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舰艇波浪环境适应性试验平台、波浪发电设备测试、军事训练、以及大众体育、娱乐辅助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包括我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推广普及冲浪运动,为克服自然界浪源不足和不稳定等缺陷,人们开发了多种人工造浪装置,传统的有推板式、真空式、空压式等,这几种人工造浪装置有个共同的特点是浪一旦形成后,在前进过程中,由于范围的扩散、池底地面及水面空气的阻力、水的粘滞力以及重力的作用下,浪高和浪速会很快衰减,如果用来做冲浪运动训练或比赛,有效浪的持续时间和运动距离就显得不足,因此有人开发了具有连续驱动力造浪推板的人工造浪装置(参考专利:pct/es2008/000089,pct/us2013/059498,us 8,366,347b2,us 8,042,200b2),这种装置的造浪板被驱动装置持续牵引,形成的浪的高度比上述传统造浪方式要高,浪高和浪形也非常稳定,因此非常受冲浪运动者的喜爱个推崇,逐步成为未来冲浪运动用人工造浪装置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并称之为第二代人工造浪装置,而将以前传统的人工造浪装置称为第一代人工造浪装置。第二代人工造浪装置通过造浪板在水中的往复运动形成波浪,其造浪机理决定了每次造浪板运动只能形成一道波浪,训练效率低,而且,造浪板每次运动都需要经过加速-匀速-减速三个阶段,其中只有匀速段为有效段,加速和减速段均无法使用,因此,效率低、能耗大、占地多是其致命弱点。为此,人们又开发出了可以连续高频次造浪的模块化造浪装置,较好地解决了效率、能耗和占地问题。其可被称为第三代人工造浪装置。
3.目前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人工造浪装置都是在水池中安装造浪设备,如上述几个参考专利,有沿轨道往复运行的滑车和造浪板,或者滑车和造浪板一体化的造浪器,轨道两端有固定的动力牵引装置,通过钢丝绳为滑车或者造浪器提供牵引力,在水池中往复地沿轨道运动进行造浪。这个固定的轨道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1、目前轨道多为钢筋混凝土加钢铁桁架结构,轨道建成后高度、长度就是固定的,水池的深度也不能变化,但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因为潮汐、降雨和蒸发、径流、丰水期枯水期等原因,水深是不断变化的,固定高度的轨道,在水深时会被淹没无法使用,或者在水浅时而无法制造有效的浪,为了保持稳定的水深,现有技术不得不投资建造给排水系统来保持水位的稳定;2、为了承受滑车或者造浪器自身的重力、启动和刹车的冲击力和来自水的反作用力,轨道要设计和建设成非常厚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打深和宽的地基,这样的造浪装置在建筑学上就会被定义为永久性建筑,在许多土地性质的地块区域不被允许使用,环评难以通过认证;3、轨道建设成本也会非常高。第三代人工造浪装置也存在类似问题:1、土地占用。消费能力强的城市必定是土地成本高,土地成本低的城市消费能力也肯定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使得人工造浪设施的投资难以快速回收。即便不考虑土地成本的情况下,土地审批、环评等一系列手续,也使得人工造浪设施建设的周期大大拉长。2、对于舰艇波浪环境适应性试验平台、波浪发电设备测试、军事训练等应用场景而言,人工池无论在空间尺寸还是在环境参数等方面均与天然水
面存在很大差距,无法满足应用需求;3、为体育和休闲旅游修建的冲浪公园中,即便是最小的第三代人工造浪池,其占地也相当于18个标准游泳池,水池及配套工程施工耗资巨大,投入运营后池水的消耗与清洁过滤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4、冲浪公园营造自然海滨的环境氛围,其投入也必然会成为运营方的沉重负担。对于海滨城市而言,这笔投入却往往是不必要的,利用现有海滩,在同样投入的前提下,其效果必然会好于人造海滩。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及方法。其利用业已存在的淡水或海水水体,根据客户设定的浪高浪频指标在其水面推波助浪,形成可供海洋科学实验研究、军事训练、体育运动专业训练、比赛或旅游休闲的海浪模拟环境。其能够凭借自身仿生驱动装置自主移动到指定水域,并浮泊在水面上凭借仿生驱动装置提供人工助浪服务,平台随水深度变化自动升降。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包括承载平台,其尾部下方设有至少一个方向舵;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安装在承载平台上;柔性造浪板经驱动杆与仿生动力单元连接,并至少部分伸至所述承载平台下方;浮筒具有至少两个,经浮筒连接结构对称连接在所述承载平台的下方的左右两侧;行驶和操作控制室安装于承载平台之上。
7.进一步地,所述柔性造浪板在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和驱动杆的驱动下,模拟海蛇的运动形态,替代螺旋桨驱动装置向前运动;或在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到达工作地点被锚具和支撑脚桩锚定后,根据预设的浪高和浪频参数,产生出源源不断的波浪。
8.进一步地,所述浮筒的朝向所述承载平台的头部方向为鼻艏,所述浮筒的朝向所述承载平台的尾部方向为鼻艉,所述鼻艏和鼻艉均为半球形或倒梨形,浮筒可受控灌水或排水调整向上浮力,帮助承载平台处于合适的工作深度;浮筒与支撑平台的浮筒连接结构既起到两者之间的刚性连接,又将柔性造浪板的运动空间与外部水体加以有效隔离,预防人员误入柔性造浪板运动空间而产生人身伤害。
9.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平台在助浪作业时通过锚具和支撑脚桩对其作业位置加以锚定。
10.进一步地,当水深因为潮汐、降水、径流或蒸发发生变化时,通过调整支撑脚桩、锚具、浮筒的工作状态,让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适应水深变化的工作水域。
11.进一步地,在一片水域完成人工造浪任务后,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收起支撑脚桩和锚具,进入自由浮动状态,按照需要行驶到新的工作水域,再次进入工作状态。
12.进一步地,所有浸水金属部件均进行防腐蚀处理,以及实施连接沉水锌块的电化学抗腐蚀手段。
13.进一步地,所述柔性造浪板固定在两根并排的驱动杆之间的间隙中。
1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的仿生驱动移动助浪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5.步骤1、开动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将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行驶到需要助浪的海域;
16.步骤2、将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尾部朝向海滩;
17.步骤3、通过控制浮筒浮力调整承载平台的工作高度;
18.步骤4、用锚具和支撑脚桩对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进行位置固定;
19.步骤5、监测周边海浪情况,包括浪高、浪频;
20.步骤6、开动模块式动力单元根据步骤5监测得到的周边海浪情况的数据提供助浪服务,不断调整运行参数,使模块式动力单元输出与自然海浪同频并达到预定高度,从而实现助浪目的。
21.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22.(1)本发明只需要将助浪装置行驶到指定地点,完成定位锚固准备工作后即可开始助浪工作。不受当地水深限制,对水底的平整度也没有要求;有利于在室外任何适宜的水域开展人工造浪为基础的冲浪运动,利用自然水域造浪,不占土地,对自然环境也没有任何破坏,便于通过审查和环评。
23.(2)本发明不需要开挖修建水池、浇注钢筋混凝土地基和轨道支撑结构,其整体造价要比传统人工造浪池要便宜,利用自然水域,无需购置安装和运行池水净化设施,在项目造价和运营费用方面节省效果明显。而且可以一套装备多地使用,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温度等适宜条件,只要是有航道连通的水域,就可以迁移过去,其综合经济效益要比固定式人工冲浪池高得多。
24.(3)本发明首次采用仿生技术,模拟海蛇在水中的运动形态驱动装置行驶或完成助浪工作,机构简洁高效,故障率及维护成本低,一套设备可以完成两项工作,尤其是在助浪效果方面,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符合用户要求的浪频和浪高。
25.(4)本发明首次提出人工助浪概念,将设备输出的波浪与自然海浪叠加,从而可以以较低的能耗产生可供用户使用的波浪,达成节能的目的。
26.(5)本发明利用自然水体助推波浪形成海洋波浪模拟环境,可以较好地满足舰艇波浪环境适应性试验平台、波浪发电设备测试、军事训练等应用对于应用空间和环境要素复杂度的要求。
27.(6)本发明的承载平台能够随当地水位升降,保证了助浪部件相对于水面高度不变,在水深发生变化时仍然能够制造出性能稳定的浪。
附图说明
28.图1根据本发明的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的装置总图;
29.图2根据本发明的承载平台俯视示意图;
30.图3根据本发明的承载平台仰视示意图;
31.图4根据本发明的仿生动力单元系统示意图;
32.图5根据本发明的仿生动力单元驱动模块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承载平台;2.方向舵;3.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4.柔性造浪板;5. 驱动杆;6.浮筒;7.浮筒连接结构;8.行驶和操作控制室;9.鼻艏;10.鼻艉;11.支撑脚桩; 11a.锚具;12.驱动杆工作口;13.电机;14.联轴器;15.轴承;16.主轴;17.滑块;18.滑槽连板;19.曲柄连块;20.导轨;21.轴向轴承;22.驱动杆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35.本发明主要目的旨在利用自然水体模拟海浪环境供舰艇波浪环境适应性试验平台、波浪发电设备测试、军事训练、以及大众体育、娱乐之用,目前国内及国际户外大型人工造浪设备均属于固定设施,一方面占用宝贵土地资源,搭建固定建筑物,项目建设和运营服务资源耗费巨大,另一方面大量自然水域空间闲置,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造成巨大浪费。因而,对可以利用自然水体按照用户要求模拟海浪环境的设施需求呼之欲出,本发明提出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和方法,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通过模仿类似海蛇运动形态而成的模块化仿生驱动单元,助浪装置可以自如地行驶到需要服务的水域,结合当地海浪情况开展助浪工作,在一地服务结束后,又可行驶到下一地点开展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利用率,可以创造较之固定造浪设施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6.本发明的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的承载平台由低碳钢板焊接而成,内设多个水密舱,能够浮在水面上,一般与100米左右的普通趸船的尺寸相仿,太短则动力不足,过长则不足以在转移途中抵抗风浪,即承载平台的设计遵照目前趸船的设计规范,只是承载平台要有足够的横向抗反作用力的结构强度。承载平台前后左右各方向都通过连接筒安装有多个支撑脚桩,低碳钢加工的支撑脚桩相对于承载平台可以上下移动,直达水底,与承载平台之间可以用螺栓连接固定。当所有的支撑脚桩都插入水底固定以后,整个承载平台也就被固定,能够承受横向力。承载平台上部搭载有模块化仿生行驶和助浪动力单元,单元数量视客户要求而定。有效浪程长的需要单元数量多,反之需要单元数量少。每个动力单元通常用两台电机驱动12个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带动驱动杆,推动柔性造浪板模仿类似海蛇的运动形态,向后推动水体形成连续波浪,当装置自由漂浮于水面时,连续波浪形成的反作用力推动装置向前行驶;当装置被锚固定位时,所产生的连续波浪可供试验、训练、游乐所用。
3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由可漂浮的多水密舱组合而成的长方形承载平台作为主体,承载平台上搭载有3个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每个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由12个串联的驱动模块及连接在其两端的电机组合而成,各驱动模块通过曲柄连块带动滑块在滑槽中滑动,在导轨和轴向轴承的配合下,带动驱动杆进行往复运动,推动柔性造浪板运动,为模仿类似海蛇的运动形态,该12个驱动模块的相邻模块相位角差均为360
°
/12=30
°
,两相邻动力单元中相邻的驱动模块也遵循这一规律。这样,当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启动后,既可推动柔性造浪板模仿类似海蛇的运动形态,产生沿动力单元主轴方向移动的正弦波推力,既可驱动装置移动,又可产生源源不断的高浪频波浪。
38.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在当本地水位发生深度变化时,通过调整支撑脚桩、浮筒和锚具的状态,便可重新进入工作状态,这样保证了造浪板或者造浪器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变,也就保证了浪高浪形的稳定;
39.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在一个水域完成人工造浪任务以后,收起锚具和支撑脚桩,调整浮筒浮力,进入自由行驶状态,便可行驶到其他需要人工造浪的水域,然后重复上述搭建过程,重新进入人工造浪工作状态。
40.优选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只要支撑脚桩的长度足够,设计承载强度足够,承载平台就可以在浮筒和锚具配合下通过支撑脚桩达到水底的水域锚定,因此,本发明提出的浮动的承载平台可以适应较大范围的不同水深且水底为高度不平的水域,保证承载平台上搭载的其他人工助浪设备正常运行。
41.优选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当本地的水深因为潮汐、降水、径流、蒸发等因素发生变化时,通过调整支撑脚桩、浮筒和锚具状态,让承载平台适应新的水深。因此,本发明能够适应水深变化的水域。
42.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所述承载平台1为一特制长方形多仓浮动箱体,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3安装在承载平台1上,该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3通过机械设备带动柔性造浪板4模仿类似海蛇在水中运动的形态,替代螺旋桨,推动装置向前移动;或在装置固定以后,在尾部产生源源不断的波浪。该承载平台1通过连接结构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浮筒6连接,浮筒的作用类似鱼类的鱼鳔,可以通过灌水或充气调整装置在水中升降,从而使柔性造浪板4处于最有利的工作状态:行驶时柔性造浪板4完全没入水中;助浪时柔性造浪板4部分露出水面。连接结构除了保证浮筒6与承载平台1进行刚性连接外,还可起到将周围人员与驱动部件隔离的作用,以保证周围人员的安全;承载平台加底部两侧浮筒的结构,类似小水线面双体船,可以在行驶和作业时抵抗海面波浪影响,提供更为平稳的工作环境。承载平台1四周安装有竖直或者倾斜的支撑脚桩11,这些支撑脚桩11可以受控自由伸缩。在助浪作业时,支撑脚桩11底端能够支撑在水底,保证承载平台1的相对固定;或者在装置需要移动时,支撑脚桩11从水中抽出,承载平台1与水底脱离固定;承载平台1上亦装有锚具11a,帮助装置在停泊或作业时进行位置固定;承载平台1尾部下方装有方向舵2,以供装置行驶时调整方向之用。承载平台1上安装有行驶和作业控制室8,用以操控装置的行驶和作业。
43.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法。
4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总体结构,其中承载平台1由多水密舱构成漂浮于水面,其尾部下方设有至少一个方向舵2;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3安装在承载平台1上;柔性造浪板4经驱动杆5与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3连接,并至少部分伸至所述承载平台1下方;浮筒6具有至少两个,经浮筒连接结构7对称连接在所述承载平台1的下方的左右两侧;行驶和操作控制室8安装于承载平台1之上;浮筒6的构造包含鼻艏9和鼻艉 10,均为半球形或倒梨形以降低行驶时的阻力,浮筒6可通过可受控灌水或排水调整向上浮力,帮助承载平台1处于合适的工作深度;浮筒6与支撑平台1连接所用的浮筒连接结构7既可起到两者之间的刚性连接,又可将柔性造浪板4运动空间与外部水体加以有效隔离,预防人员误入柔性造浪板4运动空间而产生人身伤害;承载平台1可以在助浪作业时通过锚具11a和支撑脚桩11对其作业位置加以锚定。
45.如图2所示,承载平台1的多个驱动杆工作口12由承载平台1上层直通承载平台底部,驱动杆5经由这些驱动杆工作口12由承载平台1上层伸向底部,连接上层的驱动模块与底部的柔性造浪板4,使来自驱动模块的动力通过驱动杆5推动柔性造浪板4 得以协调动作。
46.如图3所示,以仰视角度显示了承载平台1的底部结构,从中可以看到各驱动杆5 的相对位置,以及柔性造浪板4的安装情况,在工作时,柔性造浪板4便可在驱动杆5 的推动下,模仿类似海蛇的动作形态进行运动,助推海浪驱动助浪装置行驶。
47.如图4所示的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的系统,其由12个串联的驱动模块及连接在其两端的电机13组合而成,电机13通过联轴器14在轴承15的支撑下与主轴16直接相联,主轴16连接各驱动模块的曲柄连块19带动滑块17在滑槽中滑动,进而驱动滑槽连板18在导轨20和轴向轴承21的限制下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带动驱动杆5推动柔性造浪板4运动;为模仿类似海蛇的运动形态,该12个驱动模块的相邻模块相位角差均为360
°
/12=30
°
,两相邻动力单元中相邻的驱动模块也遵循这一规律。这样,当动力单元启动后,既可推动柔性造浪板4模仿类似海蛇的运动形态,产生沿动力单元主轴方向推力,既可驱动装置移动,又可产生源源不断的高浪频波浪。
48.如图5所示,所述驱动模块的工作原理为:曲柄连块19在主轴16的驱动下做圆周运动,带动滑块17沿滑槽上下运动,从而推动滑槽连板18在轴向轴承21的支撑下,沿导轨20作横向往复运动,进而带动驱动杆5及与其连接的柔性造浪板4同步运动推动水体造浪,为防止驱动杆5在运动时因刚性不足产生弯曲变形,在驱动杆5两侧安装与滑槽连板18连接的三角形的驱动杆支撑板22对其进行加固。
49.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柔性造浪板4固定在两根并排的驱动杆5之间的间隙中。如图5所示。
50.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助浪机构的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3数量最少为一个,最多不超过20个。每个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3的驱动模块数量通常为12个,应该不少于六个,不多于36个。
51.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电机13的电源可以通过船载发电机发电,也可以通过光伏、风能、海浪、潮汐等绿能源供电,还可以从岸上架设电源线连接电网供电。
52.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可以用柴油或汽油发动机经减速机替代电机13,作为行驶和助浪动力。
53.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以直线电机、丝杠、油缸、气缸、齿轮齿条、蜗轮蜗杆等机构、替代本装置中的曲柄连杆机构,带动驱动杆进行往复运动。
54.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有浸水金属部件都要进行涂漆等防腐蚀处理,以及实施连接沉水锌块等电化学抗腐蚀手段。
5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的仿生驱动移动助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56.步骤1、开动动力单元,将助浪装置行驶到需要助浪的海域;
57.步骤2、将助浪装置尾部朝向海滩;
58.步骤3、通过控制浮筒浮力调整承载平台的工作高度;
59.步骤4、用锚具和支撑脚桩对仿生驱动助浪装置进行位置固定;
60.步骤5、监测周边海浪情况,包括浪高、浪频;
61.步骤6、开动动力单元根据上一步骤测得数据提供助浪服务,不断调整运行参数,使动力单元输出与自然海浪同频并达到预定高度,从而实现助浪目的。
6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
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平台(1),其尾部下方设有至少一个方向舵(2);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3)安装在承载平台(1)上;柔性造浪板(4)经驱动杆(5)与仿生动力单元(3)连接,并至少部分伸至所述承载平台(1)下方;浮筒(6)具有至少两个,经浮筒连接结构(7)对称连接在所述承载平台(1)的下方的左右两侧;行驶和操作控制室(8)安装于承载平台(1)之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造浪板(4)在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3)和驱动杆(5)的驱动下,模拟海蛇的运动形态,替代螺旋桨驱动装置向前运动;或在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到达工作地点被锚具(11a)和支撑脚桩(11)锚定后,根据预设的浪高和浪频参数,产生出源源不断的波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筒(6)的朝向所述承载平台(1)的头部方向为鼻艏(9),所述浮筒(6)的朝向所述承载平台(1)的尾部方向为鼻艉(10),所述鼻艏(9)和鼻艉(10)均为半球形或倒梨形,浮筒(6)可受控灌水或排水调整向上浮力,帮助承载平台(1)处于合适的工作深度;浮筒(6)与支撑平台(1)的浮筒连接结构(7)既起到两者之间的刚性连接,又将柔性造浪板(4)的运动空间与外部水体加以有效隔离,预防人员误入柔性造浪板(4)运动空间而产生人身伤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1)在助浪作业时通过锚具(11a)和支撑脚桩(11)对其作业位置加以锚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水深因为潮汐、降水、径流或蒸发发生变化时,通过调整支撑脚桩(11)、锚具(11a)、浮筒(6)的工作状态,让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适应水深变化的工作水域。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片水域完成人工造浪任务后,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收起支撑脚桩(11)和锚具(11a),进入自由浮动状态,按照需要行驶到新的工作水域,再次进入工作状态。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浸水金属部件均进行防腐蚀处理,并实施连接沉水锌块的电化学抗腐蚀手段。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造浪板(4)固定在两根并排的驱动杆(5)之间的间隙中。9.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的仿生驱动移动助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开动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将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行驶到需要助浪的海域;步骤2、将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尾部朝向海滩;步骤3、通过控制浮筒浮力调整承载平台的工作高度;步骤4、用锚具和支撑脚桩对所述仿生驱动助浪装置进行位置固定;步骤5、监测周边海浪情况,包括浪高、浪频;步骤6、开动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根据步骤5监测得到的周边海浪情况的数据提供助浪服务,不断调整运行参数,使模块式仿生动力单元输出与自然海浪同频并达到预定高度,从而实现助浪目的。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自主移动的仿生驱动助浪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承载平台,下方设有至少一个方向舵;模块式仿生动力装置以及行驶和操作控制室安装在承载平台上,用于驱动承载平台行驶及助推海浪。浮筒,具有至少两个,对称连接在承载平台的下方的左右两侧。本发明可以自行行驶到需要人工助浪的海滩提供人工助浪服务,在不破坏任何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调节的海洋波浪环境人工模拟。本发明由于无需搭建任何固定建筑,因而无需占用土地,无需为其专门搭建任何建筑物,因而较之其他人工造浪设施可以节省大量建造费用,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行驶到新的海滩提供人工助浪服务。求随时行驶到新的海滩提供人工助浪服务。求随时行驶到新的海滩提供人工助浪服务。


技术研发人员:

夏平 王厚生 吴志鹏 马越 李仲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科速风体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6

技术公布日:

2023/1/11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4:0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5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装置   浮筒   所述   平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