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门窗五金锁具,特别涉及执手锁具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一般执手锁功能
结构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反锁后用钥匙开启,另一种是反锁后用类似硬币状物品来拨动开启,一般适用于卫浴门锁居多。随着现代家居装修风格不断改变,上述两种结构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上述两种结构传统老旧,设计繁琐复杂,零部件多,结构不稳定,组装不够简便,而且现有的执手锁结构功能单一,并不具备防爆力开启功能、快速逃生功能、应急开启功能,性能单一呆板,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
3.因此,如何实现一种结构简单稳定,组装操作简便,同时兼备防暴力开启功能、快速逃生功能、应急开启功能,功能多样,满足生活中各种情况的新型的执手锁结构是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旨在实现一种结构简单稳定,组装操作简便,同时兼备防暴力开启功能、快速逃生功能、应急开启功能,功能多样,满足生活中各种情况的新型的执手锁结构。
5.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执手组件、前执手
弹簧组件13、后执手组件、后执手弹簧组件14;前执手组件包括:前执手1、与前执手1联动转动的转动件3、卡设于转动件3与前执手1之间的第二弹簧19、
底座4、嵌设于转动件3底部的u形腔303内的
弧形滑动块5、卡设于弧形滑动块5与u形腔303之间的第一弹簧16、销钉17、方杆8、置于方杆8内的反锁杆9、卡簧20、前执手头10、第一顶丝15;其中,转动件3上设有第二方孔301、圆孔302、u形腔303、凸块304、第一限位305、第二限位306;其中,底座4上设有第三方孔403、平面402、侧面403、斜面404、直面405、内圆面406;其中,弧形滑动块5上设有圆柱501、立面502、圆弧面503;后执手组件包括:与底座4联动转动的后执手2、滑块7、锁钉12、内芯6、后执手头11、第三顶丝21;前执手组件的结构如下:第二弹簧19置于前执手1的前执手腔101内底部,弧形滑动块5置于u形腔303内并可上下移动,弧形滑动块5的圆柱501插入第一弹簧16一端;反锁杆9置于转动件3的第二方孔301内,反锁杆9与转动件3通过销钉17进行固定;转动件3置于前执手1的前执手腔101中,转动件3的凸块304与前执手1的第一滑槽102匹配,
转动件3可在前执手腔101内前后移动;底座4置于前执手腔101内,卡簧20卡入方杆8的卡簧槽801上,方杆8的一端置于底座4的第三方孔401内,前执手头10的一端置于前执手腔101内,并通过第一顶丝15进行固定;上述结构组成为前执手组件,再匹配前执手弹簧组件13,成为前执手组合体;后执手组件的结构如下:滑块7置于后执手2的后执手腔201内并可进行前后移动,滑块7的u形筋702与后执手2的第二滑槽202对齐,锁钉12通过后执手2的滑动孔203后固定于滑块7上,内芯6置于滑块7的圆腔701内,后执手头11的一端置于后执手腔201内,并通过第三顶丝21进行固定;上述结构组成后执手组件,再匹配后执手弹簧组件,成为后执手组合体;方杆8、反锁杆9两端分别置于前执手组合体与后执手组合体内,用第二顶丝18固定住反锁杆9;执手锁结构设计为右开锁时,下压前执手1为顺时针转动,下压后执手2为逆时针转动,具体结构如下:开启状态:未反锁时,转动件3的凸块304与平面402结合,下压前执手1,带动转动件3、底座4顺时针转动,同时带动方杆8转动,进而带动后执手2转动,可开启;未反锁时,下压后执手2,带动方杆8逆时针转动,可开启;反锁状态:推动锁钉12向前移动,同时带动滑块7、内芯6、反锁杆9、转动件3向前移动,使弧形滑动块5移出底座4的内圆面406,弧形滑动块5受第一弹簧16的弹力带动而移出u形腔303,弧形滑动块5的立面502与底座4的直面405贴合,转动件3的凸块304与底座4的平面402分离,此时下压前执手1,带动转动件3旋转,立面502贴合直面405顺时针转动,凸块304与平面402分离,转动件3与底座4处于非结合状态,前执手1的转动为空转状态,此时执手锁结构为反锁状态,当前执手1转动到50度时,转动件3的第二限位306与底座4的斜面404贴合,以限位转动角度;正常解锁状态:下压后执手2,带动方杆8、底座4逆时针转动,后执手2转动20度时,弧形滑动块5的立面502与底座4的直面405脱离,转动件3受第二弹簧19的弹力而滑入底座4内,同时反锁杆9、内芯6、滑块7向后移动,带动锁钉12后移,后执手2转动到40度时,转动件3的第一限位305与底座4的侧面403贴合,以限位转动角度;后执手2复位时,带动底座4顺时针转动,底座4的斜面404压住弧形滑动块5的圆弧面503使弧形滑动块5缩回至u形腔303内,同时转动件3的凸块304与底座4的平面402贴合,解锁过程完成;应急解锁状态:反锁状态时,用尖类物通过前执手1的应急孔105推动弧形滑动块5,使弧形滑动块5缩回u形腔303内,转动件3受第二弹簧19的弹力而滑入底座4内,使凸块304与平面402贴合,此时下压前执手1,带动转动件3、底座4转动,同时带动方杆8转动,即可应急解锁。
6.优选地,前执手1上设有前执手腔101、第一滑槽102、槽底面103、第一顶丝孔104、应急孔105。
7.优选地,后执手2上设有后执手腔201、第二滑槽202、滑动孔203、第二顶丝孔204、透孔205。
8.优选地,内芯6设有第一方孔601、第一螺丝孔602,内芯6与反锁杆9之间通过第二顶丝18来进行固定。
9.优选地,滑块7上有圆腔701、u形筋702、第二螺丝孔703,锁钉17穿过滑动孔203后与第二螺丝孔703连接。
10.优选地,前执手头10内部为圆形孔,方杆8置于圆形孔内可以旋转。
11.优选地,后执手头11内部为方形孔,方杆8置于其中无法旋转。
12.本发明实现了一种结构简单稳定,组装操作简便,同时兼备防暴力开启功能、快速逃生功能、应急开启功能,功能多样,满足生活中各种情况的新型的执手锁结构。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之二;图3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底座、转动件、弧形滑动块、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的分解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前执手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之一;图5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前执手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之二;图6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后执手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之一;图7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后执手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之二;图8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后执手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之三;图9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转动件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底座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之一;图11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底座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之二;图12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弧形滑动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内芯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滑块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中方杆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
14.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15.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16.参照图1至图15,提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的一实施例,包括前执手组件、前执手弹簧组件13、后执手组件、后执手弹簧组件14。
17.前执手组件包括:前执手1、与前执手1联动转动的转动件3、卡设于转动件3与前执手1之间的第二弹簧19、底座4、嵌设于转动件3底部的u形腔303内的弧形滑动块5、卡设于弧形滑动块5与u形腔303之间的第一弹簧16、销钉17、方杆8、置于方杆8内的反锁杆9、卡簧20、前执手头10、第一顶丝15。
18.其中,转动件3上设有第二方孔301、圆孔302、u形腔303、凸块304、第一限位305、第二限位306。
19.其中,底座4上设有第三方孔403、平面402、侧面403、斜面404、直面405、内圆面406。
20.其中,弧形滑动块5上设有圆柱501、立面502、圆弧面503。
21.后执手组件包括:与底座4联动转动的后执手2、滑块7、锁钉12、内芯6、后执手头11、第三顶丝21。
22.前执手组件的结构如下:第二弹簧19置于前执手1的前执手腔101内底部,弧形滑动块5置于u形腔303内并可上下移动,弧形滑动块5的圆柱501插入第一弹簧16一端。
23.反锁杆9置于转动件3的第二方孔301内,并使反锁杆9的固定孔与转动件3的圆孔302对齐,用销钉17来进行固定;转动件3置于前执手1的前执手腔101中,转动件3的凸块304与前执手1的第一滑槽102匹配,转动件3可在前执手腔101内前后移动;底座4置于前执手腔101内,卡簧20卡入方杆8的卡簧槽801上,方杆8的一端置于底座4的第三方孔401内,前执手头10的一端置于前执手腔101内,并通过第一顶丝15进行固定;上述结构组成为前执手组件,再匹配前执手弹簧组件13,成为前执手组合体。
24.后执手组件的结构如下:滑块7置于后执手2的后执手腔201内并可进行前后移动,滑块7的u形筋702与后执手2的第二滑槽202对齐,锁钉12通过后执手2的滑动孔203后固定于滑块7上,内芯6置于滑块7的圆腔701内,后执手头11的一端置于后执手腔201内,并通过第三顶丝21进行固定;上述结构组成后执手组件,再匹配后执手弹簧组件,成为后执手组合体。
25.方杆8、反锁杆9两端分别置于前执手组合体与后执手组合体内,用第二顶丝18固定住反锁杆9。
26.执手锁结构设计为右开锁时,下压前执手1为顺时针转动,下压后执手2为逆时针转动,具体结构如下:开启状态:未反锁时,转动件3的凸块304与平面402结合,下压前执手1,带动转动件3、底座4顺时针转动,同时带动方杆8转动,进而带动后执手2转动,可开启;未反锁时,下压后执手2,带动方杆8逆时针转动,可开启。
27.反锁状态:推动锁钉12向前移动,同时带动滑块7、内芯6、反锁杆9、转动件3向前移动,使弧形滑动块5移出底座4的内圆面406,弧形滑动块5受第一弹簧16的弹力带动而移出u形腔303,弧形滑动块5的立面502与底座4的直面405贴合,转动件3的凸块304与底座4的平面402分离,此时下压前执手1,带动转动件3旋转,立面502贴合直面405顺时针转动,凸块304与平面402分离,转动件3与底座4处于非结合状态,前执手1的转动为空转状态,此时执手锁结构为反锁状态,当前执手1转动到50度时,转动件3的第二限位306与底座4的斜面404贴合,以限位转动角度。上述结构满足了防爆力开启功能,反锁后,室外的前执手1可下压,
但不能开启,这样就有效地防止。
28.正常解锁状态:下压后执手2,带动方杆8、底座4逆时针转动,后执手2转动20度时,弧形滑动块5的立面502与底座4的直面405脱离,转动件3受第二弹簧19的弹力而滑入底座4内,同时反锁杆9、内芯6、滑块7向后移动,带动锁钉12后移,后执手2转动到40度时,转动件3的第一限位305与底座4的侧面403贴合,以限位转动角度;后执手2复位时,带动底座4顺时针转动,底座4的斜面404压住弧形滑动块5的圆弧面503使弧形滑动块5缩回至u形腔303内,同时转动件3的凸块304与底座4的平面402贴合,解锁过程完成。这样就具备了快速逃生功能,反锁时,即使门锁内遇到紧急情况需要逃生,无需先解锁,然后下压后执手才能开门,只需一次性操作,即下压后执手2,即可直接解锁并开启,实现了快速逃生功能。
29.应急解锁状态:反锁状态时,用尖类物通过前执手1的应急孔105推动弧形滑动块5,使弧形滑动块5缩回u形腔303内,转动件3受第二弹簧19的弹力而滑入底座4内,使凸块304与平面402贴合,此时下压前执手1,带动转动件3、底座4转动,同时带动方杆8转动,即可应急解锁。这样在紧急状况下,门外的人想应急打开门锁,只需个随处可得的尖类物工具即可快速解锁,实现了应急开启功能。
30.其中,方杆8的一端置于底座4的第三方孔401内,使方杆8与底座4可相互带动旋转。
31.方杆8设有卡簧槽801,卡簧20卡入其中,防止从前执手头10中脱出。
32.转动件3设有凸块304、第一限位305、第二限位306,与底座4设有的平面402、斜面404、侧面403相配合,起到结合、分离、角度限位等功能。
33.弧形滑动块5设有立面502、圆弧面503,与底座4设有的直面405、内圆面406配合,起到反锁、解锁功能。
34.前执手1上设有前执手腔101、第一滑槽102、槽底面103、第一顶丝孔104、应急孔105。前执手腔101,第一滑槽102方便转动件3、底座4、前执手头10置于其中。应急孔105便于紧急情况下可开启,使执手锁结构具有应急解锁功能。
35.后执手2上设有后执手腔201、第二滑槽202、滑动孔203、第二顶丝孔204、透孔205。后执手腔201、第二滑槽202方便滑块7、内芯6、后执手头11置于其中。
36.内芯6设有第一方孔601、第一螺丝孔602,内芯6与反锁杆9之间通过第二顶丝18来进行固定。
37.滑块7上有圆腔701、u形筋702、第二螺丝孔703,锁钉17穿过滑动孔203后与第二螺丝孔703连接。
38.前执手头10内部为圆形孔,方杆8置于圆形孔内可以旋转。
39.后执手头11内部为方形孔,方杆8置于其中无法旋转。
40.本发明实现了一种结构简单稳定,组装操作简便,同时兼备防暴力开启功能、快速逃生功能、应急开启功能,功能多样,满足生活中各种情况的新型的执手锁结构。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执手组件、前执手弹簧组件(13)、后执手组件、后执手弹簧组件(14);前执手组件包括:前执手(1)、与前执手(1)联动转动的转动件(3)、卡设于转动件(3)与前执手(1)之间的第二弹簧(19)、底座(4)、嵌设于转动件(3)底部的u形腔(303)内的弧形滑动块(5)、卡设于弧形滑动块(5)与u形腔(303)之间的第一弹簧(16)、销钉(17)、方杆(8)、置于方杆(8)内的反锁杆(9)、卡簧(20)、前执手头(10)、第一顶丝(15);其中,转动件(3)上设有第二方孔(301)、圆孔(302)、u形腔(303)、凸块(304)、第一限位(305)、第二限位(306);其中,底座(4)上设有第三方孔(403)、平面(402)、侧面(403)、斜面(404)、直面(405)、内圆面(406);其中,弧形滑动块(5)上设有圆柱(501)、立面(502)、圆弧面(503);后执手组件包括:与底座(4)联动转动的后执手(2)、滑块(7)、锁钉(12)、内芯(6)、后执手头(11)、第三顶丝(21);前执手组件的结构如下:第二弹簧(19)置于前执手1的前执手腔(101)内底部,弧形滑动块(5)置于u形腔(303)内并可上下移动,弧形滑动块(5)的圆柱(501)插入第一弹簧(16)一端;反锁杆(9)置于转动件(3)的第二方孔(301)内,反锁杆(9)与转动件(3)通过销钉(17)进行固定;转动件(3)置于前执手(1)的前执手腔(101)中,转动件(3)的凸块(304)与前执手(1)的第一滑槽(102)匹配,转动件(3)可在前执手腔(101)内前后移动;底座(4)置于前执手腔(101)内,卡簧(20)卡入方杆(8)的卡簧槽(801)上,方杆(8)的一端置于底座(4)的第三方孔(401)内,前执手头(10)的一端置于前执手腔(101)内,并通过第一顶丝(15)进行固定;上述结构组成为前执手组件,再匹配前执手弹簧组件(13),成为前执手组合体;后执手组件的结构如下:滑块(7)置于后执手(2)的后执手腔(201)内并可进行前后移动,滑块(7)的u形筋(702)与后执手(2)的第二滑槽(202)对齐,锁钉(12)通过后执手(2)的滑动孔(203)后固定于滑块(7)上,内芯(6)置于滑块(7)的圆腔(701)内,后执手头(11)的一端置于后执手腔(201)内,并通过第三顶丝(21)进行固定;上述结构组成后执手组件,再匹配后执手弹簧组件,成为后执手组合体;方杆(8)、反锁杆(9)两端分别置于前执手组合体与后执手组合体内,用第二顶丝(18)固定住反锁杆(9);执手锁结构设计为右开锁时,下压前执手(1)为顺时针转动,下压后执手(2)为逆时针转动,具体结构如下:开启状态:未反锁时,转动件(3)的凸块(304)与平面(402)结合,下压前执手(1),带动转动件(3)、底座(4)顺时针转动,同时带动方杆(8)转动,进而带动后执手(2)转动,可开启;未反锁时,下压后执手(2),带动方杆(8)逆时针转动,可开启;反锁状态:推动锁钉(12)向前移动,同时带动滑块(7)、内芯(6)、反锁杆(9)、转动件(3)向前移动,使弧形滑动块(5)移出底座(4)的内圆面(406),弧形滑动块(5)受第一弹簧(16)的弹力带动而移出u形腔(303),弧形滑动块(5)的立面(502)与底座(4)的直面(405)贴合,转动件(3)的凸块(304)与底座(4)的平面(402)分离,此时下压前执手(1),带动转动件(3)
旋转,立面(502)贴合直面(405)顺时针转动,凸块(304)与平面(402)分离,转动件(3)与底座(4)处于非结合状态,前执手(1)的转动为空转状态,此时执手锁结构为反锁状态,当前执手(1)转动到50度时,转动件(3)的第二限位(306)与底座(4)的斜面(404)贴合,以限位转动角度;正常解锁状态:下压后执手(2),带动方杆(8)、底座(4)逆时针转动,后执手(2)转动20度时,弧形滑动块(5)的立面(502)与底座(4)的直面(405)脱离,转动件(3)受第二弹簧(19)的弹力而滑入底座(4)内,同时反锁杆(9)、内芯(6)、滑块(7)向后移动,带动锁钉(12)后移,后执手(2)转动到40度时,转动件(3)的第一限位(305)与底座(4)的侧面(403)贴合,以限位转动角度;后执手(2)复位时,带动底座(4)顺时针转动,底座(4)的斜面(404)压住弧形滑动块(5)的圆弧面(503)使弧形滑动块(5)缩回至u形腔(303)内,同时转动件(3)的凸块(304)与底座(4)的平面(402)贴合,解锁过程完成;应急解锁状态:反锁状态时,用尖类物通过前执手(1)的应急孔(105)推动弧形滑动块(5),使弧形滑动块(5)缩回u形腔(303)内,转动件(3)受第二弹簧(19)的弹力而滑入底座(4)内,使凸块(304)与平面(402)贴合,此时下压前执手(1),带动转动件(3)、底座(4)转动,同时带动方杆(8)转动,即可应急解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前执手(1)上设有前执手腔(101)、第一滑槽(102)、槽底面(103)、第一顶丝孔(104)、应急孔(10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后执手(2)上设有后执手腔(201)、第二滑槽(202)、滑动孔(203)、第二顶丝孔(204)、透孔(20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内芯(6)设有第一方孔(601)、第一螺丝孔(602),内芯(6)与反锁杆(9)之间通过第二顶丝(18)来进行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滑块(7)上有圆腔(701)、u形筋(702)、第二螺丝孔(703),锁钉(17)穿过滑动孔(203)后与第二螺丝孔(703)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前执手头(10)内部为圆形孔,方杆(8)置于圆形孔内可以旋转。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后执手头(11)内部为方形孔,方杆(8)置于其中无法旋转。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型的执手锁结构,包括前执手组件、前执手弹簧组件13、后执手组件、后执手弹簧组件14;前执手组件包括:前执手1、与前执手1联动转动的转动件3、卡设于转动件3与前执手1之间的第二弹簧19、底座4、嵌设于转动件3底部的U形腔303内的弧形滑动块5、卡设于弧形滑动块5与U形腔303之间的第一弹簧16、销钉17、方杆8、置于方杆8内的反锁杆9、卡簧20、前执手头10、第一顶丝15;后执手组件包括:与底座4联动转动的后执手2、滑块7、锁钉12、内芯6、后执手头11、第三顶丝21。第三顶丝21。第三顶丝21。
技术研发人员:
任保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山市雅丽斯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8.25
技术公布日:
20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