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能式红外线探测器

阅读: 评论:0

著录项
  • CN90215522.9
  • 19901203
  • CN2078911
  • 19910612
  • 上海市青浦县颜安小学
  • 顾俊华
  • G09B23/22
  • G09B23/22

  • 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下塘街150号
  • 中国,CN,上海(31)
  • 上海交通大学专利事务所
  • 匡宗德
摘要
光能式红外线探测器,属物理教育或演示用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是由指示表、光电探头、导线组成,在日光源或电光源通过三棱镜折射形成光谱,用光电探头面向光谱,光电反应得到的电流便在指示表上显示出来,这样就可探测到红外线的存在及其在日光谱中的位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灵敏度高、形象直观,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成本低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中小学教学仪器。
权利要求

1.一种供教学用的光能式红外线探测器,本实用新型的特 征在于它由指示表1、光电探头2、导线3组成;指示表1的电 路由表头4、二极管5、6、电容7、调节器8构成,表头4、 二极管5、6、电容7相互之间为并联连接,而与调节器8为串 联连接,光电探头2是一个由硅“P-N”结制成的二极管,在 管帽9上开有小孔10,在二根管脚11上分别与二根导线3连接, 二根导线3的另外二个端头分别与电路的二个端头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能式红外线探测器,其特征在 于所说的表头4为37.5μA,2750Ω,二极管5、6为 2CP,电容7为5μF/6V,调节器8为0~20K。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探测红外线的教学仪器,它属于物理教 育或演示用具技术领域。    

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有一课《看不见的光线》,课本采用了英 国科学家赫谢尔于1890年发现红外线的存在时的一幅实验图片, 要使学生在推理的基础上认识到红外线的存在,但缺乏教学的直 观性,学生又无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红外线的存在难度较大, 印象不深。若根据100年前的实验进行演示,学校又无高灵敏度 的温度计,因此无法达到演示和实验的目的。而在CN85201093中 公开的新型光电效应演示仪,对小学生而言,其结构较为复杂, 直观性不强,不适宜作为小学的实验教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小学教育的演示、学生实验,克 服了现有技术中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光能式红外线探测器,能迅 速地、清晰地、直观地使学生认识到红外线的存在。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通过下列措施来完成的:光能式红外线 探测器是由指示表、光电探头、导线组成,指示表是一个观察电 流大小的显示器,光电探头相当于一个光电转换器,它是由硅 “P-N”结制成的二极管,在管帽上开有小孔,让日光源或其 它较强的电光源经过三棱镜的光谱(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依 次通过小孔直射在硅片上,光电探头把光能转变成电能,再把导 线联通指示表与光电探头,电能的强弱便在指示表上显示出电流 的强弱。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形象 直观,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成本低廉,易被学生接受,是一种 较为理想的中小学教学仪器。

附图1:光能式红外线探测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2,指示表1的电路图。

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述:一种供教学 用的光能式红外线探测器,它是由指示表1、光电探头2、导线 3组成,如附图1所示,指示表1的电路由表头4、二极管5、 6、电容7、调节器8构成,如附图2所示,表头4采用高灵敏 度电表头,其电流、电阻分别为37.5μA、2750Ω,二 极管5、6为2CP,电容7为5μF/6V,调节器8为可调 式的,其范围为0~20K,表头4、二极管5、6、电容7相 互之间为并联连接,而与调节器8为串联连接,通过电路电流的 强弱由表头4的指针指示出来。光电探头2为了克服光电二极管 功率小,对接收光源方向性较强的缺点,而采用了硅“P-N” 结制成的二极管,在管帽9上开有小孔10,如附图1所示,当 光源通过小孔10直射在硅片上,光电探头2实际上是一个光电 转换器,把光能转变成电能。另外在二根管脚11上分别与二根 导线3连接,二根导线3的另外二个端头分别与指示表1的电路 二个端头相连。这样光电探头2的电能强弱便在指示表1上显示 出电流的强弱,表头4的指针发生偏转角度指示出来。当日光源 或其它较强的电光源经过三棱镜折射形成的光谱(包括可见光和 不可见光),把光电探头2上的小孔10面向形成的光谱,从远 红外外边逐渐移向远、中、近红外线区域(不可见光区域)、红、 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区域),由于红外线的热作用 强,就可见到表头4的指针从0逐渐偏转,当移动到可见光区域, 由于各光的热作用依次减弱,光电反应得到的电流也相应逐渐 减小,所以,表头4的指针逐渐朝逆向偏转。因此用光电反应所 得到的光电流能比较直观地反应出光电探头2上的小孔10内有 无光照和红外线在日光谱中的位置及性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27 12:13: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05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