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喷化纤油
画布,属于超市悬挂用广告油画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画布上进行喷墨打印,用于进行广告宣传,该类广告油画布具有操作工艺简单、可进行个性化设置等优点。广告用的画布通常需要双面打印,目前常见的双面打印画布大多为pvc材质,但是pvc材质存在环保问题,大量使用该pvc材质的画布会引起大量的资源浪费。
3.并且目前市场上的普通画布难以满足应用,存在重量大和易卷边等问题,超市使用画布进行广告宣传是还需要设置额外的支撑,导致危险系数变高。同时,画布上的彩随着时间延长而出现脱现象,缩短应用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双喷化纤油画布,该画布采用化纤织坯布,符合环保要求,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低,从而节约资源,并且该双喷化纤画布重量轻且不易卷边,用作广告画布时无需额外的支撑,降低危险系数,且其应用时间长,彩展现艳丽,可长期保持彩鲜艳度而不变。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喷化纤油画布,包括:
6.化纤织坯布;
7.第一
基础织物层和第二基础织物层,
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设置在所述化纤织坯布的上方,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设置在所述化纤织坯布的下方;
8.第三基础织物层和第四基础织物层,所述第三基础织物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的上方,所述第四基础织物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的下方;
9.第一吸墨涂层和第二吸墨涂层,所述第一吸墨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基础织物层的上方,所述第二吸墨涂层设置所述第四基础织物层的下方。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的厚度为20-30μm,克重为45-55g/m2。
11.可选地,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的厚度为20-30μm,克重为45-55g/m2。
12.可选地,所述第三基础织物层的厚度为15-20μm,克重为30-45g/m2。
13.可选地,所述第四基础织物层的厚度为15-20μm,克重为30-45g/m2。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吸墨涂层的厚度为10-15μm,克重为15-20g/m2。
15.可选地,所述第二吸墨涂层的厚度为10-15μm,克重为15-20g/m2。
16.可选地,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第三基础织物层和第一吸墨涂层的厚度比值为(1.5-2):(1-1.5):1;
17.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第四基础织物层和第二吸墨涂层的厚度比值为 (1.5-2):(1-1.5):1。
18.可选地,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第三基础织物层和第一吸墨涂层的克重的比值为
(2.5-3):(2-3):1;
19.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第四基础织物层和第二吸墨涂层的厚度比值为 (2.5-3):(2-3):1。
20.可选地,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的厚度与克重相等;
21.所述第三基础织物层和所述第四基础织物层的厚度与克重相等;
22.所述第一吸墨涂层和第二吸墨特层的厚度与克重相等。
23.可选地,所述化纤织坯布的厚度为450-480μm,克重为340-380g/m2。
24.可选地,所述化纤织坯布为单经单纬,纱织为300d*500d,所述化纤织坯布由涤纶长丝纱线组成。
25.可选地,所述双喷化纤油画布的总厚度为550-600μm。
26.本技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27.1.本技术所提供的双喷化纤油画布,化纤织坯布、第一基础织物层、第二基础织物层、第三基础织物层、第四基础织物层、第一吸墨涂层和第二吸墨涂层组成的双喷化纤画布能够进行双面打印,提高该画布的应用效果,并且此画布的质量轻且不易卷边,将其进行展示时无需额外的支撑,能够降低使用时的危险系数。
28.2.本技术所提供的双喷化纤油画布,第一基础织物层、第二基础织物层、第三基础织物层和第四基础织物层构成双喷化纤油画布的基础结构,能够起到增加手感,构建骨架,突出纹理,抗折裂,抗卷曲,抗粉化,防霉等作用。
29.3.本技术所提供的双喷化纤油画布,第一吸墨涂层和第二吸墨涂层起到彩还原的作用,打印后画布的彩展现艳丽,且应用时间长,可长期保持彩鲜艳度而不变,并能够保持画布表面的ph值为中性,达到抗菌和抗污染的效果。
附图说明
3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双喷化纤油画布的侧截面示意图;
32.部件和附图标记列表:
33.1、化纤织坯布;2、第一基础织物层;3、第二基础织物层;4、第三基础织物层;5、第四基础织物层;6、第一吸墨涂层;7、第二吸墨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7.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1.参考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喷化纤油画布,包括:化纤织坯布1;第一基础织物层2和第二基础织物层3,第一基础织物层2设置在化纤织坯布1的上方,第二基础织物层3设置在化纤织坯布1的下方;第三基础织物层4和第四基础织物层5,第三基础织物层4设置在第一基础织物层2的上方,第四基础织物层5设置在第二基础织物层3的下方;第一吸墨涂层6和第二吸墨涂层7,第一吸墨涂层6设置在第三基础织物层4的上方,第二吸墨涂层7设置第四基础织物层5的下方。
42.上述化纤织坯布1、第一基础织物层2、第二基础织物层3、第三基础织物层4、第四基础织物层5、第一吸墨涂层6和第二吸墨涂层7组成的双喷化纤画布能够进行双面打印,提高该画布的应用效果,并且此画布的质量轻且不易卷边,将其进行展示时无需额外的支撑,能够降低使用时的危险系数。
43.该画布采用化纤织坯布1,符合环保要求,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低,从而节约资源;第一基础织物层2和第三基础织物层4设置在化纤织坯布1的上方,第二基础织物层3和第四基础织物层5设置在化纤织坯布1的下方,该四层结构构成双喷化纤油画布的基础结构,能够起到增加手感,构建骨架,突出纹理,抗折裂,抗卷曲,抗粉化,防霉等作用;第一吸墨涂层6和第二吸墨涂层7起到彩还原的作用,打印后画布的彩展现艳丽,且应用时间长,可长期保持彩鲜艳度而不变,并能够保持画布表面的ph值为中性,达到抗菌和抗污染的效果。
44.该画布产品为在化纤织坯布1上进行多次涂布,在上述第一基础织物层 2、第二基
础织物层3、第三基础织物层4、第四基础织物层5、第一吸墨涂层 6和第二吸墨涂层7的涂覆中,能够实现对画布材料骨架的填充,使得画布材料具有饱满而细密的纹理,并提高画布材料的平整性,从而提高画布的打印效果。
4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基础织物层2的厚度为20-30μm,克重为 45-55g/m2;第二基础织物层3的厚度为20-30μm,克重为45-55g/m2。第一基础织物层2和第二基础织物层3直接与化纤织坯布1进行接触,能够初步起到支撑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低温烘干,不能完全交联,从而提高第一基础织物层2和第二基础织物层3在化纤织坯布1上的附着性,并且有利于后续第三基础织物层4和第四基础织物层5的涂覆,提高层与层之间的粘结性,避免该画布材料的脱层。
46.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基础织物层4的厚度为15-20μm,克重为 30-45g/m2;第四基础织物层5的厚度为15-20μm,克重为30-45g/m2。第三基础织物层4和第四基础织物层5作为过渡层,能够增加基础织物层的总体厚度,从而完善对画布的骨架支撑,并增强画布的手感,提高画布的平整性,提高第一吸墨涂层6和第二吸墨涂层7的附着性与粘接性。
47.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吸墨涂层6的厚度为10-15μm,克重为15-20g/m2;第二吸墨涂层7的厚度为10-15μm,克重为15-20g/m2。第一吸墨涂层6和第二吸墨涂层7能够接收油墨进行打印,从而获得彩艳丽的且清晰的图像,能够起到彩还原、抗菌、抗污染和抗折痕的作用。将该画布进行悬挂,能够长时间保持其图像的彩,达到长期的广告宣传效果,对于环境恶劣的场所,还能够起到防污和防水的效果,延长该画布的使用时间。
48.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基础织物层2、第三基础织物层4和第一吸墨涂层6的厚度比值为(1.5-2):(1-1.5):1;第二基础织物层3、第四基础织物层 5和第二吸墨涂层7的厚度比值为(1.5-2):(1-1.5):1。第一基础织物层2、第三基础织物层4和第一吸墨涂层6的克重的比值为(2.5-3):(2-3):1;第二基础织物层3、第四基础织物层5和第二吸墨涂层7的厚度比值为(2.5-3): (2-3):1。
49.该设置下,在各个层发挥支撑或打印作用的同时,既有利于提高上述各个层之间的粘接强度,从而提高该画布的整体美观性,降低画布的脱层几率,还能够提高画布抗折裂、抗卷曲、抗粉化的效果,能够使得画布具有纹理,并降低该画布的生产成本,便于大范围推广使用。
5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基础织物层2和第二基础织物层3的厚度与克重相等;第三基础织物层4和第四基础织物层5的厚度与克重相等;第一吸墨涂层6和第二吸墨特层的厚度与克重相等。该设置下能够保证画布的正反两面结构的一致性,在进行双面打印及使用时,画布正反两面彩效果一致,且不会对另一面产生影响。
51.具体的,在使用该画布进行双面印刷时,画布两面的图像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操作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画布的打印,画布两面的图像并不互相影响。
5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化纤织坯布1的厚度为450-480μm,克重为 340-380g/m2。该化纤织坯布1起到基材骨架的作用,此设置能够提高该画布的支撑性,降低画布的卷边,并有利于第一基础织物层2和第二基础织物层3的涂覆,提高加工效率。
5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化纤织坯布1为单经单纬,纱织为300d*500d,化纤织坯布1由涤纶长丝纱线组成。该设置与化纤织坯布1的厚度及克重结合,能够使得第一基础织物层2和第二基础织物层3一少部分渗透至化纤织坯布1内部,提高该第一基础织物层2和第二基
础织物层3与化纤织坯布1的结合力,降低画布的脱层。
54.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双喷化纤油画布的总厚度为550-600μm。通过该总厚度的控制,能够降低画布自身的重量,便于画布的折叠与运输,在上述总厚度的设置下,可以合理控制各个层的厚度,使得该画布具有良好的支撑性、不易卷边、利于喷墨打印、抗折裂、抗卷曲、抗粉化和抗污染等特性。
5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基础织物层2、第二基础织物层3、第三基础织物层4和第四基础织物层5由滑石粉4.8份、钛白粉1.5份、高岭土3份、三氧化二铝3.5份、乙酸乙烯-乙烯树脂4份、丙烯酸树脂2.4份、抗氧化助剂0.07 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06份、玻璃微珠0.07份和气相二氧化硅1份组成。
56.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吸墨涂层6和第二吸墨涂层7由pva1.5份、乙酸乙烯-乙烯树脂2.5份、丙烯酸树脂5份、阳离子表面活性剂0.03份、固剂0.7份、气相二氧化硅1.3份和三氧化二铝3份组成。
57.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该双喷化纤油画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58.(1)按照上述组分及含量,分别称量并混合,得到第一基础织物涂料、第二基础织物涂料、第三基础织物涂料、第四基础织物涂料,第一吸墨涂料和第二吸墨涂料;
59.(2)将化纤织坯布1固定于针板机上,经针板机轨道带动刮刀将第一基础织物涂料刮涂于化纤织坯布1上表面,并经过100-110℃高温烘干,得到厚度为20-30μm,克重为45-55g/m2的第一基础织物层2;
60.(3)使用刮刀将第二基础织物涂料涂于化纤织坯布1下表面,并经过 100-110℃高温烘干,得到厚度为20-30μm,克重为45-55g/m2的第二基础织物层3;
61.(4)使用刮刀将第三基础织物涂料涂于第一基础织物层2表面,并经过 100-110℃高温烘干,得到厚度为15-20μm,克重为30-45g/m2的第三基础织物层4;
62.(5)使用刮刀将第四基础织物涂料涂于第二基础织物层3表面,并经过 100-110℃高温烘干,得到厚度为15-20μm,克重为30-45g/m2的第四基础织物层5;
63.(6)使用刮刀将第一吸墨涂料涂于第三基础织物层4表面,并经过 100-110℃高温烘干交联,得到厚度为10-15μm,克重为15-20g/m2的第一吸墨涂层6;
64.(7)使用刮刀将第二吸墨涂料涂于第四基础织物层5表面,并经过 100-110℃高温烘干交联,得到厚度为10-15μm,克重为15-20g/m2的第二吸墨涂层7;即制得该双喷化纤油画布。
65.上述制备方法中,每涂覆完一层之后再进行另一面的涂层涂覆,能够提高每层的固化效果,并有利于后续层的涂覆,每一步骤的烘干交联能够提高第一基础织物层2、第二基础织物层3、第三基础织物层4、第四基础织物层5、第一吸墨涂层6和第二吸墨涂层7之间的粘结性,使得各层之间交联为一体,进一步避免该画布材料的脱层,延长画布材料的使用寿命,提高其耐刮擦性和耐折裂性。
66.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6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
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喷化纤油画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化纤织坯布,第一基础织物层和第二基础织物层,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设置在所述化纤织坯布的上方,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设置在所述化纤织坯布的下方;第三基础织物层和第四基础织物层,所述第三基础织物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的上方,所述第四基础织物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的下方;第一吸墨涂层和第二吸墨涂层,所述第一吸墨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基础织物层的上方,所述第二吸墨涂层设置所述第四基础织物层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喷化纤油画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的厚度为20-30μm,克重为45-55g/m2;和/或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的厚度为20-30μm,克重为45-55g/m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喷化纤油画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基础织物层的厚度为15-20μm,克重为30-45g/m2;和/或所述第四基础织物层的厚度为15-20μm,克重为30-45g/m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喷化纤油画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墨涂层的厚度为10-15μm,克重为15-20g/m2;和/或所述第二吸墨涂层的厚度为10-15μm,克重为15-20g/m2。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双喷化纤油画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第三基础织物层和第一吸墨涂层的厚度比值为(1.5-2):(1-1.5):1;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第四基础织物层和第二吸墨涂层的厚度比值为(1.5-2):(1-1.5):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喷化纤油画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第三基础织物层和第一吸墨涂层的克重的比值为(2.5-3):(2-3):1;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第四基础织物层和第二吸墨涂层的厚度比值为(2.5-3):(2-3):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喷化纤油画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的厚度与克重相等;所述第三基础织物层和所述第四基础织物层的厚度与克重相等;所述第一吸墨涂层和第二吸墨特层的厚度与克重相等。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双喷化纤油画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化纤织坯布的厚度为450-480μm,克重为340-380g/m2。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喷化纤油画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化纤织坯布为单经单纬,纱织为300d*500d,所述化纤织坯布由涤纶低弹丝纱线组成。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双喷化纤油画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喷化纤油画布的总厚度为550-600μm。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喷化纤油画布,属于超市悬挂用广告油画布技术领域。该画布包括化纤织坯布,第一基础织物层和第二基础织物层,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设置在所述化纤织坯布的上方,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设置在所述化纤织坯布的下方;第三基础织物层和第四基础织物层,所述第三基础织物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础织物层的上方,所述第四基础织物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础织物层的下方;第一吸墨涂层和第二吸墨涂层,所述第一吸墨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基础织物层的上方,所述第二吸墨涂层设置所述第四基础织物层的下方。该画布符合环保要求,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低,并且重量轻且不易卷边,无需额外的支撑,且其应用时间长,可长期保持彩鲜艳度而不变。度而不变。度而不变。
技术研发人员:
荆柏华 党好光 王冰心 李斌 马天凤 徐建增 孙永征 刘杰 刘继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潍坊佳诚数码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8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