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绍——宋代蹴鞠纹铜镜

阅读: 评论:0

⽂物介绍——宋代蹴鞠铜镜
蹴鞠,⼜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内实⽶糠的球。因⽽“蹴鞠”就是指古⼈以脚蹴、蹋、踢⽪球的活动,类似今⽇的⾜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娱乐性的蹴鞠游戏,⽽从汉代开始⼜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清代开始流⾏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的⼀朵体育奇葩。电子感应垃圾桶
蹴鞠所⽤之“鞠”,可上溯到⽯球。⽯球约⼗万年前的丁村⽂化遗址⾸先出⼟,四万年前的许家窑⽂化遗址⼤量出现。⽯球最早是狩猎⼯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脚踢的⽯球及镂空的陶球。黄帝之时的蹴鞠,开始⽤于军事训练。鞠是⽤⽪⼦做成圆形,⾥⾯装满⽑发。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2006年5⽉20⽇,蹴鞠已作为⾮物质⽂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球的原型就是“蹴鞠”。汉代,蹴鞠还⽤于练武,刘向《别录》中记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讲练之。”唐代,⼜称为“蹴球”。《⽂献通考》记载,唐代的“蹴球”运动已有了很⼤的发展,不仅设⽴了球门,⽽且还分队⽐赛。
青铜镜,古⼈⼜称之为“鉴”,《⼴雅》所谓“鉴谓之镜”。迄今为⽌,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铜镜,是1976年青海贵南尕
(gǎ)马台齐家⽂化第25号墓出⼟的⼀⾯七⾓星纹镜,直径9厘⽶,厚0.4厘⽶,属于新⽯器时代古镜之⼀,距今约四千年。
车载散热器中国第⼀镜——七⾓星纹镜
中国古代铜镜⾄春秋战国时期趋于成熟,汉、唐时期则达到了全盛。宋代,蹴鞠更加盛⾏,以素镜为主,且少铭⽂纹饰。镜中⼈物纹饰是重要题材,多采⽤浮雕的技法表现。上⾃帝王,下到普通百姓,皆以蹴鞠为乐为趣。
饰。镜中⼈物纹饰是重要题材,多采⽤浮雕的技法表现。上⾃帝王,下到普通百姓,皆以蹴鞠为乐为趣。
云南省博物馆现珍藏着⼀件宋代蹴鞠纹铜镜,反映了当时⼈们蹴鞠的情况。蹴鞠纹铜镜材质为青铜,直径11.3厘⽶,厚0.4厘⽶,圆形。镜⾯光洁,背⾯是横铸浮雕状装饰画,充满浓浓⽓息的蹴鞠游戏图。
前⾯左侧⼀名⾼髻鬓发、⾝态轻盈的⼥⼦⼀脚直⽴,⼀脚抬起作踢球状,⼀个球刚刚踢起;她的右侧⼀名戴着幞头,⾝着古代长服的男⼦⾝体略向前微倾,作蹲步状,全神贯注地⽬视着⼥⼦蹴鞠动作,作出防御的姿势。
pwm转模拟电压⼥⼦⾝后有⼀腰束百褶裙的⼥侍,肩搭⼀长⼱,趣味盎然地观赏着⽐赛场上的情况;男⼦⾝后有⼀男侍,⼿中持⼀铃状物,凝视着⽐赛场上的变化,像是⼀名裁判。背景则衬以假⼭、流云、草坪等,⼀看便知此地是某位⼤户⼈家的后花园。整个画⾯精彩,极具动感。从图中4个⼈物的服饰和形态可看出为南宋朝代的蹴鞠娱乐。
宋代铜镜注重实⽤,不崇华侈,器体轻薄,装饰简洁,形状仍以圆形为主,亦有⽅形、弧形、菱形以及带柄等多种形式。背⾯多铸有花鸟鱼⾍、⼈物故事、⼭⽔楼阁等图案纹饰,亦有光素⽆纹者。图案处理常采取隐起、阳线并⽤,以线的韵律、节奏来增强纹饰的起伏与重量,克服了因体薄⽽造成的轻
浮单调的感觉。其中的动植物图案,形象准确,姿态⽣动,构图丰富多变。
跨越障碍物
⼭⽔⼈物图案的构图处理富有绘画效果。宋代铜镜多产于湖州、抚州、成都等地。在冶铸⽅⾯。宋代铜镜的合⾦成分发⽣了变化,这带来了铜镜质地、⾊泽的变化。宋代铜镜⼤部分为黄铜质,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铅量⼤增,这样的合⾦成分⼀直影响着后世的铜镜,这也成为鉴别宋代乃⾄以后各朝代铜镜的重要依据。
精准灌溉系统海棠
>箔绕机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21:42: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39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蹴鞠   铜镜   图案   纹饰   记载   处理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