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丸制备方法及装置的改进

阅读: 评论:0

滴丸制备方法及装置的改进
1. 滴头与冷凝液面间的距离的改进滴头与冷凝面之间的距离对丸形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距离较大,液滴容易被跌散而产生细粒,或者液滴被撞击扁平状;如果它们之间的距离太小,液滴来不及收缩进入冷凝液,滴丸不能很好地成型。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选用地板线槽6 cm的滴距效果最佳。
2. 冷凝液上部的温度的改进冷凝面上部的温度对滴丸形状也有一定的影响。刚滴出的滴丸到达冷凝面时常常被砸成扁圆状,并带有空气进入冷凝液,在冷凝液中下降的同时逐渐收缩成圆球形并逸出所带入的气泡。如果冷凝液上部的温度过低,液滴冷凝过快,滴丸未完全收缩之前就凝固了,导致滴丸不圆整,且气泡尚未逸出,在滴丸表面形成空洞,或者逸出的气泡带出少量药液冷凝后形成拖尾,或者又收缩成一个微小的颗粒,形成子母丸。所以冷凝液上部的温度我们控制在35蜗轮副~电热器是利用40之间,使滴丸有充分的收缩和释放空气的机会,这样制备出的滴丸圆整度好。但冷凝液的温度也不能太高,否则会增加冷凝液对液滴的溶解分散并使其成型不好,影响圆整度。
dc-ac3. 车载影院药液配方的改进在滴丸的制备工艺中,滴丸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滴丸液滴的内聚力(WC)是否
大于药液与冷凝液的黏附力(Wa),即形成力=WC―Wa,当形成力为正值时,液滴才能成丸。因此我们在配制药液时,加入适量吐温80,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内聚力(Wc)伺服缸,使形成力为正值,促进滴丸的形成[9]。
讨论
我们在多年的滴丸制备工作实践中,通过对滴丸制备装置及方法的改进,成功地研制出了氯霉素耳用滴丸、联苯双脂滴丸、山腊梅滴丸、氧氟沙星滴丸、苏冰滴丸、滴丸等制剂。此装置弥补了传统装置的繁琐、不易控制丸重、圆整度差等不足。此装置及方法适用于多种滴丸剂型的制备,且操作简便,可以根据生产量的多少,更换球形冷凝管和平底烧瓶的大小,对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均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随着滴丸制备技术和设备的逐渐成熟,滴丸剂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我们在对滴丸制备装置及方法的改进的同时还将对基质的选择、冷凝液的选择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10:09: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46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滴丸   液滴   制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