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弹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弹簧端面毛刺去除
装置。
背景技术:
2.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一般弹簧的加工工序为:先将金属钢丝通过导向装置导出,然后在卷绕装置上卷绕成螺旋状结构,再由裁切装置裁切成设定规格的弹簧粗品,最后弹簧粗品的两个端面经
磨削装置磨平去毛刺,从而得到弹簧成品。现有的磨削装置一般包括旋转大磨盘和设置在旋转大磨盘上的弹簧夹具,为了限制弹簧在磨削过程中的偏转,在弹簧夹具上开设若干特定尺寸的弹簧放置孔,弹簧放置孔的尺寸与待磨削的弹簧相适应,当待磨削的弹簧尺寸发生变化,则必须更换相适应的弹簧夹具,因此兼容性较差。
3.中国专利cn213380714u公开了一种弹簧端面去毛刺装置。本弹簧端面去毛刺装置包括:可做旋转运动的转盘,所述转盘开设有若干上料孔,所述上料孔内可拆卸安装有适于容纳弹簧的弹筒;以及所述弹筒适于调节筒内径,以与弹簧的外径相适应。
4.上述方案虽然使得弹簧夹具可以兼容多种尺寸的弹簧,但是在对弹簧进行去毛刺时,由于上下层磨石不动而是由电机带动转盘上的弹簧转动与上下层磨石发生相对位移,这样就会使得装置在进行磨削的时候,无法对转盘上的弹簧进行装卸,且由于上下层磨石的位置无法发生移动,当弹簧过长时就无法准确的被上下层磨石打磨掉其端面的毛刺,导致产出质量降低,同时工作效率也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弹簧端面毛刺去除装置。利用操控装置将弹簧的标准数值输入,利用定位装置对转动盘进行定位。使得装置在磨削的同时又能对弹簧进行装卸,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将弹簧的标准数值输入,保证了在磨削时,弹簧的误差不会太大,从而提高了弹簧加工的精度。
6.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弹簧端面毛刺去除装置,包括底座、打磨装置和外壳;打磨装置包括转动盘、放置槽、夹取装置、承接板、定位装置、第一旋转
驱动器、升降装置、磨削装置和操控装置;第一旋转驱动器固定设置在底座的上部,第一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竖直向上;转动盘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上;放置槽设置有多个,放置槽围绕转动盘的轴线均匀的贯穿开设在转动盘的上部;夹取装置设置在放置槽的内部,夹取装置用于将放置在放置槽内的弹簧夹紧;承接板设置在转动盘的下方,承接板用于承接弹簧;定位装置设置在转动盘上,定位装置用于定位转动盘的转动位置;外壳固定设置在转动盘一侧的底座上,升降装置设置有两个,两个升降装置分别设置在转动盘上方的外壳和转动盘下方的底座上;磨削装置设置在升降装置的输出端上,升降装置用于带动磨削装置靠近或远离转动盘;操控装置设置在外壳的侧壁上。
8.优选的,定位装置包括放置杆、定位板、定位孔、信号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放置杆固定设置在转动盘远离外壳一侧的底座上;定位板呈环形结构,定位板沿转动盘的轴线固定设置在转动盘的周壁上;定位孔设置有两个,定位孔对称的贯穿设置在定位板上;信号发射器固定设置在定位板上方的放置杆上,信号发射器的输出端竖直向下;信号接收器固定设置在定位板下方的放置杆上,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信号发射器的信号。
9.优选的,升降装置包括直线驱动器和引导组件;直线驱动器设置在转动盘的一侧,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指向转动盘,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磨削装置固定连接;引导组件设置在直线驱动器的一侧,引导组件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磨削装置上。
10.优选的,引导组件包括引导杆和引导板;引导杆沿外壳的高度方向固定设置在磨削装置上;引导板固定设置在外壳的侧壁上,引导杆贯穿的设置在引导板上,引导杆与引导板滑动配合。
11.优选的,磨削装置包括第二旋转驱动器、放置座、转动轮和磨削带;放置座固定设置在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上;转动轮设置有两个,两个转动轮分别沿放置座的长度方向可转动的设置在放置座内;第二旋转驱动器固定设置在放置座的侧壁上,第二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转动轮固定连接;磨削带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转动轮啮合。
12.优选的,操控装置包括触控屏;触控屏固定设置在外壳的侧壁上。
13.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4.本技术通过设置转动盘、放置槽、夹取装置、承接板、定位装置、第一旋转驱动器、升降装置、磨削装置和操控装置,操控装置用于将弹簧的标准数值输入,利用定位装置对转动盘进行定位。使得装置在磨削的同时又能对弹簧进行装卸,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将弹簧的标准数值输入,保证了在磨削时,弹簧的误差不会太大,从而提高了弹簧加工的精度。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16.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立体示意图一;
17.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立体示意图二;
18.图4是本技术的局部立体示意图三;
19.图5是本技术的局部组装立体示意图一;
20.图6是本技术的局部组装立体示意图二。
21.图中标号为:
22.1-底座;
23.2-打磨装置;
24.21-转动盘;
25.22-放置槽;
26.23-夹取装置;
27.24-承接板;
28.25-定位装置;251-放置杆;252-定位板;253-定位孔;254-信号发射器;255-信号接收器;
29.26-第一旋转驱动器;
30.27-升降装置;271-直线驱动器;272-引导杆;273-引导板;
31.28-磨削装置;281-第二旋转驱动器;282-放置座;283-转动轮;284-磨削带;
32.29-触控屏;
33.3-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5.如图1-图6所示:一种弹簧端面毛刺去除装置,包括底座1、打磨装置2和外壳3;打磨装置2包括转动盘21、放置槽22、夹取装置23、承接板24、定位装置25、第一旋转驱动器26、升降装置27、磨削装置28和操控装置;第一旋转驱动器26固定设置在底座1的上部,第一旋转驱动器26的输出端竖直向上;转动盘21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驱动器26的输出端上;放置槽22设置有多个,放置槽22围绕转动盘21的轴线均匀的贯穿开设在转动盘21的上部;夹取装置23设置在放置槽22的内部,夹取装置23用于将放置在放置槽22内的弹簧夹紧;承接板24设置在转动盘21的下方,承接板24用于承接弹簧;定位装置25设置在转动盘21上,定位装置25用于定位转动盘21的转动位置;外壳3固定设置在转动盘21一侧的底座1上,升降装置27设置有两个,两个升降装置27分别设置在转动盘21上方的外壳3和转动盘21下方的底座1上;磨削装置28设置在升降装置27的输出端上,升降装置27用于带动磨削装置28靠近或远离转动盘21;操控装置设置在外壳3的侧壁上。
36.外壳3固定设置在底座1的上部,外壳3靠近转动盘21的一侧开设有开口,转动盘21一半穿过开口位于外壳3的内部。第一旋转驱动器26优选为伺服电机,在使用装置对弹簧上的毛刺进行去除时,首先需要将弹簧放置在转动盘21的放置槽22内,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转动盘21有一半位于外壳3内,所以每次放置弹簧时只能放置满一半的放置槽22。在将弹簧放置在放置槽22内时,位于放置槽22内的夹紧装置处于打开的状态,由于转动盘21的下部设置有承接板24,所有在弹簧放置在放置槽22内时,不会出现弹簧掉落的情况,当所有的弹簧都放置完成后,夹紧装置便会启动,夹紧装置会将位于放置槽22内的弹簧夹紧。随后第一旋转驱动器26启动,第一旋转驱动器26带动设置在其输出端上的转动盘21转动,此时转动盘21带动设置在放置槽22内的弹簧转动,所述转动盘21放置有弹簧的一侧在第一旋转驱动器26的带动下转动进外壳3内后,此时设置在转动盘21上的定位装置25会对转动盘21进行定位,定位装置25通过控制器对第一旋转驱动器26进行控制,当设置未磨削弹簧的转动盘21一侧完全转进外壳3内时,定位装置25便会激活,定位装置25会通过控制器对第一旋转驱动器26进行控制,使得第一旋转驱动器26停止运行,随后设置在外壳3内的两个升降装置27会启动,升降装置27带动设置在其输出端上的磨削装置28向着转动盘21靠近,由于设置在转动盘21上的弹簧的两端都探出转动盘21的两侧端面,所以此时磨削装置28可以对弹簧两端的端面进行打磨,如此便实现了对于弹簧的端面打磨。与此同时,将新的未打磨的弹簧放置在转动盘21远离外壳3一侧的放置槽22内,当磨削装置28对弹簧的端面打磨结束后,升降装置27带动磨削装置28远离转动盘21,第一旋转驱动器26会打磨好的弹簧转出,而未打磨的弹簧会再次进入到外壳3的内部。在使用装置对弹簧进行打磨前需要通过控制装置将被打
磨的弹簧的标准数值输入,如此便升降装置27便可通过所述数值带动磨削装置28移动。使得装置在磨削的同时又能对弹簧进行装卸,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将弹簧的标准数值输入,保证了在磨削时,弹簧的误差不会太大,从而提高了弹簧加工的精度。
37.如图5和图6所示:定位装置25包括放置杆251、定位板252、定位孔253、信号发射器254和信号接收器255;放置杆251固定设置在转动盘21远离外壳3一侧的底座1上;定位板252呈环形结构,定位板252沿转动盘21的轴线固定设置在转动盘21的周壁上;定位孔253设置有两个,定位孔253对称的贯穿设置在定位板252上;信号发射器254固定设置在定位板252上方的放置杆251上,信号发射器254的输出端竖直向下;信号接收器255固定设置在定位板252下方的放置杆251上,信号接收器255用于接收信号发射器254的信号。
38.在进行弹簧装载时,信号发射器254所发射的信号会穿过定位孔253被信号接收器255接收。当第一旋转驱动器26带动转动盘21转动时,设置在转动盘21上的定位板252就会将信号发射器254遮挡住,此时信号发射器254所发射的信号就无法被信号接收器255接收,随着转动盘21的继续转动,定位板252上的定位孔253会再次到达信号发射器254的下方,此时信号发射器254所发送的信号会穿过定位孔253并被信号接收器255接收,信号接收器255会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器,使得控制器控制第一旋转驱动器26停止运行,从而实现了定位功能。
39.如图4所示:升降装置27包括直线驱动器271和引导组件;直线驱动器271设置在转动盘21的一侧,直线驱动器271的输出端指向转动盘21,直线驱动器271的输出端与磨削装置28固定连接;引导组件设置在直线驱动器271的一侧,引导组件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磨削装置28上。
40.直线驱动器271优选为直线气缸,直线驱动器271启动后会带动设置在其输出端上的磨削装置28靠近转动盘21,此时磨削装置28会对转动盘21上的弹簧端面进行打磨,此时引导组件可以放置直线驱动器271的输出轴在带动磨削装置28移动时发生偏转的现象。
41.如图4所示:引导组件包括引导杆272和引导板273;引导杆272沿外壳3的高度方向固定设置在磨削装置28上;引导板273固定设置在外壳3的侧壁上,引导杆272贯穿的设置在引导板273上,引导杆272与引导板273滑动配合。
42.当直线驱动器271带动磨削装置28移动时,引导杆272也会被同步带动,此时引导杆272与引导板273会发生相对滑动,从而保证了引导组件的引导功能。
43.如图4和图5所示:磨削装置28包括第二旋转驱动器281、放置座282、转动轮283和磨削带284;放置座282固定设置在直线驱动器271的输出端上;转动轮283设置有两个,两个转动轮283分别沿放置座282的长度方向可转动的设置在放置座282内;第二旋转驱动器281固定设置在放置座282的侧壁上,第二旋转驱动器281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转动轮283固定连接;磨削带28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转动轮283啮合。
44.第二旋转驱动器281优选为伺服电机,在需要磨削时,第二旋转驱动器281启动并带动设置在其输出端上的转动轮283转动,进而使得与转动轮283啮合的磨削带284被带动转动,磨削带284对弹簧的端面进行打磨。直线驱动器271可带动放置座282沿外壳3的高度方向移动。如此便实现了磨削装置28的磨削功能。
45.如图1所示:操控装置包括触控屏29;触控屏29固定设置在外壳3的侧壁上。
46.通过触控屏29可以将弹簧的标准数值提前输入进处理器中,从而保证磨削装置28
在磨削弹簧端面时不会出现较大误差。
47.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弹簧端面毛刺去除装置,包括底座(1)、打磨装置(2)和外壳(3);其特征在于,打磨装置(2)包括转动盘(21)、放置槽(22)、夹取装置(23)、承接板(24)、定位装置(25)、第一旋转驱动器(26)、升降装置(27)、磨削装置(28)和操控装置;第一旋转驱动器(26)固定设置在底座(1)的上部,第一旋转驱动器(26)的输出端竖直向上;转动盘(21)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驱动器(26)的输出端上;放置槽(22)设置有多个,放置槽(22)围绕转动盘(21)的轴线均匀的贯穿开设在转动盘(21)的上部;夹取装置(23)设置在放置槽(22)的内部,夹取装置(23)用于将放置在放置槽(22)内的弹簧夹紧;承接板(24)设置在转动盘(21)的下方,承接板(24)用于承接弹簧;定位装置(25)设置在转动盘(21)上,定位装置(25)用于定位转动盘(21)的转动位置;外壳(3)固定设置在转动盘(21)一侧的底座(1)上,升降装置(27)设置有两个,两个升降装置(27)分别设置在转动盘(21)上方的外壳(3)和转动盘(21)下方的底座(1)上;磨削装置(28)设置在升降装置(27)的输出端上,升降装置(27)用于带动磨削装置(28)靠近或远离转动盘(21);操控装置设置在外壳(3)的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端面毛刺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位装置(25)包括放置杆(251)、定位板(252)、定位孔(253)、信号发射器(254)和信号接收器(255);放置杆(251)固定设置在转动盘(21)远离外壳(3)一侧的底座(1)上;定位板(252)呈环形结构,定位板(252)沿转动盘(21)的轴线固定设置在转动盘(21)的周壁上;定位孔(253)设置有两个,定位孔(253)对称的贯穿设置在定位板(252)上;信号发射器(254)固定设置在定位板(252)上方的放置杆(251)上,信号发射器(254)的输出端竖直向下;信号接收器(255)固定设置在定位板(252)下方的放置杆(251)上,信号接收器(255)用于接收信号发射器(254)的信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端面毛刺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升降装置(27)包括直线驱动器(271)和引导组件;直线驱动器(271)设置在转动盘(21)的一侧,直线驱动器(271)的输出端指向转动盘(21),直线驱动器(271)的输出端与磨削装置(28)固定连接;引导组件设置在直线驱动器(271)的一侧,引导组件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磨削装置(28)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弹簧端面毛刺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引导组件包括引导杆(272)和引导板(273);引导杆(272)沿外壳(3)的高度方向固定设置在磨削装置(28)上;引导板(273)固定设置在外壳(3)的侧壁上,引导杆(272)贯穿的设置在引导板(273)上,引导杆(272)与引导板(273)滑动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弹簧端面毛刺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磨削装置(28)包括
第二旋转驱动器(281)、放置座(282)、转动轮(283)和磨削带(284);放置座(282)固定设置在直线驱动器(271)的输出端上;转动轮(283)设置有两个,两个转动轮(283)分别沿放置座(282)的长度方向可转动的设置在放置座(282)内;第二旋转驱动器(281)固定设置在放置座(282)的侧壁上,第二旋转驱动器(281)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转动轮(283)固定连接;磨削带(28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转动轮(283)啮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端面毛刺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操控装置包括触控屏(29);触控屏(29)固定设置在外壳(3)的侧壁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弹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弹簧端面毛刺去除装置,包括底座、打磨装置和外壳;第一旋转驱动器固定设置在底座的上部,第一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竖直向上;转动盘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上;放置槽设置有多个,放置槽围绕转动盘的轴线均匀的贯穿开设在转动盘的上部;夹取装置设置在放置槽的内部;承接板设置在转动盘的下方;定位装置设置在转动盘上,定位装置用于定位转动盘的转动位置;外壳固定设置在转动盘一侧的底座上,升降装置设置有两个,两个升降装置分别设置在转动盘上方的外壳和转动盘下方的底座上;磨削装置设置在升降装置的输出端上;操控装置设置在外壳的侧壁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弹簧加工的精度。工的精度。工的精度。
技术研发人员:
李清 张飞 李鑫 董德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梅州广汽汽车弹簧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8
技术公布日:
20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