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禽流感即禽流行性感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所致禽类传染性疾病,可在鸡、鸟类中大范围传播。禽流感包括非致病性、低致病性及高致病性等类型,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具有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及危害性大等特点,并可感染人类,因此国家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为有效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需采取有效实验室检测方案。本文分析研究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及检查过程中的风险防控措施,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检测方法
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禽类急性传染性疾病,致病菌为甲型流感病毒,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病死率较高,可对禽养殖行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展家禽检疫过程中多次检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为此需不断加强实验室检测分析工作,并在检测中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以实现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有效防控。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概述
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世界范围多发常见禽类疫病,可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高致病
性禽流感病毒致病性较强,可寄生于多种宿主体内,人类及哺乳动物均可感染,不同禽流感感染病原亚型临床表现存在差异,H7N9亚型感染症状较为严重,可导致呼吸系统病变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率较高,H7亚型感染可导致呼吸道相关症状,H9N2亚型感染症状与普通流感近似[1]。高致病性禽流感危害性较强,为此需及早确诊,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避免其持续蔓延。
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一)病毒培养分离
病毒培养分离是诊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常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实验室检测人员利用临床标本获取毒株,通过培养分离操作技术可确定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与抗原基因,进而为疫苗的选用提供参考。同时,病毒培养分离操作相对复杂,样品运输条件、采用时间及采样方式等均可影响检测结果,不适合应用于普查中。另外,开展病毒培养分离过程中,高致病性H5N1毒株需在生物安全级别达到BSL-3的实验室中完成[2]。
(二)抗原检测
实验室抗原检测的常规方法主要包括免疫荧光技术、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免疫荧光技术主要应用于细胞培养物、临床标本中病毒的检测,血凝试验可测定分离病毒血凝单位,血凝抑制试验可确定亚型,也可用于检测同型病毒是否存在抗原变异。免疫荧光技术、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均具有较高的诊断速率,检测费用较低,但免疫荧光技术操作相对复杂,对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3]。
(三)抗体检测
部分疑似标本抗原检测与病毒培养分离检测结果不确定或为阴性,需采用血清学技术进行检测,重点检测恢复期与急性期两份血清样本中和抗体滴度水平,如恢复期水平为急性期4倍则可确诊。现阶段,实验室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抗体的最新方法包括单放射免疫扩散溶血技术、微量中和试验等。单放射免疫扩散溶血技术即单扩溶血,该技术无需提纯及浓缩病毒,可完成大量血清样本的测定,检测中采用灭活病毒为抗原,大部分实验室均可完成该项检测。微量中和试验主要利用活病毒与中和抗体间反应阻断细胞感染病毒,进而展示出抗体、细胞、病毒间的相互作用。微量中和试验需采用活病毒,操作相对复杂,无法完成大样本检测,H1N1、H5N1亚型抗体可产生交叉反应,导致其应用受限。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
玻璃微电极分子生物学检测的主要方法包括RT-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NASBA技术等。RT-PCR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检测时间较短,可早期快速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其主要缺陷为非特异性产物增加可影响诊断准确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极易产生变异,采用基因芯片可确定病毒亚型,进而为确定防控方案提供参考。NASBA技术属于等温核酸扩增技术,适用于RNA模板扩增,无需反转录,操作简便,特异度及灵敏度较高,但检测成本较高,尚未实现广泛应用[5]。
三、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验室检测中的风险防控措施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为此需在实验室检测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以避免交叉感染。
(一)规范完成样本转运与接收,避免液体泄露
实验室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过程中需采集转运样本,并安排专人接收样本,如样本包装及密封不规范,可导致液体泄露,使相关人员感染风险显著增加。为此,需规范完成样
本的转运与接收,设置样本传递专用窗口,定期对窗口进行紫外线消毒,并规范完成样本的转运,以预防液体泄露等不良事件。同时,操作人员需在生物安全柜中制作样本,完成制作后需在冰箱(4℃)中妥善保存,并详细记录。如需留样保存,需在-20℃冰箱中存放,并拧紧容器,以避免病毒扩散[6]。
(二)规范完成实验室检测操作,预防交叉感染蒸汽喷射真空泵
实验室检测人员进行血凝抑制试验、血凝试验过程中如操作不当,可导致血清污染,并可引发交叉感染。为此,检测人员进行样本稀释过程中需控制速度及力度,避免产生气溶胶。同时,部分实验室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检测人员需在不同试验区穿着特定服装,规范科学完成分子生物学检测操作,以预防交叉感染。另外,实验室检测人员提取核酸操作中,需在生物安全柜内部研磨样本。配置PCR体系过程中,需选择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PCR管,上机前需保证管道处于密封状态。通过对上述各项操作细节的把控避免样本污染,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妥善处理各类废弃物,加强实验室消毒管理
自锁角度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过程中可产生多种废弃物,为避免交叉感染,实验室检测人员需集中妥善处理各类废弃物。同时,需加强实验室消毒管理,定期对实验室内仪器实施喷雾消毒,实验室地面需由外至内反复消毒,并对空气及物品表面实施消毒,以确保实验室环境卫生。伯胺
(四)加强个人防护长途运输鱼苗时
为避免交叉感染,实验室检测人员需切实加强个人防护,检测操作中需佩戴护目镜、手套及口罩、面罩等,检测结束后需将个人防护用品放置于垃圾袋内,集中灭菌消毒处理,工作服需在紫外灯下消毒,以避免细菌病毒残留。
结语: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此需采取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目前,实验室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检测、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及病毒培养分离等,不同方法的操作流程及适用范围存在显著差异,为此需依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且在检测过程中需加强个人防护,以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交叉感染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金燕. 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验室检测的风险分析及预防[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6):58.
水垢过滤器
[2] 黄一伟,李梓,张红,等. 2005~2006年湖南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实验室诊断及病毒基因特性研究[J]. 病毒学报,2007,23(6):434-439.
[3] 赵凯,孔军,侯丽芳,等. 山西省平陆县野生大天鹅H5N8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动物检疫,2022,39(4):26-29.
[4] 兰德松,顾贵波,赵培,等. 辽宁省一起野禽H5N6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动物检疫,2022,39(2):5-11.
[5] 张智瑜,袁凯,徐秀荣,等. 新旧版国家标准《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内容比较[J]. 中国动物检疫,2021,38(8):34-37.
[6] 刘砚涵,吕桂霞,蒋康富,等. 山东省首起野生天鹅H5N8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紧急调查及处置[J]. 中国动物检疫,2021,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