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宁县政府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0-08-30 浏览人数:65
8月27日,中宁县召开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停产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中卫市有关文件,认真分析当前中宁县节能降耗形势,安排部署全县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停产工作,确保全县节能降耗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必须控制在148.1万吨标准煤,才能完成目标任务。1—8月份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达124.8万吨标准煤,占全年控制目标的84.3%。1-8月份,预计全县电石、碳化硅铁合金产量均将突破中卫市下达的限产指标,同时,锦宁公司35万吨铝镁合金等重点建设项目能耗增长压力巨大,只有立即采取停产措施,才能保证今年中宁县节能任务的全面完成。节能形势非常严峻、时间非常紧迫、完成任务非常艰巨。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严格控制能耗过快增长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对铁合金电石企业实施停产的紧急通知》和《中卫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全市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实施停产的紧急通知》精神,坚决完成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
5.2%、工业增加值增长26%的目标,全县纳入停产的高耗能企业包括5家电石生产企业、3家铁合金生产企业、3家碳化硅生产企业、2家金属镁生产企业,共计13家。停产时间自2010年9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 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文惠要求各乡镇、有关部门、企业要充分认识节能形势的严峻性、紧迫性和对重点耗能企业实施停产的必要性,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密切配合,加强沟通,把停产措施执行到底、落实到位。县工业商务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供电局要严防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死灰复燃,加强对新建高耗能项目的节能监管,确保今年新建成的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项目一律不投入生产。县统计局要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工作的指导、统计、分析、预警,确保完成能耗下降5.2%的目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主动帮助企业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稳定职工队伍,确保社会稳定。县监察局负责对落实停产措施的行政监察。各停产企业要识大体、顾大局,本着对员工、企业和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要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好今年后四个月的时间,加强新建项目的力量,组织对工艺设备实施技术改造,开展设备检修维护,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安排好停产期间职工工作、学习、生活,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基本生活,做到停产不停工,停工不停薪,为明年的大发展、快发展蓄积力量。
降弓
副县长张国顺主持会议,并对全县节能降耗工作提出有关要求。
碳铵企业摆脱困境太难
2007/6/21/10:49 来源:中国化工报
慧聪网化工讯:最近,如何解决碳铵企业面临的困境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一些专家就碳铵企业的转产给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提高醇氨比例,甚至只生产甲醇和液氨;二是以甲醇为主氨为副;三是已有甲醇装置的企业,可上马二甲醚、甲胺、醋酸等甲醇下游产品;四是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气回收装置,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
然而,在近日的采访中,大多数碳铵企业的有关人士都告诉记者,现在企业转产什么都很难。
陕西米脂县氮肥厂是一家年产15万吨碳铵的小氮肥企业,厂办白先生告诉记者,地处煤炭腹地的米脂氮肥厂具有明显的原料成本优势,其原料焦煤价格比外地至少便宜200元/吨,企业早有改产甲醇的想法。但一调查才知道,由碳铵改产甲醇,不仅要新上甲醇合成塔,还要上脱碳装置,哪怕是只上马3万~dvd机芯5万吨的小甲醇装置,也要投资1000多万元,要是再对造气炉扩能改造,配套其它装置,所需资金将超过1500万元。对于多年一直保本甚至亏损经营的米脂氮肥厂来讲,别说1500万元,就是150万元也拿不出来,最终只好放弃了碳铵改甲醇的计划。
陕西城化化肥股份有限公司自2005年改制后,通过实施碳铵改尿素工程,上马了1.5塑料袋泳衣万吨/年甲醇装置和10万吨/年型煤生产线,使公司迅速扭亏为盈,2006年实现利润1000万元。但这家凭醇肥联产和碳铵改产脱困的企业,目前要干的不是提高醇氨比例,而是对现有尿素装置进一步扩能改造,目的是减轻液氨的销售压力。
公司生产处赵处长告诉记者,企业之所以不搞甲醇或合成氨扩能改造,一是资金有限,二是为了控制投资风险。以液氨为例,目前全国有400来家小氮肥企业,如果都按专家建议大幅削减碳铵甚至只产甲醇和液氨,以平均5万吨/年液氨规模计算,一年就有2000多万吨的液氨需要销售。在目前铁路运力紧张的情况下,这2000多万吨液氨大多只能靠公路运输,运费昂贵不说,安全就是大问题。更严重的是,液氨最大的消费领域是生产复合肥,但这一领域对液氨的需求是有限的。近两年液氨市场之所以红火,是因为碳铵生产消耗了95%以上的液氨,流向市场的液氨偏少,导致价格上扬。一旦所有企业都停止碳铵生产,市场上液氨供给量必然成倍增加,供大于求和价格大幅下挫将成必然,那时,辛辛苦苦搞技改的碳铵企业,岂不又要受困于液氨?
'全部改产甲醇风险更大。'重庆万利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刘主任认为,企业由生产碳铵改产5万吨/年的小甲醇,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技改项目能否被批准(或核准)。因为按照国家对煤制甲醇和二甲醚的规模要求,5万吨/年小甲醇项目是很难获得批准的;二是即便项目获批并得以实施,以5万吨/年规模,如何能与各地正在建设或已建成投产的几
十万上百万吨甲醇企业相抗衡?况且,后者不仅规模大,技术先进能耗低,而且大多采用以烟煤为原料的清洁煤气化工艺,仅原料吨成本就比以无烟煤为原料的小甲醇低了四五百元。虽然在当前甲醇供不应求、利润丰厚的情况下,小甲醇的成本劣势不明显,但一旦国内规模巨大的甲醇装置全部投产,400多家小氮肥企业碳铵改甲醇的产能全部释放,那么,甲醇供大于求、价格大跌在所难免。届时,小甲醇企业岂不又成了现在的碳铵厂?
'拼接地图食品级二氧化碳的前景也不乐观。'宝鸡虢镇天桥公司的销售人员这样说。天桥公司是宝鸡虢镇氮肥厂去年采用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建设的5000吨/年食品级二氧化碳专营企业。该公司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食品级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费领域是碳酸型饮料,但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碳酸型饮料正受到果蔬饮料、乳制品、纯净水以及其他保健营养饮品的冲击,市场日益萎缩。啤酒近几年产销量虽然出现较快增长,但出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考虑,绝大多数企业都新增了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对二氧化碳的实际需求正在减少。加之煤化工快速发展引发更多企业将副产品二氧化碳打入市场,二氧化碳供大于求状况已经显现。所以,通过回收食品级二氧化碳改变碳铵企业命运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
那么,碳铵企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陕西城化化肥股份有限公司赵处长认为:改变原料
路线是最根本的出路。但怎么改是个学问。把以无烟煤为原料的固定床造气炉改为以烟煤为原料的现代洁净煤气化工艺,动辄上亿元的投入,碳铵企业显然是无力承受的。'要么与原料企业联姻,要么直接被大企业重组收购,或者搞横向联合,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把企业做大做强,是现实而明智的做法。'重庆万利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刘主任这样建议。
透视电石厂扭亏之路
电石厂自2月1日成建制从福建三明化工有限公司归并福建三钢集团公司后,就像涅槃的凤凰获得新生。5月份,电石厂在消化109人的厂退工资,740人的退休补贴以及自我承担期间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员工收入平均增长25%%的情况下,实现盈利46万元,结束长达3年多的亏损。
电石厂曾经有过显赫的辉煌:年产10万吨电石的产能,曾经是亚洲最大规模,至今在国内同行仍可保持前十的位置;2000-2003年,每年盈利上千万元,可算是三明化工有限责
任公司的盈利大户。但2004年之后,由于原燃材料的大幅涨价及内部管理滑坡等问题,每年亏损上千万元,2006年亏损达1600多万元。年初,省国资委做出将电石厂成建制划归三钢的决定,无疑使电石厂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获得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机遇。
大集团运作,三钢成为电石厂的坚强后盾
有道是樱桃好吃树难栽,电石厂的迅速扭亏,绝没有诸如妙手回春、点石成金之类的捷径可走,必须有良方,下猛药,必须经历阵痛,才能获得新生。
三钢的领导层深刻理解省国资委将电石厂成建制归并三钢的良苦用心,不仅三钢要做大,电石厂也要尽快扭亏,电石厂的员工收入也有待提高。欧阳元和董事长等公司领导把激活电石厂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后,迅速而慎重地打出一套组合拳:
减员分流,轻装上阵。电石厂在三化的减员增效改革中,虽然有所瘦身,厂退119人,但仍有储槽1002人在岗,冗员较多,效率低下,年人均工资只有15130元,是三钢人均工资的
一半。为此,集团公司作出减员分流的决策,分流的人员由三钢其它分厂消化,分配到各个岗位,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同岗同酬。抓住机遇,电石厂精心做好减员工作,分流出297人,目前在岗691人。
集团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财务部门在清产核资之前,先提供电石生产所必须的流动资金,使其恢复造血功能;供应公司迅速肩负起原燃材料供应的职责,利用业已形成的遍及全国主要燃料供应基地的网络,大力拓展兰炭供应新业务,及时解决铁路运输难题,确保原燃材料的供应;销售公司大力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培植新的用户,密切跟踪市场价格变化,努力降低库存量,为电石增收增效进行不断探索;质量计量部门从建章立制入手,从严要求,以质取胜,严把质量计量关;企管部门及时推出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对成本的完成、奖金的发放等提出具体要求。
气力提升机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循环经济展示魅力
电石厂与三钢隔墙相邻,其空阔的厂区,正是三钢所缺少的发展空间;三钢连续多年快速发展,具有科学管理的优势。省国资委将电石厂成建制划归三钢,最大的目的也就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让三钢做大,同时激活电石厂。
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这一原则,在电石厂迅速扭亏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电石生产除了使用兰炭主原料外,还可使用部份焦丁,以降低成本。而炼铁厂在焦炭入炉中,会产生大量的焦丁,公司每月供应约1000吨给电石厂;而矿山公司生产的石灰在供应炼钢外,还有富余,每月供应约2500~3000吨给电石厂。电石厂有自己的空分机组,生产医用氧、工业氧、供应三化生产需要的氮气,但成本比三钢生产的氧、氮气高出许多,因此停开电石厂的空分机组也就顺理成章,其原先的业务由三钢制氧车间承担起来。而电石厂原先的除尘灰、兰炭粉、粉煤等下脚料,有的在厂内已堆积如山,现在却可以作价卖给烧结、炼铁,供其循环利用。特别是炼钢成功开发出以电石替代硅铝钡作为炼钢脱氧剂的新工艺,不仅炼钢大幅降低了成本,也为电石厂提升产品附加值闯出新路子。电石厂在三钢大集团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充分展示出新的魅力。
上下同心齐扭亏,“三无”、“三极”管理出效益
电石厂的扭亏虽然具备了比较好的外部条件,但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扭亏的命运真正掌握在电石厂全体员工的手上,他们抓住改变自身命运的机遇,打出一场令人荡气回肠、难以忘怀的扭亏攻坚战。
首先他们以人为本,从转变作风、强化管理入手,迅速导入集团公司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灌输集团公司“无盲点、无缺陷、无过错”和“消耗极限、管理极致、质量极品”的“三无”、“三极”管理理念,振奋员工的精神面貌,树立扭亏自救的精神,改变过去拖沓松散的工作作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工作不力的干部,进行岗位调整,对一线工作出的工段长、班组长委以重任,体现出人尽其才、不拘一格的用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