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帐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寒住用帐篷。
背景技术:
2.我国边境驻军在海拔高度5000米沿线和高寒-40℃以下环境的高原高寒冻土地区执勤时需要一种高寒住用帐篷,因高海拔无通路特殊环境,所有作战装备、给养通联设备和帐篷取暖设施全部只能依靠单兵背负运输。然而,战士出勤时的携行装备较多常常需要前后背负,前面有战斗装具后面有携行背囊,单兵负重已近40kg,再加上高原高寒缺氧,负重登山更加困难。因此,帐篷需要分包设计、单包运输,而且帐篷的架设组装需要更加简单便捷。
3.现有的军用帐篷存在组装零部件众多、保暖性差及强风下结构失稳等一系列问题,给使用者造成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寒住用帐篷,以解决现有的军用帐篷存在组装零部件众多、保暖性差及强风下结构失稳等一系列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高寒住用帐篷,包括马鞍式双坡面框架、外篷体及内吊篷,外篷体罩设在马鞍式双坡面框架的外侧,内吊篷固定设于马鞍式双坡面框架的内侧,内吊篷的篷顶与外篷体的篷顶之间具有间隔,马鞍式双坡面框架包括相对设置在其长度方向两端的
山墙榀架、以及设置在两个山墙榀架之间的中间榀架,中间榀架与山墙榀架之间通过多根
檩条连接,檩条的一端与中间榀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对应侧的山墙榀架插接,外篷体与内吊篷的一侧的下部对应开设有暖风孔和导线孔。
7.进一步的,山墙榀架包括两个第一杆件和两个第二杆件,两个第一杆件竖直且相对设置,两个第二杆件位于两个第一杆件之间的顶部,两个第二杆件相互转动连接且构成倒v形结构,第二杆件与第一杆件之间转动连接,第一杆件的底端设有底脚。
8.进一步的,中间榀架包括两个第三杆件和两个第四杆件,两个第三杆件竖直且相对设置,两个第四杆件位于两个第三杆件之间的顶部,两个第四杆件相互转动连接且构成倒v形结构,第四杆件与第三杆件之间转动连接,第三杆件的底端设有底脚。
9.进一步的,外篷体包括外篷顶、以及分别围绕外篷顶周侧立置的外侧墙布和外山墙布,外侧墙布与外篷顶连接且位于外篷顶的两侧,外山墙布与外篷顶连接且位于外篷顶的两端。
10.进一步的,外侧墙布上部设有采光窗,外山墙布上设有通行门,通行门采用尼龙搭扣粘合。
11.进一步的,内吊篷包括内篷顶、以及分别围绕内篷顶周侧立置的内侧墙布和内山墙布,内侧墙布与内篷顶连接且位于内篷顶的两侧,内山墙布与内篷顶连接且位于内篷顶
的两端,内侧墙布上开设与采光窗对应的窗口,内山墙布上开设与通行门对应的门洞。
12.进一步的,内篷顶的顶部设有多个包杆套,包杆套上设有尼龙搭扣,包杆套通过尼龙搭扣的粘合与马鞍式双坡面框架固定连接。
13.进一步的,内吊篷内底部还设有地布,地布与内吊篷之间通过尼龙搭扣粘合连接。
14.进一步的,内吊篷内部还设有棉垫,棉垫放置于地布的上部。
15.进一步的,外篷顶外檐部位设有多个带管三角环,带管三角环栓系固定拉绳。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7.本实用新型的高寒住用帐篷,通过设置的可折叠的中间榀架和山墙榀架,能够使用相对较少的零部件快速搭建及拆卸帐篷框架,便于架设组装及撤收,结构简单,整体架设的帐篷框架结实耐用,而且折叠后的山墙榀架和中间榀架,体积小,便于分包运输,满足部队轻便携行;内吊篷与外篷体之间形成通风间层,具有隔热、保温的效果;暖风孔和导线孔的设置,为用电设备和取暖设施预留洞口,满足执勤通信照明用电和取暖设备供暖。
18.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部分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去掉外篷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马鞍式双坡面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1的a处放大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马鞍式双坡面框架;2、外篷体;21、外篷顶;22、外侧墙布;23、外山墙布;24、窗帘;3、内吊篷;31、内篷顶;32、内侧墙布;33、内山墙布;4、地布;5、棉垫;6、山墙榀架;61、第一杆件;62、第二杆件;63、连接板;7、中间榀架;71、第三杆件;72、第四杆件;8、檩条;9、底脚;10、卡紧装置;11、带管三角环袢;12、带管三角环;13、通行门;14、采光窗;15、拉绳;16、地桩;17、导线孔;18、暖风孔;19、包杆套;20、尼龙搭扣。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6.如图1~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寒住用帐篷,包括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外篷体2及内吊篷3,外篷体2罩设在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的外侧,内吊篷3固定设于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的内侧,内吊篷3的篷顶与外篷体2的篷顶之间具有间隔,内吊篷3与外篷体2之间形成通风间层,具有隔热、保温的效果。
27.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包括相对设置在其长度方向两端的山墙榀架6、以及设置在两个山墙榀架6之间的中间榀架7,中间榀架7位于两个山墙榀架6之间,中间榀架7及山墙榀架
6之间通过多根檩条8连接,檩条8的一端与中间榀架7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对应侧的山墙榀架6插接。
28.山墙榀架6包括两个第一杆件61和两个第二杆件62,两个第一杆件61竖直且相对设置,两个第二杆件62位于两个第一杆件61之间的顶部,两个第二杆件62相互转动连接且构成倒v形结构,第二杆件62与第一杆件61之间转动连接。第一杆件61的底端设有底脚9,以此增加帐篷的稳固性。第一杆件61的顶端与第二杆件62的一端转动连接,两个第二杆件6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杆件61与相邻的第二杆件62之间通过连接板63转动开合,中间两个第二杆件62之间也通过连接板63转动开合,使得山墙榀架6能够折叠,在需要架设帐篷时只需将第一杆件61和第二杆件62向外侧转动使其展开,在需要撤收时只需将第一杆件61和第二杆件62向内侧转动使其折叠,山墙榀架6无需组装、折叠后体积小且便于携带。
29.中间榀架7包括两个第三杆件71和两个第四杆件72,两个第三杆件71竖直且相对设置,两个第四杆件72位于两个第三杆件71之间的顶部,两个第四杆件72相互转动连接且构成倒v形结构,第四杆件72与第三杆件71之间转动连接。第三杆件71的底端设有底脚9,以此增加帐篷的稳固性。第三杆件71的顶端与第四杆件72的一端转动连接,两个第四杆件7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三杆件71与相邻的第四杆件72之间通过连接板63转动开合,中间两个第四杆件72之间也通过连接板63转动开合,使得中间榀架7能够折叠,在需要架设帐篷时只需将第三杆件71和第四杆件72向外侧转动使其展开,在需要撤收时只需将第三杆件71和第四杆件72向内侧转动使其折叠,中间榀架7无需组装、折叠后体积小且便于携带。第三杆件71与第四杆件72的连接处、两个第四杆件72的连接处的前后两侧均设有连接板63,连接板63的外侧面对称设有檩条8,连接板63与对应侧的檩条8的一端转动连接。檩条8的数量为六个,位于山墙榀架6与中间榀架7之间,用于连接山墙榀架6和中间榀架7。当需要架设帐篷时,向外转动檩条8使其展开,在需要撤收时向内转动檩条8使其折叠。檩条8的另一端与对应侧的山墙榀架6上设置的卡紧装置10插接,通过檩条8的设置将山墙榀架6和中间榀架7紧固的连接为一体的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结构简单,结实耐用,组装零部件少便于架设组装且易于撤收。而且,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的顶高设计高度可根据部队需求设置,能满足单点(线)走动或者半直立活动,给使用者带来了便利。
30.外篷体2包括外篷顶21、以及分别围绕外篷顶21周侧立置的外侧墙布22和外山墙布23,外侧墙布22与外篷顶21连接且位于外篷顶21的两侧,外山墙布23与外篷顶21连接且位于外篷顶21的两端。外侧墙布22位于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外山墙布23位于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外侧墙布22上部设有采光窗14,外山墙布23上设有通行门13,能够有效达到通风采光效果。通行门13采用尼龙搭扣20粘合,便于人员出入且保护个人隐私。采光窗14上设有可卷起的窗帘24,便于通风采光。外篷顶21外檐部位设有多个带管三角环袢11和带管三角环12,带管三角环袢11固定在外篷顶21的顶部且与带管三角环12固定连接,带管三角环12栓系固定拉绳15的一端,固定拉绳15的另一端与设置的地桩16固定连接,提高了帐篷的抗风性能。
31.内吊篷3包括内篷顶31、以及分别围绕内篷顶31周侧立置的内侧墙布32和内山墙布33,内侧墙布32与内篷顶31连接且位于内篷顶31的两侧,内山墙布33与内篷顶31连接且位于内篷顶31的两端。内侧墙布32位于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内山墙布33位于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内侧墙布32上开设与采光窗14对应的窗口,窗
口的大小及位置与采光窗14的大小及位置相适应,内山墙布33上开设与通行门13对应的门洞,门洞的大小及位置与通行门13的大小及位置相适应。内篷顶31的顶部设有多个包杆套19及捆带(图中未示出),包杆套19上设有尼龙搭扣20,包杆套19通过尼龙搭扣20的粘合与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固定连接,使内篷顶31牢牢扣合在第二杆件62、第三杆件71及檩条8的外侧,进而使内篷顶31平展。内吊篷3内底部还设有地布4,地布4与内吊篷3之间通过尼龙搭扣20粘合连接,具有防水、防虫进入等功效。内吊篷3内部还设有棉垫5,棉垫5放置于地布4的上部,用于防潮保暖。帐篷的内吊篷3材料选用现有技术中的瞬间升温的高比例新型中空纤维、蓄发热纤维,通过特殊技术处理能形成一个蓄热、发热的空间结构,在使用时具有温升快速、高效储热的作用,达到保暖保温的效果。
32.外篷体2与内吊篷3的一侧的下部对应开设有暖风孔18和导线孔17,本实施例中暖风孔18的数量为两个,暖风孔18和导线孔17的设置,为用电设备和取暖设施预留洞口,便于外接设备的连接,满足执勤通信照明用电和取暖设备供暖。
33.本实用新型的高寒住用帐篷,在高原高寒地区使用时,通过向外侧转动第一杆件61、第二杆件62使山墙榀架6展开,通过向外侧转动第三杆件71、第四杆件72及檩条8使中间榀架7展开,将中间榀架7置于两个山墙榀架6之间,并通过两侧的檩条8使中间榀架7与两侧的山墙榀架6插接固定,能够使用较少的零部件快速搭建成一体的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结构简单、结实耐用且便于架设安装;通过包杆套19将内吊篷3平展的固定在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的内侧;将外篷体2罩设在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的外侧,内吊篷3与外篷体2之间形成通风间层,具有隔热、保温的效果;通过拉绳15将帐篷固定在地面上,提高了帐篷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帐篷需要撤收时,转动檩条8的靠近山墙榀架6的一端,使其与山墙榀架6上设置的卡紧装置10松开,山墙榀架6与中间榀架7分开,通过向内侧转动第一杆件61、第二杆件62使山墙榀架6折叠,通过向内侧转动第三杆件71、第四杆件72及檩条8使中间榀架7折叠,易于撤收,而且折叠后的山墙榀架6和中间榀架7,体积小,便于分包运输,满足部队轻便携行。
34.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寒住用帐篷,其特征在于,包括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外篷体(2)及内吊篷(3),
所述外篷体(2)罩设在所述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的外侧,所述内吊篷(3)固定设于所述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的内侧,所述内吊篷(3)的篷顶与所述外篷体(2)的篷顶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包括相对设置在其长度方向两端的山墙榀架(6)、以及设置在两个所述山墙榀架(6)之间的中间榀架(7),所述中间榀架(7)与所述山墙榀架(6)之间通过多根檩条(8)连接,所述檩条(8)的一端与所述中间榀架(7)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对应侧的所述山墙榀架(6)插接,所述外篷体(2)与所述内吊篷(3)的一侧的下部对应开设有暖风孔(18)和导线孔(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寒住用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山墙榀架(6)包括两个第一杆件(61)和两个第二杆件(62),两个所述第一杆件(61)竖直且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杆件(62)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杆件(61)之间的顶部,两个所述第二杆件(62)相互转动连接且构成倒v形结构,所述第二杆件(62)与所述第一杆件(61)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杆件(61)的底端设有底脚(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寒住用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榀架(7)包括两个第三杆件(71)和两个第四杆件(72),两个所述第三杆件(71)竖直且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四杆件(72)位于两个所述第三杆件(71)之间的顶部,两个所述第四杆件(72)相互转动连接且构成倒v形结构,所述第四杆件(72)与所述第三杆件(71)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杆件(71)的底端设有底脚(9)。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寒住用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篷体(2)包括外篷顶(21)、以及分别围绕所述外篷顶(21)周侧立置的外侧墙布(22)和外山墙布(23),所述外侧墙布(22)与所述外篷顶(21)连接且位于所述外篷顶(21)的两侧,所述外山墙布(23)与所述外篷顶(21)连接且位于所述外篷顶(21)的两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寒住用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墙布(22)上部设有采光窗(14),所述外山墙布(23)上设有通行门(13),所述通行门(13)采用尼龙搭扣(20)粘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寒住用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吊篷(3)包括内篷顶(31)、以及分别围绕所述内篷顶(31)周侧立置的内侧墙布(32)和内山墙布(33),所述内侧墙布(32)与所述内篷顶(31)连接且位于所述内篷顶(31)的两侧,所述内山墙布(33)与所述内篷顶(31)连接且位于所述内篷顶(31)的两端,所述内侧墙布(32)上开设与所述采光窗(14)对应的窗口,所述内山墙布(33)上开设与所述通行门(13)对应的门洞。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寒住用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篷顶(31)的顶部设有多个包杆套(19),所述包杆套(19)上设有尼龙搭扣(20),所述包杆套(19)通过所述尼龙搭扣(20)的粘合与马鞍式双坡面框架(1)固定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寒住用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吊篷(3)内底部还设有地布(4),所述地布(4)与所述内吊篷(3)之间通过所述尼龙搭扣(20)粘合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寒住用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吊篷(3)内部还设有棉垫(5),所述棉垫(5)放置于所述地布(4)的上部。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寒住用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篷顶(21)外檐部位设有多个带管三角环(12),所述带管三角环(12)栓系固定拉绳(1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寒住用帐篷,包括马鞍式双坡面框架、外篷体及内吊篷,外篷体罩设在马鞍式双坡面框架的外侧,内吊篷固定设于马鞍式双坡面框架的内侧,内吊篷的篷顶与外篷体的篷顶之间具有间隔,马鞍式双坡面框架包括相对设置在其长度方向两端的山墙榀架、以及设置在两个山墙榀架之间的中间榀架,中间榀架及山墙榀架之间通过多根檩条连接,檩条的一端与中间榀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对应侧的山墙榀架插接,外篷体与内吊篷的一侧的下部对应开设有暖风孔和导线孔。本实用新型的高寒住用帐篷组装零部件少,保暖通风、结实耐用便于架设组装及撤收,且分包设计、单包运输能够满足部队轻便携行的需求。便携行的需求。便携行的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
陈武 李影利 樊侠 朱长宏 梁翠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秦皇岛市傲森尔装具服装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7
技术公布日: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