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机蒸发器换热管破裂原因及技术分析

阅读: 评论:0

冷冻机蒸发器热管破裂原因及技术分析
章萍
【摘 要】蒸发器是制冷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换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冷冻机的制冷性能.蒸发器主要分为干式蒸发器和满液式蒸发器2种类型.干式蒸发器具有可靠性高、环保性好和高效节能的特点,本文对干式蒸发器换热管破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改进措施.
【期刊名称】《新技术新工艺》
【年(卷),期】2015(000)005
【总页数】3页(P144-146)
【关键词】干式蒸发器;换热管破裂;原因分析;技术改进
【作 者】章萍
颠簸的航行【作者单位】内螺旋涡流金属分选机南京五洲制冷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1100
破窗锤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tc a310TK172.4
伪装无线摄像头
伯努利方程实验干式蒸发器主要应用在氟利昂制冷系统中,它的外形和结构基本上与满液式蒸发器相同,但是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干式蒸发器的制冷剂液体在传热管内进行沸腾交换,载冷剂是其传热管外侧的被冷却介质[1],冷量损失少,传热管不易出现生冻结铮的现象。干式蒸发器和满液式蒸发器相比,需要的制冷剂充注量较小,仅为其l/3。由于管内的制冷剂进行液——气相变换会产生高速的气液混合流动,自动将润滑油带入压缩机内,所以,干式蒸发器的回油效果较好,而且不需要对回油系统进行单独设计,制冷剂在管内流动,流速较高,充液量少,易返回压缩机。当前,干式蒸发器在冷冻机组中广泛应用,理论研究和设计技术比较完善,可靠性较高。但是为了提高金属材料的节约率[2]、空间或者能源,当前干式蒸发器的工程设计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研发和采用高效蒸发换热管;控制污垢热阻;采用小的管间距等[3]。本文主要对干式蒸发器中的换热管破裂进行研究。
冷冻机制冷的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制冷气体经过压缩机压缩之后进入冷凝器,气体经过冷却水的热交换自行冷却成液体,冷却的液体经贮液器进入过冷器,在管程和壳程两部分
进行自冷却,过冷器中的制冷剂分别进入压缩机(气态制冷剂)和远程蒸发器(液态制冷剂),蒸发器中的液态制冷剂和物料进行热交换,变成气态制冷剂之后回到吸入槽,循环利用,气态制冷剂最终回到压缩机。此外,吸入槽和压缩机的出口之间还有一个热气旁通管,用来防止压缩机喘振,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气体。
干式蒸发器的主要特点是制冷剂在离开换热器时是过热气体,制冷剂安排在换热管内蒸发,进口为气液混合物,出口为过热气体。为了保证换热效果,折流板与圆筒的间隙、换热管与折流板的间隙均应不大于GD151—lN9或TEMA规定的最小间隙。特别是在低温情况下,这些间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低温情况下,载冷剂一般为高黏度流体,流速较低,热阻相对增大,间隙泄漏更加明显,所以在低温情况下对间隙的控制一定要更加严格。换热管与管板一般采用胀接的连接方式,在制冷剂进口,一般设置1套分配器用来平均分配气液混合物,干式蒸发器一般适合在排量<2 000的压缩机中使用,在大型系统中由于制冷剂的分配不均问题,最好不使用该形式的蒸发器。干式蒸发器主要由管板、端盖、管束、筒体及各种附件组成。其中,筒体与管板密封焊,端盖是由封头与接管、容器法兰组焊而成,管板与管束胀接而成。进、出水管口存在于筒体上,筒体和进、出水管组焊。干式蒸发器的简图如图2所示,制冷剂在管程(换热管铜管内)运行,冻水在壳程(换热管铜管外)运
行。
2.1 第1排换热管承受的冲击力最大,磨损最严重
冷却水经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流经干式蒸发器壳程,冷却水先流经小管径,再进入大管径,最后进入小管径。冷却水进入蒸发器壳程时流速较高,然后在蒸发器中呈曲线前进,流速慢慢降低,在出口处流速提高后流出。通过分析该过程可知,如果将冷却水在蒸发器壳程中受到的阻力损失忽略不计,则冷却水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应该具有相同的流速。但是,对于换热管来说,它受到冷却水的冲击力不同。
出口侧,冷却水流经最后一块折流板后,通过整个换热管管束,流速慢慢提高,最后流到出口。在该过程中,多数换热管有效地分解了这个冲击力,并且前排的换热管比后排的换热管承受的冲击力要大,对后排换热管形成了保护屏障。进口侧冷却水的流速较高,因第1排换热管承受的冲击力最大,随着流速的降低,后排的换热管承受的冲击力慢慢变小,第1排换热管承受的冲击力较大,振动较大,振幅增大,直接造成第1排换热管的磨损和破裂。换热管振动示意图如图3所示。
2.2 冷却水进出存在的温差较小,提高了冷却水的流量,增大了对换热管的冲击力
根据热力学公式:
式中,Q是热负荷,单位为kW;V是载冷剂体积流速,单位为m/s ;C是载冷剂比热,单位为kJ /(kg·K);Δt是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单位为K;ρ是载冷剂密度,单位为kg/m3。
由式1可知,如果热负荷不变,由于冷却水比热是一定的,如果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变小,则会增大冷却水的流速,这样就会提高冷却水对换热管的冲击力,增大换热管的振动,加大其与折流板接触的磨损,容易导致换热管破裂。此外,由于折流板上的圆孔是经过冲床加工得到的,所以圆孔的边缘比较锋利,由于和换热管的振动中位线接触,对换热管的磨损较高,最终导致其破裂渗漏。
3.1 选择优质的换热管
根据不同制冷剂选择不同材质的换热管。为了提高换热管的使用寿命,减少其破裂现象的发生,其选择主要遵循如下几方面:1)选择的换热管管壁较厚,提高了其抗磨损能力;2)选择耐冲击、耐腐蚀和耐磨损的材料;3)选择带有外壁轧丝的换热管,这样在使用时先对轧丝外层进行磨损,延长了换热管的使用时间。
3.2 壳程设置导流筒或防冲板
当管程介质从进口管轴向流入时,或者换热管中的介质流速>3 m/s时,应设置防冲板,以使介质能均匀发布流入管束和防止对换热管端的冲蚀。当壳程介质流入时,进口处的换热管易受到介质冲刷,并造成侵蚀及振动,应设置防冲板。当入口处的非腐蚀、非腐蚀性的单相介质密度乘以流速的平方的值ρv2>2 230 kg/(m·s2);其他液体包括沸点以下的液体:ρv2>740 kg/(m·s2);对于有腐蚀或有腐蚀性的气体、蒸汽及汽液混合物,都需采用防冲击措施。
如果壳程进、出口接管距管板较远,流体停滞区过大时,应该设置导流筒,这样可以减少流体停滞区,增加换热管的有效换热长度。如果使用的干式蒸发器内部管束的布置比较满,空间位置不足,则可以设置防冲杆代替防冲板,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进水管第1排换热管受到的冲击力,降低其破裂发生率。此外,对于冷却水流速较高的情况,还可以适当增大冷却水进、出管的口径,减少冲击力,延长换热管的使用寿命。
3.3 改进干式蒸发器的设计
如果干式蒸发器为直换热管和双管板结构,同时内部的温度反复变化,产生的热效应力会比较强大,会对胀接部位产生较大的冲击,最终导致换热管的胀接部位破损,并出现渗漏的情况;因此,可对干式蒸发器的结构进行改进,改成U型换热管和单管板结构,这样能够消除大部分的热效应力,避免换热管出现渗漏的情况。结构改进后,U型换热管束的管口端全部和单管板相连,固定在上面,弯管端要和蒸发器的壳体端板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在任意时刻这二者都不能接触,也就是说弯管端全部为自由端。这样的结构设计,换热管和管板的焊接部位不会再受到热效应力的冲击,可以避免换热管生成裂隙或者裂纹,降低其破损的发生率。
3.4 改进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工艺
由于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方式主要是机械胀接,其方法主要是管口内径插入胀管器,胀管器顺时针旋转,管端部位和管板孔被胀大,管端部位局部产生塑性变形,管板孔产生弹性变形。 胀管器退出之后,管板出现弹性恢复,使管板孔和管外壁的接触部位出现较大的挤压力,使管板和换热管紧密结合,最终达到密封的效果,使其在使用中不会出现泄漏的现象[4]。胀接过程中,胀接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不要出现欠胀和过胀的情况。过胀会使管
壁变得更薄,容易出现裂纹,过胀后不能修复,整根换热管将不能再使用;因此,在胀接过程中,需要对最佳胀度进行不断的计算和反复的工艺模拟试验,根据这些结果计算最佳胀度,本文中确定的最佳胀度为1%~1.9%,这样保证了焊接的质量,同时降低了换热管的破损率。此外,公司还需要引进先进的、专业的数控胀管调节机和胀管器,自动调节扭矩大小,既达到换热管与管板的密封要求,又不会对换热管造成损坏。
3.5 加厚折流板
折流板的最小间距应不小于圆筒直径的1/5,且≥50 mm,最大间距应不大于圆筒的直径。间距根据介质流速的需要可适当缩短。为增加换热管与折流板的接触面积,可以适当增加折流板的厚度。折流板管孔两面都要倒角(2×45°),减小产生刀切的效果,以保证装配穿管时不划伤换热管表面。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23:0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28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热管   蒸发器   干式   制冷剂   管板   流速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