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提拉
腹壁和指引
腹膜切开的气腹针。
背景技术:
2.气腹针是一种临床医疗器械,主要于腹腔镜手术前气腹的建立,为后续腹腔镜下手术的实施创造条件。腹腔镜手术是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进行的手术,具有效果确切、创伤小、恢复快、腹部疤痕小等特点。对于大部分腹腔及盆腔的手术,腹腔镜手术已替代传统的开放手术,是目前外科领域主流的手术入路。在置入腹腔镜穿刺器(troca)前需要借助气腹针穿刺入腹腔内进行充气建立气腹,使腹壁与腹腔内器官间有一定的空间间隙,手术方可进行。传统气腹针无法进行腹壁提拉,为避免气腹针的头端损伤腹腔内脏器,常需要借助锐性的巾钳钳夹提拉穿刺点周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增加额外的副损伤;同时增加了出血、感染等风险;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是近年来在传统多孔腹腔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微创更美观的手术方式,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美观、方便手术标本取出等优势,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单孔的美观优势是大多数患者选择单孔的主要原因。实施单孔腹腔镜下需要在脐部做一1.5-2.0cm切口;因脐部天然的解剖特点(缺少皮下组织,腹膜和筋膜层相互融合)只能盲视下切开筋膜层和腹膜层进入腹腔,因传统的气腹针不具备牵拉指引的功能,即使在已建立气腹的前提下,依然只能盲视下切开筋膜层和腹膜层,有一定的损伤腹腔内脏器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降低损伤腹腔内脏器风险的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包括外鞘连接管、外鞘固定叶、尾端活动叶、内芯连接管、内芯
气管、进气组件、滑动
手柄和连动片;外鞘固定叶包括外鞘主体和尾端固定叶,外鞘主体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尾端固定叶和尾端活动叶均为半环管状结构且连接于外鞘主体的末端,尾端活动叶通过活动关节连接外鞘主体;尾端活动叶包括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闭合状态下尾端活动叶与尾端固定叶组成末端为尖端的圆管结构,张开状态下尾端活动叶与尾端固定叶的夹角为90
°
;外鞘连接管固定连接于外鞘主体的头端,进气组件通过内芯连接管连接内芯气管,外鞘固定叶套于内芯气管的外侧,外鞘连接管与内芯连接管之间弹性连接,无外力作用时内芯气管的末端从外鞘固定叶的末端穿出,内芯气管的末端受到压力时缩回外鞘固定叶的内部;滑动手柄与外鞘连接管滑动连接,滑动手柄通过连动片连接尾端活动叶,从而滑动手柄通过连动片带动尾端活动叶在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
5.采用这种结构后,内芯气管在穿刺过程中受到阻力回缩至外鞘内,当穿刺进入腹腔后阻力消失,内芯气管弹出,其尾端长于外鞘尖锐的末端,可减少损伤腹腔内脏器可能
性。且当气腹针穿刺进入腹腔后,可通过滑动手柄带动尾端活动叶呈90
°
张开,实现提拉腹壁,使气腹针的尾端远离腹腔内脏器,进一步降低了损伤腹腔内脏器的风险。
6.作为一种优选,活动关节包括弧形滑槽和滑动柱,弧形滑槽设于尾端活动叶的头端,滑动柱固定于外鞘主体的末端,滑动柱可滑动地安装于弧形滑槽内,连动片的一端与尾端活动叶铰接。
7.作为一种优选,外鞘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滑槽,滑动手柄上设有滑块,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内,外鞘主体的外侧开有第二滑槽,连动片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内,连动片和滑动手柄的滑动方向平行于外鞘主体的轴线方向。
8.作为一种优选,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还包括螺纹环、弹簧卡座、弹簧底座,螺纹环和弹簧卡座固定连接,螺纹环和弹簧卡座均可滑动地套于内芯连接管的外侧,弹簧底座固定连接内芯连接管,弹簧连接于弹簧卡座和弹簧底座之间;外鞘连接管与螺纹环螺纹连接。
9.作为一种优选,外鞘连接管为中空的管状结构,螺纹环、弹簧底座、弹簧和弹簧卡座均位于外鞘连接管的内部。
10.作为一种优选,进气组件包括进气管,进气管上设有阀门,进气管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气腹机的连接口,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内芯连接管连接。
11.作为一种优选,内芯气管的末端为圆形盲端,内芯气管的末端的一侧设有出气口。
12.作为一种优选,出气口呈椭圆形。
13.作为一种优选,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还包括固定手柄,固定手柄与外鞘连接管固定连接。
14.作为一种优选,滑动手柄和固定手柄均包括手柄主体,手柄主体为中空的椭圆环状结构。
15.总的说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6.1.由于采用内芯弹性伸缩,当外鞘活动叶闭合时与外鞘固定叶形成完整的穿刺针管,尾端为尖刺状更有利于其刺入人的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及腹膜进入腹腔;内芯气管在穿刺过程中应阻力回缩至外鞘内,当穿刺进入腹腔后阻力消失,内芯气管在弹簧作用力下弹出,其尾端长于外鞘尖锐的尾端,带来了减低损伤腹腔内脏器可能性的优点。
17.2.由于采用外鞘分叶设计,当气腹针穿刺进入腹腔后,可通过滑动手柄时外鞘活动叶呈90
°
张开,可提拉腹壁,使气腹针的尾端远离腹腔内脏器,带来了减低损伤腹腔内脏器可能性的优点。同时借助气腹针体力腹壁的功能替代了巾钳夹提拉腹膜,带来了减少腹壁副损伤、出血、感染等风险,减少手术器械使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好处。
18.3.由于采取双手柄的设计,更符合腹腔镜手术医生的操作习惯和人工工程学原理,使穿刺过程更顺畅,降低穿刺损伤的风险;提拉腹膜更省力,术者的体验度及舒适度都大大提升。
19.4.由于采用外鞘分叶设计,在进行单孔腹腔镜时,当该气腹针穿刺进入腹腔后,通过滑动手柄时尾端活动叶呈90
°
张开,并向上提拉,就可以显露出的腹膜和筋膜的解剖位置,术中可在尾端活动叶正上方切开筋膜及腹膜,避免了传统方法盲视下切开腹膜及筋膜的弊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同时节约了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及麻醉相关风险。
附图说明
20.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外鞘连接管、外鞘固定叶、尾端活动叶、滑动手柄和连动片等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尾端活动叶闭合状态下)。
21.图2为实施例一中的外鞘连接管、外鞘固定叶、尾端活动叶、滑动手柄和连动片等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尾端活动叶张开状态下)
22.图3为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实施例一中的内芯连接管、内芯气管、进气组件和弹簧等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实施例一中的尾端活动叶在闭合状态下与活动关节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实施例一中的尾端活动叶在张开状态下与与活动关节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6.1为外鞘主体,2为尾端活动叶,3为外鞘连接管,4为固定手柄,5为滑动手柄,6为活动关节,7为连动片,8为第一滑槽,9为内芯气管,10为出气口,11为内芯连接管,12为弹簧底座,13为弹簧,14为弹簧卡座,15为螺纹环,16为阀门,17为进气管,18为滑动柱,19为弧形滑槽,20为尾端固定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8.实施例一
29.如图1~图6所示,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包括外鞘连接管、外鞘固定叶、尾端活动叶、内芯连接管、内芯气管、进气组件、滑动手柄和连动片;外鞘固定叶包括外鞘主体和尾端固定叶,外鞘主体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尾端固定叶和尾端活动叶均为半环管状结构且连接于外鞘主体的末端,尾端活动叶通过活动关节连接外鞘主体;尾端活动叶包括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闭合状态下尾端活动叶与尾端固定叶组成末端为尖端的圆管结构,张开状态下尾端活动叶与尾端固定叶的夹角为90
°
;外鞘连接管固定连接于外鞘主体的头端,进气组件通过内芯连接管连接内芯气管,外鞘固定叶套于内芯气管的外侧,外鞘连接管与内芯连接管之间弹性连接,无外力作用时内芯气管的末端从外鞘固定叶的末端穿出,内芯气管的末端受到压力时缩回外鞘固定叶的内部;滑动手柄与外鞘连接管滑动连接,滑动手柄通过连动片连接尾端活动叶,从而滑动手柄通过连动片带动尾端活动叶在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
30.活动关节包括弧形滑槽和滑动柱,弧形滑槽设于尾端活动叶的头端,滑动柱固定于外鞘主体的末端,滑动柱可滑动地安装于弧形滑槽内,连动片的一端与尾端活动叶铰接。
31.外鞘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滑槽,滑动手柄上设有滑块,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内,外鞘主体的外侧开有第二滑槽,连动片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内,连动片和滑动手柄的滑动方向平行于外鞘主体的轴线方向。
32.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还包括螺纹环、弹簧卡座、弹簧底座,螺纹环和弹簧卡座固定连接,螺纹环和弹簧卡座均可滑动地套于内芯连接管的外侧,弹簧底座固定连接内芯连接管,弹簧连接于弹簧卡座和弹簧底座之间;外鞘连接管与螺纹环螺纹连接。
33.外鞘连接管为中空的管状结构,螺纹环、弹簧底座、弹簧和弹簧卡座均位于外鞘连接管的内部。
34.进气组件包括进气管,进气管上设有阀门,进气管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气腹机的连接口,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内芯连接管连接。
35.内芯气管的末端为圆形盲端,内芯气管的末端的一侧设有出气口。
36.出气口呈椭圆形。
37.自然状态下,内芯气管在弹簧的作用下伸出外鞘固定叶的末端且出气口开放,内芯气管受到压力缩回外鞘固定叶内时,出气口被外鞘固定叶的内表面封堵。
38.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还包括固定手柄,固定手柄与外鞘连接管固定连接。
39.滑动手柄和固定手柄均包括手柄主体,手柄主体为中空的椭圆环状结构。
40.实施例二
41.尾端固定叶可设计为与尾端活动叶的结构相同,均活动连接外鞘主体的末端,可实现外鞘尾端成180
°
角,进一步增强提拉腹壁的强度。
42.本实施例未提及部分同实施例一。
43.实施例三
44.外鞘活动叶的末端为钩状,可牵引缝线,使气腹针能替代腹膜缝合针进行腹膜的封闭缝合。
45.本实施例未提及部分实施例一。
46.上述实施例为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鞘连接管、外鞘固定叶、尾端活动叶、内芯连接管、内芯气管、进气组件、滑动手柄和连动片;外鞘固定叶包括外鞘主体和尾端固定叶,外鞘主体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尾端固定叶和尾端活动叶均为半环管状结构且连接于外鞘主体的末端,尾端活动叶通过活动关节连接外鞘主体;尾端活动叶包括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闭合状态下尾端活动叶与尾端固定叶组成末端为尖端的圆管结构,张开状态下尾端活动叶与尾端固定叶的夹角为90
°
;外鞘连接管固定连接于外鞘主体的头端,进气组件通过内芯连接管连接内芯气管,外鞘固定叶套于内芯气管的外侧,外鞘连接管与内芯连接管之间弹性连接,无外力作用时内芯气管的末端从外鞘固定叶的末端穿出,内芯气管的末端受到压力时缩回外鞘固定叶的内部;滑动手柄与外鞘连接管滑动连接,滑动手柄通过连动片连接尾端活动叶,从而滑动手柄通过连动片带动尾端活动叶在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其特征在于:活动关节包括弧形滑槽和滑动柱,弧形滑槽设于尾端活动叶的头端,滑动柱固定于外鞘主体的末端,滑动柱可滑动地安装于弧形滑槽内,连动片的一端与尾端活动叶铰接。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其特征在于:外鞘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滑槽,滑动手柄上设有滑块,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内,外鞘主体的外侧开有第二滑槽,连动片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内,连动片和滑动手柄的滑动方向平行于外鞘主体的轴线方向。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纹环、弹簧卡座、弹簧底座,螺纹环和弹簧卡座固定连接,螺纹环和弹簧卡座均可滑动地套于内芯连接管的外侧,弹簧底座固定连接内芯连接管,弹簧连接于弹簧卡座和弹簧底座之间;外鞘连接管与螺纹环螺纹连接。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其特征在于:外鞘连接管为中空的管状结构,螺纹环、弹簧底座、弹簧和弹簧卡座均位于外鞘连接管的内部。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其特征在于:进气组件包括进气管,进气管上设有阀门,进气管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气腹机的连接口,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内芯连接管连接。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其特征在于:内芯气管的末端为圆形盲端,内芯气管的末端的一侧设有出气口。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其特征在于:出气口呈椭圆形。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手柄,固定手柄与外鞘连接管固定连接。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其特征在于:滑动手柄和固定手柄均包括手柄主体,手柄主体为中空的椭圆环状结构。
技术总结
一种可提拉腹壁和指引腹膜切开的气腹针,包括外鞘连接管、外鞘固定叶、尾端活动叶、内芯连接管、内芯气管、进气组件、滑动手柄和连动片;外鞘固定叶包括外鞘主体和尾端固定叶,外鞘主体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尾端固定叶和尾端活动叶均为半环管状结构且连接于外鞘主体的末端,尾端活动叶活动连接外鞘主体,滑动手柄通过连动片带动尾端活动叶张开或闭合;外鞘连接管固定连接于外鞘主体的头端,进气组件通过内芯连接管连接内芯气管,外鞘连接管与内芯连接管之间弹性连接,内芯气管可弹性伸缩。本实用新型穿刺进入腹腔后内芯气管弹出,可减少损伤腹腔内脏器风险;可控制尾端活动叶呈90
技术研发人员:
杨华 庄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7.15
技术公布日:
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