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
防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
背景技术:
2.市政道路是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3.城市发展,道路先行。市政道路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建设内容包含车行、管网、人行道、绿化、人防等称为市政道路。
4.现有技术中的
路面大多数采用沥青或水泥制成路面,而在雨季较多的城市对于路面经常会受到雨水的冲击,通过简单的井盖排水效率较低,而未排除出的雨水在路面就会形成“薄膜”类似覆盖在路面上方,在行人以及车辆都会增加滑动作用,从而导致危险的发生,对于该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
5.申请人在申请本实用新型时,经过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其申请号为“202122194533.6”,该专利主要通过解决路面防滑条问题,但是对于路面遇到雨水天气可能在防滑效果不能有效解决,本实用新型提出新型路面防滑结构对现有技术中的市政道路进一步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通过凹槽口和排
水槽之间开口便于对路面实现热胀冷缩缓冲空间。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包括:路面,
所述路面的内部开设有若干凹槽口,所述凹槽口的上表现且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底端贴合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固定连接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底端两侧且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插销块,所述插销块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底端固定连接有缓冲槽,且缓冲槽插入凹槽口的内部;
7.所述路面的上表面开设有导流槽,所述凹槽口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滤网。
8.根据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所述排水槽的一端开设有通口,且通口外部固定连接有流通管。
9.根据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所述流通管的一端底端设置有污水槽。
10.根据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所述路面的上表面滤网之间且导流槽之间中部设置有防滑纹。
11.根据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所述排水槽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排水流通板。
12.有益效果:
1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插销块、弹簧、凹槽口和路面,通过插销块
和弹簧进行弹性支撑,在排水槽受到重量下压时弹簧起到弹性缓冲作用,从而达到下压保护,防止损坏,第二限位块与第一限位块通过弹簧支撑实现紧固贴合,通过凹槽口和排水槽之间开口便于对路面实现热胀冷缩缓冲空间;
14.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导流槽和排水槽,在路面的上表面设置有导流槽,通过导流槽将雨水进行导向流通,从而流通至排水槽的内部,达到路面水渍的清理,从而解决雨水在路面形成“薄膜”类似造成易滑问题;
15.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置有防滑纹,通过防滑纹增加防滑效果,同时增加与行人和车辆的摩擦面积。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的剖面侧视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的俯视结构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的排水槽立体结构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的凹槽口立体示意结构图;
21.图例说明:
22.1、路面;2、排水流通板;3、排水槽;4、第一限位块;5、弹簧;6、缓冲槽;7、插销块;8、导流槽;9、防滑纹;10、污水槽;11、滤网;12、第二限位块;13、通口;14、流通管;15、凹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4.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其包括:路面1,路面1的内部开设有若干凹槽口15,通过将排水槽3进行插接在凹槽口15的内部,随后通过将第一限位块4进行阻挡且限位底端第二限位块12,凹槽口15的上表现且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4,第一限位块4的底端贴合有第二限位块12,第二限位块12之间固定连接有排水槽3,通过凹槽口15和排水槽3之间开口便于对路面1实现热胀冷缩缓冲空间,防止对排水槽3进行受到推动挤压,排水槽3的底端两侧且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插销块7,通过插销块7实现支撑作用和在缓冲槽6内部插入缓冲作用,插销块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5,通过插销块7和弹簧5进行弹性支撑,达到第二限位块12与第一限位块4紧固贴合,弹簧5底端固定连接有缓冲槽6,且缓冲槽6插入凹槽口15的内部,排水槽3的一端开设有通口13,且通口13外部固定连接有流通管14,通过流通管14实现流通操作,流通管14的一端底端设置有污水槽10,通过污水槽10实现污水流通和排出;
25.路面1的上表面开设有导流槽8,在路面1的上表面设置有导流槽8,通过导流槽8将雨水进行导向流通,从而流通至排水槽3的内部,达到路面1水渍的清理,凹槽口1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滤网11,通过滤网11实现杂质阻挡,路面1的上表面滤网11之间且导流槽8之间中部设置有防滑纹9,防滑纹9增加防滑效果,同时增加与行人和车辆的摩擦面积,排水槽3的
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排水流通板2。
26.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首先通过将排水槽3进行插接在凹槽口15的内部,随后通过将第一限位块4进行阻挡且限位底端第二限位块12,通过第二限位块12之间和排水槽3固定连接,而底端通过插销块7和弹簧5进行弹性支撑,达到第二限位块12与第一限位块4紧固贴合,通过凹槽口15和排水槽3之间开口便于对路面1实现热胀冷缩缓冲空间,防止对排水槽3进行受到推动挤压,随后在路面1的上表面设置有导流槽8和防滑纹9,通过导流槽8将雨水进行导向流通,从而流通至排水槽3的内部,达到路面1水渍的清理,从而解决雨水在路面1形成薄膜类似造成易滑问题,而防滑纹9增加防滑效果,同时增加与行人和车辆的摩擦面积。
2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1),所述路面(1)的内部开设有若干凹槽口(15),所述凹槽口(15)的上表面且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4),所述第一限位块(4)的底端贴合有第二限位块(12),所述第二限位块(12)之间固定连接有排水槽(3),所述排水槽(3)的底端两侧且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插销块(7),所述插销块(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5),所述弹簧(5)底端固定连接有缓冲槽(6),且缓冲槽(6)插入凹槽口(15)的内部;所述路面(1)的上表面开设有导流槽(8),所述凹槽口(1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滤网(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3)的一端开设有通口(13),且通口(13)外部固定连接有流通管(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管(14)的一端底端设置有污水槽(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1)的上表面滤网(11)之间且导流槽(8)之间中部设置有防滑纹(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3)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排水流通板(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其中,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滑结构包括路面,所述路面的内部开设有若干凹槽口,所述凹槽口的上表现且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底端贴合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固定连接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底端两侧且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插销块,所述插销块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底端固定连接有缓冲槽,且缓冲槽插入凹槽口的内部;所述路面的上表面开设有导流槽。通过上述结构,在路面的上表面设置有导流槽,通过导流槽将雨水进行导向流通,从而流通至排水槽的内部,达到路面水渍的清理,从而解决雨水在路面形成“薄膜”类似造成易滑问题。类似造成易滑问题。类似造成易滑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钟谷 彭晓玉 陈琨 廖俊 于日婷 孙志云 曾柳生 郑天栋 江景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15
技术公布日:
20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