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运输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
背景技术:
2.申请人制作的产品包括alc防火墙板、alc楼板、alc外墙板等等,可直接运输至建筑场地进行装配式施工,非常适合现在装配式建筑快速成型的理念。
3.在各类alc板材制作成型后,需将其从制造车间运输至外部,通常情况下,将生产好的成捆的alc板摞在运输线后上,通过多级运输线传输到车间外部。现在的板材运输线上,传输板采用的是承托板,承托板上内嵌有橡胶块,通过橡胶块与alc板的软接触来防止alc板底面磕碰或损坏,橡胶块通过螺栓固定在承托板上。
4.但是,由于成捆的alc板重量较大,在其压在承托板上向外运输时,承托板受到传输装置的拉力作用向前运动,其上放置的alc板会与承托板之间产生较大的向后的静摩擦力,并对竖直固定的螺栓产生较大的剪切力。时间长了之后,会将螺栓剪断,并将橡胶块搓出承托板。
5.现在使用的运输线上,橡胶块丢失损坏严重,员工为了防止橡胶块脱离出承托板,采用多根铁条将橡胶块和承托板捆在一起,参见图1和图2所示。这种方式虽然防止了橡胶块再次脱落,也保证了橡胶块大面积与alc板底面接触。但铁条毕竟是缠绕一圈,并位于橡胶块最外侧,在橡胶块与alc板底面接触时,不可避免的会使alc板与铁条挤压在一起,硬性的铁条有概率在传输过程中划伤alc板底面。
6.另外,多根铁条捆绑橡胶块之后,还会使橡胶块表面凹凸不平,在其承托alc板时,会使其受力不均,影响使用寿命。
7.因此,申请人对传输装置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新型传输辊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
9.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10.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包括
转轴、
支撑架、
弹性块和轴座。
11.具体的,转轴包括中间轴和承压块,承压块至少包括三块,环形阵列在中间轴外部,承压块长度小于中间轴长度,且承压块沿中间轴周向方向的两端高度不同。
12.支撑架由若干
挡板和连接板组成,挡板数量等同于承压块数量,连接板填充在相邻两个挡板的两端位置,转轴设置在支撑架中间位置,其中心与承压块最远端距离大于其中心与挡板最近端距离。在安装传输辊时,先预安装转轴和支撑架,转轴可转动至合适角度塞入支撑架中,然后朝一侧转动,由于转轴中心与承压块最远端距离大于其中心与挡板最近端距离,转轴外侧承压块必然会抵在挡板上,然后即可在承压块上方安装弹性块了。
13.进一步的,弹性块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其数量等同于承压块数量,填充在相邻两个
挡板之间空隙内,弹性块包括上支撑部和下挤压部,上支撑部宽度大于下挤压部,扣压在支撑架外侧,下挤压部宽度与连接板尺寸配合,其底部形状与承压块形状配合,两端高度不同,与转轴外侧的承压块挤压在一起,相邻弹性块两侧端面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由于相邻弹性块两侧端面不受板材压力影响,因此,只需通过软绳或其他连接件即可将相邻两个弹性块连接在一起,从而将多个弹性块连接成一个环状,卡套在支撑架外部,从而防止弹性块脱落。
14.进一步的,中间轴两端伸出支撑架后分别转动连接至轴座上。轴座包括上座和底座,上座上设有转动环,转轴端部穿过转动环伸至上座外侧,底座连接在上座下面,用于连接传动装置。如此,alc板下底面与弹性块实现软连接,不会破坏alc板下底面,在传输线带动轴座移动时,轴座带动转轴移动,而转轴外侧承压块抵在挡板上,转轴与支撑架共同承担来自alc板材的压力,保证了支撑效果。同时,中间轴转动连接在轴座上,多个弹性块在传输一圈后会转换不同的弹性块朝上来支撑alc板,提高了弹性块的使用寿命。
15.为更好的分担受力,相邻弹性块紧贴在一起,且相邻弹性块挤压端设有倒角。如此,朝上一面的弹性块受到alc板的重力压迫后,除了朝上一面的弹性块和挡板受力外,弹性块两侧会向下挤压相邻弹性块,相邻弹性块会将力传递至下方的挡板上,从而使所有的弹性块和挡板分担受力,提高使用寿命。
16.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案,承压块采用四块,支撑架截面外部框架为正方形。方便制作,还可更好的实现传输辊翻滚。
17.进一步的,承压块外部曲线包括平直段和弧线段,平直段和弧线段一端相连,另一端分别与中间轴连接,在转轴安装到支撑架后,平直段与挡板一边平行,相邻承压块的平直段互相垂直,且平直段与弧线段连接点距离相邻承压块平直段的垂线长度大于连接板长度。这里面涉及两个发明点:
18.其一,将承压块外部曲线设计成平直段和弧线段,待转轴安装到支撑架后,平直段与挡板一边平行,将平直段平行设计为使用位置,此时,一个承压块的平直段与相邻承压块的弧线段位于相邻两个挡板的空隙内,从而在其上方形成厚度不同的弹性块厚度,平直段上方的弹性块厚度大于弧线段上方的弹性块厚度。通过设计传输辊的移动方向,可实现弹性块所受静摩擦力指向一侧的弹性块厚度更大一些,从而使弹性块更有效的抵御静摩擦力的,提高弹性块的使用寿命。
19.其二,承压块外部曲线仅由平直段和弧线段两段组成,这两段一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中间轴连接,通过设计两段形状,将平直段与弧线段连接点设计为转轴中心与承压块最远端距离,可使两者连接点抵在挡板上,从而将转轴和支撑架集合成一个整体受力件,共同支撑alc板作用在弹性块上的压力。
20.作为优选的方案,挡板为矩形条,且相邻挡板的短边和长边垂直布置,承压块的平直段与挡板短边平行。从而使弹性块厚度较大的一侧紧贴挡板长边,可更好的承受静摩擦力。
21.对于弹性块的设计,弹性块的上支撑部上表面为弧形面,圆心位于下挤压部一侧,下挤压部适应承压块的形状,具体包括竖直部和弧形部,竖直部高度尺寸与挡板长边尺寸配合,宽度小于承压块平直段宽度,弧形部形状与承压部弧线段形状配合,竖直部与弹性块侧面之间设有第一过渡面,弧形部与弹性块另一侧面之间设有第二过渡面,第一过渡面尺
寸不小于挡板短边,第二过渡面尺寸不小于挡板长边。
22.优选的,弹性块两端上支撑部向外设有延伸部,延伸部抵在连接板上方。通过增大弹性块与alc板的接触面积,可更好的支撑alc板。而且,支撑部两侧均设有连接板,相比弹性块受力更好。
23.作为进一步优选的,转轴穿过转动环伸至上座外侧一端套有防撞块。防止碰上传输线两侧的操作人员。
24.通过上述设计,本发明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没有硬性物体布置在弹性块外表面,真正实现了alc板下底面与弹性块的软接触,不会破坏alc板下底面,在传输线带动轴座移动时,轴座带动转轴移动,而转轴外侧承压块抵在挡板上,转轴与支撑架共同承担来自alc板材的压力,保证了支撑效果。
25.而且弹性块的连接位置设置在侧面,通过软连接件连接,避免连接件受到剪切力损坏,防止了弹性块的脱落。
26.同时,中间轴转动连接在轴座上,多个弹性块在传输一圈后会转换不同的弹性块朝上来支撑alc板,提高了弹性块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7.在附图中:
28.图1为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承托板外部缠绕铁条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承托板在传输线上的使用状态图;
30.图3为传输辊在传输线上的使用状态图;
31.图4为传输辊的侧视图;
32.图5为传输辊的立体图;
33.图6为传输辊的爆炸图;
34.图7为转轴的立体图;
35.图8为转轴与支撑架的装配图;
36.图9为传输辊的截面图;
37.图10为中间轴的截面图;
38.图11弹性块的截面图;
39.图中各附图标记所代表的组件为:
40.1、转轴;11、中间轴;12、承压块;121、平直段;122、弧线段;2、支撑架;21、第一矩形板;22、第二矩形板;23、第三矩形板;24、第四矩形板;25、连接板;3、弹性块;31、上弧面;32、侧斜面;33、下挤压部;331、竖直部;332、弧形部;34、第一过渡面;35、第二过渡面;36、连接孔;4、轴座;41、上座;42、底座;5、转动套;6、防撞块;7、alc板;8、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41.参见图3-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包括转轴1、支撑架2、弹性块3和轴座4。转轴1装配在支撑架2内,弹性块3插入支撑架2内并转轴1抵接,转轴1两端分别转动连接轴座4。
42.下面结合图7和图10,转轴1包括中间轴11和承压块12,承压块12包括四块,环形阵
列在中间轴11外部,承压块12长度小于中间轴11长度,且承压块12沿中间轴11周向方向的两端高度不同。
43.进一步的,承压块12外部曲线包括平直段121和弧线段122,平直段121和弧线段122一端相连,另一端分别与中间轴11连接,且四个承压块12首尾相接设置在转轴1外侧。
44.作为优选的,平直段121和弧线段122之间还设有连接段(图上未示出),连接段垂直于平直段121设计。
45.作为进一步优选的,相邻承压块12的平直段121互相垂直,且垂足位于平直段121的端点位置。
46.下面结合图8,支撑架2由四个挡板和连接板25组成,连接板25填充在相邻两个挡板的两端位置,转轴1设置在支撑架2中间位置,支撑架2截面外部框架为正方形。方便制作,还可更好的实现传输辊翻滚。由于转轴1两端转动连接在轴座4上,支撑架2在惯性力或外力作用下,只需翻转90度即可更换支撑面,便于轮换弹性块3来支撑alc板。
47.进一步的,四个挡板为矩形条,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为第一矩形板21、第二矩形板22、第三矩形板23和第四矩形板24。四个挡板均为实心结构,以提高承托能力,且相邻挡板的短边和长边垂直布置。
48.参见图9,作为本技术的重要发明点,支撑架2中心与承压块12最远端距离大于其中心与挡板最近端距离。在安装传输辊时,先预安装转轴1和支撑架2,转轴1可转动至合适角度塞入支撑架2中,然后朝一侧转动,由于转轴1中心与承压块12最远端距离大于其中心与挡板最近端距离,转轴1外侧承压块12必然会抵在挡板上,即转轴1转动角度不超过90度。在转轴1卡到位后,即可在承压块12上方安装弹性块了。
49.参见图11,弹性块3采用弹性材料制作,数量等同于承压块12数量,填充在相邻两个挡板之间空隙内,弹性块3包括上支撑部和下挤压部33,上支撑部宽度大于下挤压部33,扣压在支撑架2外侧,下挤压部33宽度与连接板25尺寸配合,其底部形状与承压块12形状配合。具体的,下挤压部33分为竖直部331和弧形部332两部分,竖直部33底边宽度与承压块12的平直段121宽度配合,高度与挡板长边高度配合,弧形部332形状与承压块12弧形段122形状配合。从而使弹性块3下端与转轴1外侧的承压块12挤压在一起。在alc板压在弹性块3上之后,两侧压力传至至支撑架2的挡板上,中间压力向下传递至转轴1上。而转轴1与支撑架2抵接在一起,可由转轴1与支撑架2共同承担压力。
50.进一步的,弹性块3的上支撑部上部为上弧面31,圆心朝向下挤压部33一侧。相邻弹性块3紧贴在一起,且相邻弹性块3挤压端设有倒斜面32,优选的,倒斜面32倾斜角度为45度。如此,朝上一面的弹性块3受到alc板7的重力压迫后,两侧部分会向外伸展,由于倒斜面32的存在,水平作用力会分解出一个向下的压力,从而,除了朝上一面的弹性块3和挡板受力外,弹性块3两侧会向下挤压相邻弹性块3,相邻弹性块3会将力传递至下方的挡板上,从而使所有的弹性块3和挡板分担受力,提高使用寿命。
51.进一步的,弹性块3的竖直部331与相邻倒斜面32之间设有第一过渡面34,弧形部332与弹性块3另一侧倒斜面32之间设有第二过渡面35,第一过渡面34和第二过渡面35水平共线,垂直于竖直部331设置。且第一过渡面34尺寸等于挡板短边尺寸,第二过渡面35尺寸等于挡板长边尺寸。
52.进一步的,弹性块3靠近倒斜面32一侧设有连接孔,相邻弹性块3两侧端面之间通
过连接件连接。由于相邻弹性块3两侧端面不受板材压力影响,因此,只需通过软绳或其他连接件即可将相邻两个弹性块3连接在一起,从而将多个弹性块3连接成一个环状,卡套在支撑架2外部,从而防止弹性块3脱落。
53.作为本技术另一发明点,转轴1安装到支撑架2后,平直段121与挡板短边平行,且平直段121与弧线段122连接点距离相邻承压块12平直段121的垂线长度大于连接板25长度。
54.前面已经提及,本实施例中,相邻挡板的短边和长边垂直布置,其相邻承压块12的平直段121互相垂直,且垂足位于平直段121的端点位置,结合图9可以看出,当第一个承压块12最远端左侧连接段卡在第一矩形板21右侧长边时,第二个承压块12最远端上侧连接段必会卡在第二矩形板22下侧长边上,以此类推,安装在支撑架2内的转轴1顺时针转至极限位置时如图9所示,所有承压块12均抵在挡板的长边上,无法继续翻转。且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承压块12均垂直抵在挡板的长边上,使得转轴1和支撑架2之间也无法相对运动,从而在弹性块挤压下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55.继续参照图3和图9,设计传送带8运动方向朝向右侧,则设计转轴1逆时针转动能够卡在支撑架2内。此时,传送带8会拉动与轴座4相连的转轴1,并对转轴1施加一个向右的拉力f1,alc板压在上方弹性块3上后,上方弹性块3受到向左的静摩擦力f2,同时,alc板的重力f3压到弹性块3上,弹性块3在同时受到向下的压力f3和向左的静摩擦力f2的同时影响下,形成斜向左下方的合力,从而在压力f3传递到转轴1之后,斜向左下方的合力向下压迫转轴1,只能使其产生逆时针转动的趋势,而该趋势只会使转轴1与支撑架2的顶紧更加坚实。同时对应了上一段中描述的转轴1和支撑架2之间无相对运动,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56.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平直段121与挡板短边平行,将平直段121平行设计为使用位置,此时,一个承压块12的平直段121与相邻承压块12的弧线段122位于相邻两个挡板的空隙内。设计平直段121与挡板短边平行时(如图中第一矩形板21所示),平直段121高度低于相邻挡块(第二矩形板22)下底面高度。那么在相邻平直段121和弧线段122上方会形成厚度不同的弹性块3厚度,平直段121上方的弹性块3厚度(即竖直部331)大于弧线段122上方的弹性块3厚度(即弧形部332)。f3与f2形成的斜向左下方的合力将作用在长边竖直、高度更高的第一矩形板21上,且竖直部331厚度大于弧形部332厚度,从而形成左侧弹性块3厚度和支撑物(长边竖直布置的第一矩形板21)厚度大于右侧的状态,可使弹性块3更有效的抵御方向朝左的静摩擦力,提高了弹性块3的使用寿命。
57.作为优选方案,弹性块3两端上支撑部向外设有延伸部,延伸部抵在连接板25上方。通过增大弹性块3与alc板7的接触面积,可更好的支撑alc板7。而且,支撑部两侧均设有连接板25,相比弹性块3受力更好。
58.参见图3和图4,中间轴11两端伸出支撑架2后分别转动连接至轴座4上。轴座4包括上座41和底座42,上座41上设有转动环,转轴1端部穿过转动环伸至上座41外侧,底座42连接在上座41下面,用于连接传动装置。
59.进一步的,转动环可根据传输辊的重量和使用需要来选择转动阻力小的轴承或具有一定阻力的转环类结构,只要能使弹性块随传输线转动一圈后能够变换位置即可。
60.作为优选的,转轴1穿过转动环伸至上座41外侧一端套有防撞块6。防止碰上传输线两侧的操作人员。
61.通过上面的设计,alc板7下底面与弹性块3实现软连接,不会破坏alc板7下底面,在传输线带动轴座4移动时,轴座4带动转轴1移动,而转轴1外侧承压块12抵在挡板上,转轴1与支撑架2共同承担来自alc板7材的压力,保证了支撑效果。同时,中间轴11转动连接在轴座4上,多个弹性块3在传输一圈后会转换不同的弹性块3朝上来支撑alc板7,提高了弹性块3的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1)、支撑架(2)、弹性块和轴座(4);所述转轴(1)包括中间轴(11)和承压块(12),所述承压块(12)至少包括三块,环形阵列在中间轴(11)外部,所述承压块(12)长度小于中间轴(11)长度,且承压块(12)沿中间轴(11)周向方向的两端高度不同;所述支撑架(2)由若干挡板和连接板(25)组成,所述挡板数量等同于承压块(12)数量,所述连接板(25)填充在相邻两个挡板的两端位置,所述转轴(1)设置在支撑架(2)中间位置,其中心与承压块(12)最远端距离大于其中心与挡板最近端距离;所述弹性块(3)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其数量等同于承压块(12)数量,填充在相邻两个挡板之间空隙内,所述弹性块(3)包括上支撑部和下挤压部(33),所述上支撑部宽度大于下挤压部(33),扣压在支撑架(2)外侧,所述下挤压部(33)宽度与连接板(25)尺寸配合,其底部形状与承压块(12)形状配合,两端高度不同,与转轴(1)外侧的承压块(12)挤压在一起,相邻弹性块(3)两侧端面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中间轴(11)两端伸出支撑架(2)后分别转动连接至轴座(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其特征在于,相邻弹性块(3)紧贴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其特征在于,相邻弹性块(3)挤压端设有倒角。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块(12)为四块,所述支撑架(2)截面外部框架为正方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块(12)外部曲线包括平直段(121)和弧线段(122),所述平直段(121)和弧线段(122)一端相连,另一端分别与中间轴(11)连接,在转轴(1)安装到支撑架(2)后,所述平直段(121)与挡板一边平行,相邻承压块(12)的平直段(121)互相垂直,且所述平直段(121)与弧线段(122)连接点距离相邻承压块(12)平直段(121)的垂线长度大于连接板(25)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为矩形条,且相邻挡板的短边和长边垂直布置,所述承压块(12)的平直段(121)与挡板短边平行。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块(3)的上支撑部上表面为弧形面,圆心位于下挤压部(33)一侧,所述下挤压部(33)包括竖直部(331)和弧形部(332),所述竖直部(331)高度尺寸与挡板长边尺寸配合,宽度小于承压块(12)平直段(121)宽度,所述弧形部(332)形状与承压部弧线段(122)形状配合,所述竖直部(331)与弹性块(3)侧面之间设有第一过渡面(34),所述弧形部(332)与弹性块(3)另一侧面之间设有第二过渡面(35),所述第一过渡面(34)尺寸不小于挡板短边,所述第二过渡面(35)尺寸不小于挡板长边。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块(3)两端上支撑部向外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抵在连接板(25)上方。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座(4)包括上座(41)和底座(42),所述上座(41)上设有转动环,所述转轴(1)端部穿过转动环伸至
上座(41)外侧,所述底座(42)连接在上座(41)下面,用于连接传动装置。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穿过转动环伸至上座(41)外侧一端套有防撞块(6)。
技术总结
一种软接触防脱落型板材传输辊,包括转轴、支撑架、弹性块和轴座;转轴包括中间轴和承压块,支撑架由若干挡板和连接板组成,转轴设置在支撑架中间位置,其中心与承压块最远端距离大于其中心与挡板最近端距离;弹性块填充在相邻两个挡板之间空隙内,弹性块包括上支撑部和下挤压部,下挤压部宽度与连接板尺寸配合,其底部形状与承压块形状配合,与转轴外侧的承压块挤压在一起,相邻弹性块两侧端面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中间轴两端伸出支撑架后分别转动连接至轴座上。本传输辊没有硬性物体布置在弹性块外表面,实现了ALC板下底面与弹性块的软接触,不会破坏ALC板下底面,且弹性块的连接位置设置在侧面,通过软连接件连接,避免弹性块脱落。脱落。脱落。
技术研发人员:
刘虎城 王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山东晟阳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3.01.17
技术公布日:
20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