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电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频转子
感应加热炉。
背景技术:
2.中频感应转子加热炉是把三相工频交流电,整流后变成直流电,再把直流电变为可调节的中频电流,供给由电容和感应线圈里流过的中频交变电流,在感应圈中产生高密度的磁力线,并切割感应圈里盛放的金属材料,在金属材料中产生很大的涡流。这种涡流同样具有中频电流的一些性质,即利用中频感应加热的原理为电磁感应,其热量在
工件内自身产生,进而达到加热工件的目的。
3.传统中频感应转子加热炉炉型是贯通式鼠笼形状的感应器,对于t型的待加热工件而言,工件被机器人下料时放置在输送带的边缘位置,进入炉体的过程中,会与感应器碰撞甚至使工件倒下,待加热的工件不能顺利的进入感应器内,进而不能全部受热,导致配合机器人上下料困难系数较大,降低了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通过传送
装置和感应定位装置将工件进行均匀加热。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用于待加热工件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自热,包括:
7.炉体。
8.传送装置,设置在炉体上,与炉体转动连接,用于将工件输送至炉体内,以加热工件。
9.感应定位装置,呈u型,可拆卸连接在炉体上,位于传送装置的上方,并与传送装置之间存在预设距离,用于产生交变磁场,并限定工件在传送装置上的位置。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传送装置输送待加热的工件至炉体内的过程中,通过u型的感应定位装置限定工件在输送装置上的位置,能够顺利通过感应定位装置产生的交变磁场,进而使工件的整体都能够被加热,降低机器人上下料困难系数,以提高加热效率。
11.进一步优选为,炉体电连接有电控柜,电控柜用于电性控制炉体加热工件。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炉体与电控柜连接,实现给通过电控柜控制炉体接入交变电流,进而使炉体内产生交变磁场,以使工件在经过交变磁场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而自身发热,最终达到加热的目的。
13.进一步优选为,传送装置包括:
14.主转轴,设置在炉体上,与炉体的一端转动连接,用于被驱动后产生转动。
15.主链轮,套设在主转轴上,与主转轴拆卸连接。
16.链条,其一端与主链轮啮合,工件放置在链条上,主链轮用于跟随主转轴转动而转
动,并带动链条转动。
17.从转轴,设置在炉体上,与炉体的另一端固接。
18.从链轮,套设在输送从转轴上,与从转轴转动连接,并与链条的另一端啮合,用于通过链条带动而在从转轴上转动,进而配合链条运输工件。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转轴被驱动后转动,并带动主链轮转动,主链轮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链条向着从转轴方向运动,链条运动带动与之啮合的从链轮相对从转轴转动,放置在链条上的工件随着链条的运动被输送至炉体内,在炉体内部的交变磁场中而自身发热,达到加热的目的。
20.进一步优选为,链条上设置有定位盘,工件放置在定位盘上,工件与定位盘上的凸起套接,定位盘用于配合感应定位装置限定工件的放置位置。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盘使工件可定置放置在链条上,防止工件在链条上移动而影响加热效果。
22.进一步优化为,主转轴拆卸连接有减速机,减速机用于驱动主转轴转动。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速机用于将电机的转速降低后,缓慢带动主转轴转动,通过主转轴的转动带动链条输送工件。
24.进一步优化为,感应定位装置为u型感应器,其一端与炉体的一内壁螺接,另一与炉体的另一内壁螺接,用于在感应磁场中通过其u型状限定工件在传送装置上的位置。
2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代替了传统鼠笼式的感应器,所有工件放置在定位盘上后能够顺利进入感应器产生的交变磁场中,以使所有工件受热。
26.进一步优化为,感应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感应器并排分布在炉体上,并每个感应器的两端分别与交流电源连接,用于产生交变磁场,以使工件在交变磁场中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而自热。
2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保证所有工件在下料时都能够顺利进入感应器产生的交变磁场而自身受热。
28.进一步优化为,还包括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分别与感应定位装置、炉体连接,用于将感应定位装置连接在炉体上。
2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装置将感应定位装置与炉体连接起来,确保感应定位装置能够产生交变磁场。
30.进一步优化为,固定装置包括:
31.固定梁,其一端与炉体的一端固接,另一端与炉体的另一端固接。
32.第一固定件,其上部与感应定位装置的上部螺接,顶部与固定梁螺接,下部与感应定位装置的下部螺接。
33.第二固定件,其顶部与固定梁的中间部位螺接,上部与感应定位装置的上部螺接,下部与感应定位装置的下部螺接,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配合将感应定位装置连接在炉体上。
3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对感应定位装置从两边和中间部位与固定梁进行连接,将感应定位装置安装在炉体的内部。
35.进一步优化为,第一固定件呈倒l型,第二固定件呈i型。
3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l型的第一固定件能够将感应定位装置压紧在固定梁上,通过
i型的第二固定件从感应定位装置的中部位置与固定梁固定,实现将感应定位装置安装在炉体内壁上目的。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本实施例中从链轮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本实施例中链条的结构示意图。
41.图5为本实施例中主链轮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为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3.图7为本实施例中感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44.附图标记:1-基坑;2-基座;3-工作台;4-从链轮;5-从转轴;6-工件;7-电控柜;8-主链轮;9-主转轴;10-减速机;11-感应器;12-链条;13-炉体;14-电机;15-定位盘;16-除尘器;17-固定装置;171-固定梁;172-第一固定件;173-第二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45.传统中频感应转子加热炉炉型是贯通式鼠笼形状的感应器,对于t型的待加热工件而言,工件被机器人下料时放置在输送带的边缘位置,进入炉体的过程中,会与感应器碰撞甚至使工件倒下,待加热的工件不能顺利的进入感应器内,进而不能全部受热,导致配合机器人上下料困难系数较大。
46.基于上述对现有技术的阐述分析,本技术进行以下设计与构想:通过改变感应器的形状而使进入炉体内任何位置的工件均能顺利进入感应器内。
47.针对上述技术设想,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实现的,以下结合附图1-图7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48.一种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用于待加热工件6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自热,如图1所示,包括:
49.炉体13,炉体13的底面上连接有基座2,基座2埋设在基坑1内,炉体13为接入交变电流的中频感应电炉,工件6在炉体13内通过切割交变磁场中的磁感线而自身发热,达到加热工件6的目的。本技术涉及的工件6通常为t型工件6。
50.传送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设置在炉体13上,与炉体13转动连接,用于将工件6输送至炉体13内,以加热工件6。具体是工件6放置在传送装置上,在传送装置转动的过程中被输送至炉体13内。在本实施例中,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式为链式传送。
51.感应定位装置,如图1、图6以及图7所示,呈u型,可拆卸连接在炉体13上,位于传送装置的上方,并与传送装置之间存在预设距离,感应定位装置通过炉体13接入电源后,用于产生交变磁场,并通过u型的结构限定工件6在传送装置上的位置,以使位于传送装置上所有工件6均能进入交变磁场中而自身发热。
52.传送装置输送待加热的工件6至炉体13内的过程中,通过u型的感应定位装置限定工件6在输送装置上的位置,能够顺利通过感应定位装置产生的交变磁场,降低机器人上下料困难系数,进而使工件6的整体都能够被加热,以提高加热效率。
53.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炉体13电连接有电控柜7,电控柜7用于电性控制炉体13加热工件6。将炉体13与电控柜7连接,实现给通过电控柜7控制炉体13接入交变电流,进而使炉体13内产生交变磁场,以使工件6在经过交变磁场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而自身发热,最终达到加热的目的。
54.具体的,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送装置包括:
55.主转轴9,设置在炉体13上,与炉体13的一端转动连接,用于被驱动后产生转动。
56.主链轮8,套设在主转轴9上,与主转轴9拆卸连接。
57.链条12,其一端与主链轮8啮合,工件6放置在链条12上,如图4所示,主链轮8用于跟随主转轴9转动而转动,并带动链条12转动。从转轴,设置在炉体13上,与炉体13的另一端固接。
58.从链轮54,如图1和图3所示,套设在输送从转轴上,与从转轴转动连接,并与链条12的另一端啮合,链条12将主转轴9的动力传递给从链轮54,从链轮54在从转轴上转动,以此实现通过链条12带动而在从转轴上转动,进而配合链条12运输工件6。主转轴9被驱动后转动,并带动主链轮8转动,主链轮8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链条12向着从转轴方向运动,链条12运动带动与之啮合的从链轮54相对从转轴转动,放置在链条12上的工件6随着链条12的运动被输送至炉体13内,在炉体13内部的交变磁场中切割磁力线而自身发热,达到加热的目的。
59.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链条12上设置有定位盘15,如图4所示,工件6放置在定位盘15上,工件6与定位盘15上的凸起套接,定位盘15用于配合感应定位装置限定工件6的放置位置。通过定位盘15使工件6可定置放置在链条12上,防止工件6在链条12上移动而影响加热效果。
6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主转轴9拆卸连接有减速机10,减速机10的一端连接有电机14,另一端与主转轴9转动连接,电机14驱动用于向主转轴9提供动力,减速机10用于将电机14的转速降低后驱动主转轴9转动,缓慢带动主转轴9转动,通过主转轴9的转动带动链条12输送工件6。
61.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感应定位装置为u型感应器11,如图7所示,其一端与炉体13的一内壁螺接,另一与炉体13的另一内壁螺接,用于在感应磁场中通过其u型状限定工件6在传送装置上的位置,具体是位于定位盘15边缘的工件6能进入感应器11中切割磁感线而自身发热,代替了传统鼠笼式的感应器11,所有工件6放置在定位盘15上后能够顺利进入感应器11产生的交变磁场中,以使所有工件6受热。
6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感应器1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如图1、图6以及图7所示,每个感应器11并排分布在炉体13上,并每个感应器11的两端分别与交流电源连接,用于产生交变磁场,以使工件6在交变磁场中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而自热。能够保证所有工件6在下料时都能够顺利进入感应器11产生的交变磁场而自身受热。
63.具体的,本实施例还包括固定装置17,如图6和图7所示,固定装置17位于炉体13内部,固定装置17与炉体13的内壁固接,固定装置17分别与感应定位装置、炉体13连接,用于将感应定位装置连接在炉体13上。通过固定装置17将感应定位装置与炉体13连接起来,确保感应定位装置能够产生交变磁场。
64.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固定装置17包括:
65.固定梁171,其一端与炉体13的一端固接,另一端与炉体13的另一端固接。
66.第一固定件172,其上部与感应定位装置的上部螺接,顶部与固定梁171螺接,下部与感应定位装置的下部螺接。
67.第二固定件173,其顶部与固定梁171的中间部位螺接,上部与感应定位装置的上部螺接,下部与感应定位装置的下部螺接,第一固定件172与第二固定件173配合将感应定位装置连接在炉体13上。通过第一固定件172以及第二固定件173对感应定位装置从两边和中间部位与固定梁171进行连接,将感应定位装置安装在炉体13的内部。
68.具体是第一固定件172的上部与u型感应器11螺接,通过第一固定件172的顶部将u型感应器11压紧在固定梁171上,实现与固定梁171螺接,下部与u型感应器11的下部螺接。
69.第二固定件173,其顶部与固定梁171的中间部位螺接,上部与u型感应器11的上部螺接,下部与u型感应器11的下部螺接,第一固定件172与第二固定件173配合起来一起将u型感应器11连接在炉体13上。通过第一固定件172以及第二固定件173对u型感应器11从两边和中间部位与固定梁171进行连接,将感应定位装置安装在炉体13的内部,以实习工件6在链条12输送下顺利经过u型感应器11。
7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件172呈倒l型,第二固定件173呈i型。l型的第一固定件172能够通过螺栓将感应定位装置压紧在固定梁171上,通过i型的第二固定件173从感应定位装置的中部位置与固定梁171固定,实现将感应定位装置安装在炉体13内壁上目的。
71.在一实施例中,l型的第一固定件172能够通过螺栓将u型感应器11压紧在固定梁171上,通过i型的第二固定件173从u型感应器11的中部位置与固定梁171固定,实现将u型感应器11安装在炉体13内壁上目的。
72.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个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用于待加热工件(6)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自热,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13);传送装置,设置在
所述炉体(13)上,与所述炉体(13)转动连接,用于将所述工件(6)输送至炉体(13)内,以加热所述工件(6);感应定位装置,呈u型,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炉体(13)上,位于所述传送装置的上方,并与所述传送装置之间存在预设距离,用于产生交变磁场,并限定所述工件(6)在所述传送装置上的位置。2.个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13)电连接有电控柜(7),所述电控柜(7)用于电性控制所述炉体(13)接入交流电源。3.个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其特征在于,传送装置包括:主转轴(9),设置在所述炉体(13)上,与所述炉体(13)的一端转动连接,用于被驱动后产生转动;主链轮(8),套设在所述主转轴(9)上,与所述主转轴(9)拆卸连接;链条(12),其一端与所述主链轮(8)啮合,所述工件(6)放置在所述链条(12)上,所述主链轮(8)用于跟随所述主转轴(9)转动而转动,并带动所述链条(12)转动;从转轴(5),设置在所述炉体(13)上,与所述炉体(13)的另一端固接;从链轮(4),套设在所述输送从转轴(5)上,与所述从转轴(5)转动连接,并与所述链条(12)的另一端啮合,用于通过所述链条(12)带动而在所述从转轴(5)上转动,进而配合所述链条(12)运输工件(6)。4.个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条(12)上设置有定位盘(15),所述工件(6)放置在定位盘(15)上,所述工件(6)与定位盘(15)上的凸起套接,所述定位盘(15)用于配合感应定位装置限定工件(6)的放置位置。5.个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转轴(9)拆卸连接有减速机(10),所述减速机(10)用于驱动所述主转轴(9)转动。6.个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定位装置为感应器(11),所述感应器(11)的一端与所述炉体(13)的一端螺接,另一与所述炉体(13)的另一端螺接,用于在感应磁场中通过其u型状限定所述工件(6)在所述传送装置上的位置。7.个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1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感应器(11)并排分布在所述炉体(13)上,并每个所述感应器(11)的两端分别与交流电源连接,用于产生交变磁场,以使所述工件(6)在交变磁场中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而自热。8.个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装置(17),所述固定装置(17)分别与所述感应定位装置、所述炉体(13)连接,用于将所述感应定位装置连接在所述炉体(13)上。9.个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17)包括:固定梁(171),其一端与所述炉体(13)的一端固接,另一端与所述炉体(13)的另一端固接;第一固定件(172),其上部与所述感应定位装置的上部螺接,顶部与所述固定梁(171)
螺接,下部与所述感应定位装置的下部螺接;第二固定件(173),其顶部与所述固定梁(171)的中间部位螺接,上部与所述感应定位装置的上部螺接,下部与所述感应定位装置的下部螺接,所述第一固定件(172)与所述第二固定件(173)配合将所述感应定位装置连接在所述炉体(13)上。10.个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172)呈倒l型,所述第二固定件(173)呈i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电炉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中频转子感应加热炉,用于待加热工件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自热,包括:炉体。传送装置,设置在炉体上,与炉体转动连接,用于将工件输送至炉体内,以加热工件。感应定位装置,呈U型,可拆卸连接在炉体上,位于传送装置的上方,并与传送装置之间存在预设距离,用于产生交变磁场,并限定工件在传送装置上的位置。传送装置输送待加热的工件至炉体内的过程中,通过U型的感应定位装置限定工件在输送装置上的位置,能够顺利通过感应定位装置产生的交变磁场,进而使工件的整体都能够被加热,降低机器人上下料困难系数,以提高加热效率。以提高加热效率。以提高加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
武军锋 赵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西安恒瑞达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08
技术公布日: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