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1M5/00 A61J3/00
1、一种输液配药仪,包括主机和附件,其中主机包括 机壳和动力部件微型气泵(2)及微电机(1),附件包括导管过滤 器(9)及插接件,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微型气泵(2)的正压 气流端和负压气流端分别通过调压阀(3、4)和缓冲瓶(5、6) 及导管组成正压、负压源,并在壳体上有正、负压输出接口 A、B;附件中还包括一次性气袋(11)、封尖多孔双通道针; 其中正压输出接口通过导管将过滤器(9),气袋(11)串联后,通 过针插件与输液瓶C连通;输液瓶C通过管道及封尖多孔双 通道针(12A或12B)件与药瓶D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配药仪,其特征在于主 机还包括手动电源开关14和脚踏电源开关13;机壳上顶部为 活动托盘(7),其侧边安装有活动挂钩架(8)和输液瓶卧架(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配药仪,其特征在于封 尖多孔双通道针(12)为双通道,一通道与输液管连通,另一通 道与排气管连通,针的针尖封口,通孔开在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液配药仪,其特征在于封 尖多孔双通道针(12A)与输液管连通的管道的侧壁上的孔的 位置高于与排气管连通的管道的侧壁上的孔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液配药仪,其特征在于封 尖多孔双通道针(12B)与输液管连通的管道的侧壁上的孔的 位置低于与排气管连通的管道的侧壁上的孔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特别是一种输液配药仪。
现有技术中的电动输液配药仪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 是只存在负压气路,适用于抽吸己稀释的药液,不适用于配 药;一是在使用时针头能切割胶塞,增加了药液中的微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带正、负压气路,能完成 输液配药的注水,吸药全过程,具有解决配药过程中的细菌 污染,胶塞微粒或其它微粒污染等问题的输液配药仪。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结构实现的:即本实用 新型包括主机和附件,其中主机包括机壳和其内的微型气泵 及微电机,附件包括导管、过滤器及针插件;本实用新型的 特征在于:微型气泵的正压气流端和负压气流端分别通过调 压阀和缓冲瓶及导管组成正、负压源,并在壳体上有正、负 压输出接口;附件中还包括一次性袋、封尖多孔双通道针, 其中正压输出接口通过导管将过滤器、气袋串联后,通过针 插件与输液瓶连接;输液瓶通过导管及封尖多孔双通道针插 件与药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可以通过附图进一步说明。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与特点:
1、同时具有正压、负压两条气压源,自动完成配药液 中的抽、注工作,能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2、封尖多孔双通道针由于针尖无口,切割胶塞时,不 会造成胶塞微粒,加之设计有空气过滤器等,能保证气流和 液体无菌不被污染。
3、由于本配药仪为一密闭系统,配制化疗药液时,只 要正确操作就不会发生药物泄满,能够保护区护人员健康。
4、本仪器结构小巧、简单,机械性能稳定,机壳上配 有托盘、“两架”、脚踏开关,结构合理,与一次性附件配 套,操作使用方便,省力、省时易于普及与推广。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机外部结构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气袋示意图;
附图4~附图6为封尖多孔双通道针结构示意图。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由微型电机1、驱动微型无油 气泵2,调压阀3、4,缓冲瓶5、6及导管等组成。其中 微型气泵2的正压气流端和负压气流端分别通过调压阀、缓 冲瓶及导管构成正压、负压源。正压气流通过缓冲瓶5、正 压输出接口A、导管C、空气过滤器9、气袋11进入输液瓶 C,使瓶内的压强增大,通过导管及封尖多孔双通道针12A 把液体压入盛有粉状或其它状药品的小药瓶,使液体与药混 合;负压气液通过缓冲瓶6、导管、负压输出接口B,使输 液瓶C呈真空状,把已稀释的药液通过封尖多孔双通道针 12B抽回输液瓶中。调节阀3、4分别控制正、负压的大小。
参见附图2,本实用新型为金属外壳,上盖为活动托盘 7,用于盛装必备器械和药品;箱体的侧边安装有活动挂钩 架8和输液瓶卧架10。此外主机还有手动电源开关12和脚踏 电源开关13。
参见图3,气袋11的进气端接空气过滤器9,出气端 地管道上有调节器通过针头与输液瓶连接。
参见图4~6封尖多孔双通道针12为双通道,一通道与 输液管连通,另一通道与排气管连通,针的针尖封口,通孔开 在侧壁上。其中,用于正压源的封尖多孔双通道针12A,由于 其完成将液体注入小药瓶的功能,因而与输液管连通的管道 的侧壁上的孔的位置高于与排气管连通的管道的侧壁上的孔 的位置。而用于负压源部分的封尖多孔双通道针12B,由于 其完成将已稀释好的药液从小药瓶内抽出的功能,因此其与 输液管连通的管道的侧壁上的孔的位置低于与排气管连通的 管道的侧壁上的孔的位置,以便将瓶内的药液抽干净。此外, 所述的双通道可以连体,也可分开。
本文发布于:2023-03-27 10:11: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04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