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营养
价值高,其嫩果中含有由果胶及多糖组成的粘 性物质,使黄秋葵有一种特殊风味,口感爽滑;一般可炒食,做汤 或腌渍、罐藏等。黄秋葵花
果期长,花大而艳丽,花有黄、白、紫,因此台湾等地也作观赏植物栽培。老熟种子晒干后磨成粉,煮成饮料,风味与咖啡相似,可作咖啡代用品;花、种子、根 均可入药,对恶疮、痈疗有疗效。 黄秋葵是喜温性植物,耐热,不耐霜冻。种子发芽温度10~35℃,以25~30℃最适;生长发育适温25~28℃;只要水分充足,在炎热的夏季也能旺盛生长,开花结果。黄秋葵喜光,不耐荫。对水的需求量较大,但因其根系发达,因此不必经常灌溉。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不论粘土或砂壤土均能生长。
黄秋葵在 长江流域,从4月上旬至8月下旬,均可以露地排开播种,当年都可以采收嫩果;采用大、小棚覆盖育苗,可以提早到3月上旬播种,提前采收嫩果。黄秋葵对土壤适应性强,但为获得高产,须选择土壤肥沃、 疏松、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田块种植,切忌与棉花等锦葵科作 物连茬。引向器
从播种到子叶展开,为发芽期,约需10~15天;从2片子叶展平到始花开放为幼苗期,约需40~45天;从第l朵花开放到采收结束并拉茬为开花结果期,约需90 ~100天。黄秋葵播种后卵黄磷蛋白50~印天,在主茎第3。9节处开放第1朵花;开花后4~7天采收嫩果;果实老熟约需30~40天。长江中下游初收期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盛收期为6月下旬至自锁器9月上旬,10月中下旬以后开始拉茬。
杂一代品种五福。生长势强,株高约1.2~1.5m,嫩果翠绿,光滑,果长8~10cm。早熟,定植后40天左右开始采收。植株开花后4~7天,嫩果长7~10cm,即可采收,此时果 实尚未纤维化,品质好,采收时宜用剪刀剪断果柄。采收期可从 5月一直延至10月中下旬,肥水充足,667平方米产量可达扣00 kg左右。嫩果采收后,如要贮藏,应在0~5℃的条件下,时间不超过5天。
黄秋葵抗病力很强,一般病害很少,偶尔有蚜虫、斜纹夜蛾等危害。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水力分级机~3000倍液来防治。斜纹夜蛾可用20%广克乳油2000uwb人员定位倍液或奥绿一号sc800-1200倍液来防治。连阴雨季节,枝叶出现较多病斑,为褐斑病(受害叶片有黄褐圆形病斑,边缘带紫红,中央散生小黑点)或叶斑病(叶片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红病斑,中央呈黄褐),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500~600倍液喷雾2~3次。2种病害易引起叶片早枯,可在天转晴后
及时在植株基部附近撒施石灰,防止病害蔓延,另外要防止偏施氮肥,注意田间排水。保护地栽培时可能出现黑斑病,由高温、多湿引起,用百菌清或代森锌600倍稀释液防治,或立枯病用敌克松2000倍液防治。
秋葵以嫩荚为食,肉质鲜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补肾蔬菜经常食用能帮助消化,保护肠胃、肝脏和皮肤,并能增强肾功能。黄秋葵属于低脂肪、低热量、无胆固醇的保健蔬菜。性温、甘、爽,具有壮阳、补肾、通气、帮助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增强人体耐力等多种作用。它富含有糖蛋白、果胶、牛乳聚糖、阿拉伯树胶等多种营养成分的黏液,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并具一定的护肤功效。 黄秋葵中所含的黏液及钠离子,对关节僵硬者有益,其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都高于一般蔬菜。另外,黏液里的果胶可以降低人体对其他食物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并帮助机体排除毒素。这种混合物的黏滑汁液能帮助消化、胃炎、胃溃疡,有保护肝脏的功能及增强人体耐力的功效,被许多国家定为运动员的首选蔬菜,也是老年人的保健食品。 粉煤灰水泥黄秋葵果实 黄秋葵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