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造纸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涂料供料槽
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2.在造纸生产涂布作业中,往往需要对涂料供料槽进行温度控制,以确保涂料的涂布性能。常规的温度控制是采用
水冷的方法,在供料槽的夹层中导入冷冻水来使温度降低到需求标准。但冷冻水在流过供料槽夹层吸热升温后,通常就直接排入底沟中了,这不仅浪费了可观的水资源,而且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的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
4.一种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供料槽、进水
管道、排水管道、中转槽、回收槽、回收管道及回收泵。
所述供料槽包括槽体及设于槽体外围的水冷夹层,所述槽体与水冷夹层之间形成一容置腔,所述进水管道及排水管道分别装设于水冷夹层的外侧底部及外侧顶部,且进水管道及排水管道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排水管道的另一端连接于中转槽,所述回收管道的两端分别与中转槽的下端及回收槽连通,所述回收泵装设于回收管道上。所述水冷夹层与排水管道之间还设有三通泄压管道,所述三通泄压管道上设有泄压阀,所述三通泄压管道的中端及泄压阀的高度均高于水冷夹层的高度。
5.进一步地,所述中转槽的顶部设有观察口,且该中转槽的底部还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回收泵信号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中转管道及汇流管道,对应所述供料槽、进水管道及排水管道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排水管道的两端均分别与汇流管道及供料槽上的水冷夹层连通,所述中转管道的两端分别与回流管道及中转槽连接。
7.进一步地,还包括冷却供水装置,所述冷却供水装置分别与回收槽及进水管道连接。
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涂布供料槽水冷排放口设置中转槽与回收槽对排放的冷冻水进行回收,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在排放管道上设置三通泄压管道及泄压阀对水冷夹层进行减压,能够有效防止因水冷夹层内部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形变问题;中转槽内设置液位传感器配合回收泵可以及时地对排入的冷冻水中转排出,避免槽内水位超标影响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转;设置汇流管道使多个供料槽内的冷冻水能够同步进行排放回收,大大提高了回收效率;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附图说明
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实用新型。
1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100,包括供料槽10、进水管道20、排水管道30、中转槽40、回收槽50、回收管道60及回收泵61。
12.所述供料槽10包括槽体11及设于槽体11外围的水冷夹层12,所述槽体11与水冷夹层12之间形成一容置腔13,所述进水管道20及排水管道30分别装设于水冷夹层12的外侧底部及外侧顶部,且进水管道20及排水管道30均与所述容置腔13连通。所述排水管道30的另一端连接于中转槽40,所述回收管道60的两端分别与中转槽40的下端及回收槽50连通,所述回收泵61装设于回收管道60上。水冷夹层12内的冷冻水在吸热升温后,经由中转槽40的中转排放至回收槽50中留待再次利用,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减少了相当一部分的污水排放,极大地减轻了工业生产中污水处理的压力。
13.所述水冷夹层12与排水管道30之间还设有三通泄压管道70,所述三通泄压管道70上设有泄压阀71,所述三通泄压管道70的中端及泄压阀71的高度均高于水冷夹层12的高度。通过泄压阀71不仅自身可以适当排减水冷夹层12的内部水压,还可以用于观察冷冻水的压力和流速并调整进水管道20的冷冻水排量进而从源头上减小水冷夹层12的内部水压,有效防止水冷夹层12受水压影响发生形变。且三通泄压管道70的设置更便于对水冷夹层12排放的冷冻水进行温度测量,从而与进水管道20中冷冻水的温度进行对比并获取温度调整数据。
14.所述中转槽40的顶部设有观察口41,且该中转槽40的底部还设有液位传感器42,所述液位传感器42与回收泵61信号连接。观察口41可以方便地观察中转槽40内的冷冻水储量,而液位传感器42可以实时对中转槽40内的水位进行检测,当其水位达到设定标准时,液位传感器42会发出信号控制回收泵61工作,将冷冻水从中转槽40抽取至回收槽50做后续利用。
15.所述涂料供料槽10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100还包括中转管道80及汇流管道90,对应所述供料槽10、进水管道20及排水管道30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排水管道30的两端均分别与汇流管道90及供料槽10上的水冷夹层12连通,所述中转管道80的两端分别与回流管道及中转槽4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转槽40的容积为1m3,所述汇流管道90的规格为dn80。较大规格的汇流管道90与中转槽40能够同时中转多组供料槽10排出的冷冻水,中转回收的效率更高。
16.此外,所述一种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100还包括一冷却供水装置(图未示),该冷却供水装置用于制备冷冻水,其为常规设备,因此不再赘述。所述冷却供水装置分别与回收槽50及进水管道20连接,该冷却装置对回收后的冷冻水进行二次冷却回用,冷却后的冷冻水再经进水管道20导入至供料槽10的容置腔13内,从而形成一冷冻水循环回路本实用新型一种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100在运行时,首先冷冻水从
进水管道20进入供料槽10的水冷夹层12内,通过热量交换使槽体11内部降温,冷冻水吸热升温后则从排水管道30排出。
17.在排放冷冻水时,先将泄压阀71打开再进行排放,排放过程中观察泄压阀71内的冷冻水是否流速过快或有冷冻水从泄压阀71喷出,并不断调整进水管道20的流量大小直到排水管道30的冷冻水流速正常。
18.从排水管道30排出的冷冻水经由汇流管道90及中转管道80汇集于中转槽40内。中转槽40内的液位传感器42不断检测槽内水位,当中转槽40的储量将满时,液位传感器42会发出信号控制回收泵61开始工作,将冷冻水抽取储存至回收槽50内;当中转槽40的水位回退至最低设定标准时,液位传感器42会发出信号控制回收泵61停止对冷冻水的抽取。
19.回收槽50内回收储存的冷冻水进一步输送至冷却供水装置中,经过冷却制备后,低温状态下的冷冻水即可再次从进水管道20进入容置腔13内参与降温工作。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100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涂布供料槽10水冷排放口设置中转槽40与回收槽50对排放的冷冻水进行回收,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在排放管道上设置三通泄压管道70及泄压阀71对水冷夹层12进行减压,能够有效防止因水冷夹层12内部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形变问题;中转槽40内设置液位传感器42配合回收泵61可以及时地对排入的冷冻水中转排出,避免槽内水位超标影响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转;设置汇流管道90使多个供料槽10内的冷冻水能够同步进行排放回收,大大提高了回收效率;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2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料槽、进水管道、排水管道、中转槽、回收槽、回收管道及回收泵;所述供料槽包括槽体及设于槽体外围的水冷夹层,所述槽体与水冷夹层之间形成一容置腔,所述进水管道及排水管道分别装设于水冷夹层的外侧底部及外侧顶部,且进水管道及排水管道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排水管道的另一端连接于中转槽,所述回收管道的两端分别与中转槽的下端及回收槽连通,所述回收泵装设于回收管道上;所述水冷夹层与排水管道之间还设有三通泄压管道,所述三通泄压管道上设有泄压阀,所述三通泄压管道的中端及泄压阀的高度均高于水冷夹层的高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槽的顶部设有观察口,且该中转槽的底部还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回收泵信号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中转管道及汇流管道,对应所述供料槽、进水管道及排水管道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排水管道的两端均分别与汇流管道及供料槽上的水冷夹层连通,所述中转管道的两端分别与回流管道及中转槽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供水装置,所述冷却供水装置分别与回收槽及进水管道连接。
技术总结
一种涂料供料槽夹层冷冻水回收利用系统,其包括供料槽、进水管道、排水管道、中转槽、回收槽、回收管道及回收泵;所述供料槽包括槽体及设于槽体外围的水冷夹层,所述槽体与水冷夹层之间形成一容置腔;所述水冷夹层与排水管道之间还设有三通泄压管道,所述三通泄压管道上设有泄压阀,所述三通泄压管道的中端及泄压阀的高度均高于水冷夹层的高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涂布供料槽水冷排放口设置中转槽与回收槽对排放的冷冻水进行回收,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在排放管道上设置三通泄压管道及泄压阀对水冷夹层进行减压,能够有效防止因水冷夹层内部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形变问题;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技术研发人员:
黎桂华 陈绍峰 李俊龙 李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东莞建晖纸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8
技术公布日:
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