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爆炸的三要素。
①放出热量②生成气体产物③反应的高速度
2.氧平衡的概念及氧平衡的计算。
氧平衡是指中所含的氧完全用以氧化其所含的可燃元素后,所多余或不足的氧量。
3.爆温、爆热、爆容、爆炸压力的概念及改变爆热的途径。
①爆温:爆炸时放出的热量使爆炸产物定容加热所达到的最高温度称为爆温。
②爆热:在规定条件下,单位质量爆炸时放出的热量称为的爆热。
改变途径:⑴改善的氧平衡。⑵加入高能元素或高能量的可燃剂。
③爆容:又称比容,是单位质量爆炸时生成的气体产物在标准状况(0℃、1个大气压)下所占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是L/㎏。
④爆炸压力:爆炸时生成的热气体所产生的压力称为爆炸压力。
4.凝聚的爆轰反应机理。
自动翻板机①均匀灼烧机理②不均匀灼烧机理③混合反应机理。
5.的物理状态和装药条件对感度的影响。
①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增高,的各种感度都增加,在高温介质中爆破应引起充分重视。
②物理状态与晶体形态的影响:受潮结块时,感度明显下降;冻结时,晶体形态发生变化,感度明显提高(普通型储运温度不低于10℃,难冻型不低于-20℃)③颗粒度:一般情况下,颗粒越小,的爆轰感度越大。
④装药密度的影响:装药密度主要影响起爆感度和火焰感度,通常,随着装药密度的增加,
的起爆感度和火焰感度都下降。粉状的装药密度大于1.2kg/cm³时,容易出现拒爆。
⑤附加物的影响:在中掺入附加物可以显著地影响的机械感度(当附加物硬度较高时如石英砂、碎玻璃可能使的机械感度增高,这类物质叫增感剂。另外一类较软且热容量大的物质,如水、石蜡等,掺入后使感度降低,称为钝感剂)。
6.微生物添加剂影响爆速的因素。
①药柱直径②密度③药柱外壳
7.沟槽效应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
混合细长的连续药柱,在炮眼内,如果药柱与炮眼孔壁间存有间隙,常常会发生爆轰中断或爆轰转变为燃烧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沟槽效应。
原因:①空气冲击波作用机理②等离子体作用机理。P24 消除方法:①采用耦合散装消除径向间隙,从根本上克服沟槽效应。②沿药卷全长布
置。③每装数个药卷后,装一个能填实炮孔的大直径药卷,以阻止空气冲击波或等离子体的超前传播。④给药卷套上硬纸板或其他材料做的隔环。⑤选用不同的包装涂覆物,如柏油沥青、石蜡、蜂蜡等⑥采用临界直径小,对沟槽效应抵抗能力大的。(单质,水化,)
8.聚能效应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概念:一端有空穴的装药爆炸后,爆轰产物向空穴的轴线方向上汇集并产生增强破坏作用的效应称为聚能效应。
影响因素:的密度和爆速、装药尺寸、装药结构、药型罩的尺寸和材料、炸高等。
第二章
网络采集
1.工业(民用)的概念。
工业又称民用,它是以氧化剂和可燃剂为主体,按照氧平衡原理构成的爆炸性混合物。
2.的组成。
①氧化剂(硝酸铵)。②敏化剂(梯恩梯tnt):敏化剂是用来提高混合的起爆或爆破感度的物质。③可燃剂(梯恩梯、木粉;铝粉、碳粉、柴油也可。)④抗水剂(沥青、石蜡、松香)⑤疏松剂(木粉、甘蔗渣粉、棉籽饼粉 等)⑥消焰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
第三章
1.安全电流、发火电流、串联准爆电流。
安全电流:根据电的最大不发火和要求的设计裕度,对其规定的在5min内不发火的恒定直流电流称为安全电流。
发火电流:①最小发火电流:对于某批或某个品种的电,达到0.9999的发火概率所需施加的最小恒定直流电流。②单发发火电流:根据电的最小发火电流和要求的设计裕度,对单发发电规定的在30s内发火的恒定直流电流。国家规定电的单发发火电流不大于0.45A。③百毫秒发火电流:通电时间100ms,电达到0.9999的发火概率所
需施加的最小恒定直流电流。
串联准爆电流:能使规定发数的串联电全部起爆的规定恒定直流电流称为串联准爆电流。
2.电力起爆的特点。
优点:①可以随时用爆破专用仪表检查电爆网路的连接质量。②操作人员可以在远离爆区的安全地带起爆装药。③可以同时起爆大量电。④可以准确的控制装药的起爆时间和延期时间。⑤在具有瓦斯与煤尘爆炸危险的环境中,它是目前唯一能采用的起爆方法。
缺点:①在起爆大量的电时,必须进行电爆网路的设计和计算,需要专用的起爆电源。②在杂散电流、静电、雷电、射频辐射的作用下,存在发生意外早爆事故的隐患。③操作和检查复杂,装包之前须切断一定范围内的电源。
3.起爆法的特点。
优点:①爆破网路设计简单,操作方便。与电力起爆法相比,准备工作量少,不需对爆破
网路进行计算。②不受杂散电流、雷电(除非雷电直接击中)以及其他各种电感应得影响。③起爆准确可靠,能同时起爆多个药包。④不需再药包中连接,因此在装药和处理盲炮时比较安全。
缺点:①成本高,噪声大。②不能用仪器、仪表对爆破网路进行检修,无法对已经填塞的炮眼或导洞中的状态进行准确判断。
第四章
1.芯片制造应力波和爆轰气体压力共同作用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岩石的破坏是应力波和爆轰气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基本观点如下:
爆轰波波阵面的压力和传播速度大大高于爆轰气体产物的压力和传播速度。爆轰波首先作用于药包周围的岩壁上,在岩石中激发形成冲击波并很快衰减为应力波。冲击波在药包附近的岩石中产生“压碎”现象,应力波在压碎区域之外产生径向裂隙。随后,爆轰气体产物继续压缩被冲击波压碎的岩石,爆轰气体“楔入”在应力波作用下产生的裂隙中,使之继续向前延伸和进一步张开。当爆轰气体的压力足够大时,爆轰气体将推动破碎岩块做径向抛
掷运动。
2.岩石波阻抗的概念。
岩石的密度同岩石纵波速度的乘积,称为该岩石的波阻抗。
他的物理意义是:在岩石中引起扰动使质点产生单位振动速度所必须的应力。
3.地质条件对爆破效果的影响和施工方法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①自由面对爆破效果的影响:增加自有面数,可以在明显改善爆破作用效果的同时,显著地降低消耗量。合理利用地形条件或人为地创造自由面,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断层对爆破效果的影响:实践证明,在药包爆破作用范围内的断层或大裂隙能影响爆破漏斗的大小和形状,从而减少或增加爆破方量,使爆破不能达到预定的爆破效果甚至引起爆破安全事故。因此,在布置药包时,应查明爆区断层的性质、产状和分布情况,以便结合工程要求尽可能避免其影响。
③溶洞对爆破效果的影响:在溶洞地区进行大爆破时,地下溶洞对爆破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溶洞能改变最小抵抗线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影响装药的抛掷方向和抛掷方量。爆区内小而分散的溶洞和溶蚀沟缝,能吸收爆炸能量或造成爆破漏气,致使爆破不匀,产生大块,溶洞还可以诱发冲炮、塌方和陷落,严重时会造成爆破安全事故。对于深孔爆破,地下溶洞会使炮孔容药量突然增大,产生异常抛掷和飞石。
施工方法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①装药结构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②堵塞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③起爆点位置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详细内容见P81)
4.牧一征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的概念。
光面爆破是指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用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在主爆区之后起爆,以形成平整的轮廓面的爆破作业。
预裂爆破是指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在主爆区之前起爆,从而在爆区与保留区之间形成预裂缝,以减弱主爆破对保留岩体的破坏并形成平整轮廓面的爆破作业。
5.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的成缝机理。
①爆炸时,炮孔壁受压缩应力波所衍生的切向拉应力作用,在相邻炮孔之间形成应力加强带,产生少数径向裂缝。②不耦合装药、间隔装药等缓冲装药结构使得爆轰气体对孔壁的作用时间延长,在相邻炮孔之间形成由爆轰气体引起的应力加强带。③孔壁存在着钻孔时形成的微裂缝,所以只要孔距合适,裂隙就从孔壁开始沿炮孔连心线向邻孔方向扩展。同时,孔内爆生气体高速楔入,加大了裂隙的扩展速度,最终导致相邻炮孔贯穿成缝。
?爆破漏斗??
第五章
1.简述隧道内炮眼的种类和作用。
①掏槽眼:其作用是先在开挖面上炸出一个槽腔,为后续炮眼的爆破创造新的临空面。②周边眼:其作用是炸出较平整的隧道断面轮廓。按其所在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帮眼、顶眼、底眼。
③辅助眼:其作用是扩大掏槽眼炸出的槽腔,为周边眼爆破创造临空面。
2.炮眼布置的原则。
①先布置掏槽眼,其次是周边眼,最后是辅助眼②周边眼应严格按照设计位置布置③辅助眼的布置主要是解决炮眼间距和最小抵抗线的问题,这可以由施工经验决定。④当炮眼的深度超过2.5m时,靠近周边眼的内圈辅助眼应与周边眼有相同的倾角。⑤层状岩层炮眼方向应尽量垂直于层理面。
3.隧道光面爆破的技术措施。
①采用小直径药卷或专用的低爆速、低密度、低威力。②采用不耦合装药结构。③严格掌握与周边眼相邻的的内圈炮眼的爆破效果。④严格控制装药集中度,必要时可采用间隔装药结构。⑤确保钻孔精度。
第六章
1.画图并说明深孔爆破的台阶要素。
H为台阶高度,W1为前排钻孔地盘抵抗线,h为超深长度,L为钻孔深度,l1为填塞长度,l2为装药长度,α为台阶坡面角,b为排距,c为台阶上部边线至前排孔口的距离,a为钻孔间距。(见P112图)
2.什么是超钻?它在深孔爆破中的作用,超钻的大小
对爆破效果有何影响?
超钻h是指钻孔超出台阶高度的那一段孔深。其作用是克服底盘岩石的夹制作用,使爆破后不留根底。超钻过大将造成钻孔和的浪费,破坏下一个台阶,给下次钻孔造成困难,增大地震波的强度;超钻不足将产生根底或抬高底板标高,而且影响装运工作。
3.挤压爆破和微差爆破的原理是什么?
挤压爆破的作用原理:①利用渣堆阻力延缓岩体运动和内部裂隙张开的时间,从而维持爆
炸气体的静压及其作用时间。但由于堆渣会削弱自由面上反射拉伸波的作用,为补偿起见,需适当增加单位耗药量。②利用运动岩块与渣堆相互碰撞使动能转化为破碎功,进行辅助破碎。
微差爆破(毫秒岩石爆破?)作用原理:①形成新的自由面②应力波的叠加③辅助破碎作用④减震作用。
4.确定深孔台阶爆破的台阶高度必须满足何要求?
①给机械设备(挖掘机、自卸车等)创造高效率的工作条件。②保证辅助工作量最小③达到最好的技术经济指标④满足安全工作的要求。
第七章
1.电子关锁硐室爆破的最小抵抗线原理、药包作用原理和重力作用原理
1 小抵抗线原理:单药包爆破时,土岩向最小抵抗线方向 隆起,形成以最小抵抗线为对称轴的钟形鼓包,然后向四方抛散,爆堆分布对称于最小抵抗线的水平投影,在最小抵抗线方向抛掷最远。这种抛掷、堆积形式与最小抵抗线1的关系称为最小抵抗线原理。
②药包作用原理:两个或多个对称布置的等量药包爆破时,其中间的土岩一般不发生侧向抛掷,而是沿着最小抵抗线的方向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