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雨水排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海绵城市雨水分流式阻污防逆流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可以理解为城市具有良好的排水抗洪能力,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766006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分流阻污防逆流排放装置,其通过在排流筒的底部和侧部分别设置溢流筒和小雨水排放管实现雨水的分级排放,当雨水较小时,雨水仅从小雨水排放管排出,通过小雨水排放管的雨水会流入植草沟中,当雨水较大时,小雨水排放管来不及排放的雨水则会流进溢流筒中,实现雨水通过溢流筒排入城市下水道,上述结构存在明显缺点,第一,通常才开始降雨时的雨水都是排进
污水管的,因为才下雨时的雨水会对地面的泥污进行冲刷,此时的雨水更加污浊,不能够排入植草沟中,当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地面已经冲刷干净,此时的雨水才开始清澈,这时候的雨水才能排入植草沟,且上述方案中,当雨量较大时,小雨水排放管和溢流筒均会排水,并未实现分流效果,会损失大部分的清澈雨水,因此存在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海绵城市雨水分流式阻污防逆流排放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5.海绵城市雨水分流式阻污防逆流排放装置,包括埋设于地面且底部封闭的排流筒,
所述排流筒的顶口内套有截污挂篮,所述截污挂篮的顶口搭设有井盖,所述排流筒的其中一侧壁的底端设有污水出口,所述污水出口的内底边上铰接有翻板,所述翻板可将污水出口封闭,所述翻板的内壁上固接有搭板,所述搭板与翻板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排流筒的内底板上固接有盛水桶,所述盛水桶的内底板上竖直的固接有多根导向柱,多根所述导向柱上共同活动套设有一块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底部固接有浮力件,所述升降板的顶部固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
连杆、第二连杆以及水平设置的第三连杆、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底端固接在升降板上,所述第二连杆位于盛水桶之外,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顶端共同固接在第三连杆上,所述第四连杆固接在第二连杆的底端且第四连杆朝向翻板,所述搭板搭设于第四连杆上,所述排流筒远离污水出口的一侧壁上设有清水出口,所述清水出口的底边的高度高于污水出口的底边的高度。
6.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柱的顶部可拆卸式连接有限位头,当所述升降板抵设在限位头上时,所述翻板将污水出口密封,所述清水出口的底边的高度与限位头的底部的高度齐平。
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降雨初期或当雨水量较小时,雨水较为污浊,雨水通过井盖和截污挂篮后流入排流筒的底部和盛水桶内,由于盛水桶装满水需要一段时间,在此
段时间内,翻板都未完全贴在排流筒的内壁上,污水出口为打开状态,浑浊的雨水可从污水出口排出;当持续降雨一端时间或者雨量很大,雨水已经较为清澈,盛水桶内会被填装满雨水,在浮力件的作用下,升降板被顶起,从而使得第四连杆向上顶搭板,最终使得翻板贴在排流筒的内壁上,从而将污水出口封闭,此时较为干净的雨水只能通过清水出口排出,巧妙的实现了污浊雨水与清澈雨水的分流排放。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污水出口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污水出口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1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降板、连接件以及浮力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1.附图编号说明:1、排流筒,11、污水出口,12、清水出口,2、截污挂篮,3、井盖,4、翻板,41、搭板,5、盛水桶,51、导向柱,511、限位头,6、升降板,61、连接耳,62、第一连杆,63、第二连杆,64、第三连杆,65、第四连杆,7、浮力件。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3.如图1-图3所示,海绵城市雨水分流式阻污防逆流排放装置,包括埋设于地面且底部封闭的排流筒1,排流筒1的顶口内套有截污挂篮2,优选的,截污挂篮2的顶部成型有翻边,截污挂篮2通过翻边搭放在排流筒1的顶口,截污挂篮2的顶部的翻边上搭设有井盖3,截污挂篮2和井盖3上均通透的成型有若干漏水孔,排流筒1的右侧壁的底端设有污水出口11,污水出口11与城市的排污道连通,污水出口11的内底边上铰接有翻板4,翻板4可贴合在排流筒1的内壁并将污水出口11封闭,翻板4朝向排流筒1内的一侧焊接有搭板41,优选的,搭板41位于翻板4的中部且搭板41与翻板4呈90
°
设置,排流筒1的内底板上焊接有盛水桶5,盛水桶5的内底板上竖直的固接有两根导向柱51,两根导向柱51呈180
°
排列,两根导向柱51上共同活动套设有一块升降板6,优选的,升降板6呈圆形,升降板6的两侧设有连接耳61,两个连接耳61分别滑动套设在两根导向柱51上,升降板6的底部固接有浮力件7,浮力件7为泡沫块,升降板6的顶部固接有连接件,连接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3以及水平设置的第三连杆64、第四连杆65,第一连杆62的底端焊接在升降板6的圆心处,第二连杆63位于盛水桶5和翻板4之间,第一连杆62和第二连杆63的顶端共同固接在第三连杆64上,第四连杆65固接在第二连杆63的底端且第四连杆65朝向翻板4,搭板41搭设于第四连杆65上,排流筒1的左侧壁上设有清水出口12,清水出口12与植草沟和/或河道连通,清水出口12的底边的高度高于污水出口11的底边的高度,本实施例中,当升降板6上升至最大高度时,此时升降板6的高度与清水出口12底边的高度齐平。
14.本实施例中,导向柱51的顶部可拆卸式连接有限位头511,限位头511为螺纹连接在导向柱51顶部的螺母,当升降板6抵设在限位头511上时,翻板4将污水出口11密封,清水出口12的底边的高度与限位头511的底部的高度齐平,结构设计合理,有效避免升降板6从
导向柱51上滑脱。
15.实际使用的情况是,降雨时,固体垃圾被井盖3和截污挂篮2阻挡,可避免固体垃圾排入排流筒1中,在降雨初期或当雨水量较小时,雨水较为污浊,雨水通过井盖3和截污挂篮2后流入排流筒1的底部和盛水桶5内,由于盛水桶5装满水需要一段时间,在此段时间内,翻板4都未完全贴在排流筒1的内壁上,污水出口11为打开状态,浑浊的雨水只能从污水出口11排出;当持续降雨一端时间或者雨量很大,雨水已经较为清澈,盛水桶5内会被填装满雨水,在浮力件7的作用下,升降板6被顶起,从而使得第四连杆65向上顶搭板41,最终使得翻板4贴在排流筒1的内壁上,从而将污水出口11封闭,此时较为干净的雨水只能通过清水出口12排出,巧妙的实现了污浊雨水与清澈雨水的分流排放。
1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有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海绵城市雨水分流式阻污防逆流排放装置,包括埋设于地面且底部封闭的排流筒,所述排流筒的顶口内套有截污挂篮,所述截污挂篮的顶口搭设有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流筒的其中一侧壁的底端设有污水出口,所述污水出口的内底边上铰接有翻板,所述翻板可将污水出口封闭,所述翻板的内壁上固接有搭板,所述搭板与翻板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排流筒的内底板上固接有盛水桶,所述盛水桶的内底板上竖直的固接有多根导向柱,多根所述导向柱上共同活动套设有一块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底部固接有浮力件,所述升降板的顶部固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水平设置的第三连杆、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底端固接在升降板上,所述第二连杆位于盛水桶之外,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顶端共同固接在第三连杆上,所述第四连杆固接在第二连杆的底端且第四连杆朝向翻板,所述搭板搭设于第四连杆上,所述排流筒远离污水出口的一侧壁上设有清水出口,所述清水出口的底边的高度高于污水出口的底边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分流式阻污防逆流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的顶部可拆卸式连接有限位头,当所述升降板抵设在限位头上时,所述翻板将污水出口密封,所述清水出口的底边的高度与限位头的底部的高度齐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排放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分流式阻污防逆流排放装置,包括排流筒,所述排流筒的顶口内套有截污挂篮,所述截污挂篮上搭设有井盖,所述排流筒的侧壁的底端设有污水出口,所述污水出口的内底边上铰接有翻板,所述翻板的内壁上固接有搭板,所述排流筒的内底板上固接有盛水桶,所述盛水桶内固接有多根导向柱,多根所述导向柱上共同活动套设有一块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底部固接有浮力件,所述升降板的顶部固接有连接件,搭板搭设与连接件上,所述排流筒远离污水出口的一侧壁上设有清水出口,所述清水出口的底边的高度高于污水出口的底边的高度,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可实现污浊雨水与清澈雨水的分流排放。流排放。流排放。
技术研发人员:
张启春 曾舰 王倩影 张翔 柴国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上海景春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0
技术公布日:
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