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实用新型属于实验室搅拌机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
背景技术:
2.聚羧酸减水剂是一种高性能减水剂,是水泥混凝土运用中的一种水泥分散剂,在聚羧酸减水剂生产的过程中,搅拌是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而目前实验室用搅拌桨主要是单层的四氟聚氯乙烯搅拌桨,这种搅拌桨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但是在进行聚羧酸减水剂小试合成实验时,因实验需要,常会选用1l的四口烧瓶或者纵向长度较大的夹套烧瓶作为实验容器,而单层的四氟聚氯乙烯搅拌桨却只能在液体底部局部范围进行搅拌,并且在对聚羧酸减水剂进行混合搅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沉淀或分层现象,加上合成产品粘度大,常常导致上层液体搅拌效果不够均匀,从而对产品的转化率和转化质量造成影响。
3.在现有技术中,虽然也不乏有像“公开号为cn207203960u的一种浆液双层逆向搅拌桨”这样的包括有上下两层搅拌
桨叶的搅拌桨,但该搅拌桨的叶片却无法折叠,导致只能对大口径容器内的试剂进行搅拌,无法满足像聚羧酸减水剂小试合成实验那样的窄口烧瓶内试剂的搅拌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种桨叶可折叠的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包括上层搅拌桨和
下层搅拌桨;
所述上层搅拌桨包括实心的上层搅拌杆和转动安装在所述上层搅拌杆底部的上层桨叶;所述下层搅拌桨包括空心的下层搅拌杆和转动安装在所述下层搅拌杆底部的下层桨叶;所述上层搅拌杆同轴滑动设置在所述下层搅拌杆内,所述下层搅拌杆侧壁还开有供所述上层桨叶折叠和展开的条形孔。
7.优选的,所述条形孔下方还设有防止所述上层桨叶继续向下伸入并引导所述上层桨叶从两侧的条形孔中撑开的阻挡部。
8.优选的,所述下层桨叶有两片,两片下层搅桨叶的下底边呈方便被撑开的弧形。
9.优选的,所述下层搅拌杆与所述下层桨叶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下层桨叶的旋转角度进行卡固的卡固机构。
10.优选的,所述卡固机构包括若干设置在所述下层搅拌杆上的小凹槽和设置在所述下层桨叶的叶面上于所述小凹槽相配合的小凸起。
11.优选的,所述上层搅拌杆与所述上层桨叶之间设有使所述上层桨叶下移到所述条形孔处后能够自动展开的展开机构。
12.优选的,所述展开机构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层搅拌杆和所述上层桨叶相连的拉簧和设置在所述上层搅拌杆上用于对所述上层桨叶的最大展开角度进行限位的限位块。
13.优选的,所述下层搅拌杆上还设有用于将所述上层搅拌杆和所述下层搅拌杆的相对高度进行固定的顶紧螺栓。
14.优选的,所述上层搅拌杆和所述下层搅拌杆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
15.优选的,上述搅拌杆和桨叶整体均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
16.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17.1.结构简单,装拆方便,桨叶可折叠和更换,并且上下两层桨叶的相对高度还可以灵活调节,能够有效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反应容器;
18.2.操作方便,当本实用新型伸进窄口烧瓶中后,只需要向下推动上搅拌杆便能使上层桨叶自动从所述条形孔中伸展开,向下推压所述下搅拌杆便能将下层桨叶撑开。
19.3.搅拌效果好,比单层的搅拌桨搅拌的更加均匀充分,提高产品的转化率,保证产品反应效率。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的下层搅拌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的上层搅拌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的截面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展开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折叠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的截面图。
29.图中:1-下层搅拌杆,101-顶紧螺栓,102-第一安装槽,103-小凹槽,104-条形孔,105-阻挡部,2-下层桨叶,201-第一转轴,202-小凸起,3-上层搅拌杆,301-实心杆体,302-第二安装槽,303-拉簧,304-限位块,4-上层桨叶,401-第二转轴,5-四口烧瓶,6-铁架台,7-搅拌机,8-联轴器,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包括上层搅拌桨和下层搅拌桨,所述上层搅拌桨包括上层搅拌杆3和设置在所述上层搅拌杆3底部的上层桨叶4,所述下
层搅拌桨包括下层搅拌杆1和设置所述下层搅拌杆1底部的下层桨叶2。具体的:
32.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下层搅拌杆1为中空,其侧壁开有条形孔104,所述条形孔104下方的下层搅拌杆1为实心,从而形成阻止所述上层桨叶4继续向下伸入并引导所述上层桨叶4从两侧的条形孔104中撑开的阻挡部105;所述阻挡部105的底部还开有方便安装所述下层桨叶2的第一安装槽102,所述第一安装槽102的宽度为所述下层桨叶2厚度的两倍,所述第一安装槽上经向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转轴201的轴孔,所述下层桨叶2有两片,两片下层桨叶2结构相同并且中心对称,上述两片下层桨叶2均通过所述第一转轴201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102的槽口内,使所述下层桨叶2能在所述第一安装槽102的尺寸范围内绕着所述第一转轴201旋转;所述下层桨叶2的下底边呈弧形,并且所述下层桨叶2竖直折叠收起后的横向宽度小于所述下层搅拌杆1的内径,使所述下层桨叶2能随着所述下层搅拌杆1伸进四口烧瓶5中,当所述下层桨叶2的弧形底边接触到所述四口烧瓶5的底部后,通过所述下层搅拌杆1下压所述下层桨叶2,便能使所述下层桨叶2呈人字形向外展开,通过上提所述下层搅拌杆1,经过四口烧瓶5的瓶口时,便能使下层桨叶2自动向内折叠收回。
33.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下层搅拌杆1的第一安装槽102与所述下层桨叶2之间还设有用于将所述下层桨叶2的展开角度进行固定的第一卡固机构,所述卡固机构包括若干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102内侧面上的小凹槽103和一体化设置在所述下层桨叶2的叶面上的小凸起202,所述小凸起202为半球形凸起,所述小凹槽103根据所述桨叶的展开路径均匀设置,当所述下层桨叶2在展开或折叠到一定角度时,其上的小凸起202会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02上的小凹槽103相配合,从而使所述下层桨叶2的展开角度能够固定在0
°
、30
°
、45
°
、60
°
、90
°
这些特定的角度上,既能防止下层桨叶2在搅拌时上下摆动,同时不同的展开角度还能使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不同大小的反应容器和搅拌需求。
34.如图4所示,所述上层搅拌杆3包括实心杆体301和开设在所述实心杆体底部中间的第二安装槽302,所述上层搅拌杆3同轴套设在所述下层搅拌杆1内并能沿着所述下层搅拌杆1上下滑动调节高度;所述第二安装槽302上经向设有用于安装第二转轴401的轴孔,所述上层桨叶4通过第二转轴401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槽302中,所述上层桨叶4与所述下层桨叶2结构相同,也为两片中心对称的弧形桨叶,并且所述上层桨叶4的厚度略小于所述条形孔104的宽度;当所述上层桨叶4接触到所述下层搅拌杆1的阻挡部105后,再下压所述上层搅拌杆3便能很轻松将所述上层桨叶4从所述条形孔104中撑开。
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层搅拌杆3的第二安装槽302与所述上层桨叶4之间也设有用于将所述下层桨叶2的展开角度进行固定的第二卡固机构。所述第二卡固机构也包括小凹槽103和小凸起202,除安装位置不同外,其结构与所述第一卡固机构完全相同,在此不在过多赘述,同样的,通过所述第二卡固机构能将所述上层桨叶4的展开角度进行固定。
36.值得一提的是,将所述第一安装槽102与所述下层桨叶2以及所述第二安装槽302与所述上层桨叶4也可以采用过盈配合的连接方式,依靠紧配合所增加的静摩擦力来保证上述桨叶展开角度的固定,并不限于上述通过凸起和凹槽相互配合卡固的固定方式。
37.如图1所示,所述下层搅拌杆1上还设有顶紧螺栓101,通过所述顶紧螺栓101能够将所述上层搅拌杆3和所述下层搅拌杆1的相对高度进行固定。所述上层搅拌杆3的上端露在所述下层搅拌杆1外部,并通过联轴器8与搅拌机7的输出轴相连,通过所述搅拌机7能够带动所述上层搅拌杆3沿自身轴线转动。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上层搅拌杆3和所述下
层搅拌杆1的横截面均为正六边形,使所述下层搅拌杆1能够随着所述上层搅拌杆3同步转动,通过上下两层桨叶来实现对四口烧瓶5中溶剂的充分搅拌。
38.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杆和桨叶整体均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这种材料不仅耐热、耐寒、强度高,而且具有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的特点,几乎不溶于所有的溶剂,从而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39.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40.先将折叠好的上层搅拌桨插进所述下层搅拌桨中,然后将组装好的搅拌桨伸进四口烧瓶5中,向下推动所述下层搅拌杆1便能使所述下层桨叶2向外撑开,向下推动所述上层搅拌杆3便能将所述上层搅拌杆3撑开,当上下两层桨叶都展开后,根据四口烧瓶5的深度,上下滑动所述上搅拌杆还能在一定范围内对上下两层桨叶的相对高度进行调节,然后拧紧所述顶紧螺栓101,便能将上下两层桨叶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然后通过铁架台6调节所述搅拌机7的高度,并将所述搅拌机7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8与所述上层搅拌杆3相连,此时启动所述搅拌机7便能对四口烧瓶5中聚羧酸减水剂的进行充分搅拌;当搅拌工作结束后,只需要松开所述顶紧螺栓101,并解除所述搅拌机7与所述上层搅拌杆3的连接,然后上提所述上层搅拌杆3,便能将所述上层桨叶4折叠收进所述下层搅拌杆1内,再上提所述下层搅拌杆1,当所述下层桨叶2经过所述四口烧瓶5的瓶口时,便会自动向内折叠,从而完成搅拌桨的回收。
41.实施例二:
42.与实施例一通过在所述上层搅拌杆3的第二安装槽302与所述上层桨叶4之间设置卡固机构,依靠人力按压的方式使所述上层桨叶4撑开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层桨叶4与所述上层搅拌杆3之间设有展开机构,通过展开机构自身的弹力来实现所述上层桨叶4的自动展开。具体的:
43.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展开机构包括拉簧303和限位块304,所述拉簧303一端与所述上层搅拌杆3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上层桨叶4相连,通过所述拉簧303能够给所述上层桨叶4提供一个向上的拉力;所述限位块304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槽302的内侧面上,能够对所述上层桨叶4的最大旋转角度进行限位。当实验人员推动所述上层搅拌杆3使所述上层桨叶4下移到所述条形孔104处时,竖直折叠在所述下层搅拌杆1内的上层桨叶4能够在所述拉簧303的弹力作用下逐渐自动向外展开,当所述上层桨叶4展开到水平状态(即上层桨叶4的最大展开角度)时会被所述限位块304挡住防止上层桨叶4在拉簧303的拉力作用下被反向折叠。与实施例一的回收方法相同,完成搅拌工作后,只需要松开所述顶紧螺栓101,然后依次抽出所述上层搅拌杆3和下层搅拌杆1便能完成搅拌桨的回收。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搅拌桨和下层搅拌桨;所述上层搅拌桨包括实心的上层搅拌杆和转动安装在所述上层搅拌杆底部的上层桨叶;所述下层搅拌桨包括中空的下层搅拌杆和转动安装在所述下层搅拌杆底部的下层桨叶;所述上层搅拌杆同轴滑动设置在所述下层搅拌杆内,所述下层搅拌杆侧壁还开有供所述上层桨叶折叠和展开的条形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孔下方还设有防止所述上层桨叶继续向下伸入并引导所述上层桨叶从两侧的条形孔中撑开的阻挡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桨叶有两片,并且两片下层搅桨叶的下底边呈方便被撑开的弧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搅拌杆与所述下层桨叶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下层桨叶的旋转角度进行卡固的卡固机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固机构包括若干设置在所述下层搅拌杆上的小凹槽和设置在所述下层桨叶的叶面上于所述小凹槽相配合的小凸起。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搅拌杆与所述上层桨叶之间设有使所述上层桨叶下移到所述条形孔处后能够自动展开的展开机构。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开机构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层搅拌杆和所述上层桨叶相连的拉簧和设置在所述上层搅拌杆上用于对所述上层桨叶的最大展开角度进行限位的限位块。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搅拌杆上还设有用于将所述上层搅拌杆和所述下层搅拌杆的相对高度进行固定的顶紧螺栓。9.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搅拌杆和所述下层搅拌杆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10.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其特征在于:上述搅拌杆和桨叶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验室用双层搅拌桨,包括上层搅拌桨和下层搅拌桨;所述上层搅拌桨包括实心的上层搅拌杆和转动安装在所述上层搅拌杆底部的上层桨叶;所述下层搅拌桨包括空心的下层搅拌杆和转动安装在所述下层搅拌杆底部的下层桨叶;所述上层搅拌杆同轴滑动设置在所述下层搅拌杆内,所述下层搅拌杆侧壁还开有供所述上层桨叶折叠和展开的条形孔。工作时,只需要向下推动上搅拌杆便能使上层桨叶自动从所述条形孔中伸展开,向下推压所述下搅拌杆便能将下层桨叶撑开。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上下两层桨叶的相对高度还可以灵活调节,能够有效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反应容器;而且搅拌更加均匀充分,搅拌效果好。搅拌效果好。搅拌效果好。
技术研发人员:
阳壮 张勇勇 王东 李清富 周述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四川源锦蓉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19
技术公布日:
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