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巷道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巷道支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巷道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2.对巷道进行支护的基本目的在于缓和及减少围岩的移动,使巷道断面不致过度缩小,同时防止已散离和破坏的围岩掉落,巷道支护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支架本身的支承力,还受到围岩性质、支架力学性质(支承力和可缩性)、支架安设密度、安设支架时间的早晚、支架安设质量和与围岩的接触方式(点接触或面接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3.现经过本发明人检索发现授公告号为:cn21589004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煤矿巷道支护结构,该煤矿巷道支护结构设置有钢网架、顶岩支护结构和围岩支护结构,钢网架能够兜住巷道采空区的松散岩石,防止巷道内壁松塌,顶岩支护结构是将混凝土输送至一次性可弯曲柔性模板内充填密实,形成柔模混凝土碹体,对巷道顶面进行高强度支护,围岩支护结构对巷道侧围岩进行支护,顶岩支护结构和围岩支护结构的设置,使得该煤矿巷道支护结构施工支模简便,维护成本低,机械化程度高,安全可靠。
4.上述的煤矿巷道支护结构虽施工方便、支护效果好,但在移动方面灵活性不足,在复杂冗长的巷道中,受围岩结构影响,可能某一段巷道需要着重进行支护加固,这便需要另外搭建支护结构体,耗时耗力,且拆卸也不够便利,给巷道的施工作业增添许多麻烦,不利于工程的稳定有序进行,另外,不能够对巷道进行针对性的支护,降低了巷道的稳定性,并且缺乏平衡机构,这样容易在移动过程中,造成脱轨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灵活性不足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巷道支护结构,该巷道支护结构具有一体成型、移动灵活、单独支护的优点。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包括:
8.支撑拱结构,所述支撑拱结构呈一体化焊接成型结构;
9.顶护机构,所述顶护机构设置在支撑拱结构的顶部;
10.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支撑拱结构的底部;
11.平衡机构,所述平衡机构分别安装在支撑拱结构的两侧侧壁。
12.优选的,所述支撑拱结构包括:
13.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共设置有四根,且支撑柱的顶端固定有拱顶;
14.围板,所述围板分别焊接在拱顶的左右两侧下方,且围板与支撑柱之间为焊接固定连接。
15.优选的,所述顶护机构包括:
16.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等距离排列安装在拱顶的下表面,且液压缸的输出端均连接有液压伸缩杆;
17.顶护板,所述顶护板固定在液压伸缩杆的顶端,且顶护板沿拱顶的长度方向等距离平行设置;
18.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从顶护板的内部等距离贯穿,且顶护板之间通过连接杆贯穿相连。
19.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
20.移动轨,所述移动轨安装在支撑柱的内侧,且移动轨与支撑柱连接的一面开设有轨槽;
21.轨带,所述轨带安装在轨槽的内侧,且轨带的两端内部均贯穿有带轴。
22.优选的,所述轨带的外壁与支撑柱的底端内侧槽壁之间尺寸相吻合,且轨带与支撑柱之间为固定焊接。
23.优选的,所述平衡机构包括:
24.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在围板的下方中部,且安装板的外板面中部设置有安装槽;
25.贯穿杆,所述贯穿杆从安装槽的内侧中心横向贯穿,且贯穿杆的外壁套接有套筒;
26.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在套筒的外壁,且连接板的端部转动连接有平衡板,所述平衡板的板面内侧排列安装有平衡辊。
27.优选的,所述套筒在贯穿杆上等距离安装有三个,且连接板均通过套筒与贯穿杆构成可转动结构。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9.1、该巷道支护结构,设置有移动机构,能够对该支护结构进行灵活的水平移动,将该支护结构移动到所需的位置上,可独立发挥其支护的作用,且采用移动机构移动该支护结构,不仅操作方便,且进出巷道快速,还能够就巷道实际情况,对巷道施以单独的支护加固,提高巷道支护效果;
30.2、该巷道支护结构,设置有顶护机构,在顶护机构中,每个顶护板对应一组液压缸和液压伸缩杆,而每组液压缸和液压伸缩杆又排列设置多个,故单单一个顶护板便具有多个顶缩点位置,在液压伸缩控制下,单个顶护板能够实现可规则可不规则的变形调整,进而能够较好地贴合巷道顶面,对巷道顶面施以针对性的支护加固;
31.3、该巷道支护结构,设置有平衡机构,平衡机构使得该支护机构在移动时,能够与巷道内壁良好接触,进而得到来自巷道内壁的良好支撑,使得移动时平衡稳定,不会倾斜脱轨。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巷道支护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巷道支护结构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巷道支护结构的移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巷道支护结构的平衡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36.1、支撑拱结构;101、支撑柱;102、拱顶;103、围板;2、顶护机构;201、液压缸;202、液压伸缩杆;203、顶护板;204、连接杆;3、移动机构;301、移动轨;302、轨槽;303、轨带;304、带轴;4、平衡机构;401、安装板;402、安装槽;403、贯穿杆;404、套筒;405、连接板;406、平衡
板;407、平衡辊。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8.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巷道支护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巷道支护结构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巷道支护结构的移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巷道支护结构的平衡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40.结合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包括:支撑拱结构1,支撑拱结构1呈一体化焊接成型结构;顶护机构2,顶护机构2设置在支撑拱结构1的顶部;移动机构3,移动机构3设置在支撑拱结构1的底部;平衡机构4,平衡机构4分别安装在支撑拱结构1的两侧侧壁。
41.具体的,支撑拱结构1整体呈圆形拱门状结构,用于巷道的基础性结构支撑,顶护机构2设置在支撑拱结构1的顶部,用于对巷道顶面进行支护加固,且能根据实际所需,灵活调节支护力度,使得巷道顶面得到良好稳定高效的支护加固作用,移动机构3用于实现该支护结构的可移动性能,使得该支护结构能够在巷道中平稳移动,进而调整位置,以应对不同位置上的二次支护加固情况,平衡机构4用于保证该支护结构在移动时行动平稳,与巷道内壁之间保持良好的稳定接触,使自身受力稳定,支护效果良好。
42.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支撑拱结构1的具体结构和原理,故对支撑拱结构1作出了进一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拱结构1包括:支撑柱101,支撑柱101共设置有四根,且支撑柱101的顶端固定有拱顶102;围板103,围板103分别焊接在拱顶102的左右两侧下方,且围板103与支撑柱101之间为焊接固定连接。
43.支撑拱结构1整体采用焊接成型工艺,连接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强,能够实现对巷道的基础性结构支撑目的。
44.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顶护机构2的具体结构和原理,故对顶护机构2作出了进一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护机构2包括:液压缸201,液压缸201等距离排列安装在拱顶102的下表面,且液压缸201的输出端均连接有液压伸缩杆202;顶护板203,顶护板203固定在液压伸缩杆202的顶端,且顶护板203沿拱顶102的长度方向等距离平行设置;连接杆204,连接杆204从顶护板203的内部等距离贯穿,且顶护板203之间通过连接杆204贯穿相连。
45.顶护机构2包含多组液压机构和顶护板203,每一组液压机构对应一条顶护板203,利用液压缸201对液压伸缩杆202的液压伸缩控制,使得各顶护板203均能够得到外顶或内收的变形调整,且每组液压机构包含多个液压缸201和液压伸缩杆202,每个液压缸201和液压伸缩杆202均可独立工作,进而能够对顶护板203进行灵活的变形调整,使得顶护板203能够更好地贴合巷道顶面结构,与巷道顶面贴合良好严密,增强对巷道顶面的支护效果。
46.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移动机构3的具体结构和原理,故对移动机构3作
出了进一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3包括:移动轨301,移动轨301安装在支撑柱101的内侧,且移动轨301与支撑柱101连接的一面开设有轨槽302;轨带303,轨带303安装在轨槽302的内侧,且轨带303的两端内部均贯穿有带轴304;轨带303的外壁与支撑柱101的底端内侧槽壁之间尺寸相吻合,且轨带303与支撑柱101之间为固定焊接。
47.移动机构3自带一条轨道机构,即移动轨301,用于实现该支护结构的连接搭建,并为该支护结构提供稳定良好的移动轨道,使得该支护结构能够沿水平方向平稳移动位置,轨带303利用带轴304能够运转,类似于传送带结构,当轨带303运转时,与轨带303相连的支撑柱101也会随之移动位置,进而使得支撑拱结构1的水平位置发生变化,借此能够将支撑拱结构1移动到巷道的合适位置上,对巷道实现灵活的支护加固,采用移动式结构,使得该巷道支护结构使用灵活,进出巷道方便,可对巷道特殊段位提供单独支护。
48.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平衡机构4的具体结构和原理,故对平衡机构4作出了进一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机构4包括:安装板401,安装板401固定在围板103的下方中部,且安装板401的外板面中部设置有安装槽402;贯穿杆403,贯穿杆403从安装槽402的内侧中心横向贯穿,且贯穿杆403的外壁套接有套筒404;连接板405,连接板405固定在套筒404的外壁,且连接板405的端部转动连接有平衡板406,平衡板406的板面内侧排列安装有平衡辊407;套筒404在贯穿杆403上等距离安装有三个,且连接板405均通过套筒404与贯穿杆403构成可转动结构。
49.平衡机构4用于保证支撑拱结构1移动时的平衡稳定,平衡机构4分别安装在支撑拱结构1两侧的围板103上,连接板405通过套筒404可在贯穿杆403上转动角度,进而使得平衡辊407能够始终贴紧巷道内壁,与巷道之间良好接触,位于安装板401两端的平衡板406同位于上方,而位于安装板401中间的平衡板406则位于下方,如此三个平衡板406高度错开,在与巷道内壁接触时,侧面形成三角区,借此使得平衡机构4与巷道内壁之间稳稳相触,不会偏滑移动,平衡辊407与巷道内壁直接接触,利用摩擦滚动,实现平衡板406在巷道内壁上的平稳移动,借此使得支撑拱结构1在移动时,与巷道内壁之间存在稳定良好的支撑接触,受力稳定,支撑拱结构1移动平稳。
50.工作原理:首先,搭建移动机构3,即在巷道内铺设左右两条移动轨301,利用轨带303与轨槽302之间的安装配合,将支撑拱结构1滑入安装到移动轨301上,沿着移动轨301即可水平滑动支撑拱结构1,根据实际所需,将支撑拱结构1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上,并对支撑拱结构1进行位置固定;
51.支撑拱结构1移动时,其左右两侧外壁的平衡机构4会发挥平衡作用,使支撑拱结构1移动平稳,即平衡板406上的平衡辊407会与巷道内壁接触,在支撑拱结构1移动时,平衡辊407会相应地在巷道内壁上滚动,如此,平衡板406与巷道内壁良好接触,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支撑拱结构1的侧边受到来自巷道内壁的稳定支撑,可保移动平稳;
52.支撑拱结构1顶部利用顶护机构2支护巷道顶面,其中,顶护机构2包含多组顶护板203,顶护板203采用柔性板材,每个顶护板203对应一组液压缸201和液压伸缩杆202,每组液压缸201和液压伸缩杆202又排列设置多个,故单单一个顶护板203便具有多个顶缩点位置,利用各个点位上液压缸201对液压伸缩杆202的液压伸缩控制,可灵活使顶护板203变形,使得顶护板203能够更好地贴合巷道顶面,借助液压作用,对巷道施以针对性的支护加固。
53.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拱结构(1),所述支撑拱结构(1)呈一体化焊接成型结构;顶护机构(2),所述顶护机构(2)设置在支撑拱结构(1)的顶部;移动机构(3),所述移动机构(3)设置在支撑拱结构(1)的底部;平衡机构(4),所述平衡机构(4)分别安装在支撑拱结构(1)的两侧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拱结构(1)包括:支撑柱(101),所述支撑柱(101)共设置有四根,且支撑柱(101)的顶端固定有拱顶(102);围板(103),所述围板(103)分别焊接在拱顶(102)的左右两侧下方,且围板(103)与支撑柱(101)之间为焊接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护机构(2)包括:液压缸(201),所述液压缸(201)等距离排列安装在拱顶(102)的下表面,且液压缸(201)的输出端均连接有液压伸缩杆(202);顶护板(203),所述顶护板(203)固定在液压伸缩杆(202)的顶端,且顶护板(203)沿拱顶(102)的长度方向等距离平行设置;连接杆(204),所述连接杆(204)从顶护板(203)的内部等距离贯穿,且顶护板(203)之间通过连接杆(204)贯穿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3)包括:移动轨(301),所述移动轨(301)安装在支撑柱(101)的内侧,且移动轨(301)与支撑柱(101)连接的一面开设有轨槽(302);轨带(303),所述轨带(303)安装在轨槽(302)的内侧,且轨带(303)的两端内部均贯穿有带轴(30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轨带(303)的外壁与支撑柱(101)的底端内侧槽壁之间尺寸相吻合,且轨带(303)与支撑柱(101)之间为固定焊接。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机构(4)包括:安装板(401),所述安装板(401)固定在围板(103)的下方中部,且安装板(401)的外板面中部设置有安装槽(402);贯穿杆(403),所述贯穿杆(403)从安装槽(402)的内侧中心横向贯穿,且贯穿杆(403)的外壁套接有套筒(404);连接板(405),所述连接板(405)固定在套筒(404)的外壁,且连接板(405)的端部转动连接有平衡板(406),所述平衡板(406)的板面内侧排列安装有平衡辊(407)。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404)在贯穿杆(403)上等距离安装有三个,且连接板(405)均通过套筒(404)与贯穿杆(403)构成可转动结构。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巷道支护结构,涉及巷道支护技术领域,包括:支撑拱结构,所述支撑拱结构呈一体化焊接成型结构;顶护机构,所述顶护机构设置在支撑拱结构的顶部;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支撑拱结构的底部;平衡机构,所述平衡机构分别安装在支撑拱结构的两侧侧壁;该巷道支护结构,设置有移动机构,能够对该支护结构进行灵活的水平移动,将该支护结构移动到所需的位置上,可独立发挥其支护的作用,且采用移动机构移动该支护结构,不仅操作方便,且进出巷道快速,还能够就巷道实际情况,对巷道施以单独的支护加固,提高巷道支护效果,既免去了临时搭建其他支护结构体的麻烦,又保证了巷道支护效果。证了巷道支护效果。证了巷道支护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王五洲 付文刚 陈殿启 刘锐 高延桐 段崇伦 刘志伟 王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王五洲

技术研发日:

2022.11.02

技术公布日:

2023/2/16

本文发布于:2023-03-30 23:3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29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巷道   结构   所述   机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