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炉
风口装置。
背景技术:
2.高炉风口套是做成锥台形的三个水套,即风口大套、风口中套和风口小套。各风口套之间为锥面接触,依靠外力压紧连接。高炉生产中,在生产中,由于受高炉内热应力作用、高炉炉缸内衬异常膨胀等影响,部分风口中套前端会发生上翘,与其前部接触相连的风口小套也会随同上翘,这将会导致风口小套与进风直吹管之间的接触面出现缝隙,造成漏风。对于高风温、高顶压操作的高炉而言,一旦进风系统漏风,将影响高炉的正常生产,且漏风会愈漏愈烈,轻则需休风处理,严重时将发生烧穿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炉风口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风口中套前端发生上翘,导致进风系统漏风,影响高炉正常生产的技术问题。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炉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5.风口大套,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大
端面和第一小端面;
6.风口中套,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大端面和第二小端面,
所述第二大端面套设于所述第一小端面中;
7.抵紧机构,所述抵紧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和第一
卡具,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大端面上部,且所述第一支撑座与所述第二大端面的边缘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第一卡具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风口大套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且抵紧于所述第二大端面;
8.拉紧机构,所述拉紧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座、第二卡具以及弹性件,所述第二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大端面下部,且所述第二支撑座朝向所述第二大端面圆心的一侧开设有凹槽,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大端面下部,所述第二卡具一端与所述弹性件背离所述第一大端面的一端相连,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座的凹槽中且抵紧于所述凹槽中靠近所述第一大端面的内壁。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具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风口大套的第一大端面上部。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卡具上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座的凹槽中,且所述凸块抵紧于所述凹槽中靠近所述第一大端面的内壁。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均为环形,且所述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和所述第二大端面同心设置。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大端面上的中心处设有圆孔,所述圆孔与所述第二大端面的边缘之间形成环形端面,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环形端面的内环上,所述第二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环形端面的外环上。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具包括相连的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所述第一卡板固定设置于所述风口大套的第一大端面上部,所述第二卡板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且抵紧所述第二大端面;所述第二卡具包括相连的第三卡板和第四卡板,所述第三卡板与所述弹性件背离所述第一大端面的一端相连,所述凸块设置在所述第四卡板的端部。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抵紧机构还包括第一固定单元,所述第一固定单元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大端面上,且所述第一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卡板中,所述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板背离所述第一大端面的一侧且螺接于所述第一螺杆;
15.所述拉紧机构还包括第二固定单元,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包括第二螺杆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大端面上,且所述第二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三卡板中,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三卡板和所述第一大端面之间,且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螺杆上,所述第二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板背离所述第一大端面的一侧且螺接于所述第二螺杆。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单元还包括第一推动杆,所述第一推动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上,所述第一推动杆用于推动所述第一螺母转动;所述第二固定单元还包括第二推动杆,所述第二推动杆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上,所述第二推动杆用于推动所述第二螺母转动。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单元还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上,且所述第一螺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二固定单元还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上,且所述第二螺杆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筒内。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19.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20.当风口中套上翘时,风口中套的上部会向风口大套的第一大端面的方向运动,风口中套的下部会向风口大套的第一小端面的方向运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抵紧机构和拉紧机构,抵紧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和第一卡具,第一卡具一端固定设置于风口大套上,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支撑座上且抵紧于第二大端面的上部,从而可制止风口中套的上部向风口大套的第一大端面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拉紧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座、第二卡具以及弹性件,弹性件设置在第一大端面下部,第二卡具一端与弹性件背离第一大端面的一端相连,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支撑座的凹槽中且通过弹性件的拉力抵紧于凹槽中靠近第一大端面的内壁,从而可制止风口中套的下部向风口大套的第一小端面的方向运动的趋势。
21.即本技术中抵紧机构制止风口中套的上部向风口大套的第一大端面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拉紧机构制止风口中套的下部向风口大套的第一小端面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从而抵紧机构和拉紧机构共同配合,可阻止风口中套上翘,从而避免进风系统漏风,保证高炉的正常生产。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23.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高炉风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风口中套的侧视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00-风口大套,110-第一大端面,120-第一小端面,200-风口中套,210-第二大端面,211-圆孔,212-环形端面,220-第二小端面,300-抵紧机构,310-第一支撑座,320-第一卡具,321-第一卡板,322-第二卡板,330-第一固定单元,331-第一螺杆,332-第一螺母,333-第一推动杆,334-第一套筒,400-拉紧机构,410-第二支撑座,411-凹槽,420-第二卡具,421-凸块,422-第三卡板,423-第四卡板,430-弹性件,440-第二固定单元,441-第二螺杆,442-第二螺母,443-第二推动杆,444-第二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高炉风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风口中套的侧视图,结合图1及图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炉风口装置,包括风口大套100、风口中套200、抵紧机构300以及拉紧机构400。
29.风口大套100和风口中套200均为锥形结构,风口大套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大端面110和第一小端面120,风口中套2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大端面210和第二小端面220,第二大端面210套设于第一小端面120中,从而实现风口大套100和风口中套200的装配。
30.抵紧机构300包括第一支撑座310和第一卡具320,第一支撑座310设置在第二大端面210上部,且第一支撑座310与第二大端面210的边缘之间设有间隙,第一卡具320一端固定设置于风口大套100上,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支撑座310上且抵紧于第二大端面210,即第一卡具320的另一端抵紧于第一支撑座310与第二大端面210的边缘之间的部分,从而第一卡具320向第一小端面120的方向抵紧风口中套200的上部。
31.拉紧机构400包括第二支撑座410、第二卡具420以及弹性件430,第二支撑座410设置在第二大端面210下部,且第二支撑座410朝向第二大端面210圆心的一侧开设有凹槽411,弹性件430设置在第一大端面110下部,第二卡具420一端与弹性件430背离第一大端面110的一端相连,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支撑座410的凹槽411中且抵紧于该凹槽411中靠近第一大端面110的内壁,从而第二卡具420向第一大端面110的方向拉紧风口中套200的下部。优选的,弹性件430可以为弹簧。
32.在装配第二卡具420时,可在第二卡具420的一端施加推力使第二卡具420向第二大端面210的方向移动,第二卡具420的另一端安装进第二支撑座410的凹槽411中,此时弹性件430收缩,取消推力,弹性件430伸长,第二卡具420的另一端向第一大端面110的方向移动,直至接触到凹槽411中靠近第一大端面110的内壁,并在弹性件430拉力的作用下,第二卡具420的另一端抵紧于该凹槽411中靠近第一大端面110的内壁。
33.当风口中套200上翘时,风口中套200的上部会向风口大套100的第一大端面110的方向运动,风口中套200的下部会向风口大套100的第一小端面120的方向运动,本技术中通
过设置抵紧机构300和拉紧机构400,抵紧机构300包括第一支撑座310和第一卡具320,第一卡具320一端固定设置于风口大套100上,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支撑座310上且抵紧于第二大端面210的上部,从而可制止风口中套200的上部向风口大套100的第一大端面110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拉紧机构400包括第二支撑座410、第二卡具420以及弹性件430,弹性件430设置在第一大端面110下部,第二卡具420一端与弹性件430背离第一大端面110的一端相连,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支撑座410的凹槽411中且通过弹性件430的拉力抵紧于凹槽411中靠近第一大端面110的内壁,从而可制止风口中套200的下部向风口大套100的第一小端面120的方向运动的趋势。
34.即本技术中抵紧机构300制止风口中套200的上部向风口大套100的第一大端面110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拉紧机构400制止风口中套200的下部向风口大套100的第一小端面120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从而抵紧机构300和拉紧机构400共同配合,可阻止风口中套200上翘,从而避免进风系统漏风,保证高炉的正常生产。
35.进一步地,第一卡具320的一端也固定设置于风口大套100的第一大端面110上,且设置在第一大端面110的上部。
36.进一步地,第二卡具420的另一端设置有凸块421,该凸块421设置在第二支撑座410的凹槽411中,且凸块421抵紧于凹槽411中靠近第一大端面110的内壁。
37.第一支撑座310用于支撑第一卡具320,第二支撑座410用于支撑第二卡具420,从而可防止第一卡具320和第二卡具420从第二大端面210上滑落,因此,第一支撑座310与第一卡具320,第二支撑座410与第二卡具420的位置需对应。而风口中套200在更换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与设计位置错开一定距离,从而出现实际安装位置与设计位置不一致问题,为保证第一卡具320可放到第一支撑座310上,第二卡具420可放到第二支撑座410上,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座310和第二支撑座410的形状均设置为环形,且第一支撑座310、第二支撑座410和第二大端面210同心设置。这样一来,即使第一支撑座310、第二支撑座410的位置稍有偏差,用于支撑第一卡具320、第二卡具420的部分依然是环形面,从而可顺利支撑第一卡具320、第二卡具420。
38.进一步地,第二大端面210上的中心处设有圆孔211,圆孔211与第二大端面210的边缘之间形成环形端面212,由于第一支撑座310与第二大端面210的边缘之间留有间隙,因此第一支撑座310设置在环形端面212的内环上,而第二支撑座410可设置在环形端面212的外环上。
39.抵紧机构300和拉紧机构400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即可,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抵紧机构300和拉紧机构400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抵紧机构300沿着环形端面212的内环间隔设置,两个拉紧机构400沿着环形端面212的外环间隔设置。
40.进一步地,第一卡具320包括相连的第一卡板321和第二卡板322,第一卡板321固定设置于风口大套100的第一大端面110上部,第二卡板322的端部设置在第一支撑座310上且抵紧第二大端面210;同样的,第二卡具420包括相连的第三卡板422和第四卡板423,第三卡板422与弹性件430背离第一大端面110的一端相连,凸块421设置在第四卡板423的端部。
41.进一步地,抵紧机构300还包括第一固定单元330,第一固定单元330包括第一螺杆331和第一螺母332,第一螺杆331设置在第一大端面110上,且第一螺杆331穿设于第一卡具320中,第一螺母332设置在第一卡板321背离第一大端面110的一侧且螺接于第一螺杆331,
从而将第一卡具32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大端面110上。
42.拉紧机构400还包括第二固定单元440,第二固定单元440包括第二螺杆441和第二螺母442,第二螺杆441设置在第一大端面110上,且第二螺杆441穿设于第三卡板422中,弹性件430设置在第三卡板422和第一大端面110之间,且弹性件430套设在第二螺杆441上,第二螺母442设置在第一卡板321背离第一大端面110的一侧且螺接于第二螺杆441,即作业人员可通过拧动第二螺母442,推动第二卡具420向第一小端面120的方向运动,当第二卡具420的另一端接触于凹槽411中靠近第一大端面110的内壁后,可适当松动第二螺母442,使弹性件430伸长,在弹性件430的作用下使得第二卡具420的另一端抵紧于凹槽411中靠近第一大端面110的内壁。
43.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第一螺母332和第二螺母442体积较大,为方便拧动第一固定单元330还包括第一推动杆333,第一推动杆333设置在第一螺母332上,第一推动杆333用于推动第一螺母332转动;第二固定单元440还包括第二推动杆443,第二推动杆443设置在第二螺母442上,第二推动杆443用于推动第二螺母442转动。
44.具体地,第一推动杆333可沿第一螺母332的周向间隔设置多根,第二推动杆443可沿第二螺母442的周向间隔设置多根,可采用铁锤依次敲打多根第一推动杆333或多根第二推动杆443的方式促使第一螺母332、第二螺母442转动。
45.进一步地,第一固定单元330还包括第一套筒334,第一套筒334设置在第一螺母332上,且第一螺杆331设置于第一套筒334内;第二固定单元440还包括第二套筒444,第二套筒444设置在第二螺母442上,且第二螺杆441设置于第二套筒444内,第一套筒334用于保护第一螺杆331,第二套筒444用于保护第二螺杆441。
46.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47.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高炉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口大套,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大端面和第一小端面;风口中套,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大端面和第二小端面,所述第二大端面套设于所述第一小端面中;抵紧机构,所述抵紧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和第一卡具,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大端面上部,且所述第一支撑座与所述第二大端面的边缘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第一卡具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风口大套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且抵紧于所述第二大端面;拉紧机构,所述拉紧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座、第二卡具以及弹性件,所述第二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大端面下部,且所述第二支撑座朝向所述第二大端面圆心的一侧开设有凹槽,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大端面下部,所述第二卡具一端与所述弹性件背离所述第一大端面的一端相连,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座的凹槽中且抵紧于所述凹槽中靠近所述第一大端面的内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炉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具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风口大套的第一大端面上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炉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具上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座的凹槽中,且所述凸块抵紧于所述凹槽中靠近所述第一大端面的内壁。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炉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均为环形,且所述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和所述第二大端面同心设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炉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大端面上的中心处设有圆孔,所述圆孔与所述第二大端面的边缘之间形成环形端面,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环形端面的内环上,所述第二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环形端面的外环上。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炉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具包括相连的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所述第一卡板固定设置于所述风口大套的第一大端面上部,所述第二卡板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且抵紧所述第二大端面;所述第二卡具包括相连的第三卡板和第四卡板,所述第三卡板与所述弹性件背离所述第一大端面的一端相连,所述凸块设置在所述第四卡板的端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炉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紧机构还包括第一固定单元,所述第一固定单元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大端面上,且所述第一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卡板中,所述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板背离所述第一大端面的一侧且螺接于所述第一螺杆;所述拉紧机构还包括第二固定单元,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包括第二螺杆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大端面上,且所述第二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三卡板中,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三卡板和所述第一大端面之间,且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螺杆上,所述第二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板背离所述第一大端面的一侧且螺接于所述第二螺杆。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炉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还包括第一推动杆,所述第一推动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上,所述第一推动杆用于推动所述第一螺母转动;所述第二固定单元还包括第二推动杆,所述第二推动杆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上,所述第二
推动杆用于推动所述第二螺母转动。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炉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还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上,且所述第一螺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二固定单元还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上,且所述第二螺杆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筒内。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炉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炉风口装置。该装置包括风口大套,风口中套,抵紧机构,拉紧机构,抵紧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和第一卡具,第一卡具一端固定设置于风口大套上,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支撑座上且抵紧于第二大端面;拉紧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座、第二卡具以及弹性件,弹性件设置在第一大端面下部,第二卡具一端与弹性件背离第一大端面的一端相连,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支撑座的凹槽中且抵紧于凹槽中靠近第一大端面的内壁。本申请中,抵紧机构可制止风口中套的上部向风口大套的第一大端面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拉紧机构制止风口中套的下部向风口大套的第一小端面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从而抵可阻止风口中套上翘。从而抵可阻止风口中套上翘。从而抵可阻止风口中套上翘。
技术研发人员:
宋少华 程洪全 贾新 赵满祥 杨丽丽 张小林 李志海 张浩 玄兆舫 王雪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08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