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电池造成的环境污染

阅读: 评论:0

平板直线电机废旧电池造成环境污染
近两年,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国内媒体热议的话题之一。有报道说电池严重污染环境,一个电池可以污染几十万立方米的水。甚至有人说,废旧电池用生活垃圾处理,会造成日本水俣病等危害。这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热爱环保的人士和组织都开展或参与了废旧电池回收活动。
但国家环保总局相关人士认为,废旧电池无需集中回收,以往关于废旧电池对环境危害的报道缺乏科学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对众造成了误导。那么,如何处理废旧电池才是科学的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人们更科学地认识废旧电池的处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
cos系统下载
废旧电池中有哪些污染物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聂永峰教授带领课题组对废旧电池的危害及处理进行了研究。他说,近年来,关于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的报道很多,但遗憾的是,这些报道没有向读者或受众解释支持其结论的科研内容,没有向读者介绍其分析推理过程,也没有列举干电池污染的实际案例,只有“严重污染”的结论。
废旧电池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释放到环境中的机理是什么,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的破坏?国内外有没有废旧干电池造成严重污染的案例,发达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带着疑惑,课题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得出的结论与一些新闻报道相差甚远,确实不切实际,有些偏激。蓝刚玉
聂教授介绍,电池产品可分为三类:一次干电池(普通干电池)、
二次干电池(充电电池,主要用于手机和电脑)和铅酸电池(主要用于汽车)。普通干电池使用最多,众关注和报道最多。下面提到的电池是指普通干电池。
电池主要含有铁、锌、锰等。并且还含有微量的汞,这是有毒的。据报道,电池一般含有汞、镉、铅、砷等物质,这是不准确的。其实人们日常使用的普通干电池在生产过程中是不需要添加镉、铅、砷等物质的。
废电池中的汞不会对环境构成威胁
汞由于挥发温度低,是一种高毒性的重金属。许多地方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汞。在含汞产品的开采、提炼和加工过程中,如果密封措施不彻底,释放到空气中的汞(蒸气)会对操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虽然电池中含有汞,但它的含量很少,因为它是一种添加剂。即使是高汞电池,汞含量一般也不到电池重量的千分之一。中国电池行业每年的汞消费量,大致相当于一家汞法生产PVC,或者汞法炼金,或者高汞铅锌矿采选企业排放废水中的汞含量。由于电池消耗面积大,含汞废电池进入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后对环境的影响远小于上述某化工企业排放含汞废水造成的影响。此外,电池覆盖有不锈钢或碳
纹眉机钢,有效防止汞的泄漏。因此,废旧电池散落丢弃在生活垃圾中,其危害很小,客观上不可能造成水俣病等危害。日本水俣病是由于化工企业几十年来向河流中排放大量含汞废水,并在下游水系中逐渐积累汞而引起的。
我正在更换含汞电池
从实际进展来看,国内电池制造业正在按照《关于限制电池汞含
量的规定》的要求逐步降低电池的汞含量。根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中国电池年产量180亿,出口约100亿,国内年消费量约80亿,基本达到低汞标准(汞含量不到电池重量的0.025%)。其中约有20亿符合无汞标准(汞含量低于电池重量的0.001%)。
聂教授最后强调,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关于废旧电池造成严重污染的报道或科研数据,关于废旧电池造成环境污染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误导众。
废旧电池集中回收不当会造成污染
按照一些报道的要求,在中国建设一个可以批量处理废旧电池的专业工厂是否可行?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固体处工程师彭德福介绍,建设废旧电池回收厂,需要投资1000多万元,每年至少要回收4000吨废旧电池,工厂才能运转。事实上,回收如此大量的废电池是非常困难的。以首都北京为例,
经过大力宣传鼓励,三年时间回收200多吨。在环保模范城市杭州,废旧电池的回收率只有10%。据了解,目前在瑞士和日本已经建成了两家可以加工利用废旧电池的工厂,现在往往因为粮食不足而处于停产状态。这让我们仔细考虑投资建设回收工厂。
彭德福还表示,处理这些集中存放的废旧电池的另一种方式是按照危险废物的处理方式进行集中掩埋或存放,但这样处理一吨需要3000元或4000元,面临无成本的问题。据了解,四川省某小企业打着“环保”的旗号,利用小学生在周六、周日帮助他们用锤子将收集到的废旧电池打碎,回收有价值的电池壳当废铁卖,残渣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不会对环境构成威胁,非常
重要的一点是电池包了不锈钢或碳钢外包皮,有效地防止了汞的
外漏。把废电池外面的不锈钢或碳钢外包皮砸开了,里面所含的汞极易渗出,结果电池中的有害物质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必须严格禁止。消声室制作
我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后发优势和制约因素
玻璃毛细管在我国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当中,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环境恶化的情况在中国初露端倪,在某些地区情况已相当严重,影响了人民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也危害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家有关部门也适时提出了绿GDP的概念,要
求各地政府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摆脱目前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道路。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我国有那些可利用的优势,制约因素又有那些呢?
相比欧美这些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来讲,我国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具有后发优势。所谓的后发优势就是我们可以依靠引进和模仿先进技术来快速实现技术的升级。这种模式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已被证明行之有效,我国目前也在进行当中。后发优势不仅仅在经济领域适用,在环境保护领域也同样的有效。当然,具体的细节又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四条列举如下: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将会产生的环境问题已在西方国家和新兴工业国中反复出现,其产生的原因,导致的问题,解决的措施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已相当成熟。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已经充当了“实验厂”,我们无须再走同样的弯路。比如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1943年7月首次出现,1950年才发现污染的元凶是臭氧,到70年代初才到有力的措施使臭氧浓度开始下降①。对于先行者而言这是一
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但对于后来者却可以直接拿来应用了,甚至可以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避免类似情况的重演。
(二)发达国家控制和治理污染的技术已较为成熟,中国可以直接引进和模仿这些技术,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进行工业化,不必重复工业化国家早期那种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的景象。比如我国在冶金、化
工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时,无论是引进成套设备还是自行开发,在清洁生产方面和欧美工业化早期时的技术水准已不可同日而语。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广和应用这些技术来取代传统的生产、工作模式,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好机会。不仅可以实现快速缩小技术差距,而且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消耗较少的能源、材料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跨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欧美国家为保护环境已经制订出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环境质量标准,我国可以参照他们的经验和做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环境保护法律。需要强调的是,欧美的这些法律是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应对因为市场失灵而导致的环境问题而制订的。这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依靠法律而不是行政手段来规范经济运行,减少环境代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我国已经制订一系列的旨在保护环境的法律,比如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6年颁布《环境躁声污染防治法》,以及1984年颁布,1996年修改的《水污染保护法》,2002年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法》,还有关于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污染,放射性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各项法律及与其配套的环境标准等,应该讲已经比较全面了。但是随着经济制度的转轨,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立法工作更加科学,这些在不同时期,不同情

本文发布于:2023-06-17 09:30: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42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废旧电池   电池   环境   污染   造成   回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