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阅读: 评论:0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篇一: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附word下载)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了解细胞的结构;
隧道防水涂料  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
  三、实验用具: 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
  四、方法步骤:
  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
  (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2)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0.5X0.5cm)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
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切片数次。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
  (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 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
  4、 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五、考点提示:
  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
  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
  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衣架制作
  4、如何调节焦距?
  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反应,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反应。
  1、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分子内没有,为非还原糖。实验中所用的斐林试剂,只能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而不能鉴定可溶性非还原糖。
  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的Cu 2O沉淀。如:
  葡萄糖 + 2Cu2+ + 4OH— 加热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 H 2O
  即Cu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变化过程为:浅蓝→棕→砖红沉淀
  淀粉遇碘变蓝(直链)或紫(红)(支链)。
  2、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统称为脂类。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正常成分,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中。在化学组成上,脂类属于脂肪酸的酯或与这些酯有关的物质。脂类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
  脂肪主要存积于脂肪组织中,并以油滴状的微粒存在脂肪细胞浆内。
  在病理检验中,脂类染法最常用以证明脂肪变性,脂肪栓子以及肿瘤的鉴别。脂类染使用最广泛的染料是苏丹染料,最常用的有苏丹Ⅲ,苏丹Ⅳ,苏丹黑及油红O等。脂肪被染,实际上是苏丹染料被脂肪溶解吸附而呈现染料的颜。经研究认为组织中脂质在液态或半液态时,对苏丹染料着效果最好。根据这一原理,适当提高温度(37℃-60℃)对组织切片染效果是有好处的。
  脂类染,用冰冻或石蜡切片,以水溶性封固剂封固,如甘油、明胶和阿拉伯糖胶等。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或橙红(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胆脂素呈淡红,脂肪酸不着,细胞核呈蓝。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较浅,易于观察。)经试验比较,颜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甘蓝叶、白萝卜。
  2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4、淀粉的鉴定:马铃薯匀浆。
  四、实验用具: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夹、试管架、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五、实验试剂:
  1.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
  2.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3.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
  4.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5.碘液
碳油  6.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解 释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1. 制备组织样液。 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将产(去皮、切块、研磨、过滤) 制备。 生的颜掩盖。
  2. 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
  组织样液。摄像考勤机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02在70~ 90C下分解成黑3. 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CuO和水; 试剂,振荡。 斐林试剂;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OH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生成。
  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
  4. 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造成烫伤; 液颜:浅蓝 → 棕 → 砖红者。 缩短实验时间。 (沉淀)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
  二、脂肪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解 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干种子要浸泡3~4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小时,新花生的浸长,组织较软,切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泡时间可缩短。 可能薄些,便于观察。 水。
  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时间不宜过
  或苏丹Ⅳ染液,染1分钟。 长。
  酒精用于洗去浮,不洗去浮,会影响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对橘黄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
  50%酒精洗去浮,吸去酒精。 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
  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低倍镜下到花生子叶薄片的
  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装片不宜久放。 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黄或红圆形小颗粒。
  三、蛋白质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解 释
  黄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成浆,
  也可购新鲜豆浆以节约实验时间。 注 意 问 题 制备组织样液。 (浸泡、去皮研磨、过滤。)
  鉴定。加样液约2ml于试管中,A液和B液也要分开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
  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加配制,储存。鉴定时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入双缩脲试剂B液3~4滴,摇匀,先加A液后加B液。 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溶液变紫。 CuSO4溶液不能多( OH ) 2沉淀,而失效。
  加。 否则CuSO4的蓝会遮盖反应的真实
  颜。
  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
  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
  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
  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可用蛋清代替豆浆。 蛋清要先稀释。
  附: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用试管取2ml待测组织样液,向碘液不要滴太多 以免影响颜观察 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变化。
  七、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答: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答:含糖量较高、颜为白或近于白,如:苹果、梨、白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答: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变化的顺序为? 答:浅蓝棕 砖红。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答: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答: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答:洗去浮。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变化? 答: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一、实验原理:
  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剂将细胞染,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
  ①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剂的跨膜运输;
  ② 盐酸使染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剂的结合
  二、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三、实验用具:大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 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四、方法步骤:
  1、取材
  ① 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 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③ 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④ 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
  ① 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② 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
  ① 冲: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② 吸: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
  ① 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剂滴在载玻片上,染5分钟;
  ② 吸:吸去多余染剂;
  ③ 盖: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 低:在低倍物镜下,寻染均匀,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 高: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情况。
  五、考点提示:
  1、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2、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4、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
  5、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实验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一、实验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半透性
  二、实验材料:猪(或牛、羊、人)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的生理盐水)
  三、实验用具:蒸馏水、试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四、方法步骤:
  1、用试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在高倍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上述操作均在载物台上进行,并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可以看到近水的部分红细胞发生变化;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增大,很快细胞破裂,内
容物流出。
  五、考点提示:
  1、选择动物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2、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膜),可以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
  3、细胞破裂后,用什么方法获得较纯的细胞膜:将涨破的细胞溶液,经过离心分离得到细胞膜。
  4、如何获得植物细胞膜: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植物细胞壁水解得到原生质体;再将原生质体放入清水中,水自由扩散进入,原生质体涨破;最后经过离心分离得到植物细胞膜。
  5、稀释及稀释的时候用生理盐水的原因:稀释后,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等杂物。用生理盐水是为了保持渗透压,防止在稀释的时候就发生细胞破裂。
  篇二: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实验专题总结
  考纲要求: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补初中实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
  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 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 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 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 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 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D、未换目镜 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 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
  实验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必修一P60“问题探讨”) 实验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必修一P61“探究”) 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必修一P78、P83) 实验八:叶绿体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一P91) 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
  实验十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必修一P110) 实验十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必修二P21) 实验十三:低温诱导染体加倍(必修二P88) 实验十四: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必修二P91)
  实验十五: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必修三P51) 实验十六:模拟尿糖的检测(必修三P26相关知识)
  实验十七: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三P68) 实验十八:土壤中动物类丰富度的研究(必修三P75) 实验十九: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落的演替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吡罗红使RNA呈现红。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剂将细胞染,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的Cu 2O沉淀。如:
  加热葡萄糖+ Cu ( OH ) 2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
  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淀粉遇碘变蓝。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
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为白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三、蛋白质的鉴定
  实验三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
  一.实验目的: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三.方法步骤:
  第一步: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第二步: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第三步: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
  问(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篇三:高中生物实验常用的试剂(归纳总结)
  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被苏丹Ⅳ染成红)。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
  吡罗红:检测RNA,呈红
  7、50%的酒精溶液:用于洗去苏丹Ⅲ在脂肪上的浮。
  8、70%的酒精溶液:用于医学临床上的消毒灭菌。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体染时,前者呈深蓝,后者呈红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检测染体,红
  健那绿:检测线粒体,专一性让线粒体染呈蓝绿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遇糖原变红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素的层析,即将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溶解DNA。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 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 mol/L时,DNA溶解度最低。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
散于。
  23、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缍体的形成。
  24、氯化钙:增强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可用于基因工程。
  25.石磊试剂:检验溶液酸碱性→判断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快慢的关系;
  26、NaHCO3/ Na2CO3Na2HPO4/ NaH2PO4:酸碱缓冲对→调节PH
  27.NaCl:配制生理盐水(0.9%)或用于提取DNA(0.14M或2M)
  28.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由蓝变绿再变黄 常用的实验方法
  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1、淀粉————碘液
  2、麦芽糖———斐林试剂
  3、CO2————Ca(OH)2
  4、乳酸————石蕊试剂
  5、O2 ————熄灭、复燃
  6、蛋白质——双缩脲反应
  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
封包过滤器  1.光合速度——CO2吸收量
  2.呼吸速度——O2消耗量
  3.原子途径——同位素示踪法
  4.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和复原
  5.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的复原
  6.甲状腺激素作用——饲喂法
  7.生长素作用——向光性
  8、胰岛素作用—切除、移植胰腺
  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1、增加水中氧气——增加水生植物、通O2
  2、减少水中氧气——减少水生植物、通N2
  3、除去容器中的CO2——NaOH
  4、除去叶中原有的淀粉_______暗处理
  5、除去叶中叶绿素——脱处理
  6、除去光合对呼吸的干扰——遮光处理
  7、如何得到单光——棱镜折射
  8、血液抗凝——加柠檬酸钠
  试剂 检验物质反应颜 斐林(要加热)还原糖  砖红沉淀 双缩尿  蛋白质  紫
  苏丹三/四  脂肪 橘黄/红 碘淀粉 蓝
  DNA  二苯胺(加热)蓝 DNA  甲基绿  绿 RNA  吡啰红  红
  线粒体  健那绿(唯一的活体染剂)蓝绿 染体  龙胆紫  紫
  染体  醋酸洋红红/紫红 乙醇 重铬酸钾灰绿
礼品袋制作  二氧化碳溴麝香草酚蓝  由蓝变绿再变黄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20:49: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51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实验   细胞   试剂   观察   溶液   载玻片   组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