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雾化组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加热
部件的雾化组件及具有该雾化组件的电子烟。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烟在年轻人中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年轻人抽吸电子烟代替传统的香烟趋势越发明显,很多烟民都会采用电子烟来让其进行戒烟。但是对于戒烟初期的烟民来说,会需要较为频繁的、大量的抽吸电子烟以缓解烟瘾,现有的电子烟的容量都比较小,无法满足其长时间频繁的抽吸,可能会导致电子烟无法使用的时候继续选择购买香烟。年轻人对使用大容量的电子烟的兴趣也更高,希望减少其注油或者购买电子烟的次数。而如果在传统的电子烟的基础上加大油仓的容量,发热丝在较为频繁加热工作后,会出现焦糊的现象,影响后续的吸油效果,导致电子
烟油的浪费。或者由于烟油的渗透过快导致无法充分加热造成烟油的浪费。
3.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5104776a公开了一种双管大容量一次性电子烟,包括顶盖、底盖、第一烟管及第二烟管,
所述第一烟管和所述第二烟管左右并排设置在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之间,所述第一烟管内设置有电源,所述底盖的内部左侧设置有咪头控制组件,所述底盖的底部左侧设置有进气孔,所述顶盖的右侧设置有烟嘴,所述第二烟管内设置有带有储油棉的油仓,所述储油棉内设置有与所述烟嘴连通的雾化组件。本发明采用双管设计,合理利用烟管的空间,充分增大储油棉在烟管内的体积,使储存在储油棉内的烟油能支撑较长次数的抽吸,方便使用。其仅仅增加油仓的容量,但是加热部件长时间加热后容易烧糊。
4.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5831079u提供一种大容量肺吸电子烟雾化芯及雾化器,所述大容量肺吸电子烟雾化芯包括雾化芯顶盖、加热器、雾化芯内筒、电极座和电极,所述雾化芯顶盖与雾化芯内筒顶部连接,所述雾化芯内筒底部与所述电极座顶部连接,所述雾化芯顶盖压住所述加热器顶部,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雾化芯内筒内,所述加热器底部与所述电极顶部连接,所述电极底部与所述电极座绝缘连接。通过在加热器均匀的设置至少三个加热雾化通道,并在至少三个加热雾化通道内设置有电热丝,能够有效增加电子烟烟油的雾化量和通气量,从而满足用户肺吸的要求。其虽然通过多个加热丝增大了容量,但是烟油的渗透性较差,容易造成烟油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传统的电子烟容量较小,不能长时间抽吸,而单纯的增大油仓容量又容易导致加热部件无法满足长时间的工作而烧糊导油棉或者烟油的渗透性较差无法充分雾化而导致烟油的浪费。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多加热部件的雾化组件及具有该雾化组件的电子烟。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构造一种加热部件的雾化组件,其中,包括雾化支架,雾化支架上端设有出气通
道,下端侧壁设有至少一个导油孔,该雾化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雾化支架下端的隔油管,隔油管设置在雾化支架下端内,隔油管上设有至少两个加热部件,加热部件外部均设有导油棉,各加热部件相互独立工作使包裹在其外部的导油棉上的烟油加热雾化。
8.优选的,隔油管和雾化支架内壁之间还设有隔油棉,隔油管上设有使隔油棉上的烟油流入导油棉的导油孔。
9.优选的,隔油管上对应加热部件设有固定加热部件的通孔,隔油管上设有将避免各加热部件接触的挡片。
10.优选的,挡片一端设有开口,挡片上至少设有一个使烟油流入每一个加热部件的导油孔。
11.优选的,加热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加热丝,以及设置在加热丝端部的电极,电极通电使加热丝加热。
12.优选的,当加热部件的加热丝设置为多个时,通过加热片将每个加热丝连接,加热片设置在导油棉内壁并与导油棉内壁接触。
13.构造一种具有多加热部件的雾化组件的电子烟,包括油仓外壳,油仓外壳上端设有烟嘴,油仓外壳内设有油仓
底座,油仓底座与油仓外壳合围形成油仓,油仓底座上设有如上述的雾化组件,出气通道上端深入烟嘴处,油仓底座下端设有电池和控制板,控制板和电池与加热部件电连接以控制加热部件工作状态,油仓外壳底部还设有底座。
14.优选的,油仓底座上设有固定加热丝的加热丝通孔,以及进气通道,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使空气导通,油仓底座还设有与油仓连通的注油通道,注油通道端部设有硅胶塞。
15.优选的,油仓底座上端设有隔油棉,油仓底座中部与油仓外壳之间设有密封硅胶。
16.优选的,底座上设有感应吸力变化的咪头,咪头为负压传感器,油仓容量为15-20ml。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多加热部件的方式;在增加油仓容量的同时,通过控制板切换不同的加热部件进行循环加热,采用与控制板连接的负压传感器接收压力变化,当传感器接收到负压信号时,加热部件通电开始进入加热模式,当负压信号断开时,停止加热;当负压信号再次接收,控制板控制另一加热部件进行加热,如此循环,以此来实现不同的加热部件切换工作。在不同的加热部件之间设置挡片避免加热部件间接触而互相影响,为了减少烟油的渗透性,隔油管和雾化支架之间设置减缓烟油渗透速率的隔油棉。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佳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佳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佳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隔油管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佳实施例的电子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佳实施例的电子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佳实施例的电子烟的正面剖切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佳实施例的电子烟的图7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佳实施例的电子烟的油仓底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8.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多加热部件的雾化组件;如图1-3所示,包括雾化支架51,雾化支架上设有多个导油孔511,雾化支架上方设有细长的出气通道510,雾化支架1内设有隔油管52,隔油管52和雾化支架51内壁之间设有雾化组件隔油棉53,雾化组件隔油棉可降低烟油的导通性,提高烟油的使用效率,避免烟油渗透过快导致加热丝无法充分雾化烟油而造成烟油的浪费。隔油管52内设有导油棉54,导油棉内壁设有加热部件55。加热部件55包括设置在导油棉54内壁的加热片551,以及与加热片连接的加热丝552,加热丝端部伸出隔油管52,且加热丝端部设有电极553,通过电极导电使加热丝加热,同时加热片通电加热,将导油棉54上的烟油雾化。
29.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隔油管52内设有加热部件55穿过的通孔522,通孔设置为2个,且通孔之间通过挡片521分隔,挡片侧壁上均设有多个导油孔511,将加热部件55固定在导油棉54内,然后将连接有加热部件的导油棉54设置在通孔522处,每一个通孔522内均设置一个设有加热部件的导油棉54。为了便于导油棉54的安装和拆卸,挡片522侧边还开设有口部5221。需要说明的是,也可根据情况将通孔设为三个或更多个,对应每个通孔内均可设置多个连接有加热部件的导油棉54。采用多个加热部件循环进行工作,可以避免同一个加热部件长时间工作而导致加热部件烧糊,延长了加热部件的使用寿命,且也更加能保证到烟油的雾化效率。挡片521还能避免加热部件55接触从而相互影响。
30.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雾化组件隔油棉53设置在挡片521外壁与雾化支架51内壁之间,导油棉54的上端与隔油管的上端齐平,且雾化组件隔油棉53的上端与导油棉54的上端齐平,使雾化支架51内的空间使用率更高。出气通道510上端部设有多个环状凸起512,环状突起的半径大于出气通道的半径。
31.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子烟;如图4-6所示,包括油仓外壳1,油仓外壳1上端设有烟嘴101,油仓外壳1内设有油仓底座2,油仓底座2与油仓外壳内壁合围形成容纳电子烟油的油仓102,油仓外壳外部还设有包裹住油仓外壳下部的外壳6,外壳6呈上下开口状,底部通过底座8与外壳6连接密封,上部通过与油仓外壳卡合密封。
32.进一步地,如图4-7所示,油仓底座2上设有雾化组件5,雾化组件的出气通道521与烟嘴连接,油仓底座2上端设有油仓隔油棉7,通过油仓隔油棉将油仓密封,避免油仓漏油。油仓底座2内设有使空气流通的进气通道201,空气在进气通道201和出气通道510之间导通,从而使电子烟内部形成空气流动。出气通道510的上端设在烟嘴101内,通过环状凸起与烟嘴内壁之间接触使其密封,也可在环状凸起之间设置密封圈增加密封性。油仓底座2设有给雾化组件5供电的电池3,以及与雾化组件电连接的控制板11,电池3与控制板11电连接从
而控制雾化组件的工作状态。底座8上设有感受压力变化的咪头801,咪头为负压传感器以感受抽吸的压力,当咪头801感受到压力变化时,控制板即可切换工作状态。油仓底座8还设有给电池充电的充电口802。
33.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油仓底座2上端设有隔油棉容纳部206,将油仓隔油棉设置在隔油棉容纳部从而使油仓得到密封,避免油仓漏油。油仓底座上还设有雾化组件容纳腔205,雾化组件设置在该腔室内,且该腔室设有进气通道201,该腔室内还设有固定加热丝552的加热丝通孔2051,从而对雾化组件进行固定。油仓底座上还设置有可向油仓内注油的注油通道203,注油通道在常规时使用封油塞9对其封堵避免漏油。为了进一步避免烟油流入电池,隔油管52四周还设置凹陷部202,凹陷部采用密封硅胶3对其进行再次密封,从而保证避免烟油遗漏。
34.需要说明的是,由此形成的油仓102容量为15-20m l,通过实际测量,当油仓容量为16m l时,使用合适度最好。油仓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加热丝552的数量,当加热丝552越多,则可对应设置更大容量的油仓,从而使烟油的使用最为合理。而电子烟也可采用内置的一次性电源,此时电子烟为一次性电子烟,则不需要进行注油和充电操作。
35.组装好的电子烟的烟油通过雾化支架上的导油孔511渗入雾化组件隔油棉53上,并通过隔油管上的导油孔511渗入导油棉54。当抽吸者对组装好的电子烟进行开机使用时,抽吸者对烟嘴101发出吸力,此时咪头801感受到压力变化使线路板11开始工作,线路板11控制其中一个加热部件55加热,使对应该加热部件的导油棉上的烟油雾化,在进气通道201和出气通道510的作用下讲过烟油通过出气通道进入吸食者嘴里。当短暂的停吸,咪头801感受到压力变化,线路板控制加热部件55停止加热;当再次抽吸时,咪头再次感受到压力变化,线路板将控制另一加热部件开始加热,由此在咪头感受到压力作用变化的情形下,线路板11循环控制不同的加热部件循环开始加热工作,从而避免同一个加热部件长时间工作导致导油棉烧糊。当需要向油仓2内注油使,打开底座,拆卸电池有打开封油塞9,通过注油通道203向油仓内注油后使用密封塞9将注油通道203封堵,此时向油仓内加油完毕,即可重复进行电子烟的使用。
36.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加热部件的雾化组件,包括雾化支架,所述雾化支架上端设有出气通道,下端侧壁设有至少一个导油孔,该雾化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雾化支架下端的隔油管,所述隔油管设置在雾化支架下端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油管上设有至少两个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外部均设有导油棉,各加热部件相互独立工作使包裹在其外部的导油棉上的烟油加热雾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油管和雾化支架内壁之间还设有隔油棉,所述隔油管上设有使隔油棉上的烟油流入导油棉的导油孔。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油管上对应加热部件设有固定加热部件的通孔,隔油管上设有将避免各加热部件接触的挡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片一端设有开口,所述挡片上至少设有一个使烟油流入每一个加热部件的导油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加热丝,以及设置在加热丝端部的电极,所述电极通电使加热丝加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当加热部件的加热丝设置为多个时,通过加热片将每个加热丝连接,所述加热片设置在导油棉内壁并与导油棉内壁接触。7.一种具有多加热部件的雾化组件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仓外壳,所述油仓外壳上端设有烟嘴,油仓外壳内设有油仓底座,所述油仓底座与油仓外壳合围形成油仓,所述油仓底座上设有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出气通道上端深入烟嘴处,所述油仓底座下端设有电池和控制板,所述控制板和电池与加热部件电连接以控制加热部件工作状态,油仓外壳底部还设有底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仓底座上设有固定加热丝的加热丝通孔,以及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使空气导通,所述油仓底座还设有与油仓连通的注油通道,注油通道端部设有硅胶塞。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仓底座上端设有隔油棉,油仓底座中部与油仓外壳之间设有密封硅胶。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感应吸力变化的咪头,所述咪头为负压传感器,所述油仓容量为15-20ml。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部件的雾化组件,包括雾化支架,雾化支架上端设有出气通道,下端侧壁设有至少一个导油孔,该雾化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雾化支架下端的隔油管,隔油管设置在雾化支架下端内,隔油管上设有至少两个加热部件,加热部件外部均设有导油棉,各加热部件相互独立工作使包裹在其外部的导油棉上的烟油加热雾化。采用多加热部件的方式;在增加油仓容量的同时,通过控制板切换不同的加热部件进行循环加热雾化,控制板连接的负压传感器接收压力变化,当传感器接收到负压信号时,加热部件通电加热将烟油雾化,当负压信号断开时,停止加热;当负压信号再次接收,控制板控制另一加热部件进行加热雾化,如此循环实现不同的加热部件切换工作。热部件切换工作。热部件切换工作。
技术研发人员:
樊理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兴鸿耀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24
技术公布日:
20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