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
压敏胶材料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压敏胶是一种同时具备着液体的粘性性质和固体的弹性性质的粘弹性体,常用的压敏胶主要有聚丙烯酸酯
乳液型压敏胶、橡胶类压敏胶、聚乙烯基醚树脂类、聚氨树脂类和聚异丁烯类乳液型压敏胶。而聚丙烯酸酯乳液型压敏胶由于其粘接性好,耐候性优异,配方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的各个领域。
3.但是在聚丙烯酸酯乳液型压敏胶中常用过硫酸盐作为引发剂,但是含硫化合物容易引起胶膜产生黄变问题,同时含硫化合物容易与金属
基材发生反应,从而引起基材发黑、变暗的现象,从而影响基材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含硫化合物在压敏胶中产生的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压敏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压敏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丙烯酸丁酯75-85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0-15份,丙烯酸5-8份,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1-4份,去离子水40-60份,单月桂基磷酸酯1-3份,氨水0.5-1份,非硫类抗氧剂1-3份。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丙烯酸丁酯可以提高压敏胶的粘弹性,促使压敏胶具有优异的初粘性,促使压敏胶与基材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和附着力。甲基丙烯酸甲酯可以促使压敏胶具有一定的内聚力,提高压敏胶的剥离强度。丙烯酸可以通过共聚形成聚合物链,促使压敏胶体系化合物发生交联,提高压敏胶的持粘性。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作为引发剂为共聚反应提供足够的自由基,促进丙烯酸单体共聚反应的进行,同时,促使形成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与基材具有更好的润湿性和附着力。另一方面,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作为引发剂可以代替过硫酸盐引发剂,减少过硫酸盐容易引起压敏胶变黄、和金属基材反应变暗的现象。单月桂基磷酸酯可以促进聚丙烯酸酯乳液体系中各组分的相容性,提高压敏胶与基材之间的润湿性,还可以减少压敏胶与基材的反应,对金属基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非硫类抗氧剂添加到聚丙烯酸酯乳液中,提高压敏胶体系中各组分的抗氧化性能,减少压敏胶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变的现象。
7.优选的,所述压敏胶原料还包括
松香15-25份。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松香在乳化剂作用下,与聚丙烯酸酯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并且松香属于低分子化合物,可以提高压敏胶与基材表面的润湿性,促使压敏胶能够牢固的粘附在基材的表面,提高压敏胶的剥离强度。另一方面,松香具有的三环菲骨架结构,促使压敏胶具有一定的刚性和疏水性能,改善了聚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耐水性能,减少了压敏胶出现吸潮的现象。
9.优选的,所述压敏胶原料还包括竹纤维素0.5-1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竹纤维素可以在聚丙烯酸酯乳液中,竹纤维素的羟基通过化学键合与聚丙烯酸酯分子连接在一起,促使聚丙烯酸乳液各分子之间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交联网络结构,从而提高压敏胶的黏度和剥离强度。同时竹纤维素具有一定刚性分子结构,在聚丙烯酸酯乳液中起到一定的补强作用,提高压敏胶的拉伸强度。松香还可以与竹纤维素进行一定的接枝反应,促使竹纤维素可以均匀分散在聚丙烯酸酯乳液中,同时松香分子上的疏水基团接枝到竹纤维素上,提高了竹纤维素的疏水性能,减少了竹纤维素吸潮的现象。松香和竹纤维素的相互结合,添加到聚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中,促使压敏胶具有优异的刚性和柔韧性,同时还改善了压敏胶的耐水性能和剥离强度。
10.优选的,所述压敏胶原料还包括卵磷脂,所述卵磷脂和单月桂基磷酸酯质量比为1:(1-1.5)。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卵磷脂复配做乳化剂,提高聚丙烯酸酯乳液体系中各分子的相容性,同时卵磷脂具有憎水基团,可以在压敏胶膜的表面形成一层疏水层,从而提高压敏胶的耐水性能,减少压敏胶在使用中吸潮的现象。
12.优选的,所述压敏胶原料还包括肌醇六磷酸钠0.1-0.3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肌醇六磷酸钠可以在金属基层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有机磷化膜,从而对金属基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金属出现腐蚀的现象。同时,肌醇六磷酸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可以减少松香在空气中被氧化的现象。
14.优选的,所述压敏胶原料还包括有机硅消泡剂0.3-0.5份,柠檬酸酯增塑剂0.3-0.5份。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聚丙烯酸酯乳液中添加有机硅类消泡剂可以降低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表面张力,减少聚丙烯酸酯乳液在加工过程中以及松香乳化过程中泡沫的产生,提高聚丙烯酸酯乳液加工可操作性。在聚丙烯酸酯乳液中添加柠檬酸酯增塑剂,可以提高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初粘性能,同时减少压敏胶在基材上出现黏胶的现象。
1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压敏胶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将去离子水和单月桂基磷酸酯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的单月桂基磷酸酯和一份去离子水,与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混合,制得预乳化液;s2:再将剩余一份的去离子水和一份单月桂基磷酸酯混合,形成混合液,升温至80-84℃,再向混合液中加入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再滴加预乳化液,然后升温至88-92℃,反应1-2h,再加入非硫类抗氧剂,降温至38-42℃,加入氨水调节ph值至中性,过滤,制成聚丙烯酸酯乳液,即得压敏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无含硫化合物,从而减少了含硫化合物与金属基材产生反应的现象,同时聚丙烯酸酯乳液与基材具有优异的润湿性和附着力,使得制备的压敏胶具有较强的剥离强度。
18.优选的,将松香加热至110-120℃,加入松香乳化剂反应15-20min后,加入90-95℃的热水,然后急冷至室温,过滤,制得松香乳液,然后将松香乳液和有机硅消泡剂、柠檬酸酯增塑剂加入到聚丙烯酸酯乳液中,即得改性压敏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松香预先经过乳化形成松香乳化液,促使松香乳液能
够更好的与聚丙烯酸酯乳液相容,并且均匀分散在聚丙烯酸酯乳液中,从而提高聚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对基材的润湿性和附着力,进一步提高了压敏胶的剥离强度。
20.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由于本技术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中不添加含硫化合物,减少了含硫化合物与金属基材反应变黑、变暗的现象。同时添加了非硫类抗氧化剂可以对聚丙烯酸酯乳液中的化合物起到保护作用,减少压敏胶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变的现象。
21.2、本技术中优选松香和竹纤维素相互结合,提高压敏胶的剥离强度,松香还可以增强压敏胶与基材的润湿性能,促使压敏胶更好的附着在基材的表面。竹纤维素的活性基团可以在聚丙烯酸酯乳液中形成交联网络结构,提高聚丙烯酸酯乳液中各组分的交联程度,提高压敏胶的拉伸强度和黏度。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
23.实施例1一种压敏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丙烯酸丁酯80kg,甲基丙烯酸甲酯12kg,丙烯酸7kg,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3kg,去离子水50kg,单月桂基磷酸酯2kg,氨水0.8kg,非硫类抗氧剂2kg,其中非硫类抗氧剂选择为抗氧剂1010。
24.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将去离子水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的去离子水和三分之二的单月桂基磷酸酯混合,形成混合液,向混合液中再加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混合,以150r/min的速度搅拌15min,制得预乳化液;s2:再将剩余一份的去离子水和剩余的单月桂基磷酸酯混合,以150r/min的速度边搅拌边升温至83℃,并保持恒温,然后加入三分之二的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和五分之一的预乳化液,反应15min,再滴加剩余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和预乳化液,滴加时间在3h内,滴加完成后升温至90℃,保温反应2h,降温至60℃,添加抗氧剂,降温至40℃,加入氨水调节ph值至中性,过滤出料,制成聚丙烯酸酯乳液,即得压敏胶。
25.实施例2-3实施例2-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各组分的含量不同,具体见表1。
26.表1:实施例1-3中各组分含量表
实施例4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压敏胶的原料中还包括松香20kg,有机硅消泡剂0.4kg,柠檬酸酯增塑剂0.4kg,其中有机硅消泡剂选择南京信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xf8310型有机硅消泡剂,柠檬酸酯增塑剂选择乙酰柠檬酸三丁酯。
27.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将松香加热至110℃,加入松香乳化剂op-10与水的混合液,松香乳化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0.5,反应15min后,加入95℃的热水,然后急冷至室温,过滤,制得松香乳液;s2:将去离子水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的去离子水和三分之二的单月桂基磷酸酯混合,形成混合液,向混合液中再加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混合,以150r/min的速度搅拌15min,制得预乳化液;s3:再将剩余一份的去离子水和剩余的单月桂基磷酸酯混合,以150r/min的速度边搅拌边升温至83℃,并保持恒温,然后加入三分之二的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和五分之一的预乳化液,反应15min,再滴加剩余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和预乳化液,滴加时间在3h内,滴加完成后升温至90℃,保温反应2h,降温至60℃,添加抗氧剂,降温至40℃,加入氨水调节ph值至中性,过滤出料,制成聚丙烯酸酯乳液;s4:然后将步骤s1制得的松香乳液和有机硅消泡剂、柠檬酸酯增塑剂加入到步骤s3制得的聚丙烯酸酯乳液中,以150r/min的速度搅拌8min,即得改性压敏胶。
28.实施例5实施例5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的松香使用量为15kg,有机硅消泡剂的使用量为0.4kg,柠檬酸酯增塑剂的使用量为0.4kg。
29.实施例6实施例6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的松香使用量为15kg,有机硅消泡剂的使用量为0.4kg,柠檬酸酯增塑剂的使用量为0.4kg。
30.实施例7实施例7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不使用有机硅消泡剂和柠檬酸酯增塑剂。
31.实施例8
实施例8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还包括竹纤维素0.8kg。
32.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将松香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松香和草酰氯混合加入溶剂中反应4h,其中溶剂为二氯甲烷,草酰氯、二氯甲烷与松香的质量比为2:3:1,形成松香酰氯,然后将松香酰氯与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形成复合液,n,n-二甲基甲酰胺与松香酰氯的质量比为1:1,然后向复合液中滴加竹纤维素和催化剂,其中催化剂为4-二甲基氨吡啶,催化剂与松香酰氯的质量比为1:3,加热至45℃反应7h,离心过滤去固体,用无水乙醇洗涤后,再用正己烷洗涤,40℃下真空干燥,制得松香接枝竹纤维素。
33.s2:将剩余一份松香加热至110℃,加入松香乳化剂op-10与水的混合液,松香乳化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0.5,反应15min后,加入95℃的热水,然后急冷至室温,过滤,制得松香乳液;s3:将去离子水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的去离子水和三分之二的单月桂基磷酸酯混合,形成混合液,向混合液中再加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混合,以150r/min的速度搅拌15min,制得预乳化液;s4:再将剩余一份的去离子水和剩余的单月桂基磷酸酯混合,以150r/min的速度边搅拌边升温至83℃,并保持恒温,然后加入三分之二的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和五分之一的预乳化液,反应15min,再滴加剩余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和预乳化液,滴加时间在3h内,滴加完成后升温至90℃,再加入步骤s1制得的松香接枝竹纤维素,保温反应2h,降温至60℃,添加抗氧剂,降温至40℃,加入氨水调节ph值至中性,过滤出料形成聚丙烯酸酯乳液;s5:然后将步骤s2制得的松香乳液和有机硅消泡剂、柠檬酸酯增塑剂加入到步骤s4制得的聚丙烯酸酯乳液中,以150r/min的速度搅拌8min,即得改性压敏胶。
34.实施例9实施例9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竹纤维素的使用量为0.5kg。
35.实施例10实施例10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竹纤维素的使用量为1kg。
36.实施例11实施例11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不使用松香。
37.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将去离子水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的去离子水和三分之二的单月桂基磷酸酯混合,形成混合液,向混合液中再加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混合,以150r/min的速度搅拌15min,制得预乳化液;s2:再将剩余一份的去离子水和剩余的单月桂基磷酸酯混合,以150r/min的速度边搅拌边升温至83℃,并保持恒温,然后加入三分之二的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和五分之一的预乳化液,反应15min,再滴加剩余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和预乳化液,滴加时间在3h内,滴加完成后升温至90℃,再加入竹纤维素,保温反应2h,降温至60℃,添加抗氧剂,降温至40℃,加入氨水调节ph值至中性,过滤出料,制成聚丙烯酸酯乳液,即得压敏胶。
38.实施例12
实施例12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还包括卵磷脂,其中卵磷脂和单月桂基磷酸酯质量比为1:1.3。
39.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将松香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松香和草酰氯混合加入溶剂中反应4h,其中溶剂为二氯甲烷,草酰氯、二氯甲烷与松香的质量比为2:3:1,形成松香酰氯,然后将松香酰氯与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形成复合液,n,n-二甲基甲酰胺与松香酰氯的质量比为1:1,然后向复合液中滴加竹纤维素和催化剂,其中催化剂为4-二甲基氨吡啶,催化剂与松香酰氯的质量比为1:3,加热至45℃反应7h,离心过滤去固体,用无水乙醇洗涤后,再用正己烷洗涤,40℃下真空干燥,制得松香接枝竹纤维素。
40.s2:将剩余一份松香加热至110℃,加入松香乳化剂op-10与水的混合液,松香乳化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0.5,反应15min后,加入95℃的热水,然后急冷至室温,过滤,制得松香乳液;s3:将去离子水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的去离子水和三分之二的单月桂基磷酸酯混合,形成混合液,向混合液中再加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混合,以150r/min的速度搅拌15min,制得预乳化液;s4:再将剩余一份的去离子水、剩余的单月桂基磷酸酯和卵磷脂混合,以150r/min的速度边搅拌边升温至83℃,并保持恒温,然后加入三分之二的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和五分之一的预乳化液,反应15min,再滴加剩余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和预乳化液,滴加时间在3h内,滴加完成后升温至90℃,再加入步骤s1制得的松香接枝竹纤维素,保温反应2h,降温至60℃,添加抗氧剂,降温至40℃,加入氨水调节ph值至中性,过滤出料,制成聚丙烯酸酯乳液;s5:然后将步骤s2制得的松香乳液和有机硅消泡剂、柠檬酸酯增塑剂加入到步骤s4制得的聚丙烯酸酯乳液中,以150r/min的速度搅拌8min,即得改性压敏胶。
41.实施例13实施例13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的卵磷脂与单月桂基磷酸酯质量比为1:1。
42.实施例14实施例14与实施例11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的卵磷脂与单月桂基磷酸酯质量比为1:1.5。
43.实施例15实施例15与实施例11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还包括肌醇六磷酸钠0.2kg。
44.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将松香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松香和草酰氯混合加入溶剂中反应4h,其中溶剂为二氯甲烷,草酰氯、二氯甲烷与松香的质量比为2:3:1,形成松香酰氯,然后将松香酰氯与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形成复合液,n,n-二甲基甲酰胺与松香酰氯的质量比为1:1,然后向复合液中滴加竹纤维素和催化剂,其中催化剂为4-二甲基氨吡啶,催化剂与松香酰氯的质量比为1:3,加热至45℃反应7h,离心过滤去固体,用无水乙醇洗涤后,再用正己烷洗涤,40℃下真空干燥,制得松香接枝竹纤维素。
45.s2:将剩余一份松香加热至110℃,加入松香乳化剂op-10与水的混合液,松香乳化
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0.5,反应15min后,加入95℃的热水,然后急冷至室温,过滤,制得松香乳液;s3:将去离子水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的去离子水和三分之二的单月桂基磷酸酯混合,形成混合液,向混合液中再加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混合,以150r/min的速度搅拌15min,制得预乳化液;s4:再将剩余一份的去离子水、剩余的单月桂基磷酸酯和卵磷脂混合,以150r/min的速度边搅拌边升温至83℃,并保持恒温,然后加入三分之二的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和五分之一的预乳化液,反应15min,再滴加剩余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和预乳化液,滴加时间在3h内,滴加完成后升温至90℃,再加入步骤s1制得的松香接枝竹纤维素,保温反应2h,降温至60℃,添加抗氧剂,降温至40℃,加入氨水调节ph值至中性,过滤出料,制成聚丙烯酸酯乳液;s5:然后将步骤s2制得的松香乳液、肌醇六磷酸钠、有机硅消泡剂和柠檬酸酯增塑剂加入到步骤s4制得的聚丙烯酸酯乳液中,以150r/min的速度搅拌8min,即得改性压敏胶。
46.实施例16实施例16与实施例15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肌醇六磷酸钠的使用量为0.1kg。
47.实施例17实施例17与实施例15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肌醇六磷酸钠的使用量为0.3kg。
48.对比例对比例1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压敏胶原料中的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用等量的过硫酸钾代替。
49.性能检测试验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17和对比例1提供的压敏胶进行如下性能检测,具体检测结果见表2。
50.检测方法一、180
°
剥离强度参照gb/t 2792-1998《压敏胶带180
°
剥离强度试验方法》的标准检测压敏胶的剥离强度。
51.二、初粘性参照gb/t4852—1984《压敏胶带初粘性试验方法(滚球法)》的标准检测压敏胶的初粘性。
52.三、耐水性在10cmx10cm的玻璃板上涂布压敏胶乳液,在120℃下烘干1h,制成厚度约25μm的干燥涂膜,将涂膜浸泡于室温自来水中,记录压敏胶膜脱落的时间。
53.四、耐黄变测试将压敏胶乳液涂覆在10cm x10cm的不锈钢板上,放入烘箱中80℃不间断加热72小时,观察胶膜是否发生黄变、变黑、变暗现象。
54.表2:性能检测数据表
由实施例1-3可知,本技术实施例制备的压敏胶无含硫化合物,减少了压敏胶与金属基材发生反应,变黑、变暗现象,同时添加了抗氧化剂,减少了聚丙烯酸酯乳液中组分易发生氧化的现象,从而减少压敏胶外观变化对基材产品的影响。通过使用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单体在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的作用下,产生共聚反应,形成具有优异粘接性能的压敏胶。
55.在实施例4-6中,在压敏胶原料中添加松香、有机硅消泡剂和柠檬酸酯增塑剂,由检测结果可知,松香添加到聚丙烯酸酯乳液中,可以促进压敏胶更好的粘附在基材的表面,提高压敏胶与基材表面的润湿性和初粘性。同时松香还具有一定的疏水性能,促使压敏胶具有一定的耐水性能,减少压敏胶的吸潮、脱落的现象。同时有机硅消泡剂和柠檬酸酯增塑剂,可以减少松香乳液和聚丙烯酸酯乳液在加工时泡沫的产生,同时柠檬酸酯增塑剂可以提高压敏胶的初粘性和可剥离性,减少压敏胶在基材上出现黏胶、余胶的现象。
56.在实施例7中,不使用有机硅消泡剂和柠檬酸酯增塑剂,虽然对压敏胶的粘接性能影响不大,但是在压敏胶加工过程中出现较多气泡,影响压敏胶均匀涂覆在基材上,并且在对压敏胶进行剥离强度试验时,基材上出现了大量黏胶、余胶的现象。
57.在实施例8-11中,在压敏胶中添加了竹纤维素,由检测结果可知,压敏胶的剥离强度和初粘性均明显上升,这是因为竹纤维素在压敏胶体系中可以起到交联剂的作用,竹纤维素的羟基可以与聚丙烯酸酯乳液体系分子进行连接,形成交联网络结构,提高聚丙烯酸酯乳液中各组分的交联程度,提高压敏胶的粘接性能。在实施例8-10中,通过松香对竹纤维素进行一定的接枝,促使竹纤维素可以均匀的分布在聚丙烯酸乳液压敏胶体系中,并且松香的疏水基团接枝到竹纤维素上,提高了竹纤维素的疏水性能,进一步减少压敏胶吸潮的现象。由实施例11和实施例8的检测结果相比较,由实施例8制备的压敏胶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实施例11,进一步说明松香和竹纤维素的相互结合,协同提高压敏胶的粘接性能和耐水性能。
58.在实施例12-14中,在压敏胶中加入卵磷脂,由检测结果可知,卵磷脂与单月桂基磷酸酯复配加强促进压敏胶体系各分子的相容性,促进压敏胶与基材的润湿性和结合力。同时卵磷脂的憎水基团可以在压敏胶膜的表面形成一层疏水层,从而提高压敏胶的耐水性能。由实施例12-14的检测结果可知,压敏胶的耐水性能明显得到提升,进一步说明卵磷脂在压敏胶体系中的抗水性作用。
59.在实施例15-17中,在压敏胶体系中添加肌醇六磷酸钠,由检测结果可知,由实施例15-17制备的压敏胶膜脱落时间增长,耐水性能增加,这是因为肌醇六磷酸钠可以在金属基层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压敏胶更好的对基材进行保护,从而减少了压敏胶与基材的吸水、脱落的现象。同时,肌醇六磷酸钠还可以对压敏胶体系中其他化合物进行保护,减少松香、卵磷脂等组分氧化的现象。
60.在对比例1中,使用传统的过硫酸盐作为引发剂,由检测结果可知,在耐黄变性能试验中,压敏胶已经出现黄变,并且压敏胶与基材的表面已经发生轻微反应,出现变黑、变暗的现象。
61.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压敏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丙烯酸丁酯75-85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0-15份,丙烯酸5-8份,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2-4份,去离子水40-60份,单月桂基磷酸酯1-3份,氨水0.5-1份,非硫类抗氧剂1-3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原料还包括松香15-25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原料还包括竹纤维素0.5-1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原料还包括卵磷脂,所述卵磷脂和单月桂基磷酸酯质量比为1:(1-1.5)。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原料还包括肌醇六磷酸钠0.1-0.3份。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原料还包括有机硅消泡剂0.3-0.5份,柠檬酸酯增塑剂0.3-0.5份。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将去离子水和单月桂基磷酸酯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的单月桂基磷酸酯和一份去离子水,与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混合,制得预乳化液;s2:再将剩余一份的去离子水和一份单月桂基磷酸酯混合,形成混合液,升温至80-84℃,再向混合液中加入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再滴加预乳化液,然后升温至88-92℃,反应1-2h,再加入非硫类抗氧剂,降温至38-42℃,加入氨水调节ph值至中性,过滤,制成聚丙烯酸酯乳液,即得压敏胶。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松香加热至110-120℃,加入松香乳化剂反应15-20min后,加入90-95℃的热水,然后急冷至室温,过滤,制得松香乳液,然后将松香乳液和有机硅消泡剂、柠檬酸酯增塑剂加入到聚丙烯酸酯乳液中,即得改性压敏胶。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松香和草酰氯混合加入溶剂中反应3-4h,形成松香酰氯,然后将松香酰氯与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然后滴加竹纤维素和催化剂,加热40-50℃反应6-7h,过滤,洗涤,干燥,制得松香接枝竹纤维素。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压敏胶材料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压敏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丙烯酸丁酯75-85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0-15份,丙烯酸5-8份,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胺2-4份,去离子水40-60份,单月桂基磷酸酯1-3份,氨水0.5-1份,非硫类抗氧剂1-3份。本申请采用无含硫化合物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减少了压敏胶中由含硫化合物引起的黄变现象,减少拉力压敏胶与基材反应变黑、变暗的现象,通过抗氧剂在聚丙烯酸酯乳液中对其他化合物进行保护,进一步减少压敏胶黄变的现象,同时本申请制备的压敏胶与基材还具有优异的润湿性和结合力。的润湿性和结合力。
技术研发人员:
刘诗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太仓金煜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2.20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