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2.质谱临床检测中最常用的前处理方法是蛋白沉淀(pp)和液液萃取法(lle),大概占所有前处理方法的80%以上,但目前这两种方法都需要离心,手工移取上清液等操作,难以进行高通量操作。目前适配蛋白沉淀法的高通量操作是使用蛋白沉淀板,即将样品和沉淀剂在带有滤片的96孔板上进行蛋白沉淀后,利用滤膜拦截颗粒较大的蛋白沉淀物,让清液通过,下接收集板离心进行清液收集,但其需要离心机,对设备要求高,且一次固定处理96人份,灵活性差。
3.液液萃取法的两相均为液体,通常需要离心进行破乳,难以像蛋白沉淀法一般采用滤膜过滤的思路进行替代,因此完全平移液液萃取法的高通量方法目前还未见产品。常见的方法是采用固相支持的液液萃取(sle)法来替代,该方法使用天然硅藻土或合成材料为填料,吸附水相溶剂后,再分3次使用大量的有机相洗脱,下接收集板进行洗脱液的收集,从而成功规避了离心破乳和有机相水相的分离问题。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不少缺陷:首先,lle法转移为sle法时,直接转移的效果通常很差,需要重新开发方法,增大萃取剂用量或调节萃取剂极性,增加了研发工作者的负担;其次,天然硅藻土作为主流的sle填料,其批次间的差异难以控制,直接影响最终的产品效果,而人工合成的填料造价昂贵,使用成本高;第三,对比lle法仅需加液、离心、取上清的步骤(约15min),其静置、3次加洗脱液及等待3次重力洗脱的时间(约30min以上)对单个样本而言花费的步骤更多、时间明显更长。除上述缺点外,sle板也存在一次固定处理96人份,灵活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分离装置将过滤柱与传统的高通量孔板配合使用,通过正压将过滤柱压入储液腔内,储液腔内的待过滤液由过滤柱底部穿过过滤组件后进入过滤柱内部完成过滤和分离,实现了同时对多组样品进行过滤分离,极大地提高了过滤分离效率;无论是蛋白沉淀还是液液萃取法,均无需更改原有方法,即可实现原有方法的完全平移;无需离心,对外接设备要求低;滤柱可自由组合拆卸,灵活度高,避免浪费。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所述过滤分离装置包括配合使用的过滤模块和储液模块,所述过滤模块包括固定板和位于所述固定板同一侧的若干过滤柱,所述过滤柱的一端开口位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过滤柱的另一端开口内部设置有过滤组件,所述储液模块包括具有若干储液腔的高通量孔板,所述储液腔内储存有待过滤液,所述储液腔的位置与所述过滤柱的位置对应,所述过滤柱压入所述储液腔内,所述储液腔内的待过滤液由过滤柱底部穿过过滤组件进入所述过滤柱内部。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分离装置将过滤柱与高通量孔板配合使用,通过正压将过滤柱压入储液腔内,储液腔内的待过滤液由过滤柱底部穿过过滤组件后进入过滤柱内部完成过滤和分离,实现了同时对多组样品进行过滤分离,极大地提高了过滤分离效率。
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过滤分离装置的使用场景不作具体要求和特殊限定,例如,可以用于蛋白沉淀,也可以用于液液分离(包括液液萃取),只需调整过滤组件的结构即可切换不同的使用场景。在用于蛋白沉淀时,蛋白沉淀和上清液在储液腔内分层,压入过滤柱后,上清液由过滤柱底部穿过过滤组件进入过滤柱内部,操作人员可以直接吸取过滤柱内的上清液。在用于液液分离时,储液腔内由上至下包括分层的有机相和水相,压入过滤柱后,如液液界面有乳化层时,可通过过滤组件进行破乳,有机相可以顺利穿过阻水过滤组件进入过滤柱内部,水相则被阻隔在过滤组件之下,从而顺利进行有机相和水相在物理结构上的分离,这种免离心分离两相的方法,便于对过滤柱内部的有机相进行吸取、反复抽吸等操作,免去离心这样费时费力操作的同时,更利于对有机相的高通量和自动化操作。
9.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示例性描述的操作过程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对过滤分离装置使用方法和应用领域的限制,其他相关领域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分离装置解决有关技术问题,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板和所述过滤柱一体成型,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与过滤柱一端的开口对接。
11.所述过滤组件一端的过滤柱外壁套设有密封圈。
12.本实用新型中,过滤柱外壁套设有密封圈,在过滤柱推入储液腔后,密封圈可以封闭过滤柱外壁和储液腔内壁之间的缝隙,防止待过滤液从过滤柱和储液腔之间的缝隙流出,确保待过滤液只能从过滤柱底部开口进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滤柱按照矩阵结构排布,分为若干横向排列的过滤柱行组和若干纵向排列的过滤柱列组。
14.相邻两排过滤柱行组之间对应的固定板上,以及相邻两列过滤柱列组之间对应的固定板上均设置有划痕线,从而形成横纵交错的网格状划痕,沿划痕弯折取出部分过滤柱。
1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借助现有的高通量多孔板完成过滤分离,其中采用的高通量多孔板也为市售的标准耗材,包括4孔板、6孔板、8孔板、12孔板、24孔板、48孔板和96孔板等,但若待过滤样品不足选用的高通量多孔板的数量要求时,例如选用了24孔板,但待过滤样品数量达不到24个时,可根据需要的数量沿划痕线将所需数量的过滤模块掰开取下,只将所需的过滤柱压入储液腔即可,按需取用。
16.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设计划痕线的目的在于方便操作人员掰开取下,因此可以实现类似功能的其他结构同样可以取代划痕线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中,此外,划痕线可以是连续的浅划痕(不穿透),也可以是断断续续的深划痕(穿透),本技术对划痕线的结构形态不作具体要求和特殊限定。
17.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滤柱为液液分离过滤柱或蛋白沉淀过滤柱。
1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液液分离过滤柱内设置的过滤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筛板、阻水层与第二筛板。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液分离过滤柱主要用于液液分离,液液分离过滤柱在压入储
液腔的过程中,第一筛板将还没彻底分离的油水混合物初步分开,阻水层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允许有机相顺利通过,当遇到水层时迅速膨胀,阻水的同时对两相进行分离,待过滤液中的水被阻隔在阻水层之下,实现水相和有机相分离,第二筛板可以过滤一些分层杂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液分离过滤柱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对操作人员要求较低且分离效率高,使用时无需小心吸取上清液,达到不需离心即可轻松移取有机物的目的,节省了萃取分离时间且不易对样品造成污染,避免了传统液液萃取法需要人为关注与干预的缺点,可以实现高通量和自动化。
2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限定的阻水层的孔径优选为5~50μm。
2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筛板和所述阻水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填料层,和/或所述阻水层与所述第二筛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填料层。
22.本实用新型在阻水层的前端和/或后段设置不同类型的填料层,其中,阻水层前端的第一填料层主要起到了吸水作用,可以在阻水的同时进行快速破乳,从而实现水相与有机相的分离,也可设置过滤层以过滤水相中的固相杂质使其不堵塞阻水膜,达到免离心分离的目的。阻水层后端的第二填料层采用具有特异性吸附功能的吸附材料,通过吸附材料的选择性吸附对有机相中的特定物质进行吸附,使萃取液被净化。
2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筛板和所述阻水层之间还设置有过滤层。
24.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蛋白沉淀过滤柱内设置的过滤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筛板、过滤层和第二筛板。
25.在蛋白沉淀领域,需要操作人员针对单个样品进行逐一操作,且需通过离心操作才能将上层清液与下层含有细胞碎片的蛋白沉淀物进行分离,导致整个蛋白沉淀分离的过程繁琐且操作不灵活,需要配平,对通量有限制;并且,在吸取上清的过程需要操作人员针对单个样品进行逐一操作,若操作人员经验不够丰富,还将在移液中造成上层有机相滴落造成交叉污染以及吸取到下层固体沉淀颗粒,进而影响检测。本实用新型提供过滤分离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首先,通过过滤模块配合高通量孔板实现对多个样品的统一过滤分离,有效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公知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处理通量;其次,压入过滤柱后,储液腔内的清液穿过过滤组件全部进入过滤柱内,沉淀等固相物质则被截留于储液腔内,由于固相沉淀和液相上清间从物理结构上进行了彻底分离,对质地较轻的漂浮在液体上面的颗粒状物质也可以和上清进行分离,因此操作人员无需再小心吸取避免吸入沉淀,也可以免去离心操作,简化了操作步骤,免去了离心的时间,提高前处理效率。
26.使用时,储液腔内储存的待过滤液由过滤柱底部开口进入并依次穿过第一筛板、过滤层组件和第二筛板后进入过滤柱内腔。样品与沉淀剂在储液腔内充分混合后,待过滤柱推入储液腔内,待过滤液先经过第一筛板粗过滤,再经过过滤层组件过滤,分离后得到的上清液进入过滤柱的内腔。
27.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滤层包括至少一层滤膜。
28.所述过滤层包括层叠的两层以上滤膜时,所述滤膜的孔径由下至上依次递减。
2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滤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的第一滤膜、第二滤膜和第三滤膜。
30.所述第一滤膜的孔径≥第二滤膜的孔径≥第三滤膜的孔径。
31.可选地,本实用新型中限定的第一滤膜的孔径优选为0.5~2.5μm,第二滤膜的孔径优选为0.2~0.8μm,第三滤膜的孔径优选为0.1~0.5μm。
32.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滤膜、第二滤膜和第三滤膜的孔径大小不同时,且由下至上依次递减,使得过滤柱可以适应不同待过滤液的过滤,从而扩大了过滤柱的适用范围;同时,各层滤膜的孔径大小不同,使得待过滤液的分离过程层层递进,增强待过滤液的分离效果。
33.可选地,本实用新型中限定的第一筛板的孔径优选为5~50μm,第二筛板的孔径优选为5~50μm。
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3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分离装置将过滤柱与传统的高通量孔板配合使用,通过正压将过滤柱压入储液腔内,储液腔内的待过滤液由过滤柱底部穿过过滤组件后进入过滤柱内部完成过滤和分离,实现了同时对多组样品进行过滤分离,极大地提高了过滤分离效率。无论是蛋白沉淀还是液液萃取法,均无需更改原有方法,即可实现原有方法的完全平移;无需离心,对外接设备要求低;滤柱可自由组合拆卸,灵活度高,避免浪费。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过滤分离装置的主视图;
3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过滤分离装置的俯视图;
3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蛋白沉淀过滤柱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液液分离过滤柱的结构示意图;
4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液液分离过滤柱的结构示意图;
4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液液分离过滤柱的结构示意图;
42.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液液分离过滤柱的结构示意图;
43.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过滤柱的结构示意图;
44.图9为应用例中采用sle法处理样本的实验结果图;
45.图10为应用例中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分离装置处理样本的实验结果图;
46.图11为应用例中采用原始lle方法处理样本的实验结果图。
47.其中,1-固定板;2-过滤柱;3-过滤组件;31-第一筛板;32-第一滤膜;33-第二滤膜;34-第三滤膜;35-第二筛板;36-第一填料层;37-阻水层;38-第二填料层;4-密封圈;5-高通量孔板;6-储液腔;7-划痕线。
具体实施方式
48.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0.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51.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高通量孔板5的过滤分离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过滤分离装置包括配合使用的过滤模块和储液模块,所述过滤模块包括固定板1和位于所述固定板1同一侧的若干过滤柱2,所述过滤柱2的一端开口位于所述固定板1上,所述过滤柱2的另一端开口内部设置有过滤组件3,所述储液模块包括具有若干储液腔6的高通量孔板5,所述储液腔6内储存有待过滤液,所述储液腔6的位置与所述过滤柱2的位置对应,所述过滤柱2压入所述储液腔6内,所述储液腔6内的待过滤液由过滤柱2底部穿过过滤组件3进入所述过滤柱2内部。
5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分离装置将过滤柱2与高通量孔板5配合使用,通过正压将过滤柱2压入储液腔6内,储液腔6内的待过滤液由过滤柱2底部穿过过滤组件3后进入过滤柱2内部完成过滤和分离,实现了同时对多组样品进行过滤分离,极大地提高了过滤分离效率。
5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过滤分离装置的使用场景不作具体要求和特殊限定,例如,可以用于蛋白沉淀,也可以用于液液分离(包括液液萃取),只需调整过滤组件3的结构即可切换不同的使用场景。在用于蛋白沉淀时,蛋白沉淀和上清液在储液腔6内分层,压入过滤柱2后,上清液由过滤柱2底部穿过过滤组件3进入过滤柱2内部,操作人员可以直接吸取过滤柱2内的上清液。在用于液液分离时,储液腔6内由上至下包括分层的有机相和水相,压入过滤柱2后,如液液界面有乳化层时,可通过过滤组件3进行破乳,有机相可以顺利穿过阻水过滤组件3进入过滤柱2内部,水相则被阻隔在过滤组件3之下,从而顺利进行有机相和水相在物理结构上的分离,这种免离心分离两相的方法,便于对过滤柱2内部的有机相进行吸取、反复抽吸等操作,免去离心这样费时费力操作的同时,更利于对有机相的高通量和自动化操作。
54.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示例性描述的操作过程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对过滤分离装置使用方法和应用领域的限制,其他相关领域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分离装置解决有关技术问题,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55.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1和所述过滤柱2一体成型,所述固定板1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与过滤柱2一端的开口对接。
56.所述过滤组件3一端的过滤柱2外壁套设有密封圈4。
57.本实用新型中,过滤柱2外壁套设有密封圈4,在过滤柱2推入储液腔6后,密封圈4可以封闭过滤柱2外壁和储液腔6内壁之间的缝隙,防止待过滤液从过滤柱2和储液腔6之间的缝隙流出,确保待过滤液只能从过滤柱2底部开口进入。
58.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柱2按照矩阵结构排布,分为若干横向排列的过滤柱2行组和若干纵向排列的过滤柱2列组。
59.相邻两排过滤柱2行组之间对应的固定板1上,以及相邻两列过滤柱2列组之间对
应的固定板1上均设置有划痕线7,从而形成横纵交错的网格状划痕,沿划痕弯折取出部分过滤柱2。
6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借助现有的高通量多孔板完成过滤分离,其中采用的高通量多孔板也为市售的标准耗材,包括4孔板、6孔板、8孔板、12孔板、24孔板、48孔板和96孔板等,但若待过滤样品不足选用的高通量多孔板的数量要求时,例如选用了24孔板,但待过滤样品数量达不到24个时,可根据需要的数量沿划痕线7将所需数量的过滤模块掰开取下,只将所需的过滤柱2压入储液腔6即可,按需取用。
61.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设计划痕线7的目的在于方便操作人员掰开取下,因此可以实现类似功能的其他结构同样可以取代划痕线7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中,此外,划痕线7可以是连续的浅划痕(不穿透),也可以是断断续续的深划痕(穿透),本技术对划痕线7的结构形态不作具体要求和特殊限定。
62.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柱2为液液分离过滤柱或蛋白沉淀过滤柱。
63.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液液分离过滤柱内设置的过滤组件3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筛板31、阻水层37与第二筛板35。
6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液分离过滤柱主要用于液液分离,液液分离过滤柱在压入储液腔6的过程中,第一筛板31将还没彻底分离的油水混合物初步分开,阻水层37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允许有机相顺利通过,当遇到水层时迅速膨胀,阻水的同时对两相进行分离,待过滤液中的水被阻隔在阻水层37之下,实现水相和有机相分离,第二筛板35可以过滤一些分层杂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液分离过滤柱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对操作人员要求较低且分离效率高,使用时无需小心吸取上清液,达到不需离心即可轻松移取有机物的目的,节省了萃取分离时间且不易对样品造成污染,避免了传统液液萃取法需要人为关注与干预的缺点,可以实现高通量和自动化。
6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限定的阻水层37的孔径优选为5~50μm。
6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筛板31和所述阻水层37之间设置有第一填料层36,和/或所述阻水层37与所述第二筛板35之间设置有第二填料层38。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筛板31和所述阻水层37之间设置有第一填料层36;如图6所示,所述阻水层37与所述第二筛板35之间设置有第二填料层38;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筛板31与所述阻水层37之间设置有第一填料层36,以及所述阻水层37与所述第二筛板35之间设置有第二填料层38。
67.本实用新型在阻水层37的前端和/或后段分别设置不同类型的填料层,其中,阻水层37前端的第一填料层36主要起到了吸水作用,可以在阻水的同时进行快速破乳,从而实现水相与有机相的分离,也可设置过滤层以过滤水相中的固相杂质使其不堵塞阻水膜,达到免离心分离的目的。阻水层37后端的第二填料层38采用具有特异性吸附功能的吸附材料,通过吸附材料的选择性吸附对有机相中的特定物质进行吸附,使萃取液被净化。
6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筛板31和所述阻水层37之间还设置有过滤层,如图8所示,过滤组件3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的第一筛板31、第一滤膜32、第二滤膜33、第三滤膜34、阻水层37、第二填料层38和第二筛板35。
69.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蛋白沉淀过滤柱内设置的过滤组件3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筛板31、过滤层和第二筛板35。
70.在蛋白沉淀领域,需要操作人员针对单个样品进行逐一操作,且需通过离心操作
才能将上层清液与下层含有细胞碎片的蛋白沉淀物进行分离,导致整个蛋白沉淀分离的过程繁琐且操作不灵活,需要配平,对通量有限制;并且,在吸取上清的过程需要操作人员针对单个样品进行逐一操作,若操作人员经验不够丰富,还将在移液中造成上层有机相滴落造成交叉污染以及吸取到下层固体沉淀颗粒,进而影响检测。
71.本实用新型提供过滤分离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首先,通过过滤模块配合高通量孔板5实现对多个样品的统一过滤分离,有效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公知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处理通量;其次,压入过滤柱2后,储液腔6内的清液穿过过滤组件3全部进入过滤柱2内,沉淀等固相物质则被截留于储液腔6内,由于固相沉淀和液相上清间从物理结构上进行了彻底分离,对质地较轻的漂浮在液体上面的颗粒状物质也可以和上清进行分离,因此操作人员无需再小心吸取避免激起沉淀,也可以免去离心操作,简化了操作步骤,免去了离心的时间,提高前处理效率。
72.使用时,储液腔6内储存的待过滤液由过滤柱2底部开口进入并依次穿过第一筛板31、过滤层组件和第二筛板35后进入过滤柱2内腔。样品与沉淀剂在储液腔6内充分混合后,待过滤柱2推入储液腔6内,待过滤液先经过第一筛板31粗过滤,再经过过滤层组件过滤,分离后得到的上清液进入过滤柱2的内腔。
73.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层包括至少一层滤膜。
74.所述过滤层包括层叠的两层以上滤膜时,所述滤膜的孔径由下至上依次递减。
75.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8所示,所述过滤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的第一滤膜32、第二滤膜33和第三滤膜34。
76.所述第一滤膜32的孔径≥第二滤膜33的孔径≥第三滤膜34的孔径。
77.可选地,本实用新型中限定的第一滤膜32的孔径优选为0.5~2.5μm,第二滤膜33的孔径优选为0.2~0.8μm,第三滤膜34的孔径优选为0.1~0.5μm。
78.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滤膜32、第二滤膜33和第三滤膜34的孔径大小不同时,且由下至上依次递减,使得过滤柱2可以适应不同待过滤液的过滤,从而扩大了过滤柱2的适用范围;同时,各层滤膜的孔径大小不同,使得待过滤液的分离过程层层递进,增强待过滤液的分离效果。
79.可选地,本实用新型中限定的第一筛板31的孔径优选为5~50μm,第二筛板35的孔径优选为5~50μm。
80.应用例
81.对二氢睾酮(dht)进行液相谱检测,检测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82.1、检测条件
83.液相谱检测的实验条件见表1、表2和表3:
84.表1
85.[0086][0087]
表2
[0088][0089]
表3
[0090]
[0091][0092]
2、样品前处理:
[0093]
(1)采用sle法处理样本:
[0094]
将200μl样本移取至某品牌sle板上,静置15min,分三次共加入1ml萃取剂(0.3ml/0.3ml/0.4ml),采用收集板收集全部洗脱液,在45℃(使用96孔板)下以氮气吹干,以100μl衍生试剂复溶,在60℃下衍生15min,混匀,上样,实验结果如图9所示。
[0095]
(2)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分离装置处理样本:
[0096]
取2ml储液管,在200μl样本中加入1ml萃取剂,充分混合后推入萃取分离柱直至萃分离柱遇到水层,压不动为止。取分离柱过滤的所有清液,在45℃(使用96孔板)下以氮气吹干,以100μl衍生试剂复溶,在60℃下衍生15min,混匀,上样,实验结果如图10所示。
[0097]
(3)采用原始lle方法处理样本
[0098]
在200μl样本中加入1ml萃取剂,漩涡震荡30s,用离心机以14.8wrpm的转速,在4℃下离心5min,取800μl上层清液,在45℃(使用96孔板)下以氮气吹干,以100μl衍生试剂复溶,在60℃下衍生15min,混匀,上样,实验结果如图11所示。
[0099]
采用同样的25pg/ml接近定量限浓度的样本进行提取,对比三者所得的dht衍生物(dhto)峰面积和如下:
[0100]
名称sle分离装置lle峰面积和未检出915933
[0101]
可见,即使在低浓度下,lle方法也可直接平移至分离装置上,而sle采用相同的操作则因灵敏度不够不出峰,说明lle法不能直接转移至sle上,需要针对sle进行二次开发。且在操作中,本装置所需的步骤、外接设备及时间明显最短,充分说明了本装置相比于lle及sle法的优势所在。
[0102]
申请人声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分离装置包括配合使用的过滤模块和储液模块,所述过滤模块包括固定板和位于所述固定板同一侧的若干过滤柱,所述过滤柱的一端开口位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过滤柱的另一端开口内部设置有过滤组件,所述储液模块包括具有若干储液腔的高通量孔板,所述储液腔内储存有待过滤液,所述储液腔的位置与所述过滤柱的位置对应,所述过滤柱压入所述储液腔内,所述储液腔内的待过滤液由过滤柱底部穿过过滤组件进入所述过滤柱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过滤柱一体成型,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与过滤柱一端的开口对接;所述过滤组件一端的过滤柱外壁套设有密封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柱按照矩阵结构排布,分为若干横向排列的过滤柱行组和若干纵向排列的过滤柱列组;相邻两排过滤柱行组之间对应的固定板上,以及相邻两列过滤柱列组之间对应的固定板上均设置有划痕线,从而形成横纵交错的网格状划痕,沿划痕弯折取出部分过滤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柱为液液分离过滤柱或蛋白沉淀过滤柱。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液分离过滤柱内设置的过滤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筛板、阻水层与第二筛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筛板和所述阻水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填料层,和/或所述阻水层与所述第二筛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填料层。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筛板和所述阻水层之间还设置有过滤层。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蛋白沉淀过滤柱内设置的过滤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筛板、过滤层和第二筛板。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包括至少一层滤膜;所述过滤层包括层叠的两层以上滤膜时,所述滤膜的孔径由下至上依次递减。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的第一滤膜、第二滤膜和第三滤膜;所述第一滤膜的孔径≥第二滤膜的孔径≥第三滤膜的孔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高通量孔板的过滤分离装置,所述过滤分离装置包括配合使用的过滤模块和储液模块,所述过滤模块包括固定板和位于所述固定板同一侧的若干过滤柱,所述过滤柱的一端开口位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过滤柱的另一端开口内部设置有过滤组件,所述储液模块包括具有若干储液腔的高通量孔板,所述储液腔内储存有待过滤液,所述储液腔的位置与所述过滤柱的位置对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分离装置将过滤柱与传统的高通量孔板配合使用,通过正压将过滤柱压入储液腔内,储液腔内的待过滤液由过滤柱底部穿过过滤组件后进入过滤柱内部完成过滤和分离,实现了同时对多组样品进行过滤分离,极大地提高了过滤分离效率。极大地提高了过滤分离效率。极大地提高了过滤分离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

ꢀ(74)专利代理机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美羅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11

技术公布日:

2022/12/30

本文发布于:2023-01-02 23:23: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51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滤膜   实用新型   筛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