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带有
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
背景技术:
2.转运是医务人员临床工作及抢救伤病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常见于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内部、医疗机构。在患者的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保持患者及患处固定,以避免造成二次损伤。这给医护人员带来较大的困难与不便,并且在移床转运过程中可能会给患者增加痛苦。需要多次搬运患者。
3.随着科技的发展,患者转运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根据转运需要与现场条件,可选择使用床单包裹患者移动的传统方式或使用转运担架、转运车运送患者。但当前转运患者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4.使用床单包裹患者移动过程中,患者在兜起的床单中将受到挤压,固定效果不佳。不仅转运过程很不雅观,更会使得患者不舒适,也易牵拉患处,造成二次损伤。
5.目前传统的担架应用于转运伤患时存在较多不足。一方面,担架的整体自重较大,在携带时需要用车进行装运,便携性不佳,难以用于大规模患者转运。另一方面,笨重的担架在实际应急救治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给使用担架的人增加了救治难度,这无疑会影响救治的速度,可能导致错过对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
6.在患者搬运过程中,患者可能不被固定或被仅被简单固定,随即利用担架进行运送和救治。目前担架对病人的固定多采用尼龙绑带固定,缺乏对头部的保护,特别是针对颈椎损伤的患者,该固定方式的安全性与舒适度不足。并且,使用固定带的简单固定方式对伤患的保护不足,只能整体固定患者,而不能对身体特定的部分进行精确固定,在运送过程中极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7.转运伤患时,传统转运方式固定患者强度不足,并且不能针对不同患者体型进行自适应调整,包裹力度不足,在转运过程中容易造成患者的二次损伤。也无法满足一些特定情况下对体位改变的需求。并且,传统转运方式未考虑患者舒适度,在转运过程中患者易因路途颠簸而感到不适,甚至可能加重病情,影响患者诊治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具有体感接触柔软、质轻、包裹性好等优良性质,能起到对患者整体的减震与固定作用,减少转运过程中颠簸对患者的造成二次伤害,并增加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舒适度。中部
气囊采用蜂窝气动结构,能够自适应患者体型特点,特异性地固定患者,起到更好的包裹固定效果。
9.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0.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包括:气囊底板、充气床垫、固定单元;所
述固定单元包含头颈部固定气囊、肩部固定气囊、
上肢固定气囊、下肢固定气囊、脚部固定气囊、上肢蜂窝定位槽、下肢蜂窝定位槽、脚部蜂窝定位槽;
所述气囊底板上方设有充气床垫;所述充气床垫上方自人体头部位置到脚部位置依次设有头颈部固定气囊、肩部固定气囊、上肢固定气囊、下肢固定气囊、脚部固定气囊;所述上肢固定气囊的内侧设有上肢蜂窝定位槽;所述下肢固定气囊的内侧设有下肢蜂窝定位槽;所述脚部固定气囊的内侧设有脚部蜂窝定位槽。
11.具体地,所述气囊底板内部为四角星形蜂窝结构,所述蜂窝结构内部含有八根气动肌肉纤维。
12.具体地,所述固定单元均为可充气气囊结构;所述上肢蜂窝定位槽、下肢蜂窝定位槽、脚部蜂窝定位槽为六边形柱体。
13.具体地,所述肩部固定气囊、上肢固定气囊、下肢固定气囊、脚部固定气囊、上肢蜂窝定位槽、下肢蜂窝定位槽、脚部蜂窝定位槽在充气床垫上以头颈部固定气囊的中部为中心线对称设置。
14.具体地,所述充气床垫内置蜂窝气动单元;所述蜂窝气动单元上连接固定加压装置,并埋设有气道;所述蜂窝气动单元包含蜂窝气动单元气囊,蜂窝固定支架,外围保护软管结构;所述外围保护软管结构内设有蜂窝固定支架;所述蜂窝固定支架的内部设有蜂窝气动单元气囊;所述头颈部固定气囊、肩部固定气囊、上肢固定气囊、下肢固定气囊、脚部固定气囊、上肢蜂窝定位槽、下肢蜂窝定位槽、脚部蜂窝定位槽上的气囊结构设置有两条连接外部气泵的气道,所述气道设置在充气床垫内部。
15.具体地,所述固定单元的底面固定连接在所述充气床垫上,所述充气床垫的内部蜂窝网状结构的气囊;所述固定单元的上侧面对应人体肩背部位至腰臀部位之间设置为与人体曲线的起伏凸拱对应,所述固定单元的两侧向上曲翘形成对应人体躯干两侧的定位护翼。
16.具体地,所述充气床垫、固定单元的外侧表面垂直固定有短纤维;所述短纤维长度为0.03至0.05cm。
17.具体地,所述充气床垫上还设置有输液管固定座以及引流管固定座。
18.具体地,所述输液管固定座及引流管固定座均由至少三个开口位置相互错位的同轴开口环组成,至少三个同轴的所述开口环依次轴向贴靠,至少三个所述开口环均为充气囊蜂窝网状结构,且至少三个所述开口环的充气囊结构与所述充气床垫的充气囊蜂窝网状结构相互连通。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具有体感接触柔软、质轻、包裹性好等优良性质,能起到对患者整体的减震与固定作用,减少转运过程中颠簸对患者的造成二次伤害,并增加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舒适度;固定单元采用蜂窝气动结构,能够自适应患者体型特点,特异性地固定患者,起到更好的包裹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俯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侧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专利蜂窝气动结构充气点布局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蜂窝气动结构立体示意图
26.其中:1、底部气囊,2、充气床垫,3、固定单元,4、头颈部固定气囊,5、肩部固定气囊,6、上肢固定气囊,7、下肢固定气囊,8、脚部固定气囊,9、脚部蜂窝定位槽,10、下肢蜂窝定位槽,11、上肢蜂窝定位槽,12、头颈部固定气囊充气点,13、肩部固定气囊充气点,14、上肢固定气囊充气点,15、上肢蜂窝气囊充气点,16、下肢固定气囊充气点,17、下肢蜂窝气囊充气点,18、脚部固定气囊充气点,19、脚部蜂窝固定气囊充气点,20、蜂窝气动单元,21、蜂窝气动单元气囊,22、蜂窝固定支架,23、外围保护软管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蜂窝结构的充气式气垫,包括:气囊底板1、充气床垫2、固定单元3;所述固定单元3包含头颈部固定气囊4、肩部固定气囊5、上肢固定气囊6、下肢固定气囊7、脚部固定气囊8、上肢蜂窝定位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所述气囊底板1上方设有充气床垫2;所述充气床垫2上方自人体头部位置到脚部位置依次设有头颈部固定气囊4、肩部固定气囊5、上肢固定气囊6、下肢固定气囊7、脚部固定气囊8;所述上肢固定气囊6的内侧设有上肢蜂窝定位槽11;所述下肢固定气囊7的内侧设有下肢蜂窝定位槽10;所述脚部固定气囊8的内侧设有脚部蜂窝定位槽9。
29.上肢蜂窝定位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均为三根一组。充气床垫2、头颈部固定气囊4、四组上肢蜂窝定位槽11、四组下肢蜂窝定位槽10、四组脚部蜂窝定位槽9之间为不同结构的独立气囊结构,均可根据患者体型大小进行调节。脚部蜂窝定位槽9,下肢蜂窝定位槽10的气囊内置蜂窝气动结构,头颈部固定气囊4、肩部固定气囊5、上肢固定气囊6、下肢固定气囊7、脚部固定气囊8分为外围的非蜂窝气动结构起限制患者总体身体的功能以及靠近人体侧的蜂窝气动结构起加压贴合人体进而止血的功能。两种气囊均与外部的气泵对应连接,进而总体实现固定单元对伤患身体的指定部位进行支撑或整体支撑,通过两条气道的设置实现够选择性的控制充其量,达到针对不同伤患的不同身体尺寸调节支撑力度以及限位张紧度,以实现气囊的适应性固定和加压止血功能,且能够使得搬运过程中尽量的保证患处稳定,不受牵扯,防止二次损伤,而整体放气后便会成为柔性布状的床单结构,不会硌到伤患。
30.气囊底板1内部为四角星形蜂窝结构,所述蜂窝结构内部含有八根气动肌肉纤维。所述固定单元的上侧面对应肩背部位至腰臀部位之间设置呈与人体曲线对应的起伏凸拱,固定单元的两侧向上曲翘形成对应人体躯干两侧的定位护翼,在支撑躯体的同时可将躯体限制在所述躯体定位座两侧的定位护翼之间。
31.固定单元3均为可充气气囊结构;所述上肢蜂窝定位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为六边形柱体。
32.肩部固定气囊5、上肢固定气囊6、下肢固定气囊7、脚部固定气囊8、上肢蜂窝定位
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在充气床垫2上以头颈部固定气囊4的中部为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的两个上肢蜂窝定位槽5分别相互平行的对应固定设置在所述躯体蜂窝定位10的两侧,采用同4组下肢蜂窝定位槽10以及四组脚部蜂窝定位槽9相同的结构对伤患的上肢进行适应性固定和加压止血;所述四组下肢蜂窝定位槽10以及四组脚部蜂窝定位槽9相互平行的固定设置在所述充气床垫上。
33.请参阅图4,所述充气床垫2内置蜂窝气动单元20;所述蜂窝气动单元20上连接固定加压装置,并埋设有气道;所述蜂窝气动单元20包含蜂窝气动单元气囊21,蜂窝固定支架22,外围保护软管结构23;所述外围保护软管结构23内设有蜂窝固定支架22;所述蜂窝固定支架22的内部设有蜂窝气动单元气囊21。
34.头颈部固定气囊4、肩部固定气囊5、上肢固定气囊6、下肢固定气囊7、脚部固定气囊8、上肢蜂窝定位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上的气囊结构设置有两条连接外部气泵的气道,所述气道设置在充气床垫2内部。上肢蜂窝定位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均为三根一组。充气床垫2、头颈部固定气囊3、四组上肢蜂窝定位槽11、四组下肢蜂窝定位槽10以及四组脚部蜂窝定位槽9上的不同气囊结构均分别设置两条用于连接外部气泵进行充气或放气的气道,从而达到不同气囊结构所需的工作压力,均埋设在所述充气床垫2中,在外部结构不冗余的同时,能够充分达到在对气囊充气或放气之间完成搬运垫至床单之间的转换。
35.所述固定单元3的底面固定连接在所述充气床垫2上,所述充气床垫2的内部蜂窝网状结构的气囊;所述固定单元3的上侧面对应人体肩背部位至腰臀部位之间设置为与人体曲线的起伏凸拱对应,所述固定单元3的两侧向上曲翘形成对应人体躯干两侧的定位护翼。
36.气囊底板1设置在充气床垫2下部,内为四角星形蜂窝结构,四角星形蜂窝结构内部含有八根气动肌肉纤维。控制端根据适应患者人体体型变形方案,发出控制电磁阀开关的指令,在气动肌肉纤维内充入压缩气体,通过气压调节作为稳定输出气压,激动气动肌肉纤维轴向收缩变形,蜂窝结构在气动肌肉纤维的驱动下发生形变,调节形变程度适应体位改变。
37.请参阅图5,在气囊底板底面设有与正面的对应的肩部固定气囊5、上肢固定气囊6、下肢固定气囊7、脚部固定气囊8、上肢蜂窝定位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的充气点;依次为头颈部固定气囊充气点12、肩部固定气囊充气点13、上肢固定气囊充气点14、上肢蜂窝气囊充气点15、下肢固定气囊充气点16、下肢蜂窝气囊充气点17、脚部固定气囊充气点18、脚部蜂窝固定气囊充气点19。
38.所述充气床垫2、固定单元3的外侧表面垂直固定有短纤维;所述短纤维长度在0.03~0.05cm之间,表面采用防水布,达到防滑、防水以及增强与皮肤接触时的舒适感的目的。
39.所述充气床垫上还设置有输液管固定座以及引流管固定座;所述输液管固定座及引流管固定座均由至少三个开口位置相互错位的同轴开口环组成,至少三个同轴的所述开口环依次轴向贴靠,至少三个所述开口环均为充气囊蜂窝网状结构,且至少三个所述开口环的充气囊结构与所述充气床垫2的内部的蜂窝气动单元21相互连通。
40.工作原理:
41.请参阅1、图2、图3,图5将患者放置在固定单元即头颈部固定气囊4、肩部固定气囊5、上肢固定气囊6、下肢固定气囊7、脚部固定气囊8、上肢蜂窝定位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的限定位置上,共同将患者的身体姿势限制,防止移位。自适应气囊加压系统读取数据,输出指令使得头颈部固定气囊充气点12、肩部固定气囊充气点13、上肢固定气囊充气点14、上肢蜂窝气囊充气点15、下肢固定气囊充气点16、下肢蜂窝气囊充气点17、脚部固定气囊充气点18、脚部蜂窝固定气囊充气点19充气,使各个气囊加压贴合人体,起到三位固定的作用,在支撑躯体的同时可将躯体限制在头颈部固定气囊4、肩部固定气囊5、上肢固定气囊6、下肢固定气囊7、脚部固定气囊8、上肢蜂窝定位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两侧的定位护翼之间。靠近人体体表部分的气囊为六面体蜂窝结构,通过自适应气囊加压系统控制充气量,使其弯曲一定程度贴近伤口并起到加压止血的作用。
42.充气床垫2的内部为六面体蜂窝结构,六面体蜂窝结构具有的六面网状结构可以分散承担外部压力,使其具有较高的抗压与抗拉伸性能,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通过两条气道的设置实现够选择性的控制充其量,达到针对不同伤患的不同身体尺寸调节支撑力度以及限位张紧度,以实现气囊的适应性固定和加压止血功能,且能够使得搬运过程中尽量的保证患处稳定,不受牵扯,防止二次损伤,而整体放气后便会成为柔性布状的床单结构,不会硌到伤患。
43.最下方的底板气囊1内部设有四角星形蜂窝结构,通过调节相应的八根气动肌肉纤维产生轴向收缩变形,控制蜂窝结构的主动弯曲变形,实现体位的改变,蜂窝六面体所形成的网状气囊结构,有卓越的减震能力。
44.将患者平稳转运以后,将气道的阀门打开,释放底板气囊1、充气床垫2、固定单元3内的气体,可以将本实用新型折叠收纳。
4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具有体感接触柔软、质轻、包裹性好等优良性质,能起到对患者整体的减震与固定作用,减少转运过程中颠簸对患者的造成二次伤害,并增加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舒适度,固定单元采用蜂窝气动结构,能够自适应患者体型特点,特异性地固定患者,起到更好的包裹固定效果。
46.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底板(1)、充气床垫(2)、固定单元(3);所述固定单元(3)包含头颈部固定气囊(4)、肩部固定气囊(5)、上肢固定气囊(6)、下肢固定气囊(7)、脚部固定气囊(8)、上肢蜂窝定位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所述气囊底板(1)上方设有充气床垫(2);所述充气床垫(2)上方自人体头部位置到脚部位置依次设有头颈部固定气囊(4)、肩部固定气囊(5)、上肢固定气囊(6)、下肢固定气囊(7)、脚部固定气囊(8);所述上肢固定气囊(6)的内侧设有上肢蜂窝定位槽(11);所述下肢固定气囊(7)的内侧设有下肢蜂窝定位槽(10);所述脚部固定气囊(8)的内侧设有脚部蜂窝定位槽(9);所述充气床垫(2)内置蜂窝气动单元(20);所述蜂窝气动单元(20)上连接固定加压装置,并埋设有气道;所述蜂窝气动单元(20)包含蜂窝气动单元气囊(21),蜂窝固定支架(22),外围保护软管结构(23);所述外围保护软管结构(23)内设有蜂窝固定支架(22);所述蜂窝固定支架(22)的内部设有蜂窝气动单元气囊(21);所述头颈部固定气囊(4)、肩部固定气囊(5)、上肢固定气囊(6)、下肢固定气囊(7)、脚部固定气囊(8)、上肢蜂窝定位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上的气囊结构设置有两条连接外部气泵的气道,所述气道设置在充气床垫(2)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底板(1)内部为四角星形蜂窝结构,所述蜂窝结构内部含有八根气动肌肉纤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3)均为可充气气囊结构;所述上肢蜂窝定位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为六边形柱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固定气囊(5)、上肢固定气囊(6)、下肢固定气囊(7)、脚部固定气囊(8)、上肢蜂窝定位槽(11)、下肢蜂窝定位槽(10)、脚部蜂窝定位槽(9)在充气床垫(2)上以头颈部固定气囊(4)的中部为中心线对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3)的底面固定连接在所述充气床垫(2)上,所述充气床垫(2)的内部蜂窝网状结构的气囊;所述固定单元(3)的上侧面对应人体肩背部位至腰臀部位之间设置为与人体曲线的起伏凸拱对应,所述固定单元(3)的两侧向上曲翘形成对应人体躯干两侧的定位护翼。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床垫(2)、固定单元(3)的外侧表面垂直固定有短纤维;所述短纤维长度为0.03至0.05c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床垫(2)上设置有输液管固定座以及引流管固定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固定座及引流管固定座均由至少三个开口位置相互错位的同轴开口环组成,至少三个同轴的所述开口环依次轴向贴靠,至少三个所述开口环均为充气囊蜂窝网状结构,且至少三个所述开口环的充气囊结构与所述充气床垫(2)的充气囊蜂窝网状结构相互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蜂窝结构的多功能充气式气垫,包括:气囊底板、充气床垫、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包含头颈部固定气囊、肩部固定气囊、上肢固定气囊、下肢固定气囊、脚部固定气囊、上肢蜂窝定位槽、下肢蜂窝定位槽、脚部蜂窝定位槽;所述气囊底板上方设有充气床垫;所述充气床垫上方自人体头部位置到脚部位置依次设有头颈部固定气囊、肩部固定气囊、上肢固定气囊、下肢固定气囊、脚部固定气囊;本实用新型减少转运过程中颠簸对患者的造成二次伤害,并增加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舒适度,内部气囊采用蜂窝气动结构,能够自适应患者体型特点,特异性地固定患者,更好的包裹固定患者。更好的包裹固定患者。更好的包裹固定患者。
技术研发人员:
黄海强 马茹琳 吴淑琴 冯志伟 孔艺洁 柯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黄海强
技术研发日:
2022.08.04
技术公布日:
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