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


背景技术:



2.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3.传统的发光元件都是设置在不透光的基板上只能朝向特定的方向发光,然而若是需要在特殊场合,如广告牌或者指示牌中使用,单面发光有局限性无法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如此,现有的出光受发光元件的角度限制,如目前的灯珠角度最大只能做到120
°
左右,在单位od值(混光距离)的情况下,若要保证背光架构的发光灯板的整体出光的均匀性,就需要增加灯珠的数量,最大的 pitch(灯珠间距):od(混光距离)只能做到接近1:2,由此会增加背光架构的整体成本,不仅如此,目前市场上为了增大出光角度通常选择在发光元件上点胶的形式,该种方式不利于散热从而影响发光元件的使用寿命。
4.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不仅能够适应双面发光的应用场景而且能够节省成本、极大地提高发光元件的使用寿命。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包括透光支撑组件,所述透光支撑组件包括本体以及盖设在本体上表面的上盖和盖设在所述本体下表面的下盖,所述本体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发光区,各发光区之间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发光区由相对布置且贯穿所述本体上、下表面的立板以及连接两立板的横板围成,横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大角度发光组件,横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大角度发光组件。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大角度发光组件和第二大角度发光组件分别包括发光元件以及罩于所述发光元件上方的,并且粘接安装在横板上的透明透镜,所述透明透镜沿渐远横板方向依次设置有容置发光元件的容置槽和与所述容置槽连通且用于对容置槽内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进行扩散的半椭球形内腔,所述透明透镜的顶面截面呈半球形或半椭圆形。
8.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还分别设置有出光组件,每个所述出光组件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有设置扩散膜/板以及至少一层棱镜膜,所述棱镜膜的棱镜转角为70
±5°

9.进一步的,所述的上盖与所述下盖的围边上分别设置有锥形块,所述的本体的围边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锥形块紧配合的锥形槽。
10.进一步的,所述透光支撑组件的材质为可透光的塑料或硅胶,所述的立板与所述横板与本体通过注塑一体成型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透明透镜通过点胶或通过胶水固化安装于所述横板上。
12.进一步的,所述透明透镜的材质为pe、pc或亚克力中的任意一种。
13.进一步的,所述发光元件为led发光芯片或led发光灯珠。
14.进一步的,本技术还包括驱动电路以及用于给发光元件供电的供电单元。
15.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透明支撑组件能够实现双面出光,能够满足双面发光需求的场合。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透明透镜罩于发光元件的上方,由此能够避免传统的通过在发光元件上点胶的方式对发光元件寿命的影响,通过设置本技术的透镜能够实现出光角度在170-180
°
的范围,而无需在同od值的情况下为达到同样的出光均匀度来增加发光元件的数量,从而能够有效的节省成本。
18.3、本技术通过设置该透明透镜,并且沿光路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扩散膜/ 板、量子点膜和棱镜膜,能够使本技术的背光架构实现在同等od值的情况下,极大地增强发光元件出光后整板的均匀度,有效的消除灯影,可以使同等面积的基板上的发光元件之间的间距放大,从而可以减少发光单元内发光元件的设置。
19.4、通过设置带增光作用的棱镜膜,使得在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在经过棱镜膜后,只有入射光在某一角度范围内的光才能通过折射作用出射,其余的光因不满足折射条件而被棱镜膜边缘反射回发光单元,再由发光单元内的反射片作用而重新出射,这样,发光源中的光线在棱镜膜结构的作用下,不断的循环使用,原本向各个方向的光线在通过棱镜膜后,被控制在70
±5°
的范围内,从而达到轴向亮度增强的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体现出光组件部分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体现透明透镜部分的示意图。
23.其中:
24.1、发光元件;2、od值;3、扩散膜/板;4、量子点膜;5、棱镜膜;6、透明透镜;601、容置槽;602、半椭球形内腔;7、透光支撑组件;701、本体; 702、立板;703、横板;704、通孔;705、第一发光区;706、第二发光区;707、第三发光区;708、第一镂空区;709、第二镂空区;710、第三镂空区;711、第四镂空区;8、第一大角度发光组件;9、第二大角度发光组件;10、出光组件;11、上盖;12、下盖;13、锥形块;14、锥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
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7.参见附图1-3,本说明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包括透光支撑组件7,透光支撑组件7包括本体701、上盖11和下盖12,具体的本体701、上盖11和下盖12的材质选择为可透光的塑料或硅胶,上盖11安装在本体701的上表面,下盖12安装在本体701的下表面,上盖11与下盖12 的围边上分别设置有锥形块13,本体701的围边上设置有用于与锥形块13适配安装的锥形槽14。本体701纵长延伸设置,并且延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发光区,在本实施例中选择为沿纵长方向设置有3个发光区,为叙述方便,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发光区705、第二发光区706和第三发光区707,三个发光区之间间隔设置,每个发光区由相对布置且贯穿所述本体701上、下表面的立板702以及连接两立板702的横板703围成,为了获得均匀出光,优选横板703 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大角度发光组件8,第一大角度发光组件8的光束朝向上表面外侧传输,横板703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大角度发光组件9,第二大角度发光组件9的光束朝向下表面的外侧传输,具体的,所述第一大角度发光组件 8和第二大角度发光组件9分别包括发光元件1以及透明透镜6,为了提高发光元件1的使用寿命优选透明透镜6罩设于发光元件1的上方,为了安装方便优选本技术的透明透镜6通过粘接方式安装在横板703上,透明透镜6呈上下结构设置,所述透明透镜6沿渐远横板703方向依次设置有容置发光元件1的容置槽601和与所述容置槽601连通且用于对容置槽601内的发光元件1发出的光束进行扩散的半椭球形内腔602,所述透明透镜6的顶面截面呈半球形或半椭圆形。具体的,透明透镜6通过点胶或者通过胶水固化的方式安装在横板703 上。透明透镜6的下表面至上半部分最顶点之间的距离为的为3-6mm,也就是透明透镜6的高度为3-6mm,通过本技术的发光元件1发出的光束经所述透明透镜6后扩散至170-180
°
,具体的主要出光角度为160
°
,通过透明透镜6 的左右两侧进行叠加使得整体的出光增加至170-180
°
。透明透镜6的材质为 pe、pc或亚克力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实施例中选择为透明的pe材料,在其他实施例中未透明的pc材料或者透明的亚克力材料。所述本体70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还分别设置有出光组件10,每个所述出光组件10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有设置扩散膜/板3、至少一层棱镜膜5以及设置在扩散膜/板3与棱镜膜5之间的量子点膜4,所述棱镜膜5的棱镜转角为70
±5°
,通过本技术的结构能够实现在同样的出光均匀度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发光元件1的使用数量。
28.具体的,本技术的立板702与横板703分别与本体701通过注塑一体成型。本技术的发光元件1为led发光芯片或led发光灯珠。
29.每个发光区之间具有镂空区,从左到由依次为第一镂空区708、第二镂空区709、第三镂空区710、第四镂空区711,在第一镂空区708、第二镂空区709、第三镂空区710、内分别布置导线线路,具体的:第一发光区705的两发光元件1的一端偶接于第一镂空区708的导线线路,第一发光区705的两发光元件 1的另一端偶接于第二镂空区709的导电线路上,第二发光区706与第三发光区707的发光元件1分别按该种方式串联在一起,在第四镂空区711内设置有与供电单元连接的端口,每个立板702上开设有供线路穿过的通孔704。
3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透光支撑组件,所述透光支撑组件包括本体以及盖设在本体上表面的上盖和盖设在所述本体下表面的下盖,所述本体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发光区,各发光区之间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发光区由相对布置且贯穿所述本体上、下表面的立板以及连接两立板的横板围成,横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大角度发光组件,横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大角度发光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角度发光组件和第二大角度发光组件分别包括发光元件以及罩于所述发光元件上方的,并且粘接安装在横板上的透明透镜,所述透明透镜沿渐远横板方向依次设置有容置发光元件的容置槽和与所述容置槽连通且用于对容置槽内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进行扩散的半椭球形内腔,所述透明透镜的顶面截面呈半球形或半椭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还分别设置有出光组件,每个所述出光组件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有设置扩散膜/板以及至少一层棱镜膜,所述棱镜膜的棱镜转角为70
±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与所述下盖的围边上分别设置有锥形块,所述的本体的围边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锥形块紧配合的锥形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支撑组件的材质为可透光的塑料或硅胶,所述的立板与所述横板与本体通过注塑一体成型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透镜通过点胶或通过胶水固化安装于所述横板上。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透镜的材质为pe、pc或亚克力中的任意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为led发光芯片或led发光灯珠。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电路以及用于给发光元件供电的供电单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出光均匀的双面发光结构,包括透光支撑组件,透光支撑组件包括本体以及盖设在本体上表面的上盖和盖设在本体下表面的下盖,本体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发光区,各发光区之间间隔设置,每个发光区由相对布置且贯穿本体上、下表面的立板以及连接两立板的横板围成,横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大角度发光组件,横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大角度发光组件。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应双面发光的应用场景而且能够节省成本、极大地提高发光元件的使用寿命。寿命。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

景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苏州欧依迪半导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25

技术公布日:

2023/1/5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0:22: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27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本体   透镜   元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