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训练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2.臀肌挛缩症是一种以臀肌及其相关筋膜变性挛缩为特征的骨科疾病,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功能障碍及特有的步态体征。对于保守无效的患者常选用手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传统开放手术已逐渐被淘汰,关节镜手术松解臀肌挛缩症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手术松解挛缩组织有一定疗效,但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也尤为重要,能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防止挛缩的筋膜再次粘连而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
3.目前,为维持关节镜下臀肌挛缩症术后效果及增强髋关节运动功能,主要采用的术后的康复锻炼方法有:并膝下蹲和坐位翘二郎腿练习。然而大多数患者术后因为疼痛常常难以主动锻炼,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医护人员或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康复锻炼。但协助过程经常发生用力过猛或用力不当的情况,并且协助的家属往往不是固定的某个人或者没有家属进行协助。以上情况对于患者连续的康复锻炼十分不利,进而导致患者术后康复大大折扣,达不到康复锻炼的效果。
4.目前,针对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康复训练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技术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以解决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康复训练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包括:
8.座椅
单元,
所述座椅单元用于使臀肌挛缩症患者在术后康复时得以坐下;
9.竖向调节单元,所述竖向调节单元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座椅单元的两侧;
10.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设置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的顶端,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连接;
11.聚拢单元,所述聚拢单元与所述座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前,使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双腿得以被所述聚拢单元聚拢;
12.
横向调节单元,所述横向调节单元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前,调整所述横向调节单元的高度,并使所述横向调节单元相对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旋转至垂直状态;
13.放置单元,所述放置单元与所述横向调节单元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时,放置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膝关节。
1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座椅单元包括:
15.坐板
元件,所述坐板元件用于承载臀肌挛缩症患者;
16.椅背元件,所述椅背元件设置于所述坐板元件的顶部一侧,所述椅背元件的两侧设置有所述竖向调节单元;
17.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椅背元件的背部,并与所述聚拢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18.四椅腿元件,四所述椅腿元件分布设置于所述坐板元件的底部四角处。
1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竖向调节单元包括:
20.两第一竖向元件,两所述第一竖向元件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座椅单元的两侧;
21.两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向元件;
22.两第二竖向元件,所述第二竖向元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向元件进行滑动连接;
23.两第三连接元件,所述第三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竖向元件,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24.两第一滑动元件,所述第一滑动元件沿竖直方向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向元件,并与所述横向调节单元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
25.两第四连接元件,所述第四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向元件的一侧,并与所述横向调节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2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单元包括:
27.两手持元件,两所述手持元件分别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时,臀肌挛缩症患者手持所述手持元件以获得支撑点。
2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聚拢单元包括:
29.第五连接元件,所述第五连接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座椅单元连接;
30.垫元件,所述垫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元件的第二端连接;
31.若干弹性元件,若干所述弹性元件分布设置于所述垫元件;
32.其中,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时,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双腿位于所述垫元件与若干所述弹性元件之间。
3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横向调节单元包括:
34.两第二滑动元件,两所述第二滑动元件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
35.两第一横向元件,所述第一横向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滑动元件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第二滑动元件连接;
36.两第六连接元件,所述第六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横向元件,并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37.两第二横向元件,所述第二横向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横向元件,并与所述第一横向元件进行滑动连接;
38.两第七连接元件,所述第七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横向元件;
39.两第八连接元件,所述第八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横向元件,并与对应的所述两第七连接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4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放置单元包括:
41.两放置元件,两所述放置元件分别与所述横向调节单元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时,放置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膝关节。
4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43.紧固单元,所述紧固单元分别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所述横向调节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4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紧固单元包括:
45.两第一紧固元件,所述第一紧固元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竖向调节单元的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竖向调节单元的第三连接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46.两第二紧固元件,两所述第二紧固元件分别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所述横向调节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47.两第三紧固元件,所述第三紧固元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紧固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并抵紧所述所述横向调节单元;
48.两第四紧固元件,所述第四紧固元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横向调节单元的第七连接元件、所述横向调节单元的第八连接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4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50.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设置于所述座椅单元的底部,用于使所述座椅单元移动。
5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单元包括:
52.四移动元件,四所述移动元件呈中心对称地分布设置于所述设置于所述座椅单元的底部,并分别与所述座椅单元连接。
5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54.收纳单元,所述收纳单元设置于所述座椅单元的背部,用于收纳所述聚拢单元。
5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收纳单元包括:
56.收纳元件,所述收纳元件设置于所述座椅单元的背部,用于收纳所述聚拢单元。
57.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58.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通过设置支撑单元,支撑单元相对于竖向调节单元调整高度以适应不同臀肌挛缩症患者的手部高度,为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提供支撑点;通过设置聚拢单元,将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双腿聚拢合并在一起,保证并膝下蹲康复训练的正确进行;通过设置座椅单元,使得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时得以坐下;通过设置横向调节单元,横向调节单元相对于竖向调节单元调整高度以适应不同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时的腿部高度,横向调节单元相对于竖向调节单元旋转至相互垂直状态,有利于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在训练完毕时,横向调节单元相对于竖向调节单元旋转回原始状态,从而不会妨碍臀肌挛缩症患者在座椅单元上休息;通过设置放置单元,放置单元相对于横向调节单元滑动以适应不同腿长的臀肌挛缩症患者,使得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膝关节得以放置于放置单元,进而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
附图说明
5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6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竖向调节单元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6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3.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聚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4.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向调节单元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65.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置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6.图8a~8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紧固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7.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68.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9.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70.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纳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71.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72.110、座椅单元;111、坐板元件;112、椅背元件;113、第一连接元件;114、椅腿元件;
73.120、竖向调节单元;121、第一竖向元件;122、第二连接元件;123、第二竖向元件;124、第三连接元件;125、第一滑动元件;126、第四连接元件;
74.130、支撑单元;131、手持元件;
75.140、聚拢单元;141、第五连接元件;142、垫元件;143、弹性元件;
76.150、横向调节单元;151、第二滑动元件;152、第一横向元件;153、第六连接元件;154、第二横向元件;155、第七连接元件;156、第八连接元件;
77.160、放置单元;161、放置元件;
78.170、紧固单元;171、第一紧固元件;172、第二紧固元件;173、第三紧固元件;174、第四紧固元件;
79.180、移动单元;181、移动元件;
80.190、收纳单元;191、收纳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8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8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8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84.实施例1
8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包括座椅单元110、竖向调节单元120、支撑单元130、聚拢单元140、横向调节单元
150和放置单元160。其中,座椅单元110用于使臀肌挛缩症患者在术后康复时得以坐下;竖向调节单元120对称地设置于座椅单元110的两侧;支撑单元130设置于竖向调节单元120的顶端,与竖向调节单元120连接;聚拢单元140与座椅单元11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前,使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双腿得以被聚拢单元140聚拢;横向调节单元150的第一端设置于竖向调节单元120,与竖向调节单元120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并与竖向调节单元12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前,调整横向调节单元150的高度,并使横向调节单元150相对于竖向调节单元120旋转至垂直状态;放置单元160与横向调节单元150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时,放置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膝关节。
86.如图2所示,座椅单元110包括坐板元件111、椅背元件112、第一连接元件113和四椅腿元件114。其中,坐板元件111用于承载臀肌挛缩症患者;椅背元件112设置于坐板元件111的顶部一侧,椅背元件112的两侧设置有竖向调节单元120;第一连接元件113设置于椅背元件112的背部,并与聚拢单元140进行可拆卸连接;四椅腿元件114分布设置于坐板元件111的底部四角处。
8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坐板元件111呈长方体结构。
8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坐板元件111和椅背元件112垂直设置。
8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椅背元件112的截面呈矩形。
9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元件113设置于椅背元件112的背部的上侧。
9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元件113呈圆环形结构。
9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元件113为连接环。
9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四椅腿元件114和坐板元件111垂直设置。
9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椅腿元件114的截面呈矩形或圆形。
95.如图3所示,竖向调节单元120包括两第一竖向元件121、两第二连接元件122、两第二竖向元件123、两第三连接元件124、两第一滑动元件125和两第四连接元件126。其中,两第一竖向元件121对称地设置于座椅单元110的两侧;第二连接元件122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竖向元件121;第二竖向元件123与对应的第一竖向元件121进行滑动连接;第三连接元件124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竖向元件123,并与第二连接元件122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一滑动元件125沿竖直方向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竖向元件121,并与横向调节单元150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第四连接元件126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竖向元件121的一侧,并与横向调节单元150进行可拆卸连接。
96.具体地,两第一竖向元件121对称地设置于椅背元件112的两侧。
9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竖向元件121呈长方体结构。
9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竖向元件121包括安装板和滑动槽。其中,安装板的一侧与椅背元件112连接;滑动槽从固定杆的顶端向下开设于安装板,并与第二竖向元件123进行滑动连接。
9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连接元件122沿竖直方向设置于第一竖向元件121的一侧,第二连接元件122的高度小于第一竖向元件121的高度,第二连接元件122的内径小于第一竖向元件121的宽度。
10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连接元件122为腰形孔。
10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竖向元件123呈长方体结构。
10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竖向元件123为滑动杆。
10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连接元件124设置于第二竖向元件123对应于第二连接元件122的一侧底部;第三连接元件124的内径等于第二连接元件122的内径。
10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连接元件124为螺纹孔。
10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滑动元件125包括腰形槽和腰形限位槽。其中,腰形槽沿竖直方向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竖向元件121,腰形槽与横向调节单元150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腰形限位槽位于腰形槽的外侧沿竖直方向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竖向元件121,且腰形限位槽与腰形槽连通,用于对横向调节单元150进行限位。
10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四连接元件126包括连接板和腰形孔。其中,连接板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竖向元件121的一侧;腰形孔沿竖直方向设置于连接板,与横向调节单元150进行可拆卸连接。
107.如图4所示,支撑单元130包括两手持元件131。两手持元件131分别与竖向调节单元120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时,臀肌挛缩症患者手持手持元件131以获得支撑点。
108.具体地,手持元件131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竖向元件123的顶部,且两手持元件131相互平行。
10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手持元件131垂直于第二竖向元件123设置,即平行于水平面设置。
11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手持元件131为手持把手。
111.进一步地,支撑单元130还包括防滑元件。防滑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手持元件131的表面。
11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防滑元件包括但不限于防滑纹、防滑凸起。
113.如图5所示,聚拢单元140包括第五连接元件141、垫元件142和若干弹性元件143。其中,第五连接元件141的第一端与座椅单元110连接;垫元件142的第一端与第五连接元件141的第二端连接;若干弹性元件143分布设置于垫元件142的第二端;其中,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时,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双腿位于垫元件142与若干弹性元件143之间。
114.具体地,第五连接元件14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元件113进行可拆卸连接。
11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五连接元件141为连接绳。
11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垫元件142包括大腿捆绑部、小腿捆绑部和露膝部。其中,大腿捆绑部用于捆绑臀肌挛缩症患者的两大腿部位;小腿捆绑部用于捆绑臀肌挛缩症患者的两小腿部位,且小腿捆绑部的宽度小于大腿捆绑部的宽度;露膝部设置于大腿捆绑部、小腿捆绑部之间,用于露出臀肌挛缩症患者的两膝盖。
11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垫元件142为捆绑垫。垫元件142与第五连接元件141连接的一侧由棉布制成;垫元件142与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腿部接触一侧由海绵制成,用于防止压力过大导致血液不流通以及增加舒适性。
11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弹性元件143至少为3个。
11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弹性元件143的数量为4个。其中,每两个弹性元件143对
应于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大腿部设置于垫元件142;另外两个弹性元件143对应于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小腿部设置于垫元件142,且4个弹性元件143的长度从上至下随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腿围逐渐减小。
12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弹性元件143为弹性皮带。
121.如图6所示,横向调节单元150包括两第二滑动元件151、两第一横向元件152、两第六连接元件153、两第二横向元件154、两第七连接元件155和两第八连接元件156。其中,两第二滑动元件151的第一端分别与竖向调节单元120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一横向元件152设置于对应的第二滑动元件151的第二端,并与第二滑动元件151连接;第六连接元件153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横向元件152,并与竖向调节单元120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横向元件154设置于第一横向元件152,并与第一横向元件152进行滑动连接;第七连接元件155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横向元件152;第八连接元件156设置于对应的第二横向元件154,并与对应的第七连接元件155进行可拆卸连接。
122.具体地,第二滑动元件151的第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滑动元件125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
12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滑动元件151包括滑动块和连接块。其中,滑动块和连接块均呈圆柱体结构;滑动块与对应的第一滑动元件125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连接块设置于滑动块的外侧,并与第一横向元件152连接,用于在滑动块相对于第一滑动元件125滑动调整好滑动块的高度后,滑动块相对于第一滑动元件125转动,使得第一横向元件152与第一滑动元件125保持相对垂直状态。
12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横向元件152呈长方体结构。
12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横向元件152包括固定杆和滑动槽。其中,固定杆的第一端与第二滑动元件151连接;滑动槽从固定杆的第二端向内开设于固定杆,并与放置单元160进行滑动连接。
12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六连接元件153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横向元件152靠近第二滑动元件151的一端,且第六连接元件153的轴向与第一横向元件152的长度方向垂直。
12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六连接元件153为通孔。
12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横向元件154呈长方体结构。
12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横向元件154为滑动杆。
13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七连接元件155沿第一横向元件152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一横向元件152的一侧,第七连接元件155的长度小于第一横向元件152的长度,第七连接元件155的内径小于第一横向元件152的宽度。
13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七连接元件155为腰形孔。
13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八连接元件156设置于第二横向元件154对应第七连接元件155的一侧,且第八连接元件156靠近第二滑动元件151设置。
13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八连接元件156为螺纹孔。
134.如图7所示,放置单元160包括两放置元件161。两放置元件161分别与横向调节单元150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时,放置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膝关节。
135.具体地,放置元件161与对应的第二横向元件154连接。
13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放置元件161的截面呈弧形。
13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放置元件161为支架。
138.进一步地,一种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还包括紧固单元170。紧固单元170分别与竖向调节单元120、横向调节单元150进行可拆卸连接。
139.如图8a~8b所示,紧固单元170包括两第一紧固元件171、两第二紧固元件172、两第三紧固元件173和两第四紧固元件174。其中,第一紧固元件17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接元件122、对应的第三连接元件124进行可拆卸连接;两第二紧固元件172分别与竖向调节单元120、横向调节单元150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三紧固元件173与对应的第二紧固元件172进行可拆卸连接,并抵紧横向调节单元150;第四紧固元件174分别与对应的第七连接元件155、对应的第八连接元件156进行可拆卸连接。
140.具体地,第二紧固元件172分别与对应的第四连接元件126、对应的第六连接元件153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三紧固元件173与对应的第二紧固元件172进行可拆卸连接,并抵紧对应的第一横向元件152。
14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紧固元件171为紧固螺栓。
14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紧固元件172为紧固螺栓。
14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紧固元件173为螺帽。
14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四紧固元件174为紧固螺栓。
14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146.(一)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
147.人为地使第二竖向元件123相对于第一竖向元件121滑动至手持元件131适合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手持,通过第一紧固元件17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接元件122、对应的第三连接元件124进行可拆卸连接,实现第二竖向元件123与第一竖向元件121的相对位置固定;
148.人为地将垫元件142和若干弹性元件143穿戴至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双腿,并使得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双腿位于垫元件142与若干弹性元件143之间;
149.臀肌挛缩症患者手持手持元件131,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双腿在垫元件142和若干弹性元件143的配合下聚拢,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
150.(二)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
151.臀肌挛缩症患者坐在坐板元件111上;
152.人为地将第二滑动元件151相对于第一滑动元件125进行滑动从而调整第二滑动元件151的高度,使该高度适应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腿部高度;
153.高度调整完毕后,人为地使第二滑动元件151相对于第一滑动元件125旋转90
°
,并通过第二紧固元件172分别与对应的第四连接元件126、对应的第六连接元件153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三紧固元件173与对应的第二紧固元件172进行可拆卸连接,并抵紧对应的第一横向元件152,使得第一横向元件152与对应的第一竖向元件121的位置固定;
154.人为地将第二横向元件154相对于对应的第一横向元件152滑动至放置元件161得以支撑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膝关节;通过第四紧固元件174分别与对应的第七连接元件155、对应的第八连接元件156进行可拆卸连接,使得第二横向元件154与第一横向元件152的位置固定,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
15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支撑单元,支撑单元相对于竖向调节单元调整
高度以适应不同臀肌挛缩症患者的手部高度,为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提供支撑点;通过设置聚拢单元,将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双腿聚拢合并在一起,保证并膝下蹲康复训练的正确进行;通过设置座椅单元,使得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时得以坐下;通过设置横向调节单元,横向调节单元相对于竖向调节单元调整高度以适应不同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时的腿部高度,横向调节单元相对于竖向调节单元旋转至相互垂直状态,有利于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在训练完毕时,横向调节单元相对于竖向调节单元旋转回原始状态,从而不会妨碍臀肌挛缩症患者在座椅单元上休息;通过设置放置单元,放置单元相对于横向调节单元滑动以适应不同腿长的臀肌挛缩症患者,使得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膝关节得以放置于放置单元,进而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
156.实施例2
157.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一个变形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竖向调节单元120与支撑单元130的连接方式不同。
158.支撑单元130设置于竖向调节单元120的顶端,与竖向调节单元120进行转动连接。
159.具体地,手持元件131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竖向元件123的顶部,并与第二竖向元件123进行转动连接。
16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手持元件131与第二竖向元件123在水平方向进行转动连接。
16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手持元件131与第二竖向元件123在竖直方向进行转动连接。
162.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163.将手持元件131相对于第二竖向元件123进行转动,对手持元件131进行收纳。
164.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支撑单元与竖向调节单元进行转动连接,使得臀肌挛缩症患者在进行完并膝下蹲训练后,得以收纳手持元件。
165.实施例3
166.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2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167.如图9所示,一种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还包括移动单元180。移动单元180设置于座椅单元110的底部,用于使座椅单元110移动。
168.如图10所示,移动单元180包括四移动元件181。四移动元件181呈中心对称地分布设置于设置于座椅单元110的底部,并分别与座椅单元110连接。
169.具体地,移动元件181设置于对应的椅腿元件114的底部,并与椅腿元件114连接。
17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移动元件181为带刹车的万向轮。
17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172.臀肌挛缩症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早期因为疼痛难以走路时,可坐在坐板元件111上,通过移动元件181的移动进行代步。
173.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移动单元,方便因为疼痛而难以行走的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移动。
174.实施例4
175.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3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176.如图11所示,一种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还包括收纳单元190。收纳单元190设置于座椅单元110的背部,用于收纳聚拢单元140。
177.如图12所示,收纳单元190包括收纳元件191。收纳元件191设置于座椅单元110的背部,用于收纳聚拢单元140。
178.具体地,收纳元件191设置于椅背元件112的背部,与椅背元件112连接。
17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收纳元件191为收纳袋。
18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181.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结束后,将聚拢单元140进行折叠并收纳进收纳元件191。
182.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收纳单元,使得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结束后,能够比较方便地收纳聚拢单元,方便下次使用。
18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单元,所述座椅单元用于使臀肌挛缩症患者在术后康复时得以坐下;竖向调节单元,所述竖向调节单元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座椅单元的两侧;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设置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的顶端,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连接;聚拢单元,所述聚拢单元与所述座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前,使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双腿得以被所述聚拢单元聚拢;横向调节单元,所述横向调节单元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前,调整所述横向调节单元的高度,并使所述横向调节单元相对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旋转至垂直状态;放置单元,所述放置单元与所述横向调节单元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时,放置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膝关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单元包括:坐板元件,所述坐板元件用于承载臀肌挛缩症患者;椅背元件,所述椅背元件设置于所述坐板元件的顶部一侧,所述椅背元件的两侧设置有所述竖向调节单元;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椅背元件的背部,并与所述聚拢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四椅腿元件,四所述椅腿元件分布设置于所述坐板元件的底部四角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包括:两第一竖向元件,两所述第一竖向元件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座椅单元的两侧;两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向元件;两第二竖向元件,所述第二竖向元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向元件进行滑动连接;两第三连接元件,所述第三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竖向元件,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两第一滑动元件,所述第一滑动元件沿竖直方向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向元件,并与所述横向调节单元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两第四连接元件,所述第四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向元件的一侧,并与所述横向调节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两手持元件,两所述手持元件分别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时,臀肌挛缩症患者手持所述手持元件以获得支撑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拢单元包括:第五连接元件,所述第五连接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座椅单元连接;垫元件,所述垫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元件的第二端连接;若干弹性元件,若干所述弹性元件分布设置于所述垫元件;其中,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并膝下蹲康复训练时,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双腿位于所述垫元件与若干所述弹性元件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调节单元包括:
两第二滑动元件,两所述第二滑动元件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两第一横向元件,所述第一横向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滑动元件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第二滑动元件连接;两第六连接元件,所述第六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横向元件,并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两第二横向元件,所述第二横向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横向元件,并与所述第一横向元件进行滑动连接;两第七连接元件,所述第七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横向元件;两第八连接元件,所述第八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横向元件,并与对应的所述两第七连接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单元包括:两放置元件,两所述放置元件分别与所述横向调节单元连接,用于在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时,放置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膝关节。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单元,所述紧固单元分别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所述横向调节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和/或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设置于所述座椅单元的底部,用于使所述座椅单元移动;和/或收纳单元,所述收纳单元设置于所述座椅单元的背部,用于收纳所述聚拢单元。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单元包括:两第一紧固元件,所述第一紧固元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竖向调节单元的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竖向调节单元的第三连接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两第二紧固元件,两所述第二紧固元件分别与所述竖向调节单元、所述横向调节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两第三紧固元件,所述第三紧固元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紧固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并抵紧所述横向调节单元;两第四紧固元件,所述第四紧固元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横向调节单元的第七连接元件、所述横向调节单元的第八连接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术后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单元包括:四移动元件,四所述移动元件呈中心对称地分布设置于所述设置于所述座椅单元的底部,并分别与所述座椅单元连接;和/或所述收纳单元包括:收纳元件,所述收纳元件设置于所述座椅单元的背部,用于收纳所述聚拢单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后康复装置,包括座椅单元、竖向调节单元、支撑单元、聚拢单元、横向调节单元和放置单元。其中,竖向调节单元对称地设置于座椅单元的两侧;支撑单元设置于竖向调节单元的顶端,与竖向调节单元连接;聚拢单元与座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横向调节单元的第一端设置于竖向调节单元,与竖向调节单元进行滑动且转动连接,并与竖向调节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放置单元与横向调节单元连接。其优点在于,通过设置支撑单元、聚拢单元,保证臀肌挛缩症患者并膝下蹲康复训练的正确进行;通过设置座椅单元、横向调节单元、放置单元,使得臀肌挛缩症患者能够有效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效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效进行坐位翘二郎腿康复训练。
技术研发人员:
祝闽 吴鹏 周正 胡建海 薛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7.22
技术公布日:
20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