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3D11/02
1、一种坐便器,包括进水口(1)、布水圈(2)及胎体(4),进水口(1)与布水圈(2)为一体,其与胎体(4)粘接联接,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胎体(4)内设置有附水道(3)和档板(6),附水道(3)设置在胎体(4)内前侧并与前侧内壁间形成附水道;档板(6)设置在进水口(1)下部位置的胎体(4)内,其下端头至水弯部位且低于返水弯的最高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附水道(3)、档板(6)与胎体(4)采用整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水圈(2)上按顺时针方向均布有圈眼(9)。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的是一种新型坐便器。
坐便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居民住宅、楼、堂、馆、所卫生间的卫生设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对坐便器的需求逐渐由中低档向中高档过渡。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坐便器以福州3#坐便器为主,其在生产过程中,成型工艺粘接部位多,且技术要求高,易出现裂纹等缺陷,坯品合格率一般在90%左右,且在使用过程中冲刷噪音大、用水量多。而一些功能较好的坐箱式坐便器却存在着制造难度大、成品合格率低、价格昂贵等问题。为此,目前针对坐便器提出的改进方案很多,如中国专利号:90215674.8名称为“坐便器”的专利,其返水弯部分是由一注浆粘接的大档和小档组成,由于采用注浆粘接的档取代返水弯,从而节约了用水量,使冲刷排污顺利,但是由于受小档的限制,坐便器内的水位需高于小档头的高度,才能产生水流,当小道内的水流速度足够高时,才能产生虹吸现象,故在使用时冲刷噪音大,用水量大,且成型工艺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由此产生,提出一种成型工艺简单、坯品合格率高,使用时冲刷用水量少且噪音小的新型坐便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其由进水口、布水圈、胎体、档板及附水道构成,进水口与布水圈为一体,布水圈上设置有圈眼,其粘接在胎体上端;档板与附 水道均设置在胎体内,附水道设置在胎体内的前侧并与前侧内壁间形成附水道,档板的上端设置在进水口下部位置的胎体内,其下端头至返水弯部位且低于返水弯最高点。
本实用新型依据喷射虹吸原理,利用提前虹吸时间,在胎体内设置档板和附水道。由于提高了坐便器内返水弯档板的高度,使水封≥50mm,改进胎壁的角度,使其利于水流,从而达到提前虹吸和消音的目的,大大降低了冲刷用水量,其冲刷用水量比国际要求少4升(国际规定不大于9L)。又由于在成型工艺时,进水口与布水圈为一体,附水道、档板与胎体为一体,布水圈与胎体成型后实施粘接,从而减少了两道粘接工序,避免了裂纹出现的缺陷。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工作时间和工作场地,且大大提高了坯品的合格率。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布水圈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下: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陶瓷制品,采用注浆工艺成型。其由进水口1、布水圈2、胎体4、附水道3及档板6构成。进水口1与布水圈2为整体成型,在布水圈2上按顺时针方向均布有圈眼9,布水圈2粘接在胎体4上端,附水道3及档板6均设置在胎体4内, 并与胎体4整体成型。附水道3设置在胎体4内前侧且与前侧内壁间形成附水道,其上端与布水圈2相联接部位的圈眼9为弧圆形,目的是在冲刷时增加水流速度,使水流旋转,从而使污物快速地从排污水道8排出,达到减少用水量之目地。档板6设置在出水口1下部位置的胎体4内,在出水口1上设置有下水眼7,下水眼7中流出的水对档板6进行冲刷,档板6的下端头至返水弯部位并低于返水弯下水口5最高点≥50mm,目的是冲刷排污后余留50mm以上的清洁水,从而防止臭气的排出。
本文发布于:2023-03-27 01:3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02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