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变桨通讯滑环技术领域,具体为电气变桨通讯滑环防油机构。
背景技术:
2.通讯滑环负责为旋转体连通、输送能源与信号的电气部件。根据传输介质来区分,滑环分为电滑环、流体滑环、光滑环,也可通俗的统称为"旋转连通"或"旋通",在使用时,由于是固定体与旋转体之间的电力传递,所以需要减少外界的污染,为保证电力的正常传递,需要对其进行清洗;
3.如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电气变桨通讯滑环防油装置(202020390762.8),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用电子仪器清洗剂清洗滑环时,不仅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强度,也耽误了发电量的问题。防油装置包括拆卸连接在滑环外壳上的连接件、设置在连接件上的储油结构以及设置在储油结构内的吸油件,连接件设置在滑道靠近
油污进油的一端,吸油件与滑道的侧壁抵触,当滑道旋转时,滑道上渗漏进来的油污被擦拭在吸油件上然后储存于储油结构内。防油装置在油污流到滑道之前,对油污进行疏导和收集,减少故障的发生,从而具有维持风场正常发电量和降低风电场工人员劳动强度的效果;
4.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在上述发明创造中,通过吸油件进行吸附油污,其吸附能力易达到其饱和,饱和状态后的吸油件,吸附油污的效果会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气变桨通讯滑环防油机构,该防油机构通过开设的第一腔体,即可将油污进行初步回收,并通过两组
活塞机构的作用以及其结构特性,即可在转杆转动的同时对第一腔体内部的油污进行持续性抽吸并密封储存至第二腔体,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强了油污抽吸效果。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电气变桨通讯滑环防油机构,包括:滑环本体,以及设置在
所述滑环本体上的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内部上下对称设置有抽吸组件,用于抽吸滑环本体工作时产生的油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滑环本体上的转杆,且所述转杆穿过两组抽吸组件并带动抽吸组件运行;每组抽吸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转杆外壁的安装套,以及固定在所述安装框内壁的环套以及活塞套,且所述环套通过其底部外壁固定的安装环与活塞套连接,所述安装套、环套、活塞套以及安装环之间构成的第一腔体,用于回收油污;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活塞套内壁的两个分隔板,且转杆穿过两个所述分隔板的中部,用于分隔活塞套为两个第二腔体,每个第二腔体内部均设置有活塞机构,用于抽吸第一腔体内部的油污。
7.优选的,所述活塞机构包括开设在所述安装套底部的两个通孔,以及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通孔内部并可上下限位移动的
活塞杆,且所述活塞杆的端部分别穿过对应通孔并延伸至安装套的外部固定有活塞板,且两个活塞板可在活塞套内部上下密封限位移动;还包括固定在每个所述活塞杆外壁的安装件,且所述安装件与安装套的内底部之间活塞杆的
外壁上连接有弹簧,用于活塞杆的复位;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环上并流向对应第二腔体的两个单向进液阀;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套侧壁的两个单向排气阀,用于对应第二腔体的单向排气;所述安装套内部还设置有传动结构,用于带动两个活塞杆运行。
8.优选的,所述传动结构包括凸块,且凸块固定在所述转杆的外壁,用于分别和两个活塞杆的相背端抵触。
9.优选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杆外壁并与所述安装套顶部固定连接的导液套。
10.优选的,所述活塞套的外壁还分别设置有两个排液口,且排液口内设置有控制通道打开的阀门。
11.优选的,所述凸块为斜圆柱,两组所述活塞机构对称设置。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本实用新型通过开设的第一腔体,即可将油污进行初步回收,并通过两组活塞机构的作用以及其结构特性,即可在转杆转动的同时对第一腔体内部的油污进行持续性抽吸并密封储存至第二腔体,节约了传统活塞机构抽吸的间歇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强了油污抽吸效果,并便于后续的集中处理。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图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图1的局部拆解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图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安装套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滑环本体;2、转杆;3、安装框;4、导液套;5、安装套;6、环套;7、活塞套;8、排液口;9、单向排气阀;10、凸块;11、安装件;12、弹簧;13、活塞板;14、单向进液阀;15、活塞杆;16、分隔板;17、安装环;18、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23.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优选提供技术方案:电气变桨通讯滑环防油机构,包括:滑环本体1,以及设置在滑环本体1上的安装框3,安装框3内部上下对称设置有抽吸组件,用于抽吸滑环本体1工作时产生的油污;还包括设置在滑环本体1上的转杆2,且转杆2穿过两组抽吸组件并带动抽吸组件运行;每组抽吸组件包括套设在转杆2外壁的安装套5,以及固定在安装框3内壁的环套6以及活塞套7,且环套6通过其底部外壁固定的安装环17与活塞套7连接,安装套5、环套6、活塞套7以及安装环17之间构成第一腔体,用于回收油污;还包
括固定在活塞套7内壁的两个分隔板16,且转杆2穿过两个分隔板16的中部,用于分隔活塞套7为两个第二腔体,每个第二腔体内部均设置有活塞机构,用于抽吸第一腔体内部的油污。
24.通过设置的两组抽吸组件,且两组抽吸组件对称设置,便于适配滑环本体1的不同安装方式,如图1所示,并通过安装套5、环套6、活塞套7以及安装环17之间构成的第一腔体,如图4所示,即可将滑环本体1工作时顺着转杆2流出的油污通过安装套5的外壁进行回收,此时配合活塞套7内部的两组活塞机构的作用,即可将第一腔体内部油污抽吸至活塞套7的内部,并通过两组活塞机构的结构特性,即可在转杆2转动的同时持续性抽吸油污,抽吸效果好,进而将油污进行密封储存,便于后续的集中处理。
25.进一步地,活塞机构包括开设在安装套5底部的两个通孔18,以及分别设置在两个通孔18内部并可上下限位移动的活塞杆15,且活塞杆15的端部分别穿过对应通孔18延伸并至安装套5的外部固定有活塞板13,且两个活塞板13可在活塞套7内部上下密封限位移动;还包括固定在每个活塞杆15外壁的安装件11,且安装件11与安装套5的内底部之间连接有弹簧12,用于活塞杆15的复位;以及设置在安装环17上并流向对应第二腔体的两个单向进液阀14;还包括设置在活塞套7侧壁的两个单向排气阀9,用于对应第二腔体的单向排气;安装套5内部还设置有传动结构,用于带动两个活塞杆15运行。
26.以上部活塞机构为例,由于两个活塞杆15可分别在安装套5底部开设的两个通孔18内部上下限位移动,如图5、图7所示,而活塞杆15端部固定的活塞板13又可在活塞套7的内部上下限位移动,以活塞板13为底、安装套5底部为顶,以及分隔板16与活塞套7为壁构成的两个第二腔体密封性良好,因此通过传动机构的作用,在转杆2转动时,配合安装环17上开设的单向进液阀14,即可在活塞杆15带动活塞板13向下移动时,从而可将第一腔体内部的油污通过单向进液阀14抽吸至对应的第二腔体内部,而当活塞杆15带动活塞板13向上移动时,即通过弹簧12的作用,如图5、图6所示,此时提高活塞套7侧壁设置的单向排气阀9,即可将对应第二腔体内部的气体排出,便于下一次抽吸,并通过传动机构与两个活塞杆15的结构特性,即可使得两个第二腔体交替持续性抽吸第一腔体内部的油污,如图3所示,抽吸效果增强。
27.进一步地,传动结构包括凸块10,且凸块10固定在转杆2的外壁,用于分别和两个活塞杆15的相背端抵触。
28.通过凸块10的形状特性,如图3、图4所示,且凸块10固定在转杆2的侧壁,因此凸块10转动时,且活塞杆15接触到凸块10底部的凸起处时,即可使得活塞杆15向下移动,而活塞杆15与凸块10凸起处脱离时,通过弹簧12的作用,即可使得活塞杆15复位。
29.进一步地,还包括套设在转杆2外壁并与安装套5顶部固定连接的导液套4。
30.通过设置的导液套4,配合导液套4的形状特性,如图6所示,在此处导液套4的形状优选为锥形,即可将滑环本体1工作时顺着转杆2流下的油污更好的导向第一腔体,便于油污的回收。
31.进一步地,活塞套7的外壁还分别设置有两个排液口8,且排液口8内设置有控制通道打开的阀门,当第二腔体内部油污收集一定量时,打开排液口8,使得对应第二腔体内部油污的集中排出。
32.进一步地,凸块10为斜圆柱,两组活塞机构对称设置。
33.在该处两组活塞机构为对称设置,配合凸块10的形状特性,在其中一组活塞机构所在活塞杆15与凸块10凸起处接触时,即可对第一腔体内部进行抽吸,同时另一组活塞机构所在活塞杆15在弹簧12的作用,向上复位,该状态如图4所示,从而使得两组活塞机构交替抽吸运行,即可持续性抽吸第一腔体内部的油污,节约了传统活塞机构抽吸的间歇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并增强了油污抽吸效果。
3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可拆卸安装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插接与卡扣相配合的方式,又例如,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等。
35.以上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
36.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工程师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电气变桨通讯滑环防油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滑环本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滑环本体(1)上的安装框(3),所述安装框(3)内部上下对称设置有抽吸组件,用于抽吸滑环本体(1)工作时产生的油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滑环本体(1)上的转杆(2),且所述转杆(2)穿过两组抽吸组件并带动抽吸组件运行;每组抽吸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转杆(2)外壁的安装套(5),以及固定在所述安装框(3)内壁的环套(6)以及活塞套(7),且所述环套(6)通过其底部外壁固定的安装环(17)与活塞套(7)连接,所述安装套(5)、环套(6)、活塞套(7)以及安装环(17)之间构成的第一腔体,用于回收油污;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活塞套(7)内壁的两个分隔板(16),且转杆(2)穿过两个所述分隔板(16)的中部,用于分隔活塞套(7)为两个第二腔体,每个第二腔体内部均设置有活塞机构,用于抽吸第一腔体内部的油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变桨通讯滑环防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机构包括开设在所述安装套(5)底部的两个通孔(18),以及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通孔(18)内部并可上下限位移动的活塞杆(15),且所述活塞杆(15)的端部分别穿过对应通孔(18)延伸并至安装套(5)的外部固定有活塞板(13),且两个活塞板(13)可在活塞套(7)内部上下密封限位移动;还包括固定在每个所述活塞杆(15)外壁的安装件(11),且所述安装件(11)与安装套(5)的内底部之间活塞杆(15)的外壁上连接有弹簧(12),用于活塞杆(15)的复位;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环(17)上并流向对应第二腔体的两个单向进液阀(14);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套(7)侧壁的两个单向排气阀(9),用于对应第二腔体的单向排气;所述安装套(5)内部还设置有传动结构,用于带动两个活塞杆(15)运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变桨通讯滑环防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包括凸块(10),且凸块(10)固定在所述转杆(2)的外壁,用于分别和两个活塞杆(15)的相背端抵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变桨通讯滑环防油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杆(2)外壁并与所述安装套(5)顶部固定连接的导液套(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变桨通讯滑环防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套(7)的外壁还分别设置有两个排液口(8),且排液口(8)内设置有控制通道打开的阀门。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变桨通讯滑环防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10)为斜圆柱,两组所述活塞机构对称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气变桨通讯滑环防油机构,包括:滑环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滑环本体上的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内部上下对称设置有抽吸组件;所述安装套、环套以及安装环之间构成的第一腔体;每个第二腔体内部均设置有活塞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开设的第一腔体,即可将油污进行初步回收,并通过两组活塞机构的作用以及其结构特性,即可在转杆转动的同时对第一腔体内部的油污进行持续性抽吸并密封储存至第二腔体,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强了油污抽吸效果。吸效果。吸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吴松 李宾 贾帅 李朝阳 何晓峰 李中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民勤航天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2.28
技术公布日:
20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