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电器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清洗的
蒸汽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在人们家中很多都会用到蒸汽烹饪装置,现有的蒸汽烹饪装置如蒸汽炸锅、蒸箱等经多次使用后,蒸汽发生器内壁会生成一层厚厚的水垢,水垢若不清洗,会影响蒸汽产生效率,也会对食物造成污染,水垢甚至会堵塞蒸汽管道,影响蒸汽正常工作。而传统蒸汽烹饪装置的蒸汽发生器是封闭结构内部不能打开,而且蒸汽发生器本身也是很难暴露在外部进行清洗,长时间使用水垢会留在蒸汽发生器里面难以清洗,所以需要一种可以方便清洗蒸汽发生器的蒸汽烹饪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可以解决现有的蒸汽烹饪装置中蒸汽发生器都是封闭结构很难进行清洗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包括烹饪装置,
所述的烹饪装置的内部具有烹饪腔;
水箱,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烹饪装置上,所述的水箱包括水箱座
组件和可拆卸设置在水箱座组件上的水箱盖组件,所述的水箱座组件内设置有盛水腔,所述的盛水腔内设置有发热件,所述的水箱盖组件包括水箱盖和设置在所述水箱盖内侧的蒸汽导流盖,所述的蒸汽导流盖覆盖盛水腔的上侧,所述的蒸汽导流盖上设置有第一蒸汽导流通道,所述的水箱座组件上设置有第二蒸汽导流通道,所述的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和第二蒸汽导流通道相连通,所述的盛水腔内由发热件产生的热蒸汽通过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和第二蒸汽导流通道与烹饪装置内的烹饪腔相连通,水箱整体可以快速从烹饪装置上取下来,而且将发热件与水箱相结合组成了一个蒸汽发生器,通过蒸汽导流管路给烹饪腔提供高温蒸汽,而且水箱的水箱座组件和水箱盖组件之间可以快速拆卸,使发热件可以露出来,方便对发热件和盛水腔进行清洗,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蒸汽烹饪装置中蒸汽发生器都是封闭结构很难进行清洗的问题。蒸汽导流盖和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可以实现对高温蒸汽的导流,可减少蒸汽在传导过程中热量散失,同时通过蒸汽导流盖对蒸汽的隔绝,实现水箱盖部分的温升不会太高避免烫伤用户。
5.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包括设置在蒸汽导流盖上的导向出口和安装在蒸汽导流盖边缘位置用于与第二蒸汽导流通道相连通的转接管,所述的导向出口与转接管之间通过通汽管相连通,导向出口可以对蒸汽进行收集和导向,通过通汽管通到转接管中,可以顺利地将蒸汽在一个密闭的通道中输送到第二蒸汽导流通道中,有利于减少蒸汽在传导过程中热量散失。
6.作为优选,所述的蒸汽导流盖上设置有集汽凸起部,所述的集汽凸起部的内部形成与盛水腔相连通的内凹腔,所述的导向出口设置在所述集汽凸起部的侧壁上,集汽凸起部具有集汽效果,可以将盛水腔内产生的高温蒸汽汇集在集汽凸起部内,方便集汽凸起部
内高温蒸汽源源不断地从导向出口输出。
7.作为优选,所述的蒸汽导流盖的周围套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与水箱座组件过盈配合,密封件可以使得蒸汽导流盖的周围与水箱座组件之间的缝隙的密封,防止盛水腔中的蒸汽从缝隙中外泄,只能从导向出口排出。而且水箱盖组件和水箱座组件之间的安装和拆卸的比较方便,无需进行转动或者其他操作,便于进行加水和清洗。
8.作为优选,所述的蒸汽导流盖上设置有朝水箱座组件方向延伸且与发热件相对应的围栏,围栏将盛水腔分为蒸汽区和非蒸汽区,这样可以减少沸腾区域面积,同时提升加热效率。
9.作为优选,所述的围栏延伸至与所述水箱座组件相抵,所述的围栏的底部相间隔设置有若干缺口,缺口既保证有效分割两个区域,又能保证水的有效快速补充到发热件的位置。
10.作为优选,所述的围栏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与围栏的延伸方向一致的凸起筋条,而凸起筋条可快速刺破沸腾产生的气泡,提高蒸汽产生效率。
11.作为优选,所述的水箱座组件包括水箱下壳和设置在水箱下壳底部的水箱下盖,所述的水箱下壳的底部设置有与发热件相匹配的安装口,所述的发热件密封安装在所述安装口中,所述的水箱下盖内环绕安装口设置有密封圈压板,所述的密封圈压板与发热件之间安装有发热体密封圈,水箱下壳和水箱下盖有利于水箱座组件的整体装配,安装口形成了沸腾区域,有利于发热件的集中加热,提高了加热的效率,发热体密封圈可以保证安装口中是密封的,不会出现漏水。
12.作为优选,所述的水箱盖组件与水箱座组件中的一者上设有定位凸筋,另一者上设置有与定位凸筋对应的定位凹槽,可以实现水箱盖组件与水箱座组件之间的快速定位组装,方便使用者操作。
13.作为优选,所述的水箱盖组件上设置有水箱盖提手,方便快速通过水箱盖提手将水箱盖组件取下来或者放上去。
14.作为优选,所述的水箱座组件的侧部安装有至少一个提手部,通过提手部可以方便将整个水箱从烹饪装置上取下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采用独立的水箱结构,水箱整体可以快速从烹饪装置上取下来,将发热件与水箱相结合组成了一个蒸汽发生器,通过蒸汽导流管路给烹饪腔提供高温蒸汽,而且水箱的水箱座组件和水箱盖组件之间可以快速拆卸,使发热件可以露出来,方便对发热件和盛水腔进行清洗,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蒸汽烹饪装置中蒸汽发生器都是封闭结构很难进行清洗的问题,从而可保证蒸汽的洁净和蒸汽发生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水箱拆卸状态立体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水箱盖组件与水箱座组件的拆卸状态立体结构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导流管路的剖视结构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水箱的剖视结构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水箱的爆炸状态立体结构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导流盖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导流盖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图。
24.附图标记:
25.1、水箱,11、水箱盖组件,12、水箱座组件,13、水箱盖,14、水箱盖提手,15、通汽管,16、蒸汽导流盖,17、密封件,18、水箱下壳,19、发热件,2、烹饪装置,21、发热体密封圈,22、耦合器,23、密封圈压板,24、蒸汽密封圈,25、水箱下盖,26、定位凹槽,27、提手部,28、集汽凸起部,29、定位凸筋,3、对接连通管,31、导向出口,32、转接管,33、连通管柱,34、围栏,35、凸起筋条,36、蒸汽区,37、非蒸汽区,38、盛水腔,39、缺口,41、安装口。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7.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为可以解决现有的蒸汽烹饪装置中蒸汽发生器都是封闭结构很难进行清洗的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包括烹饪装置,所述的烹饪装置的内部具有烹饪腔;水箱,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烹饪装置上,所述的水箱包括水箱座组件和可拆卸设置在水箱座组件上的水箱盖组件,所述的水箱座组件内设置有盛水腔,所述的盛水腔内设置有发热件,所述的水箱盖组件11包括水箱盖13和设置在所述水箱盖13内侧的蒸汽导流盖16,所述的蒸汽导流盖16覆盖盛水腔38的上侧,所述的蒸汽导流盖16上设置有第一蒸汽导流通道,所述的水箱座组件12上设置有第二蒸汽导流通道,所述的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和第二蒸汽导流通道相连通,所述的盛水腔38内由发热件19产生的热蒸汽通过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和第二蒸汽导流通道与烹饪装置2内的烹饪腔相连通,水箱整体可以快速从烹饪装置上取下来,而且将发热件与水箱相结合组成了一个蒸汽发生器,通过蒸汽导流管路给烹饪腔提供高温蒸汽,而且水箱的水箱座组件和水箱盖组件之间可以快速拆卸,使发热件可以露出来,方便对发热件和盛水腔进行清洗,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蒸汽烹饪装置中蒸汽发生器都是封闭结构很难进行清洗的问题。蒸汽导流盖和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可以实现对高温蒸汽的导流,可减少蒸汽在传导过程中热量散失,同时通过蒸汽导流盖对蒸汽的隔绝,实现水箱盖部分的温升不会太高避免烫伤用户。
28.具体的,烹饪装置2的顶部设置有整机上壳,整机上壳上侧设置有内凹槽,水箱1可以嵌入到内凹槽中,内凹槽的形状与水箱1的形状相匹配,防止安装方向出现偏差,也可以在水箱1和整机上壳上相对应的设置定位结构或者标记,标记可以是箭头状的,设置在水箱盖组件11上,方便水箱1的安装。
29.如图2所示,所述的水箱盖组件11与水箱座组件12中的一者上设有定位凸筋29,另一者上设置有与定位凸筋29对应的定位凹槽26,可以实现水箱盖组件11与水箱座组件12之间的快速定位组装,方便使用者操作。
30.水箱座组件12和箱盖组件11之间可以采用过盈配合结合到一起,拆卸的时候用力将两者分开即可,也可以采用卡扣连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同样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可拆卸固定。
31.所述的烹饪装置2可以是具有蒸煮功能的空气炸锅,也可以是蒸烤箱,其内部具有
与烹饪腔连通的蒸汽输送管,水箱1安装的时候只要使蒸汽导流管路与蒸汽输送管对接联通即可,蒸汽可以顺利地通入到烹饪腔中,无需在烹饪装置2内部单独设置蒸汽发生器。
32.具体的,所述的蒸汽导流盖16的周围与水箱座组件12之间设置有密封件17,密封件17可以使得蒸汽导流盖16的周围与水箱座组件12之间的缝隙的密封,防止盛水腔38中的蒸汽从缝隙中外泄,只能从导向出口31排出,水箱盖13上侧可以安装至少一个水箱盖提手14,方便将整个水箱盖组件11提起来或者放下去,而且水箱盖13与蒸汽导流盖16之间可以设置为可拆卸的固定连接,蒸汽导流盖16的边缘位置可以设置多个竖向的卡板,通过卡板与水箱盖13内侧壁上的卡块向卡接,这样可以实现水箱盖13与蒸汽导流盖16之间连成一体,方便安装。
3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包括设置在蒸汽导流盖16上的导向出口31和安装在蒸汽导流盖16边缘位置用于与第二蒸汽导流通道相连通的转接管32,所述的导向出口31与转接管32之间通过通汽管15相连通,导向出口可以对蒸汽进行收集和导向,通过通汽管通到转接管中,可以顺利地将蒸汽在一个密闭的通道中输送到第二蒸汽导流通道中,有利于减少蒸汽在传导过程中热量散失。
34.具体的,所述的蒸汽导流盖16上设置有集汽凸起部28,所述的集汽凸起部28的内部形成与盛水腔38相连通的内凹腔,所述的导向出口31设置在所述集汽凸起部28的侧壁上,集汽凸起部28具有集汽效果,可以将盛水腔38内产生的高温蒸汽汇集在集汽凸起部28内,方便集汽凸起部28内高温蒸汽源源不断地从导向出口31输出,通汽管15可以采用硅胶软管,方便调整位置,转接管32可以采用直角转接管,可拆卸安装在蒸汽导流盖16上,在水箱盖组件11拆卸的时候转接管32也会跟着与第二蒸汽导流通道脱离。
3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的蒸汽导流盖16上设置有朝水箱座组件12方向延伸且与发热件19相对应的围栏34,围栏34将盛水腔38分为蒸汽区36和非蒸汽区37,这样可以减少沸腾区域面积,同时提升加热效率。其中,围栏34可以大体呈圆形,围绕着发热件19进行设置,其下端可以延伸至靠近盛水腔38底部的位置,但是需要留出让非蒸汽区37中的水进入的间隙,发热件19加热的时候在蒸汽区36内会发生沸腾现象,沸腾后产生高温蒸汽,会沿着围栏34导向往上,从导向出口31排出,大部分的高温蒸汽不会进入到非蒸汽区37中,而可以将非蒸汽区37的盛水腔38底部设计成斜面,向发热件19方向倾斜,这样在蒸汽区36中消耗水的情况下非蒸汽区37中的水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到发热件19的位置,提高加热效率。同时,也可以在所述的围栏34的底部相间隔设置有若干缺口39,非蒸汽区37中的水同时可以从缺口39进入到蒸汽区36中,提高进水的效率。
36.另外,所述的围栏34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与围栏34的延伸方向一致的凸起筋条35,可快速刺破沸腾产生的气泡,提高蒸汽产生效率,凸起筋条35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
3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所述的水箱座组件12包括水箱下壳18和设置在水箱下壳18底部的水箱下盖25,所述的水箱下壳18的底部设置有与发热件19相匹配的安装口41,所述的发热件19密封安装在所述安装口41中,水箱下壳18和水箱下盖25有利于水箱座组件12的整体装配,安装口41形成了沸腾区域,有利于发热件19的集中加热,提高了加热的效率。
38.为了方便水箱座组件12的拆卸和安装,可以在水箱下壳18的外侧壁设置有至少两
个提手部27,使用灵活。
39.具体的,水箱下壳18和水箱下盖25之间可以采用卡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使两者成为一体,水箱下盖25的形状与整机上壳上的内凹槽的形状相配,安装口41为设置在水箱下壳18底部的一个圆形的开口,发热件19与安装口41的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使发热件19与水的接触面积更大,可以提高加热效率,作为发热件19的一种密封安装方式,所述的水箱下盖25内环绕安装口41设置有密封圈压板23,所述的密封圈压板23与发热件19之间安装有发热体密封圈21,密封圈压板23可以对发热件19进行支撑,同时在两者接触的位置安装发热体密封圈21,可以保证安装口41中是密封的,不会出现漏水。
4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二蒸汽导流通道包括设置在水箱下壳18上的连通管柱33,所述的连通管柱33的上端与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密封连通,所述的连通管柱33的下端与烹饪装置2上穿过水箱下盖25的对接连通管3密封连通,连通管柱33的两端进行密封对接实现第一蒸汽导流通道与对接连通管3的蒸汽传输,连通管柱33方便在水箱盖组件11与水箱座组件12的快速拆卸,也方便整个水箱1与烹饪装置2之间的快速拆卸,而且在水箱盖组件11与水箱座组件12组装以及水箱1与烹饪装置2组装的时候可以实现蒸汽导流管路的快速连通。具体的,对接连通管3的上端与连通管柱33之间套设有蒸汽密封圈24,可以保证密封性。
41.为了实现烹饪装置2给水箱1内部的电器件供电,如图4所示,可以在所述的水箱座组件12内安装有耦合器22,所述的耦合器22与发热件19电性连接,水箱1的底部与耦合器2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口,让耦合器22露出来,在水箱1安装的时候就可以与烹饪装置2上的供电耦合器配合连接,耦合器22与供电耦合器配合连接后实现给发热件19供电,也可对其它检测蒸汽发生工况的器件进行供电和型号传输,水箱1拔出后自动断电。
42.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3.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4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5.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烹饪装置(2),所述的烹饪装置(2)的内部具有烹饪腔;水箱(1),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烹饪装置(2)上,所述的水箱(1)包括水箱座组件(12)和可拆卸设置在水箱座组件(12)上的水箱盖组件(11),所述的水箱座组件(12)内设置有盛水腔(38),所述的盛水腔(38)内设置有发热件(19),所述的水箱盖组件(11)包括水箱盖(13)和设置在所述水箱盖(13)内侧的蒸汽导流盖(16),所述的蒸汽导流盖(16)覆盖盛水腔(38)的上侧,所述的蒸汽导流盖(16)上设置有第一蒸汽导流通道,所述的水箱座组件(12)上设置有第二蒸汽导流通道,所述的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和第二蒸汽导流通道相连通,所述的盛水腔(38)内由发热件(19)产生的热蒸汽通过第一蒸汽导流通道以及第二蒸汽导流通道与烹饪装置(2)内的烹饪腔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包括设置在蒸汽导流盖(16)上的导向出口(31)和安装在蒸汽导流盖(16)边缘位置用于与第二蒸汽导流通道相连通的转接管(32),所述的导向出口(31)与转接管(32)之间通过通汽管(15)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汽导流盖(16)上设置有集汽凸起部(28),所述的集汽凸起部(28)的内部形成与盛水腔(38)相连通的内凹腔,所述的导向出口(31)设置在所述集汽凸起部(28)的侧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汽导流盖(16)的周围套设有密封件(17),所述密封件(17)与水箱座组件(12)过盈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汽导流盖(16)上设置有朝水箱座组件(12)方向延伸且与发热件(19)相对应的围栏(3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围栏(34)延伸至与所述水箱座组件(12)相抵,所述的围栏(34)的底部相间隔设置有若干缺口(39)。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围栏(34)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与围栏(34)的延伸方向一致的凸起筋条(35)。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箱座组件(12)包括水箱下壳(18)和设置在水箱下壳(18)底部的水箱下盖(25),所述的水箱下壳(18)的底部设置有与发热件(19)相匹配的安装口(41),所述的发热件(19)密封安装在所述安装口(41)中,所述的水箱下盖(25)内环绕安装口(41)设置有密封圈压板(23),所述的密封圈压板(23)与发热件(19)之间安装有发热体密封圈(2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箱盖组件(11)与水箱座组件(12)中的一者上设有定位凸筋(29),另一者上设置有与定位凸筋(29)对应的定位凹槽(26)。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箱盖组件(11)上设置有水箱盖提手(14)。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箱座组件(12)的侧部安装有至少一个提手部(2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清洗的蒸汽烹饪装置,包括烹饪装置,烹饪装置的内部具有烹饪腔;水箱,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烹饪装置上,水箱包括水箱座组件和可拆卸设置在水箱座组件上的水箱盖组件,水箱座组件内设置有盛水腔,盛水腔内设置有发热件,水箱盖组件包括水箱盖和设置在所述水箱盖内侧的蒸汽导流盖,蒸汽导流盖覆盖盛水腔的上侧,蒸汽导流盖上设置有第一蒸汽导流通道,水箱座组件上设置有第二蒸汽导流通道,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和第二蒸汽导流通道相连通,盛水腔内由发热件产生的热蒸汽通过第一蒸汽导流通道和第二蒸汽导流通道与烹饪装置内的烹饪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现有的蒸汽烹饪装置中蒸汽发生器都是封闭结构很难进行清洗的问题。难进行清洗的问题。难进行清洗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张一驰 潘华远 霍志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嘉乐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19
技术公布日:
20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