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增压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
轴承体。
背景技术:
2.轴承体为涡轮增压器上的重要部件,用于对增压器中的转杆起到限位的作用,比如公告号为cn210599123u的授权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的一种涡轮增压器的轴承体,此种结构设计的轴承体,由于
所述密封底座与所述主体设置为可拆卸连接,所以当所述密封底座经过长时间的磨损使其密封性能降低后,只需要将所述密封底座拆卸下来,更换一个新的密封底座便可,无需将该轴承体丢弃重新更换一个新的轴承体使用,从而大大的降低涡轮增压器的轴承体的使用成本,因此可知现有的增压器基本上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3.在使用轴承体时,为了避免转杆在轴承体内转动过快后,转杆与轴承体内壁相互摩擦后,轴承体和转轴温度过高,一般会在轴承体内设置有循环油腔,并且在循环油腔内填充流动冷却油,通过热交换的方式对轴承体进行降温,在使用冷却油的过程中,一般会在油腔的进液口设置过滤
滤芯,通过过滤滤芯对冷却油产生使用后产生的杂质进行过滤,当
滤网长期使用后,滤网表面后附着较多杂质,当杂质长期堆积在过滤网表面后,可能导致杂质将过滤网堵住,从而可能使冷却液无法稳定且快速的通过过滤网进入油腔内,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通过冷却油经过滤芯后,滤网对冷却油中的杂质进行过滤时,冷却油经过叶轮后,冷却油通过叶轮带动转杆进行转动,使转杆带动纤维毛刷对滤网内壁进行刮动,避免杂质堆积在滤网表面,防止装置将滤网堵塞,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包括轴承体主体、轴腔、进液口和排液口,轴承体主体中部开设有轴腔,且轴承体主体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以后进液口和排液口,所述进液口内壁固定限位套,且限位套中部皆插入有滤芯,所述滤芯表面皆设置有滤网,所述滤芯内部设置有支撑杆,且支撑杆中部贯穿有牵引套,且牵引套中部贯穿有转杆,所述转杆两侧端部皆固定有连接杆,且连接杆末端皆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表面设置有与滤网表面贴合的纤维毛刷,所述转杆末端固定有叶轮。
6.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端部皆开设有弹簧槽,且弹簧槽内部分别设置有弹簧和插块,两组所述插块之间皆抵接有弹簧,所述插块末端皆贯穿固定槽。
7.进一步的,所述滤芯端部开设有收纳槽,且收纳槽内部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两侧端部皆贯穿有固定在收纳槽内壁的转轴。
8.进一步的,所述转杆中部皆开设有扣槽,且扣槽皆设置为弧形凹槽。
9.进一步的,所述滤芯与限位套相互贴合一侧皆固定有插销,且插销皆贯穿限位套。
10.进一步的,所述转杆表面套设有轴承,且轴承内嵌在牵引套内壁上。
11.进一步的,所述插块皆设置为圆柱形,所述固定槽表面皆开设有通孔,所述固定槽表面开设的通孔内壁直径与插块设置的圆柱形表面直径相互匹配。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该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设置有滤芯、滤网、支撑杆、叶轮、转杆、连接杆和纤维毛刷,通过将滤芯放置在进液口内,将冷却油通过滤芯进入进液口后,通过滤网对冷却油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并且冷却油经过叶轮后,冷却油通过叶轮带动转杆进行转动,使转杆通过连接杆带动纤维毛刷对滤网内壁上附着的杂质进行刷动,避免杂质长期堆积在滤网表面,防止冷却油中的杂质堆积在滤网避免,从而提高滤网的使用寿命。
14.2、该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设置有固定槽、插块和弹簧,通过按压插块,使插块挤压弹簧,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后,使插块进入弹簧槽内,使插块不再对支撑杆和支撑杆进行固定后,便于支撑杆、转杆和纤维毛刷从滤芯内移出,当滤芯无法正常进行使用后,便于将可以正常使用的支撑杆、转杆和纤维毛刷安装在新的滤芯内部,便于支撑杆、转杆和纤维毛刷反复使用,提高装置的使用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滤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滤芯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把手使用状态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5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中:
22.1、轴承体主体;2、轴腔;3、进液口;4、排液口;5、叶轮;6、弹簧槽;7、固定槽;8、支撑杆;9、滤网;10、滤芯;11、连接杆;12、转杆;13、固定板;14、纤维毛刷;15、牵引套;16、插销;17、限位套;18、转轴;19、把手;20、收纳槽;21、扣槽;22、轴承;23、弹簧;24、插块。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24.实施例:
25.请参阅图1-图6,一种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包括轴承体主体1、轴腔2、进液口3和排液口4,轴承体主体1中部开设有轴腔2,且轴承体主体1上下两端部分别开设有进液口3和排液口4,进液口3内壁焊接限位套17,且限位套17中部皆插入有滤芯10,滤芯10表面皆内嵌有滤网9,滤芯10内部设置有支撑杆8,且支撑杆8中部贯穿有牵引套15,且牵引套15中部贯穿有转杆12,转杆12两侧端部皆焊接有连接杆11,且连接杆11末端皆焊接有固定板13,固定板13表面热熔贴合有与滤网9表面贴合的纤维毛刷14,转杆12末端螺纹安装
有叶轮5。
26.当冷却油通过进液口3进入到滤芯10内后,滤芯10内的滤网9对冷却液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并且当冷却液进入滤芯10后,冷却液的液流带动叶轮5进行转动,当叶轮5转动后,叶轮5带动转杆12进行转动,使转杆12在牵引套15表面进行转动,牵引套15对转杆12的转动轨迹进行限制,当转杆12转动后,转杆12通过连接杆11带动固定板13移动,使固定板13带动纤维毛刷14移动,由于纤维毛刷14与滤网9内壁贴合,当纤维毛刷14在转动时,纤维毛刷14对滤网9表面附着的杂质进行刮动,避免杂质一直堆积在滤网9表面上,防止长期堆积在滤网9表面的杂质将滤网9堵塞,提高滤网9的使用寿命。
27.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杆8端部皆开设有弹簧槽6,且弹簧槽6内部分别设置有弹簧23和插块24,两组插块24之间皆抵接有弹簧23,插块24末端皆贯穿固定槽7;
28.通过该设计,当需要将支撑杆8、转杆12和纤维毛刷14从滤芯10内取出时,先按压插块24,使插块24在弹簧槽6内移动,通过插块24在弹簧槽6内移动,插块24挤压弹簧23,使弹簧23发生弹性形变,通过弹簧23发生弹性形变,弹簧23对插块24进行避让,并且插块24从固定槽7表面开设的通孔内移出,使插块24不再对固定槽7和支撑杆8进行固定后,操作者再拉动支撑杆8,使支撑杆8从弹簧23内移出,并且支撑杆8、转杆12和纤维毛刷14从滤芯10内移出,当滤芯10内的滤网9无法正常使用后,支撑杆8、转杆12和纤维毛刷14也就可以再次使用时,可以将支撑杆8、转杆12和纤维毛刷14安装在新的滤芯10内,使支撑杆8、转杆12和纤维毛刷14进行反复使用,提高装置的使用性。
29.在其他实施例中,滤芯10端部开设有收纳槽20,且收纳槽20内部设置有把手19,把手19两侧端部皆贯穿有焊接在收纳槽20内壁的转轴18;
30.通过该设计,当操作者需要将滤芯10再次放入进液口3内时,操作者先拉动把手19,使把手19端部开设的通孔在设置为圆柱形的转轴18表面进行转动,使把手19从收纳槽20内转出,当把手19从收纳槽20内转出后,操作者拉动把手19,使把手19通过转轴18带动收纳槽20移动,收纳槽20带动滤芯10移动,将滤芯10与限位套17对齐后,再将滤芯10插入限位套17内,并且将滤芯10安装在进液口3内,当滤芯10安装在进液口3内后,松开把手19,并且推动把手19,使把手19再次通过转轴18进行转动,使转轴18进入收纳槽20内,使收纳槽20对把手19进行再次收纳,从而便于操作者拉动滤芯10移动。
31.在其他实施例中,转杆12中部皆开设有扣槽21,且扣槽21皆设置为弧形凹槽;
32.通过该设计,当操作者在拉动把手19移动,将把手19从收纳槽20内取出时,操作者将手指插入收纳槽20中部开设的扣槽21内,由于扣槽21设置为弧形凹槽,使扣槽21将把手19两侧侧壁漏出,便于操作者将手指插入扣槽21设置的弧形凹槽内,将把手19扣出,方便操作者将把手19从收纳槽20内取出。
33.在其他实施例中,滤芯10与限位套17相互贴合一侧皆焊接有插销16,且插销16皆贯穿限位套17;
34.通过该设计,在将滤芯10安装在进液口3内时,先按动滤芯10,滤芯10带动插销16移动,将滤芯10四周固定的插销16与限位套17表面开设的通孔相互对齐,并且松开滤芯10,使滤芯10穿过限位套17,并且限位套17对滤芯10端部的挂耳进行限制,从而将滤芯10限制在进液口3内,并且当滤芯10穿过限位套17后,滤芯10带动插销16移动,使插销16穿过限位套17四周开设的通孔,通过插销16穿过限位套17四周开设的通孔,使插销16对限位套17限
制,避免滤芯10在限位套17内随意晃动,同时便于将滤芯10从进液口3内取出,通过将滤芯10从进液口3内取出,便于对滤网9表面附着的碎屑进行清理。
35.在其他实施例中,转杆12表面套设有轴承22,且轴承22内嵌在牵引套15内壁上;
36.通过该设计,当冷却液带动叶轮5进行转动后,叶轮5带动转杆12在牵引套15内进行转动时,转杆12在轴承22内进行转动,使轴承22辅助转杆12进行转动,便于转杆12顺滑的在牵引套15内进行转动,增加转杆12转动的顺滑性。
37.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块24皆设置为圆柱形,固定槽7表面皆开设有通孔,固定槽7表面开设的通孔内壁直径与插块24设置的圆柱形表面直径相互匹配;
38.通过该设计,当操作者在按压插块24时,设置为圆柱形的插块24在固定槽7表面开设的圆形通孔内移动,并且由于插块24设置的圆柱形表面直径与固定槽7表面开设的圆形通孔内壁直径相互匹配,使插块24在移动时,插块24设置的圆柱形表面与固定槽7表面开设的圆形通孔内壁相互贴合,使插块24可以平稳的在固定槽7表面开设的圆形通孔内进行移动。
3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形,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包括轴承体主体(1)、轴腔(2)、进液口(3)和排液口(4),轴承体主体(1)中部开设有轴腔(2),且轴承体主体(1)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液口(3)和排液口(4),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3)内壁固定限位套(17),且限位套(17)中部皆插入有滤芯(10),所述滤芯(10)表面皆设置有滤网(9),所述滤芯(10)内部设置有支撑杆(8),且支撑杆(8)中部贯穿有牵引套(15),所述牵引套(15)中部贯穿有转杆(12),所述转杆(12)两侧端部皆固定有连接杆(11),且连接杆(11)末端皆固定有固定板(13),所述固定板(13)表面设置有与滤网(9)表面贴合的纤维毛刷(14),所述转杆(12)末端固定有叶轮(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8)端部皆开设有弹簧槽(6),且弹簧槽(6)内部分别设置有弹簧(23)和插块(24),两组所述插块(24)之间皆抵接有弹簧(23),所述插块(24)末端皆贯穿固定槽(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10)端部开设有收纳槽(20),且收纳槽(20)内部设置有把手(19),所述把手(19)两侧端部皆贯穿有固定在收纳槽(20)内壁的转轴(1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12)中部皆开设有扣槽(21),且扣槽(21)皆设置为弧形凹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10)与限位套(17)相互贴合一侧皆固定有插销(16),且插销(16)皆贯穿限位套(17)。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12)表面套设有轴承(22),且轴承(22)内嵌在牵引套(15)内壁上。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块(24)皆设置为圆柱形,所述固定槽(7)表面皆开设有通孔,所述固定槽(7)表面开设的通孔内壁直径与插块(24)设置的圆柱形表面直径相互匹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带循环油腔的增压器油冷轴承体,属于增压器技术领域,包括轴承体主体、轴腔、进液口和排液口,轴承体主体中部开设有轴腔,且轴承体主体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以后进液口和排液口,所述进液口内壁固定限位套,且限位套中部皆插入有滤芯,所述滤芯表面皆设置有滤网,所述滤芯内部设置有支撑杆,且支撑杆中部贯穿有牵引套;转杆通过连接杆带动纤维毛刷对滤网内壁上附着的杂质进行刷动,避免杂质长期堆积在滤网表面,防止冷却油中的杂质堆积在滤网避免,从而提高滤网的使用寿命,同时便于将可以正常使用的支撑杆、转杆和纤维毛刷安装在新的滤芯内部,便于支撑杆、转杆和纤维毛刷反复使用,提高装置的使用性。提高装置的使用性。提高装置的使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
朱嘉晨 严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南通市嘉诚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6
技术公布日:
20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