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现如今,实验人员在实验室中会用到多种化学试剂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会产生污水,污水的酸碱情况会因化学试剂的不同而产生极大的差异。
3.因此,这类废水会严格按照环保局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在现有的对实验室的污水处理系统中,一般先将污水收集,然后再依次使用多种设备和处理试剂进行处理,最后使污水达到排放标准。
4.但因为实验人员的实验特性,化学试剂的使用量不会很大,实验人员在完成实验以后,常常只有一烧杯甚至更少的污水产生,污水难以依次经过多个处理设备。因此当污水量特别少时,现有技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难以对少量的污水进行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升对少量污水处理的便捷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移动支架、设置于移动支架上的稀释组件和处理组件,所述处理组件用于对污水进行处理;
8.所述稀释组件包括设置于移动支架上的稀释筒、设置于稀释筒上的入水件和设置于入水件上的入污件;
9.所述入水件包括设置于稀释筒内的液位检测器、连通于稀释筒的入水直管和设置于入水直管上的电磁阀;
10.所述入污件设置于入水直管上,所述液位检测器设置有预设水位且与电磁阀通讯连接,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入水直管中清水的通断。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少量污水进行处理时,实验人员通过入污件倒入至稀释筒内,然后清水从入水直管流入至稀释筒内。同时,液位检测器对稀释筒内的水位进行检测,达到预设水位以后发送控制信号至电磁阀,电磁阀将清水关闭。从而增加污水的体积,便于后续的处理组件对污水进行处理,进而提升对少量污水处理的便捷性。
12.可选的,所述入污件包括连通于入水直管上的污水管、设置于污水管上的漏斗颈和可拆卸连接于漏斗颈上的端盖。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验人员只需将少量污水倒入至漏斗颈上,少量污水通过漏斗颈流入至污水管以后,污水经由入水直管流入至稀释筒内,从而使污水和清水混合,增加污水的体积,以便于处理组件对污水的处理。
14.可选的,所述端盖的内壁上设置有密封圈。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能够提升端盖的密封性,从而减小污水管内挥发有害气体的可能性,从而提升对实验人员的保护。
16.可选的,所述稀释组件还包括用于对稀释筒内的污水进行搅拌的搅拌件,所述搅拌件设置于稀释筒上。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搅拌件对混合的污水进行搅拌,从而提升污水混合的均匀度,进而提升处理组件处理污水的效果。
18.可选的,所述搅拌件包括设置于稀释筒上的驱动电机和设置于驱动电机驱动端上的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位于稀释筒内且能够对污水进行搅拌。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带动螺旋叶片在稀释筒内转动,从而产生强大的吸力,通过螺旋叶片强大的吸力将污水吸下,随后通过螺旋叶片的缝隙喷出,通过这样的反复作用使稀释筒内的污水与清水混合均匀。
20.可选的,所述稀释组件还包括清理件;
21.所述清理件包括限位推柄、滑移穿设于污水管上的耐酸碱橡胶轴、两端分别连接于限位推柄和耐酸碱橡胶轴上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同轴滑移穿设于端盖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验人员能够倒入清水对漏斗颈进行冲洗,减小污水在漏斗颈上的残留,然后盖上端盖,并推动限位推柄使连接杆带动耐酸碱橡胶轴在污水管内壁上滑移,从而使耐酸碱橡胶轴滑移至入水直管内,从而将污水管内壁上残留的污水清理至稀释筒内,从而完成对残留污水的清理。而限位推柄达到最大位移以后,端盖能够对限位推柄进行限位,从而对耐酸碱橡胶轴的行程进行限位。
23.可选的,所述耐酸碱橡胶轴能够滑移至入水直管内。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入水直管流入清水后,还能够对耐酸碱橡胶轴进行冲洗,从而无需对耐酸碱橡胶轴进行额外的清洗,从而提升使用的便捷性。
25.可选的,所述处理组件包括设置于移动支架上的提升泵和实验室污水处理器;所述提升泵的输入端和稀释筒连通,输出端和所述实验室污水处理器的污水输入端连通。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通过提升泵的驱动输送至实验室污水处理器进行处理,最后通过实验室污水处理器排出至下水道,从而完成整个污水处理,进而实现对少量污水的处理。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通过在污水中加入清水,从而提升污水的体积,最后通过实验室污水处理器对污水进行处理,减小污水难以依次经过多个处理设备的可能性,以达到提升对少量污水处理的便捷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稀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移动支架;2、稀释组件;21、稀释筒;22、入污件;221、污水管;222、漏斗颈;223、端盖;2231、密封圈;23、入水件;231、液位检测器;232、入水直管;233、电磁阀;24、搅拌件;241、驱动电机;242、驱动轴;243、螺旋叶片;25、清理件;251、耐酸碱橡胶轴;252、连接杆;253、限位推柄;3、处理组件;31、第一输水管;32、提升泵;33、第二输水管;34、实验室污水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
34.参照图1,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移动支架1、稀释组件2和处理组件3。稀释组件2和处理组件3均设置于移动支架1上,且稀释组件2和处理组件3连接。少量的污水经过稀释组件2的稀释后能够进入处理组件3进行污水处理并排出。
35.参照图1和图2,稀释组件2包括稀释筒21、入污件22、入水件23和搅拌件24。稀释筒21固定连接于移动支架1上,入水件23和搅拌件24均设置于稀释筒21上,入污件22设置于入水件23上。入水件23包括液位检测器231、入水直管232和电磁阀233。液位检测器231呈竖向安装于稀释筒21内壁的一侧。入水直管232的一端连通于稀释筒21的顶端,另一端和水源连通,且入水直管232呈竖向设置。电磁阀233安装并连通于入水直管232,且电磁阀233和液位检测器231通讯连接,液位检测器231达到预设水位以后会发送控制信号至电磁阀233。
36.参照图2,入污件22包括污水管221、漏斗颈222和端盖223。污水管221的一端呈倾斜连通于入水直管232上,漏斗颈222开口较小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于污水管221远离入水直管232的一端,端盖223盖合于漏斗颈222开口较大一端的边沿。同时,端盖223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密封圈2231,以提升端盖223的密封效果,从而减小气体由污水管221内挥发出来的可能性,从而提升对实验人员的保护。
37.搅拌件24包括驱动电机241、驱动轴242和螺旋叶片243。驱动轴242和螺旋叶片243均电镀有耐酸碱层,以提升抗酸碱性。驱动电机241固定连接于稀释筒21的顶端,驱动电机241的驱动端同轴穿设于稀释筒21的顶端。驱动轴242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于驱动电机241的驱动端,另一端与螺旋叶片243固定连接。螺旋叶片243位于稀释筒21远离驱动电机241的一端内。
38.同时,稀释组件2还包括清理件25。清理件25包括耐酸碱橡胶轴251、连接杆252和限位推柄253。连接杆252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于耐酸碱橡胶轴251的一端,连接杆252的另一端与限位推柄253固定连接。且耐酸碱橡胶轴251滑移连接于污水管221内壁,连接杆252同轴滑移穿设于端盖223上。
39.当从漏斗颈222倒入污水后,实验人员能够倒入清水对漏斗颈222进行冲洗,减小污水的残留,然后盖上端盖223,并推动限位推柄253使连接杆252带动耐酸碱橡胶轴251在污水管221内壁上滑移,从而使耐酸碱橡胶轴251滑移至入水直管232内,从而将污水管221内壁上残留的污水清理至稀释筒21内。
40.同时,在入水直管232流入清水后,还能够对耐酸碱橡胶轴251进行冲洗,从而无需对耐酸碱橡胶轴251进行额外的清洗。限位推柄253达到最大形成以后被端盖223卡住,从而对耐酸碱橡胶轴251进行限位,进而便于耐酸碱橡胶轴251再从入水直管232经由污水管221滑出。
41.参照图1,处理组件3包括第一输水管31、提升泵32、第二输水管33和实验室污水处理器34。提升泵32用于对污水进行输送且安装于移动支架1上。第一输水管31的一端伸入至稀释筒21内的底部且位于远离液位传感器的一侧,另一端与提升泵3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输水管33的一端和提升泵32的输出端连接件,另一端和实验室污水处理器34的污水输入端连接。第一输水管31和第二输水管33选用为聚四氟乙烯水管,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
抗酸碱性,能够提升第一输水管31和第二输水管33的使用寿命。
42.当污水在稀释筒21内被混合均匀以后,污水通过提升泵32的驱动依次经过第一输水管31和第二输水管33,然后输送至实验室污水处理器34进行处理,最后通过实验室污水处理器34的排污口排出至下水道,从而完成整个污水处理,从而实现对少量的污水进行处理。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当实验人员将少量污水通过漏斗颈222倒入至污水管221以后,污水经由入水直管232流入至稀释筒21内,然后盖上端盖223。然后通过入水直管232使水源的清水流入至稀释筒21内并对入水直管232内壁残留的污水进行清洗。同时,液位检测器231对稀释筒21内的水位进行检测,达到预设水位以后发送控制信号至电磁阀233,电磁阀233将清水关闭。
44.之后,驱动电机241通过驱动轴242带动螺旋叶片243在稀释筒21内转动,从而产生强大的吸力。通过螺旋叶片243强大的吸力将污水吸下,随后通过螺旋叶片243的缝隙喷出,通过这样的反复作用使稀释筒21内的污水与清水混合均匀,从而便于后续的处理组件3对污水进行处理,进而提升对少量污水处理的便捷性。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支架(1)、设置于移动支架(1)上的稀释组件(2)和处理组件(3),所述处理组件(3)用于对污水进行处理;所述稀释组件(2)包括设置于移动支架(1)上的稀释筒(21)、设置于稀释筒(21)上的入水件(23)和设置于入水件(23)上的入污件(22);所述入水件(23)包括设置于稀释筒(21)内的液位检测器(231)、连通于稀释筒(21)的入水直管(232)和设置于入水直管(232)上的电磁阀(233);所述入污件(22)设置于入水直管(232)上,所述液位检测器(231)设置有预设水位且与电磁阀(233)通讯连接,所述电磁阀(233)用于控制入水直管(232)中清水的通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污件(22)包括连通于入水直管(232)上的污水管(221)、设置于污水管(221)上的漏斗颈(222)和可拆卸连接于漏斗颈(222)上的端盖(2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223)的内壁上设置有密封圈(223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组件(2)还包括用于对稀释筒(21)内的污水进行搅拌的搅拌件(24),所述搅拌件(24)设置于稀释筒(21)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件(24)包括设置于稀释筒(21)上的驱动电机(241)和设置于驱动电机(241)驱动端上的螺旋叶片(243);所述螺旋叶片(243)位于稀释筒(21)内且能够对污水进行搅拌。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组件(2)还包括清理件(25);所述清理件(25)包括限位推柄(253)、滑移穿设于污水管(221)上的耐酸碱橡胶轴(251)、两端分别连接于限位推柄(253)和耐酸碱橡胶轴(251)上的连接杆(252),所述连接杆(252)同轴滑移穿设于端盖(223)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耐酸碱橡胶轴(251)能够滑移至入水直管(232)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组件(3)包括设置于移动支架(1)上的提升泵(32)和实验室污水处理器(34);所述提升泵(32)的输入端和稀释筒(21)连通,输出端和所述实验室污水处理器(34)的污水输入端连通。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其包括移动支架、设置于移动支架上的稀释组件和处理组件,处理组件用于对污水进行处理;稀释组件包括设置于移动支架上的稀释筒、设置于稀释筒上的入水件和设置于入水件上的入污件;入水件包括设置于稀释筒内的液位检测器、连通于稀释筒的入水直管和设置于入水直管上的电磁阀;入污件设置于入水直管上,液位检测器与电磁阀通讯连接,电磁阀用于控制入水直管中清水的通断。本申请具有提升对少量污水处理的便捷性的效果。升对少量污水处理的便捷性的效果。升对少量污水处理的便捷性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刘小侠 桂仁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上海简然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3

技术公布日:

2023/1/31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9:4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02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污水   所述   污水处理   组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