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补光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光源补光灯。
背景技术:
2.为了提高补光灯的功能性,市面上出现了设置有两个出光口的补光灯,这种补光灯的两个出光口分别设置在补光灯
外壳相邻的两侧,使补光灯能朝两个不同的方向补光,相较于仅有一个出光口的补光灯而言,功能性更强,具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3.但是,设置两个出光口就意味着要在外壳内安装两个发光组件,为了安装这两个发光组件,需要在外壳内部设计复杂的安装结构,这就使得外壳的加工难度变得极大,加工出来的外壳不良率极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光源补光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设置有两个出光口的补光灯需要在外壳内部设计复杂的安装结构,这就使得外壳的加工难度变得极大,加工出来的外壳不良率极高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双光源补光灯包括:外壳,
所述外壳上设有贯穿其内外两侧的第一出光口和第二出光口,且所述第一出光口和所述第二出光口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相邻的两侧;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装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从所述第一出光口的朝向上看,所述安装座位于所述第一出光口与所述第二出光口之间;第一补光组件,其装设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第一出光口的一侧,并与所述安装座和\或所述外壳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补光组件朝向所述第一出光口设置;第二补光组件,其装设于所述安装座上,且位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所述第二补光组件朝向所述第一出光口设置。
6.进一步地,所述安装件还包括安装柱,所述安装柱设置于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所述安装柱内部中空,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连通所述安装柱内部的
螺钉置入孔,所述安装柱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面上设有连通所述安装柱内部的第一通孔,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第一
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侧,所述双光源补光灯还包括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螺钉置入孔并依序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以连接所述安装柱与所述外壳。
7.进一步地,所述双光源补光灯还包括第二螺钉,所述第一补光组件包括:第一透光罩,其装设于所述第一出光口处,所述第一透光罩靠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安装座上设有正对所述第二螺纹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钉依序插接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以连接所述第一透光罩与所述安装座;第一灯板,其装设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第一出光口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一透光罩。
8.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柱、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一螺钉均至少设有两个,从所述安装柱的延伸方向上看,所述第二螺钉与两个所述第一螺钉三者均匀地布置于以所述安装
座中心为圆心的圆上。
9.进一步地,所述安装件还包括限位壁,所述限位壁连接于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并朝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壁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开设有限位缺口,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置入所述限位缺口,以与所述限位缺口共同配合限制所述安装件转动,并使所述第一通孔正对所述第一螺纹孔。
10.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壁连接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外壳的内壁的边缘处,并沿着所述外壳的内壁延伸。
11.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缺口与所述限位壁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的连接位置上设有倒角。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补光组件包括:第二灯板,其装设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出光口;压环,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灯板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侧,所述压环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设有第一卡扣,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使用的槽位,其中,所述压环的内轮廓小于所述第二灯板的外轮廓,以使所述压环能压设于所述第二灯板上。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补光组件还包括:第二透光罩,其装设于所述第二灯板靠近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出光口;盖环,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透光罩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侧,所述盖环靠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设有第二卡扣,所述压环的外周面设有凸起部,所述第二卡扣勾设于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其中,所述盖环的内轮廓小于所述第二透光罩的外轮廓,所述第二透光罩的外轮廓大于所述压环的内轮廓,以使所述压环能将所述第二透光罩压设于所述压环上。
14.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有内螺纹安装口,且所述内螺纹安装口位于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和\或所述双光源补光灯还包括磁吸件,所述磁吸件装设于外壳上,且位于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光源补光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光源补光灯包括外壳、安装件、第一补光组件以及第二补光组件,具体地,第二补光组件装设于安装件的安装座上,第一补光组件与安装座和/或外壳的内壁相连接,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件是单独成型的,而非与外壳一体成型的,所以外壳上不会有那么多复杂的安装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外壳的加工难度,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外壳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16.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中: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光源补光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光源补光灯的部分结构爆炸视图;
19.图3是另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光源补光灯的部分结构爆炸视图;
20.图4是图1所示双光源补光灯的剖视图;
21.图5是图4中a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6是图3中b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图1所示双光源补光灯的另一剖视图;
25.图9是图7中c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
26.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27.1000、双光源补光灯;
28.100、外壳;110、第一出光口;120、第二出光口;130、第一螺纹孔;140、限位凸起;150、内螺纹安装口;
29.200、安装件;210、安装座;211、螺钉置入孔;212、第二通孔;213、槽位;220、安装柱;221、第一通孔;230、限位壁;231、限位缺口;232、倒角;
30.300、第一补光组件;310、第一透光罩;311、第二螺纹孔;312、凸出部;313、安装部;320、第一灯板;330、第一防水胶圈;340、柔光罩;
31.400、第二补光组件;410、第二灯板;420、压环;421、第一卡扣;422、凸起部;430、第二透光罩;440、盖环;441、第二卡扣;450、第二防水胶圈;
32.500、第一螺钉;
33.600、第二螺钉;
34.700、磁吸件。
具体实施方式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光源补光灯1000,如图1-图5所示,双光源补光灯1000包括外壳100、安装件200、第一补光组件300和第二补光组件400。外壳100上设有贯穿其内外两侧的第一出光口110和第二出光口120,且第一出光口110和第二出光口120分别位于外壳100相邻的两侧。安装件200包括安装座210,安装座210装设于外壳100内部,从第一出光口110的朝向(图1中的x方向)上看,安装座210位于第一出光口110与第二出光口120之间,从而将外壳100内部分为用于安装第一补光组件300的第一安装区域,以及用于安装第二补光组件400的第二安装区域。第一补光组件300装设于安装座210靠近第一出光口110一侧的第一安装区域,第一补光组件300与安装座210和\或外壳100的内壁相连接,第一补光组件300朝第一出光口110设置,以使第一补光组件300出射的光能通过第一出光口110射出外壳100。第二补光组件400装设于安装座210上,且位于安装座210靠近第二出光口120一侧的第二安装区域,第二补光组件400朝向第一出光口110设置,以使第二补光组件400出射的光能通过第一出光口110射出外壳100。
37.由于本实施例的安装件200是单独成型的,而非与外壳100一体成型的,且第二补光组件400装设于安装件200的安装座210上,第一补光组件300与安装座210和/或外壳100的内壁相连接,所以本实施例的外壳100不会像现有技术的外壳100那样在内部设置那么多复杂的安装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外壳100的加工难度,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外壳100的良品率。
38.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外壳100内部的安装结构太复杂,会把外壳100内部的空间分
割成若干小空间,这样工作人员在装配的时候可操作空间就会很小,操作起来很不舒服,所以装配效率也会很低,本技术的安装件200与外壳100单独成型,安装的时候可操作空间要比现有技术的外壳100大得多,操作起来更舒服,装配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39.参考图3、图6-图9,在具体实施例中,安装件200还包括安装柱220,安装柱220设置于安装座210远离第二出光口120的一侧。安装柱220内部中空,安装座210上设有连通安装柱220内部的螺钉置入孔211,安装柱220远离安装座210的一面上设有连通安装柱220内部的第一通孔221,外壳100的内部设有第一螺纹孔130,第一螺纹孔130设置于第一通孔221远离安装座210的一侧。
40.具体地,双光源补光灯1000包括第一螺钉500,第一螺钉500通过螺钉置入孔211置入到安装柱220的内部,第一螺钉500沿安装柱220移动,直至第一螺钉500的尾部从第一通孔221处穿出并依序插接于第一通孔221与第一螺纹孔130,这样就可以利用第一螺钉500把安装柱220与外壳100连接起来。
41.本实施例展示了一种用螺纹连接安装件200与外壳100的方式,螺纹连接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且连接可靠。此外,本实施例中用于连接安装件200与外壳100的相关结构都是隐藏在外壳100内部的,这不仅能让双光源补光灯1000显得更美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用于连接安装件200与外壳100的相关结构。
42.在另一实施例中,外壳100上开设有贯穿外壳100内外两侧的通孔,安装座210设有能正对该通孔的螺纹孔,双光源补光灯1000包括螺钉,螺钉依序插接于通孔与螺纹孔,从而将安装座210与外壳100连接起来。
43.本实施例展示了另一种用螺纹连接安装件200与外壳100的方式,螺纹连接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且连接可靠。
44.参考图3-图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补光组件300包括第一透光罩310和第一灯板320。第一透光罩310装设于第一出光口110处,第一透光罩310靠近安装座210的一侧设有第二螺纹孔311,安装座210上设有正对第二螺纹孔311的第二通孔212,第二螺件依序插接于第二通孔212与第二螺纹孔311,以连接第一透光罩310与安装座210。第一灯板320装设于安装座210靠近第一出光口110的一侧,且朝向第一透光罩310。
45.本实施例展示了第一透光罩310通过与安装座210连接从而装设于外壳100上的技术方案,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可以进一步地减少外壳100内部的安装结构,从而进一步地降低外壳100的加工难度,进一步地提高外壳100的良品率。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光罩310是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安装座210进行连接的,螺纹连接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且连接可靠。
46.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罩310远离安装座210的一侧设置有螺纹孔,外壳100上开设有贯穿外壳100内外两侧的通孔,通孔正对该螺纹孔,双光源补光灯1000包括螺钉,螺钉依序插接于通孔与螺纹孔,从而将第一透光罩310与外壳100连接起来。
47.本实施例展示了一种用螺纹连接第一透光罩310与外壳100的方式,螺纹连接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且连接可靠。
48.可选地,第一透光罩310还可以采用粘贴或其它安装方式与外壳100的内壁相连接。
49.参考图3-图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罩310包括凸出部312与安装部313,凸出部
312设置于第一出光口110中,且凸出部312与第一出光口110的轮廓相适配,这样可以避免凸出部312周围形成有比较大的间隙,安装部313的轮廓大于凸出部312的轮廓,以抵接在外壳100位于第一出光口110周围的内壁上,这样安装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安装部313与内壁配合对第一透光罩310进行限位,以便于操作人员装配第一透光罩310,上述实施例所提到的第二螺纹孔311正是设置于安装部313靠近安装座210的一侧。
50.参考图3-图5,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补光组件300还包括第一防水胶圈330,第一防水胶圈330设置于第一透光罩310与外壳100位于第一出光口110周围的内壁之间,这样可以防止外界的水和灰尘通过第一透光罩310与内壁之间的缝隙之间跑到外壳100内部,有效地延长了双光源补光灯1000的使用寿命。
5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罩310朝向第一灯板320的一侧设有限位柱,第一灯板320上设有用于容置限位柱的限位通孔,限位柱插入限位通孔中,从而限制第一透光罩310与第一灯板320的相对位置。
52.参考图3-图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灯板320与第一透光罩310之间还设置有柔光罩340,这样可以使从第一透光罩310处出射的光更柔和,更适合拍照时用于补光,不设置柔光罩340的话从第一透光罩310处初设的光会没那么柔和,更适合用于照明。
53.参考图3、图6,在一实施例中,安装柱220、第一螺纹孔130和第一螺钉500均至少设有两个,为了使安装件200能更稳定地连接外壳100与第一透光罩310,从安装柱220的延伸方向(图3中的y方向)上看,第二螺钉600与两个第一螺钉500三者均匀地布置于以安装座210中心为圆心的圆上。
54.参考图8-图9,在一实施例中,安装件200还包括限位壁230,限位壁230连接于安装座210远离第二出光口120的一侧,并朝远离第二出光口120的方向延伸,限位壁230远离第二出光口120的一侧开设有限位缺口231,外壳100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凸起140,限位凸起140用于置入限位缺口231,以与限位缺口231共同配合限制安装件200转动,并使第一通孔221正对第一螺纹孔130。
55.具体地,装配安装件200时,先从第二出光口120将限位壁230置入外壳100内部,限位壁230的限位缺口231移动至限位凸起140所在位置时,限位凸起140会与限位缺口231共同配合以限制安装件200转动,此时第一通孔221正对第一螺纹孔130,无需对第一通孔221与第一螺纹孔130进行对位,就可以直接安装第一螺钉500,十分地便捷,装配速度很快。
56.参考图8-图9,在具体实施例中,限位缺口231与限位壁230远离第二出光口120的一侧的连接位置上设有倒角232,倒角232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即使限位凸起140与限位缺口231没有对的那么准,也可以引导限位凸起140进入限位缺口231中。其中,倒角232既可以是圆角,也可以是像图9一样的斜角,只要能在限位凸起140置入限位缺口231时起到引导作用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57.参考图4,在具体实施例中,限位壁230连接于安装座210靠近外100的内壁的边缘处,并沿着外壳100的内壁延伸,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能把外壳100内部靠近中间的位置空余出来,以便于其它零部件的布局。此外,限位壁230沿着外壳100的内壁延伸,就意味着限位壁230与外壳100的内壁距离很近,这样限位凸起140的凸出距离设置的比较短就可以置入限位缺口231中,限位凸起140的凸出距离短以加强限位凸起140的结构强度,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把限位壁230设置在外壳100内部的中间位置,限位凸起140就必须凸出到外壳100
内部的中间位置,这样限位凸起140的凸出距离就会很大,其受力时就比较容易断裂,所以结构强度比较差。
58.参考图3-图5,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补光组件400包括第二灯板410和压环420。第二灯板410装设于安装座210靠近第二出光口120的一侧,且朝向第二出光口120。压环420设置于第二灯板410远离安装座210的一侧,压环420远离第二出光口120的一侧设有第一卡扣421,安装座210上设有用于与第一卡扣421配合使用的槽位213,其中,压环420的内轮廓小于第二灯板410的外轮廓,以使压环420能压设于第二灯板410上。
59.本实施例的压环420通过卡扣的方式扣于安装座210上,并同时将第二灯板410压于安装座210上,虽然结构简单,但连接十分地可靠。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扣421与槽位213的数量有许多种设置方法,可以是两个、三个,还可以像图3一样设置六个,且六个第一卡扣421均匀地分布于以压环420的中心为圆心的圆上,六个槽位213均匀地分布于以安装座210的中心为圆心的圆上,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60.参考图3-图5,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补光组件400还包括第二透光罩430与盖环440。第二透光罩430装设于第二灯板410靠近第二出光口120的一侧,且朝向第二出光口120。盖环440设置于第二透光罩430远离安装座210的一侧,盖环440靠近安装座210的一侧设有第二卡扣441,压环420的外周面设有凸起部422,第二卡扣441勾设于凸起部422朝向安装座210的一侧,其中,盖环440的内轮廓小于第二透光罩430的外轮廓,第二透光罩430的外轮廓大于压环420的内轮廓,以使压环420能将第二透光罩430压设于压环420上。
61.本实施例的盖环440通过卡扣的方式扣于压环420上,并同时将第二灯板410压于压环420上,虽然结构简单,但连接十分地可靠。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卡扣441的数量有许多种设置方法,可以是两个、三个,还可以像图3中设置四个,且四个第二卡扣441均匀地分布于以盖环440的中心为圆心的圆上,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62.参考图3-图5,在具体实施例中,盖环440的外周套设有第二防水胶圈450,第二防水胶圈450还与外壳100靠近第二出光口120处的内壁相抵,这样可以防止外界的水和灰尘通过第盖环440与内壁之间的缝隙之间跑到外壳100内部,有效地延长了双光源补光灯1000的使用寿命。
63.参考图4,在一实施例中,外壳100的外壁上设有内螺纹安装口150,且内螺纹安装口150位于远离第二出光口120的一侧。设置有内螺纹安装口150的双光源补光灯1000可以装设于外界设有外螺纹柱的产品。例如桌子、椅子、自拍杆、云台等等,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64.参考图8,在一实施例中,双光源补光灯1000还包括磁吸件700,磁吸件700装设于外壳100上,且位于远离第二出光口120的一侧。
65.需要说明的是,磁吸件700既可以是磁铁,也可以是能被磁铁所吸附的金属。设置磁吸件700的双光源补光灯1000可以装设于外界设有磁铁或者能被磁铁吸附的金属的产品上。例如设置有磁铁的桌子、椅子、自拍杆、云台等等,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66.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双光源补光灯1000可以在设置有内螺纹安装口150的基础上设置磁吸件700,使双光源补光灯1000能适配更多的应用场景。
67.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
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光源补光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贯穿其内外两侧的第一出光口和第二出光口,且所述第一出光口和所述第二出光口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相邻的两侧;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装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从所述第一出光口的朝向上看,所述安装座位于所述第一出光口与所述第二出光口之间;第一补光组件,其装设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第一出光口的一侧,并与所述安装座和\或所述外壳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补光组件朝向所述第一出光口设置;第二补光组件,其装设于所述安装座上,且位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所述第二补光组件朝向所述第二出光口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光源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还包括安装柱,所述安装柱设置于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所述安装柱内部中空,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连通所述安装柱内部的螺钉置入孔,所述安装柱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面上设有连通所述安装柱内部的第一通孔,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侧,所述双光源补光灯还包括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螺钉置入孔并依序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以连接所述安装柱与所述外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光源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光源补光灯还包括第二螺钉,所述第一补光组件包括:第一透光罩,其装设于所述第一出光口处,所述第一透光罩靠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安装座上设有正对所述第二螺纹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钉依序插接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以连接所述第一透光罩与所述安装座;第一灯板,其装设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第一出光口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一透光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光源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一螺钉均至少设有两个,从所述安装柱的延伸方向上看,所述第二螺钉与两个所述第一螺钉三者均匀地布置于以所述安装座中心为圆心的圆上。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双光源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还包括限位壁,所述限位壁连接于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并朝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壁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开设有限位缺口,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置入所述限位缺口,以与所述限位缺口共同配合限制所述安装件转动,并使所述第一通孔正对所述第一螺纹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光源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壁连接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外壳的内壁的边缘处,并沿着所述外壳的内壁延伸。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光源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缺口与所述限位壁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的连接位置上设有倒角。8.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双光源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补光组件包括:第二灯板,其装设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出光口;压环,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灯板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侧,所述压环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设有第一卡扣,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使用的槽位,其中,所述
压环的内轮廓小于所述第二灯板的外轮廓,以使所述压环能压设于所述第二灯板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光源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补光组件还包括:第二透光罩,其装设于所述第二灯板靠近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出光口;盖环,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透光罩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侧,所述盖环靠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设有第二卡扣,所述压环的外周面设有凸起部,所述第二卡扣勾设于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其中,所述盖环的内轮廓小于所述第二透光罩的外轮廓,所述第二透光罩的外轮廓大于所述压环的内轮廓,以使所述压环能将所述第二透光罩压设于所述压环上。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双光源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有内螺纹安装口,且所述内螺纹安装口位于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和\或所述双光源补光灯还包括磁吸件,所述磁吸件装设于外壳上,且位于远离所述第二出光口的一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光源补光灯,包括外壳、安装件、第一补光组件和第二补光组件,外壳上设有贯穿其内外两侧的第一出光口和第二出光口,第一出光口和第二出光口分别位于外壳相邻的两侧,安装件包括设于外壳的内部的安装座,安装座位于第一出光口与第二出光口之间,第一补光组件装设于安装座靠近第一出光口的一侧,并与安装座和/或外壳的内壁相连接,第一补光组件朝向第一出光口设置,第二补光组件装设于安装座上,且位于安装座靠近第二出光口的一侧,第二补光组件朝向第一出光口设置,由于安装件是单独成型而非与外壳一体成型的,所以外壳上不会有那么多复杂的安装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外壳的加工难度,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外壳的良品率。提高外壳的良品率。提高外壳的良品率。
技术研发人员:
彭易兵 何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源德盛塑胶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30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