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照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大面积均匀发光的
车灯。
背景技术:
2.针对车灯的多样化、小型化、层次化的需求的变化,led因其发光面积小,光能量利用率高,设计自由度高,在车灯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基于led灯具设计的多样性,为了实现车灯大面积均匀发光的效果,常规方法是增加led数量并且还需增加相应的光学元器件,这样一方面受车灯外侧空间限制,无发排布相应的光学零件,另一方面还会导致灯具装配复杂,车灯重量增加,led数量增加,成本大大上涨。
3.出于提高led灯具出光的均匀性的目的,公告号为cn210601440u公开了一种具有
反射式导光条的车灯,其通过反射镜和导光条的配合来实现均匀出光的效果。但是其整体结构中的
支架仅仅只是起到对于led灯的支撑固定作用,光线在整体灯具中经过反射镜后进入到导光条的入光面,再经导光条的反射后实现均匀出光,也就是说整体光线的传播路径是单一的,所以这种结构下的车灯所能起到的对于光线的发散作用也是有限的,故而该公开技术中涉及的车灯虽然可以起到均匀出光的效果,但是整体的出光面积有限,即无法实现大面积的均匀出光效果。
4.就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开的车灯结构来说,缺乏可以兼顾提高整体大面积均匀出光但同时又不能增加部件数量以及结构体积和重量也即轻量化的车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以解决使得车灯可以同时兼顾出光效果和结构的轻量化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包括:led模组、内
灯罩、支架和饰圈;
8.所述led模组包括配合使用的线路板和led光源;
9.所述内灯罩安装于支架和饰圈之间,饰圈位于内灯罩的出光面一侧,支架位于内灯罩的入光面一侧;led模组与支架相连且位于内灯罩的侧方;以及
10.所述内灯罩的入光面包括间隔设有的多个适于反射光线的反射区和成形在相邻的反射区之间的且用于折射光线的折射区;以及
11.所述支架朝向内灯罩的壁面适于反射光线。
12.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区成形有花纹结构;以及
13.所述花纹结构的表面镀铝以用于反射光线。
14.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内灯罩的入光面上每个反射区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以及
15.每个所述折射区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
16.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饰圈包括一体成形的多个透明饰圈部和多个黑饰圈部;其中
17.多个所述透明饰圈与内灯罩的多个反射区一一对应;以及
18.多个所述黑饰圈部与内灯罩的多个折射区一一对应。
19.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透明饰圈部中均设有多个散射小颗粒。
20.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内灯罩的出光面为皮纹面。
21.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朝向内灯罩的壁面镀铝或者喷涂白漆以用于反射光线。
22.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朝向内灯罩的壁面上还成形有光学微结构。
23.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内灯罩与支架之间的间距沿邻近led模组向远离led模组的方向逐渐减小。
2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有效利用了支架和饰圈对于光线的传导作用,在不用增加车灯内部部件数量和车灯重量和体积的基础上,也可以实现大面积均匀发光的效果。
25.具体来说,led灯发出的光中的一部分光线作用到内灯罩的折射区,使得光线可以直接折射至饰圈再发散出车灯,而一部分光则是作用到内灯罩的反射区上发生反射并反射到支架上,这部分光线会经过支架的反射后再次投射到内灯罩上,并且对于经过支架反射后投射到内灯罩的光线来说,会在此因为内灯罩上的反射区和折射区的间隔设置而分成两路光线,一路形成折射光而反射出车灯,另一路则是再次投射至支架上。这样周而复始,光线就会在内灯罩和支架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增大了发光面积。
26.此外,通过透明饰圈部和黑饰圈部的协同配合,使得最终从内灯罩折射出去的光,一部分会被黑饰圈部吸收,一部分则是会被透明饰圈部折射而出,且黑饰圈部内部包含散射粒子,可将光再次扩散开来,进一步增强了均匀发光的效果。
附图说明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8.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30.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的光线在支架与内灯罩之间的传导示意图;
31.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内灯罩的结构的示意图。
32.图中:线路板1、led光源2、支架3、透明饰圈部4.1、黑饰圈部4.2、内灯罩5、反射区5.2、折射区5.1。
具体实施方式
33.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34.实施例1:
35.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包括:led模组、内灯罩5、支架3和饰圈;led模组包括配合使用的线路板1和led光源2;此处的线路板1通过衔接架(图中未表示)来与支架3相连固定。而内灯罩5安装于支架3和饰圈之间,饰圈位于内灯罩5的出光面一侧,支架3位于内灯罩5的入光面一侧;led模组与支架3相连且位于内灯罩5的侧方。
36.再者来说,首先是内灯罩5:内灯罩5的入光面包括间隔设有的多个适于反射光线的反射区5.2和成形在相邻的反射区5.2之间的且用于折射光线的折射区5.1。此处一种可选的实施情况下,内灯罩5的入光面上每个反射区5.2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相同;以及每个折射区5.1的形状和大小也相同。还一种可选的实施情况下,将入光面上的多个反射区5.2的形状和大小设计为不全部相同,同理,多个折射区5.1的形状和大小也可设计为不全部相同的情况。
37.基于上述结构,进一步来说,一种可选的实施情况下,反射区5.2成形有花纹结构;以及花纹结构的表面镀铝以用于反射光线。此处的花纹结构可以是拱形花纹也可以是齿形花纹,还可以是异形花纹,具体的花纹形状本实施例不做绝对限定。通过在反射区5.2的花纹结构的表面镀铝可以使得整体的反射区5.2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70%。
38.此外,还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起到对于光线的均匀发散效果,可选的实施情况下,内灯罩5的出光面设计为皮纹面。
39.接下来说支架3:本实施例中的支架3朝向内灯罩5的壁面适于反射光线。基于该目的,出于降低加工成本的目的,在支架3朝向内灯罩5的壁面镀铝或者喷涂白漆以用于反射光线。
40.最后要说明的是饰圈:一种可选的实施情况下,大致来说,饰圈包括一体成形的多个透明饰圈部4.1和多个黑饰圈部4.2;其中的黑饰圈部4.2不透光。在此结构基础上,多个透明饰圈部4.1与内灯罩5的多个反射区5.2对应;以及多个黑饰圈部4.2与内灯罩5的多个折射区5.1对应。
41.基于上述结构,还一种可选的实施情况下,支架3朝向内灯罩5的壁面上还成形有光学微结构,此处通过光学微结构的设计可以起到对于光线的发散作用。
42.此外,对于支架3来说,还可做如下改进:每个透明饰圈部4.1中均设有多个散射小颗粒,如此结构下可以再次对光线起到扩散的作用。
43.综上,对于本实施例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来说,led灯发出的光中的一部分光线作用到内灯罩5的折射区5.1,使得光线可以直接折射至饰圈再发散出车灯,而一部分光则是作用到内灯罩5的反射区5.2上发生反射并反射到支架3上,这部分光线会经过支架3的反射后再次投射到内灯罩5上,并且对于经过支架3反射后投射到内灯罩5的光线来说,会在此因为内灯罩5上的反射区5.2和折射区5.1的间隔设置而分成两路光线,一路形成折射光而反射出车灯,另一路则是再次投射至支架3上。这样周而复始,光线就会在内灯罩5和支架3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增大了发光面积。
44.此外,通过透明饰圈部4.1和黑饰圈部4.2的协同配合,使得最终从内灯罩5折射出去的光,一部分会被黑饰圈部4.2吸收,一部分则是会被透明饰圈部4.1折射而出,且黑饰圈部4.2内部包含散射粒子,可将光再次扩散开来,进一步增强了均匀发光的效果。
45.实施例2:
46.在实施例1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的内灯罩5与支架3之间的间距沿邻近led模组向远离led模组的方向逐渐减小。
47.在此结构基础上,使得从led模组的led光源2光出的光线传导至内灯罩5远离led模组的部位时整体的光不会很弱,即有效保证了光线的强度。
48.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2.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5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技术特征:
1.一种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其特征在于,包括:led模组、内灯罩、支架和饰圈;所述led模组包括配合使用的线路板和led光源;所述内灯罩安装于支架和饰圈之间,饰圈位于内灯罩的出光面一侧,支架位于内灯罩的入光面一侧;led模组与支架相连且位于内灯罩的侧方;以及所述内灯罩的入光面包括间隔设有的多个适于反射光线的反射区和成形在相邻的反射区之间的且用于折射光线的折射区;以及所述支架朝向内灯罩的壁面适于反射光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区成形有花纹结构;以及所述花纹结构的表面镀铝以用于反射光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灯罩的入光面上每个反射区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以及每个所述折射区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饰圈包括一体成形的多个透明饰圈部和多个黑饰圈部;其中多个所述透明饰圈与内灯罩的多个反射区一一对应;以及多个所述黑饰圈部与内灯罩的多个折射区一一对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透明饰圈部中均设有多个散射小颗粒。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灯罩的出光面为皮纹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朝向内灯罩的壁面镀铝或者喷涂白漆以用于反射光线。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朝向内灯罩的壁面上还成形有光学微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灯罩与支架之间的间距沿邻近led模组向远离led模组的方向逐渐减小。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面积均匀发光的车灯,包括:LED模组、内灯罩、支架和饰圈;LED模组包括配合使用的线路板和LED光源;内灯罩安装于支架和饰圈之间,饰圈位于内灯罩的出光面一侧,支架位于内灯罩的入光面一侧;LED模组与支架相连且位于内灯罩的侧方;以及内灯罩的入光面包括间隔设有的多个适于反射光线的反射区;以及支架朝向内灯罩的壁面适于反射光线。本实用新型的车灯可以同时兼顾出光效果和结构的轻量化。轻量化。轻量化。
技术研发人员:
张小康 陆建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9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