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纵梁矮
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2.当今国内城市新建路桥项目都越来越重视其景观效果,即便是跨度不算特别大的桥梁,也有不少采用纵横梁体系的梁拱结构或者桁架结构,整体景观效果轻盈大方。由于市政项目受限的因素比较多,有时也有
桥面布置的特殊需求,可能会将横梁的高度压缩,将纵梁凸出至桥面之上用于车道分离,同时可在纵梁顶板上布置绿化或其他景观设施,形成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
3.常规的等高度纵横梁体系桥梁,横梁上、下翼缘板直接与纵梁的上、下翼缘板对齐连接。当纵梁高于横梁时,横梁下翼缘与纵梁下翼缘对齐,但是与横梁上翼缘对齐的纵梁内部构造并无统一做法。通常简单点的仅在横梁上翼缘对应的有效宽度处焊接对应的加劲板,此构造形式对于连接处弯矩较大的情况不适用,且横梁上的扭矩几乎全部靠纵梁
腹板抵抗转换,对腹板不利。
4.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稳定、受力合理、构造简洁的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稳定、受力合理、构造简洁的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包括纵梁单元、横梁单元;
7.
所述纵梁单元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纵梁腹板,两块所述纵梁腹板的底部之间焊接固定有纵梁底板,两块所述纵梁腹板的顶部之间焊接固定有纵梁顶板,两块所述纵梁腹板之间焊接固定有多块相互平行的纵梁隔板,所述纵梁隔板、纵梁底板、纵梁腹板之间均相互垂直;
8.所述横梁单元包括桥面板、横梁下翼缘、横梁腹板,所述桥面板低于所述纵梁顶板;
9.所述桥面板焊接在两块所述纵梁腹板的外侧,两块所述纵梁腹板之间焊接有开孔对接板,所述开孔对接板的两端与所述桥面板对齐,所述开孔对接板上开设有顶部过人孔,所述纵梁隔板上开设有侧部过人孔,所述侧部过人孔位于所述开孔对接板与所述纵梁底板之间。
10.优选地,上述的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其中所述侧部过人孔、顶部过人孔的内侧均焊接有一圈隔板加劲板。
11.优选地,上述的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其中所述横梁下翼缘
与所述纵梁底板焊接固定,所述横梁下翼缘与所述纵梁腹板相互垂直。
12.优选地,上述的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其中所述横梁腹板垂直于所述面板和所述横梁下翼缘,所述横梁腹板的顶部与所述桥面板焊接固定,所述横梁腹板的底部与所述横梁下翼缘焊接固定,所述横梁腹板的侧边与所述纵梁腹板焊接固定。
13.优选地,上述的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其中所述横梁腹板与所述纵梁腹板相互垂直。
14.优选地,上述的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其中所述侧部过人孔、顶部过人孔形状相同,两者均为矩形形状且四角位置倒角处理。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实现了横梁单元与纵梁单元的合理连接,特别是纵梁较窄时,可实现连接节点等强设计;
17.2、实现了桥面板局部受力以及横梁扭矩向纵梁隔板传递;
18.3、侧部过人孔和顶部过人孔的设计方便焊接;
19.4、结构稳定、受力合理、构造简洁。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21.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隐藏纵梁顶板后的俯视图;
23.图4为图3中a-a的截面图。
2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5.1、纵梁底板,2、横梁下翼缘,3、横梁腹板,4、桥面板,5、纵梁腹板,6、隔板加劲板,7、侧部过人孔,8、纵梁顶板,9、开孔对接板,10、纵梁隔板,11、顶部过人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包括纵梁单元、横梁单元。横梁单元包括桥面板4、横梁下翼缘2、横梁腹板3。横梁腹板3垂直于面板4和横梁下翼缘2,横梁腹板3的顶部与桥面板4焊接固定,横梁腹板3的底部与横梁下翼缘2焊接固定。
28.纵梁单元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纵梁腹板5,两块纵梁腹板5的底部之间焊接固定有纵梁底板1,两块纵梁腹板5的顶部之间焊接固定有纵梁顶板8。桥面板4低于纵梁顶板8。横梁腹板3的侧边与纵梁腹板5焊接固定且横梁腹板3与纵梁腹板5相互垂直。两块纵梁腹板5之间焊接固定有多块相互平行的纵梁隔板10,纵梁隔板10等距排列,横梁腹板3和纵梁隔板10对应设置,即每个横梁腹板3对应连接的纵梁腹板5内侧均在横梁腹板3所在平面对应设置有纵梁隔板10。纵梁隔板10、纵梁底板1、纵梁腹板5之间均相互垂直。横梁下翼缘2与纵梁底板1对齐连接并焊接固定,横梁下翼缘2与纵梁腹板5相互垂直。
29.桥面板4焊接在两块纵梁腹板5相互远离的一侧,两块纵梁腹板5之间焊接有开孔
对接板9,开孔对接板9的两端与桥面板4对齐。开孔对接板9在纵梁隔板10附近的宽度h须与横梁腹板3区域桥面板4有效宽度对应,开孔对接板9在纵梁隔板10附近的宽度h根据计算需求选取,从而达到等强传递内力的目的。开孔对接板9的设置便于两侧桥面板4之间力的传递,同时可保护纵梁腹板5。
30.开孔对接板9上开设有顶部过人孔11,纵梁隔板10上开设有侧部过人孔7,侧部过人孔7位于开孔对接板9与纵梁底板1之间。顶部过人孔11、侧部过人孔7的设置满足工作人员通过的需求,便于纵梁内部结构的焊接,尤其是纵梁较窄,操作焊接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大大提高焊接的便利性。本连接构造能够满足与横梁等强设计,横梁扭矩能够转换到纵梁隔板10上,受力合理,构造简洁,结构清晰。侧部过人孔7、顶部过人孔11形状相同且均为矩形形状,在该矩形四角处做倒角处理。侧部过人孔7、顶部过人孔11的内侧均焊接有一圈隔板加劲板6,可提高开孔对接板9和纵梁隔板10的抗弯曲能力。能够完成桥面板4局部受力以及横梁扭矩向隔板传递。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单元、横梁单元;所述纵梁单元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纵梁腹板(5),两块所述纵梁腹板(5)的底部之间焊接固定有纵梁底板(1),两块所述纵梁腹板(5)的顶部之间焊接固定有纵梁顶板(8),两块所述纵梁腹板(5)之间焊接固定有多块相互平行的纵梁隔板(10),所述纵梁隔板(10)、纵梁底板(1)、纵梁腹板(5)之间均相互垂直;所述横梁单元包括桥面板(4)、横梁下翼缘(2)、横梁腹板(3),所述桥面板(4)低于所述纵梁顶板(8);所述桥面板(4)焊接在两块所述纵梁腹板(5)的外侧,两块所述纵梁腹板(5)之间焊接有开孔对接板(9),所述开孔对接板(9)的两端与所述桥面板(4)对齐,所述开孔对接板(9)上开设有顶部过人孔(11),所述纵梁隔板(10)上开设有侧部过人孔(7),所述侧部过人孔(7)位于所述开孔对接板(9)与所述纵梁底板(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过人孔(7)、顶部过人孔(11)的内侧均焊接有一圈隔板加劲板(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下翼缘(2)与所述纵梁底板(1)焊接固定,所述横梁下翼缘(2)与所述纵梁腹板(5)相互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腹板(3)垂直于所述面板(4)和所述横梁下翼缘(2),所述横梁腹板(3)的顶部与所述桥面板(4)焊接固定,所述横梁腹板(3)的底部与所述横梁下翼缘(2)焊接固定,所述横梁腹板(3)的侧边与所述纵梁腹板(5)焊接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腹板(3)与所述纵梁腹板(5)相互垂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过人孔(7)、顶部过人孔(11)形状相同,两者均为矩形形状且四角位置倒角处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包括纵梁单元、横梁单元;纵梁单元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纵梁腹板,两块纵梁腹板的底部之间焊接固定有纵梁底板,两块纵梁腹板的顶部之间焊接固定有纵梁顶板,两块纵梁腹板之间焊接固定有多块相互平行的纵梁隔板,纵梁隔板、纵梁底板、纵梁腹板之间均相互垂直;横梁单元包括桥面板、横梁下翼缘、横梁腹板,桥面板低于纵梁顶板;桥面板焊接在两块纵梁腹板的外侧,两块纵梁腹板之间焊接有开孔对接板,开孔对接板的两端与桥面板对齐,开孔对接板上开设有顶部过人孔,纵梁隔板上开设有侧部过人孔。该高纵梁矮横梁的纵横梁体系桥梁连接构造结构稳定、受力合理、构造简洁。构造简洁。构造简洁。
技术研发人员:
郭夏 成厚松 马璐珂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8
技术公布日:
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