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实用新型涉及
棱镜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变形和沉降观测中使用的棱镜杆。
背景技术:
2.棱镜杆是用于固定和连接棱镜的连接杆,棱镜杆在变形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经常碰到变形观测点或者沉降观测点刚好被杂物或者大型设备角遮挡了而无法观测,或者当多个沉降观测点位于一条直线上时(小角法测大坝沉降观测点),会出现多个观测墩棱镜头因为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而汇聚在一起无法分辨清楚故而不能观测的问题,并且,棱镜杆在变形和沉降观测过程中,需要长时间进行观测,遇到雨雪天气,时间长了雨水泥沙容易对棱镜杆杆体内部造成腐蚀,为此,设计了一种用于变形和沉降观测中使用的棱镜杆,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安装方便,便于安置、移动和携带,使用寿命长,固定稳固的用于变形和沉降观测中使用的棱镜杆。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变形和沉降观测中使用的棱镜杆,它包括连接杆以及分别设置在连接杆两端的棱镜头和固定底座,
所述连接杆的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用于插入柱芯,该柱芯部分外露于连接杆,其外露部分的顶部设置有棱镜头螺纹接口,用于与设置在连接杆顶部的棱镜头相连接,柱芯通过与之相连的升降装置进行升降,从而带动棱镜头进行升降运动,所述柱芯的下方位于连接杆的底部还设置有棱镜链接杆接口,该棱镜链接杆接口与固定底座上设置的棱镜链接杆通过拧合固定,用于保证连接杆以及棱镜头在工作时的整体稳定。
5.作为优选:所述柱芯的其中一侧侧身部分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用于放置升降装置的放置凹槽,该升降装置由
摇杆、金刚石滚轮和金属拉线组成,所述摇杆安装在连接杆一侧侧身上开设的安装孔中且两端露出,其中摇杆露出连接杆外的一端为呈l型的摇杆臂,另一端伸入放置凹槽内与放置凹槽之间留有一端间距,并在伸入部分的端部安装有金刚石滚轮,所述金刚石滚轮上缠绕有金属拉线的一端,其金属拉线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柱芯底部一侧连接板上的吊钩相连,通过转动l型的摇杆臂带动金刚石滚轮转动,从而驱动金属拉线带动柱芯向上或向下运动;所述连接杆的一侧侧身上还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螺旋插入的通孔,通过旋紧固定螺旋与柱芯紧贴,从而保证调节高度后的柱芯固定不动,旋松固定螺旋后,柱芯可进行升降调节。
6.作为优选:所述柱芯的侧身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条刻度线,用于方便进行上下位置的调整。
7.作为优选:所述柱芯的整体高度高于连接杆的高度,在连接杆顶部上方位于柱芯的四周可拆卸地安装有防水盖板。
8.作为优选:所述防水盖板由抱箍和防水板组成,其中抱箍通过螺栓固定在柱芯的四周,在抱箍的外侧通过螺栓固定有一圈斜向下设置的防水板。
9.作为优选:所述柱芯与连接杆之间位于柱芯的外侧壁上涂有一层润滑层,用于保证柱芯的升降顺滑。
10.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杆柱芯为垂直设置,可在连接杆空间内上升和下降;柱芯的上升和下降是由摇杆转动控制着金属拉线伸长和缩短来实现的;所述柱芯和升降杆内部空间有润滑油,升降顺滑;柱芯和连接杆之间安装有固定螺旋,当柱芯升降到需要的刻度时可旋紧固定螺旋固定住柱芯。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拆卸安装方便,便于安置、移动和携带,可提高观测精度与作业效率等诸多优点。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杆的升降部位截面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水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变形和沉降观测中使用的棱镜杆,它包括连接杆1以及分别设置在连接杆1两端的棱镜头2和固定底座3,所述连接杆1的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用于插入柱芯5,该柱芯5部分外露于连接杆1,其外露部分的顶部设置有棱镜头螺纹接口6,用于与设置在连接杆顶部的棱镜头2相连接,柱芯5通过与之相连的升降装置进行升降,从而带动棱镜头2进行升降运动,所述柱芯5的下方位于连接杆1的底部还设置有棱镜链接杆接口7,该棱镜链接杆接口7与固定底座3上设置的棱镜链接杆8通过拧合固定,用于保证连接杆1以及棱镜头2在工作时的整体稳定。
17.本实用新型通过棱镜头螺纹接口以及棱镜链接杆接口方便对棱镜头和固定底座进行组合安装,该种设计既方便安装也方便拆卸进行搬运,通过可升降设计用于很好地克服棱镜碰到变形观测点或者沉降观测点刚好被杂物或者大型设备角遮挡了而无法观测,或者当多个沉降观测点位于一条直线上时(小角法测大坝沉降观测点),会出现多个观测墩棱镜头因为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而汇聚在一起无法分辨清楚故而不能观测的问题。
18.图2所示,所述柱芯5的其中一侧侧身部分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用于放置升降装置的放置凹槽9,该升降装置由摇杆10、金刚石滚轮11和金属拉线12组成,所述摇杆10安装在连接杆1一侧侧身上开设的安装孔22中且两端露出,其中摇杆10露出连接杆1外的一端为呈l型的摇杆臂20,另一端伸入放置凹槽9内与放置凹槽9之间留有一端间距,并在伸入部分的
端部安装有金刚石滚轮11,所述金刚石滚轮11上缠绕有金属拉线12的一端,其金属拉线12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柱芯5底部一侧连接板23上的吊钩13相连,通过转动l型的摇杆臂20带动金刚石滚轮11转动,从而驱动金属拉线12带动柱芯5向上运动;所述连接杆1的一侧侧身上还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螺旋21插入的通孔14,通过旋紧固定螺旋21与柱芯5紧贴,从而保证调节高度后的柱芯5固定不动。
19.本实用新型通过升降装置可以对柱芯进行位置调节,从而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和棱镜的使用效果。
20.所述柱芯5的侧身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条刻度线15,用于方便进行上下位置的调整。通过设置的均匀分布的刻度线,可以很准确地进行高度调节,从而调整好棱镜头的高度位置,提高使用者的观测精度与作业效率。摇杆设置在柱芯一侧设置的放置凹槽最高点的下方,从而保证柱芯的最大调节高度,方便使用。
21.所述柱芯5的整体高度高于连接杆1的高度,在连接杆1顶部上方位于柱芯5的侧身上可拆卸地安装有防水盖板16。
22.如图3所示,所述防水盖板16由抱箍17和防水板18组成,其中抱箍17通过螺栓固定在柱芯5的侧身上,在抱箍17的外侧通过螺栓固定有一圈斜向下设置的防水板18。
2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防水盖板,可以很好地保证雨雪天工作,雨雪中的水和泥沙不会流入连接杆内,防止雨水中的泥沙堆积在连接杆内,对内部部件造成腐蚀或损伤,从而大大保证本实用新型整体的使用寿命。
24.所述柱芯5与连接杆1之间位于柱芯5的外侧壁上涂有一层润滑层19,用于保证柱芯5的升降顺滑。所述润滑层为润滑油,可以很好的降低柱芯与连接杆之间的摩擦以及保证柱芯的升降顺滑。
25.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杆柱芯为垂直设置,可在连接杆空间内上升和下降;柱芯的上升和下降是由摇杆转动控制着金属拉线伸长和缩短来实现的;所述柱芯和升降杆内部空间有润滑油,升降顺滑;柱芯和连接杆之间安装有固定螺旋,当柱芯升降到需要的刻度时可旋紧固定螺旋固定住柱芯。
26.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技术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变形和沉降观测中使用的棱镜杆,它包括连接杆(1)以及分别设置在连接杆(1)两端的棱镜头(2)和固定底座(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的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用于插入柱芯(5),该柱芯(5)部分外露于连接杆(1),其外露部分的顶部设置有棱镜头螺纹接口(6),用于与设置在连接杆顶部的棱镜头(2)相连接,柱芯(5)通过与之相连的升降装置进行升降,从而带动棱镜头(2)进行升降运动,所述柱芯(5)的下方位于连接杆(1)的底部还设置有棱镜链接杆接口(7),该棱镜链接杆接口(7)与固定底座(3)上设置的棱镜链接杆(8)通过拧合固定,用于保证连接杆(1)以及棱镜头(2)在工作时的整体稳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变形和沉降观测中使用的棱镜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芯(5)的其中一侧侧身部分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用于放置升降装置的放置凹槽(9),该升降装置由摇杆(10)、金刚石滚轮(11)和金属拉线(12)组成,所述摇杆(10)安装在连接杆(1)一侧侧身上开设的安装孔(22)中且两端露出,其中摇杆(10)露出连接杆(1)外的一端为呈l型的摇杆臂(20),另一端伸入放置凹槽(9)内与放置凹槽(9)之间留有一端间距,并在伸入部分的端部安装有金刚石滚轮(11),所述金刚石滚轮(11)上缠绕有金属拉线(12)的一端,其金属拉线(12)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柱芯(5)底部一侧连接板(23)上的吊钩(13)相连,通过转动l型的摇杆臂(20)带动金刚石滚轮(11)转动,从而驱动金属拉线(12)带动柱芯(5)向上或向下运动;所述连接杆(1)的一侧侧身上还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螺旋(21)插入的通孔(14),通过旋紧固定螺旋(21)与柱芯(5)紧贴,从而保证调节高度后的柱芯(5)固定不动,旋松固定螺旋(21)后,柱芯(5)可进行升降调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变形和沉降观测中使用的棱镜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芯(5)的侧身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条刻度线(15),用于方便进行上下位置的调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变形和沉降观测中使用的棱镜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芯(5)的整体高度高于连接杆(1)的高度,在连接杆(1)顶部上方位于柱芯(5)的四周可拆卸地安装有防水盖板(1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变形和沉降观测中使用的棱镜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盖板(16)由抱箍(17)和防水板(18)组成,其中抱箍(17)通过螺栓固定在柱芯(5)的四周,在抱箍(17)的外侧通过螺栓固定有一圈斜向下设置的防水板(18)。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变形和沉降观测中使用的棱镜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芯(5)与连接杆(1)之间位于柱芯(5)的外侧壁上涂有一层润滑层(19),用于保证柱芯(5)的升降顺滑。
技术总结
一种用于变形和沉降观测中使用的棱镜杆,它包括连接杆以及分别设置在连接杆两端的棱镜头和固定底座,所述连接杆的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用于插入柱芯,该柱芯部分外露于连接杆,其外露部分的顶部设置有棱镜头螺纹接口,用于与设置在连接杆顶部的棱镜头相连接,该柱芯通过与之相连的升降装置进行升降,从而带动棱镜头进行升降运动,所述柱芯的下方位于连接杆的底部还设置有棱镜链接杆接口,该棱镜链接杆接口与固定底座上设置的棱镜链接杆通过拧合固定,用于保证连接杆以及棱镜头在工作时的整体稳定。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固定稳固等诸多优点。固定稳固等诸多优点。固定稳固等诸多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
郑勇峰 汪建林 郭俊科 潘际伟 徐志祥 汪陈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1
技术公布日:
20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