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食品灭菌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
背景技术:
2.食品灭菌是以食品原料或产品为对象,通过杀灭可能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用的食品灭菌方法主要有高温灭菌、高压灭菌、辐照灭菌以及微波灭菌等。其中,高温灭菌的方式主要有
热水循环式灭菌、蒸汽式灭菌以及淋水式灭菌等。
3.相关技术中公开号为cn216164958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包装食品高温灭菌装置,包括烧水罐、支架以及灭菌罐,灭菌罐下端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灭菌网架,灭菌网架位于第一输水管以及第二输水管的下方, 第一输水管和第二输水管喷出热水,对包装食品进行灭菌。
4.上述相关技术中,位于灭菌网架上方的第一输水管和第二输水管喷出热水,对食品包装的上端面进行灭菌后,热水落入灭菌网架下方的灭菌罐底部,在此过程中,热水与食品包装的接触时间较短且接触面积有限,导致灭菌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相关技术中热水与食品包装的接触时间较短且接触面积有限导致灭菌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包括架体,
所述架体包括四个竖直设置的立柱和固接于四个所述立柱远离地面一端的
盖板,所述盖板下方固接有用于放置包装食品的
网箱,所述网箱外套设有锅体,所述架体上设置有用于驱使所述锅体在竖直方向上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盖板上于所述网箱中安装有喷淋头,所述喷淋头与提供热水的水源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灭菌时,升降机构驱使锅体上升并套设于网箱外,喷淋头喷出的热水落到网箱中的食品包装上,对食品包装的上端面进行灭菌,然后热水落到锅体内,对网箱中的包装食品进行浸泡,对食品包装的各个表面进行灭菌,改善了相关技术中热水与食品包装接触面积有限导致灭菌效果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延长包装食品在热水中的浸泡时间,可改善相关技术中热水与食品包装的接触时间较短导致灭菌效果不佳的问题;灭菌完成后,升降机构驱使锅体下降并与网箱分离,网箱中的水落入锅体,对包装食品进行沥干。
9.可选的,所述架体上于所述锅体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且用于驱动所述锅体在竖直方向上升降的直线驱动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灭菌时,直线驱动件驱动锅体上升并套设于网箱外,锅体中的热水对网箱中的包装食品进行浸泡,从而达到灭菌效果;灭菌完成后,直线驱动件驱动锅体下降并远离网箱,网箱中的水落入锅体中,可沥干网箱中的包装食品。
11.可选的,所述喷淋头依次连通有喷淋管和水箱,所述水箱中安装有电加热管,所述
喷淋管上设置有用于驱使热水在所述水箱和所述锅体之间循环的循环机构。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加热管对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循环机构驱使热水在水箱和锅体之间循环,即水箱中的热水经过喷淋管,由喷淋头喷入网箱对包装食品进行灭菌,网箱中的水落入锅体,在此过程中,水的温度降低,锅体中的水再进入水箱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再通过循环机构进入锅体对包装食品进行灭菌,如此即实现水的循环使用。
13.可选的,所述循环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喷淋管上的水泵,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锅体底部的出水管以及连接于所述出水管和所述水箱之间的伸缩管,所述出水管上安装有阀门。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水泵,水泵驱动水箱中的热水经过喷淋管喷入网箱中,网箱中的水落入锅体,再经过出水管和伸缩管流入水箱,如此即实现热水在水箱和锅体之间的循环;当锅体升降时,伸缩管随之伸缩,不影响管路中热水的循环。
15.可选的,所述锅体的上沿抵接于所述盖板的下端面,所述锅体与所述盖板的抵接部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锅体与所述盖板之间缝隙的密封机构。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机构将锅体与盖板之间的缝隙密封,降低了热量从锅体与盖板之间缝隙的散失速度,有助于减缓锅体中热水的冷却速度,从而延长热水的保温时间,提高热水对包装食品的灭菌效果。
17.可选的,所述锅体上沿的端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锅体上沿的轮廓方向延伸,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固接于所述盖板下端面且与所述凹槽插接适配的密封条,所述密封条由弹性材料制成。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条插入凹槽中,对锅体与盖板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
19.可选的,所述凹槽呈扩口状。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锅体上升时,呈扩口状的凹槽便于密封条插入。
21.可选的,所述锅体的侧壁和底壁均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设置有保温层。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层降低了锅体的热量散失速度,有助于减缓锅体中热水的冷却速度,从而延长热水的保温时间,提高热水对包装食品的灭菌效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 灭菌时,直线驱动件驱使锅体上升并套设于网箱外,喷淋头喷出的热水落到网箱中的食品包装上,对食品包装的上端面进行灭菌,然后热水落到锅体内,对网箱中的包装食品进行浸泡并对其各个表面进行灭菌,改善了相关技术中热水与食品包装接触面积有限导致灭菌效果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延长包装食品在热水中的浸泡时间,可改善相关技术中热水与食品包装的接触时间较短导致灭菌效果不佳的问题;
25.2.通过设置密封机构和保温层,降低了锅体的热量散失速度,有助于减缓锅体中热水的冷却速度,从而延长热水的保温时间,提高热水对包装食品的灭菌效果;
26.3.通过设置水泵、水箱、喷淋管、出水管和伸缩管,可实现水的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杀菌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杀菌完成且打开箱门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杀菌完成且关闭箱门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主要用于展示锅体侧壁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32.附图标记:1、架体;11、立柱;12、盖板;13、密封条;14、固定座;15、直线驱动件;2、网箱;21、箱体;22、箱门;23、插环;24、活动片;25、通孔;26、插杆;27、凸块;3、锅体;31、凹槽;32、内壁;33、外壁;34、保温层;41、喷淋头;42、喷淋管;43、水箱;44、电加热管;45、水泵;46、出水管;47、伸缩管;48、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参照图1和图2,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包括架体1,架体1包括四个竖直设置的立柱11和固接于四个立柱11远离地面一端的盖板12,盖板12下方固接有用于放置包装食品的网箱2,网箱2外套设有锅体3,架体1上设置有用于驱使锅体3在竖直方向上升降的升降机构,盖板12上于网箱2中安装有喷淋头41,喷淋头41与提供热水的水源连通。
35.具体的,参照图1和图2,架体1上于锅体3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固定座14,升降机构包括设置于固定座14上且用于驱动锅体3在竖直方向上升降的直线驱动件15。本实施例中,直线驱动件15为气缸,气缸的活塞杆和缸体分别固接于锅体3的底壁和固定座14上,固定座14上开设有供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的穿孔。本实施例中,气缸的数量为两个。在其他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直线驱动件15也可以是电动推杆或液压缸。
36.灭菌时,气缸的活塞杆伸出,驱使锅体3上升并套设于网箱2外,喷淋头41喷出的热水落到网箱2中的食品包装上,对食品包装的上端面进行灭菌,然后热水落到锅体3内,对网箱2中的包装食品进行浸泡,对食品包装的各个表面进行灭菌,改善了相关技术中热水与食品包装接触面积有限导致灭菌效果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延长包装食品在热水中的浸泡时间,可改善相关技术中热水与食品包装的接触时间较短导致灭菌效果不佳的问题。
37.灭菌完成后,气缸的活塞杆缩回,驱使锅体3下降并远离网箱2,网箱2中的水落入锅体3,对包装食品进行沥干。两个气缸同步工作,有助于提高锅体3升降的稳定性。
38.为了便于在网箱2中取放食物,参照图3,网箱2包括箱体21和铰接于箱体21一侧的箱门22。参照图4,箱门22的自由端铰接有活动片24,箱体21靠近箱门22自由端的一侧固接有插环23,活动片24上开设有供插环23插入的通孔25;插环23中穿设有插杆26,插杆26远离地面的一端固接有凸块27,凸块27的外周轮廓大于插环23的内圈轮廓。
39.打开箱门22,可在网箱2中取放食物。关闭箱门22,向靠近箱体21的方向转动活动片24,使插环23穿设于通孔25中,再向插环23中插入插杆26,即可将箱门22锁定于箱体21上,操作简单便捷。凸块27有助于避免插杆26在重力作用下从插环23中脱落,使箱门22与箱体21的锁定更加牢固可靠。
40.参照图2,喷淋头41依次连通有喷淋管42和水箱43,水箱43中安装有电加热管44,喷淋管42上设置有用于驱使热水在水箱43和锅体3之间循环的循环机构。具体的,循环机构包括安装于喷淋管42上的水泵45,还包括连接于锅体3底部的出水管46以及连接于出水管
46和水箱43之间的伸缩管47,出水管46上安装有阀门48。
41.灭菌时,电加热管44对水箱43中的水进行加热,启动水泵45,水泵45驱动水箱43中的热水经过喷淋管42,由喷淋头41喷入网箱2对包装食品进行灭菌;关闭阀门48,网箱2中的水落入锅体3,锅体3中的热水对包装食品进行浸泡灭菌。
42.当锅体3中的水温降低时,打开阀门48,锅体3中的水经过出水管46和伸缩管47流入水箱43并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又在水泵45的驱动下经过喷淋管42进入锅体3对包装食品进行灭菌,如此即实现水的循环使用。当锅体3升降时,伸缩管47随之伸缩,不影响管路中热水的循环。
43.参照图1,锅体3的上沿抵接于盖板12的下端面,锅体3与盖板12的抵接部设置有用于密封锅体3与盖板12之间缝隙的密封机构。具体的,参照图5,锅体3上沿的端面开设有凹槽31,凹槽31沿锅体3上沿的轮廓方向延伸,密封机构包括固接于盖板12下端面且与凹槽31插接适配的密封条13,密封条13由弹性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密封条13由橡胶制成。进一步,凹槽31呈扩口状。
44.当锅体3上升时,密封条13插入凹槽31中,凹槽31呈扩口状便于密封条13插入。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条13对锅体3与盖板12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降低了热量从锅体3与盖板12之间缝隙的散失速度,有助于减缓锅体3中热水的冷却速度,从而延长热水的保温时间,提高热水对包装食品的灭菌效果。
45.为了进一步延长热水的保温时间,参照图5,锅体3的侧壁和底壁均包括内壁32和外壁33,内壁32和外壁33之间设置有保温层34。保温层34可以是保温棉层,也可以是其他具有保温功能的材料。
46.保温层34降低了热量从锅体3的侧壁和底壁散失的速度,有助于减缓锅体3中热水的冷却速度,从而延长热水的保温时间,提高热水对包装食品的灭菌效果。
4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的实施原理为:灭菌时,直线驱动件15驱使锅体3上升并套设于网箱2外,喷淋头41喷出的热水落到网箱2中的食品包装上,对食品包装的上端面进行灭菌,然后热水落到锅体3内,对网箱2中的包装食品进行浸泡,从而对食品包装的各个表面进行灭菌,改善了相关技术中热水与食品包装接触面积有限导致灭菌效果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延长包装食品在热水中的浸泡时间,可改善相关技术中热水与食品包装的接触时间较短导致灭菌效果不佳的问题。灭菌完成后,直线驱动件15驱使锅体3下降并与网箱2分离,网箱2中的水落入锅体3,对包装食品进行沥干。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包括四个竖直设置的立柱(11)和固接于四个所述立柱(11)远离地面一端的盖板(12),所述盖板(12)下方固接有用于放置包装食品的网箱(2),所述网箱(2)外套设有锅体(3),所述架体(1)上设置有用于驱使所述锅体(3)在竖直方向上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盖板(12)上于所述网箱(2)中安装有喷淋头(41),所述喷淋头(41)与提供热水的水源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1)上于所述锅体(3)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固定座(14),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座(14)上且用于驱动所述锅体(3)在竖直方向上升降的直线驱动件(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头(41)依次连通有喷淋管(42)和水箱(43),所述水箱(43)中安装有电加热管(44),所述喷淋管(42)上设置有用于驱使热水在所述水箱(43)和所述锅体(3)之间循环的循环机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喷淋管(42)上的水泵(45),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锅体(3)底部的出水管(46)以及连接于所述出水管(46)和所述水箱(43)之间的伸缩管(47),所述出水管(46)上安装有阀门(4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3)的上沿抵接于所述盖板(12)的下端面,所述锅体(3)与所述盖板(12)的抵接部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锅体(3)与所述盖板(12)之间缝隙的密封机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3)上沿的端面开设有凹槽(31),所述凹槽(31)沿所述锅体(3)上沿的轮廓方向延伸,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固接于所述盖板(12)下端面且与所述凹槽(31)插接适配的密封条(13),所述密封条(13)由弹性材料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呈扩口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3)的侧壁和底壁均包括内壁(32)和外壁(33),所述内壁(32)和外壁(33)之间设置有保温层(34)。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食品灭菌装置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食品生产用高温灭菌装置,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包括四个竖直设置的立柱和固接于四个所述立柱上的盖板,所述盖板下方固接有用于放置包装食品的网箱,所述网箱外套设有锅体,所述架体上设置有用于驱使所述锅体在竖直方向上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盖板上于所述网箱中安装有喷淋头,所述喷淋头与提供热水的水源连通。本申请可改善相关技术中热水与食品包装的接触时间较短且接触面积有限导致灭菌效果不佳的问题。佳的问题。佳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魏杰 康凡 傅德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武汉海之最食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9
技术公布日:
20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