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原因特点是导致的污染率高、发生早,出现污染的部位不规则——培养基上中下均可出现杂菌菌落。
这类污染常在接种培养3〜5天后发生。一般杂菌的菌丝体与抱子经过高压121〜1270C保持1. 5〜2. 5h均能杀 死。消毒不彻底引起的污染往往是由于没达到规定的温度与时间,或者是高压灭菌时冷空气没放尽所致。另外,装锅时摆放太紧密,通气性不好,灭菌锅发生漏气,温度、压力达不到所需数值也可导致杂菌产生。
2.培养料问题拌料时主料与辅料未充分拌匀;水分含量不足或培养料成团未散开,吃水不透造成灭菌死角;
或者培养
料不新鲜,本身带杂。
程控步进衰减器系统
雨水利用系统3.母种带杂
菌种本身不纯。无论是母种、原种还是栽培种,都要使用纯种接种培养。如果用于繁殖扩大的菌种本身不纯,那么制备的新菌种也必然受到污染。污染常常表现在接种菌块之中或周围,呈小批量的规模,如果此时不能及时发现,危害将进一步加大。有时生产的一批菌种中。集中在一起的菌种都出现污染,且都发生在接种块周围则说明菌种带杂。因此,在生产母种时,要经常检查,对污染物及时清理,防止扩大时进一步污染。
4.接种污染
这类污染的特点是杂菌菌落先从菌种块上长出.杂茵的种类一致,通常成批量发生,且出现早,接种3-5 天内
就可肉眼鉴别。接种室或操作台消毒不彻底.接种时操作不严格,将杂菌抱子带入瓶中,这种污染常分散出现于菌种表面。如一支被污染的母种会造成扩接后的4—6瓶原种全部污染:一瓶被污染的原种(有时肉眼难以发现)造成扩大后的30〜50瓶栽培种的污染。这类污染要靠严格检查菌种质量来克服,不但使用前要认真检查.而且在培养全过程中要连续检查和观察.确保菌种纯度。
5.接种操作污染
这类污染一般发生在接种口处.较接种物带菌和火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发生晚. 一般接种后7d左右出现。其污染源主要是:接种室(箱)空气消毒不彻底;菌种瓶(袋)冷却时附在表面的杂菌;接种人员自身洁净度
不良:违反接种操作规程等。操作不规范造成的菌种污染,杂菌不仅在接种块周围,还常出现在其他料面的表面,呈花花点点状,不一定集中一处,且无规律。这些操作技术包括火菌操作、火菌后无菌处理、接种过程无菌操作、接种后的培养条件控制等。需注意以下技术环节:
5. 1不使棉塞打湿火菌码放时.棉塞切勿贴触锅壁;火菌结束后要自然冷却,不可强制冷却;当冷却至一定程度后微开锅门.让锅内的余热把棉塞上的水气蒸发;火菌时,可同时火菌一些棉塞,留接种时换下打湿的棉塞。
5.2洁净冷却灭菌后的菌种瓶(袋)不能直接放在有尘土的地面上冷却:冷却窒使用前可用紫外线灯和喷雾相结合进行空气消毒。
5.3严格消毒接种室(箱)使用前须严格消毒;接种操作人员须在缓冲间穿戴专用衣帽(定期洗涤);接种前要消毒双手。
5.4科学操作接种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一次接种不间断。一气呵成:接种过程要少搬动、少说话、
氢氧化钙生产
小动作,以减少空气震动和流动;接菌室(箱)内绝对无菌的只有酒精灯火焰周围很小的范围.接种操作应尽量在这个
小区内完成;拔棉塞时,不可用力直线上拔.而应旋转式缓劲拔出,避免外界空气突然进入而带入杂菌;接种室(箱)每次的接种量不宜过大;接种时.接种工具一旦触碰了非无菌物品,如种瓶外壁、操作台面等.不要再用来取种.须重新火焰灼烧灭菌。
6.设备设施简陋引起灭茵后无菌状态的改变
本来灭菌后的菌种瓶(袋)已达无菌状态.但灭菌后的冷却和接种环境达不到洁净无菌.生产设备和生产环节分散.又往往忽略场地的大环境卫生,导致了污染。冷却过程中.随着料温的降低,瓶(袋)内气压降
摩托车消音器低.杂
菌孢子随其内外气压的动态平衡向瓶(袋)内移动、定植。瓶袋外附有较多的灰尘(附着杂菌孢子)。成为接
一次性封条种操作污染的污染源。这种类型接种后污染率较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污染率逐渐增高。通常大量发生在接种10d以后•甚至培养基表面已长满菌丝后,才陆续出现污染。
7.培养室及周围环境差强力胶配方
培养室温度太高,培养室相对湿度太大,超过70%以上利于杂菌滋生;培养室通气不良,有利于某些厌氧菌
发生;培养室本身不干净,消毒不严,空气中本身带杂。接种后污染率低,随着时间推移污染率逐渐增高,这就是由培养环境造成的污染。如培养环境过于潮湿、污染源严重污染培养室、菌瓶棉塞潮湿、苗袋破裂、虫鼠危害等。
综合控制措施
1.灭菌要彻底
高压灭菌上压前放尽冷空气,上压后保持规定的压力与时间,高压灭菌应在锅内温度上升到121C后再保持1. 5〜2. 5h。高压灭菌,锅内瓶放置时应留一定的空隙,利于空气流动。灭菌彻底高压灭菌以147. 1千帕, 保持2小时,常压灭菌要求4小时内温度达到100C后,持续不低于16〜18小时的灭菌时间,中间不降温。
2.灭菌容量和堆放方式
用蒸汽锅炉送入蒸汽的高压灭菌锅.要做到锅炉汽化量与锅体容积相匹配,自带蒸汽发生器的燃煤、燃
油或电热的高压灭菌锅.以每次容量200〜500瓶(750IIIL)为宜.常压灭菌灶以每次容量不超过1000瓶(750mL)
为宜。容量增大。灭菌时间要适当延长。锅内被灭菌物品的堆放形式对灭菌效果影响显著.特别是以塑料袋
为容器时.这种影响更大。因为塑料袋受热后变软.如果装料不紧,叠压堆放,极易把升温前留有的间隙充满.不利于蒸汽的流通和升温,影响灭菌效果。塑料袋摆放时.应以叠放3〜4层为度.不可过量叠压。锅大
时要使用搁板。有条件的最好使用铁筐.装筐灭菌。
3.精制培养料用于制作原种的培养料原料要新鲜,成团、结块的料要打碎,难吸水的培养料应先用足够的水拌
湿,然
后充分拌匀。培养料配制后要尽快装袋,间隔时间越长,越引起易引起杂菌污染。培养料中拌入0. 1%-0. 2%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可抑制木霉和青霉的生长。用高压灭菌,拌料后要及时装瓶(袋),上锅灭菌,搁置时间不宜超过10h。
4.培养基的保管接完种的培养基要及时放入清洁的、温度合理的培养室中。培养室最好紧靠接种室。这样能尽
量减少再
污染的机会,使菌丝能迅速恢复生长。培养室的温度要因食用菌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茶树菇和鸡腿菇的最适宜培养温度均为20 C -28 C、滑菇为18-2()C、黑木耳为25-28r。培养5-7天后,要及时检查,挑出已经感染的菌种,轻拿轻放到远离菌种厂的指定位置,以防止杂菌弹射孢子,污染培养室环境。
5.选择优良母种严格挑选用于扩大生产的菌种,原料要求不霉烂变质。任何疑点都不可姑息.确保接种物的纯
度。母种
应尽量采用生活力强、菌龄适宜、抗逆性强的优良菌株。绝对不能用病虫害侵入的菌种。菌种纯化菌种从母种到原种,再到栽培种的繁殖过程,都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检查质量,菌种纯度要求100%,方可使用。
6.接种时严格操作规程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规范操作:生产场地要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大环境的
整洁状
态。接种操作前,
用75%的酒精棉球擦手.接种工具也要严格消毒,在火焰上操作要熟练、敏捷。
7.无菌操作严格操作接种室、接种帐、接种工具、接种人员的手臂等都要严格消毒。接种动作要快,达到快
解袋、快接种、快扎口。一批菌袋未接完,人员不要进出接种室。每个操作环节都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
进行,进入接种室后要少走动、少说话。接种环境清洁,接种室(箱)要密封和严格消毒。接种用具保持清洁,
用前消毒处理。接种室消毒应严格,并加装紫外线杀菌灯。科学管理发菌室干净清洁,做好消毒杀虫。
8.降低培养室的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和杂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空气湿度大,杂菌感染率高;湿度低,感染率也低。当其他条
件相同时,培养室
空气湿度80%左右时,杂菌感染率为5%,当空气湿度增加到90% H~,感染率就上升到15%。它们之间有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一,空气湿度高,空气中的各种杂菌孢子就容易萌发生长,不断繁殖,传播。而菌种生产上用的无棉盖,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可以迅速通过无棉盖向瓶内伸展造成感染。第二,环境中杂菌孢子增加后,接种时杂菌感染的机会也
天气多雨潮湿,更要加大通风,一定做到温度、湿度、空气三者的相互关系。2.4.2 注意环境卫生降低杂菌孢子密度,培
养室及工作场所周围必须保持清洁,保持地面平整,干燥。室内一旦发现感染杂菌的瓶子应及时清除,定期进行喷药灭菌,以降低杂菌密度。尤其是高温多雨的季节更需注意。喷药次数一般是一周喷1-2次,可以喷来苏尔,或甲醛,或石炭酸。最好
是交替使用。
9.环境清洁干燥
净化环境严格按照无公害环境条件卫生消毒处理;培养室、冷却室,应与原料仓库、菇房、配料场保持一定距离;周围环境应尽量清除污染源。如畜舍禽棚、化粪池、污水坑、垃圾场、废料堆等;并做
好日常的卫生清洁和定期消毒。
工作结束后,立即将台面收拾干净,不留残物。培养室要通风干燥,启用前清扫、消毒。培养菌种期间,
每天要适当通风。当空气湿度大于70% H寸,要用吸湿机、空调机或用生130石灰、木炭等降低室内湿度。定期用杀虫或杀菌药剂消毒,同时也应注意防鼠。
10.药剂防治
菌床培养料上或菌袋两端发生少量绿霉时,用0.1%甲基托布津、0.1%~0.2%代森锌、0.1%~0.2%多菌灵或浓石灰水上清液涂抹或喷洒被害部位,可防止分生孢子扩散蔓延。若菌床或菌袋出现绿霉已深入到料内,应及时用
0.2%多菌灵液浸纱布盖住,然后轻轻挖掉已污染的料块,在挖除后的料面喷0.2%多菌灵或其他杀菌剂,也可涂抹浓石灰乳,再用新鲜料或菌种填平,可控制其发展。对于污染严重的菌袋可深埋处理。
11.定期检查
严格按照菌种生产的工艺技术流程进行选料、配料、分装、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和质量检测。接
种后5-7d 检查 1 次。污染杂菌的,要及时拣出处理,应ib,L, 放在盘内,盖严拿出室外深埋或烧掉,并且分析原因,加以控制;搬动培养瓶(袋)
要
小心轻放;预防老鼠、蟑螂等为害带入杂菌。及时处理一旦发现杂菌污染,及时搬离培养室,受污染的菌种,无论污染面大小,一律淘汰,不得保留。总之,食用菌原种污染是食用菌生产中的一项严重灾害,它将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原种生产过程中首先选好母种,其次保证原料无霉变,再次是严把操作关保证严格灭菌,最后环境要清洁无污染源。只有如此。才能生产出优良的食用菌原种。
食用菌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一、菌种制作
食用菌的菌种一般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级。在各级菌种的制作中,防止杂菌污染都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因为如果杂菌污染了菌种,就一定会带来生产栽培中的大面积污染。因此在制作菌种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基本步骤是:( 1 )先将接种室清理干净,再将接种中要用到的所有物品放
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