二外压片的上斜面与所述下减震垫的下斜面相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压片的下斜面与所述上减震垫的上斜面相抵接,所述第一外压片的内壁与螺栓相抵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震垫的下斜面与所述固定板相抵接,所述上减震垫的内壁与所述螺栓相抵接,所述下减震垫的上斜面与所述固定板相抵接,所述下减震垫的内壁与所述螺栓相抵接。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远离所述螺母的斜面、所述上减震垫的上斜面、所述下减震垫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的角度都不同。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减震垫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略大于所述上减震垫的下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减震垫的上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25
°
,所述下减震垫的下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20
°
。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结构,包括螺栓、上减震垫、下减震垫、固定板;螺栓穿设于上减震垫和下减震垫且通过上减震垫和下减震垫与固定板挤压固定;上减震垫的上端设有第一圆环部,上减震垫的下端设有第二圆环部,第一圆环部与第二圆环部通过第一过渡部连接;下减震垫的上端设有第三圆环部,下减震垫的下端设有第四圆环部,第三圆环部与第四圆环部通过第二过渡部连接;其中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用作螺栓的轴向和径向协同减震。二过渡部用作螺栓的轴向和径向协同减震。二过渡部用作螺栓的轴向和径向协同减震。
技术研发人员:
田瑜 代春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峰飞航空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5
技术公布日:
202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