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模具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模具。
背景技术:
2.随着导光板(亚克力)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偏爱这种具有极高折射率且不吸光的材料。而且,市场潜力极大,导光板的生产需要越来越大。
3.但是,在相关技术中,参照图1,导光板通常是通过模具制造而成,模具通常内部开设有型腔,型腔的上顶面为发
光面,型腔的腔底面为网点面。其中导光板模具在装拆模时,由于发光面和网点面上的机械锁紧拼块和模仁螺丝,且螺丝的位置靠近于网点面和发光面,从而容易划伤,造成返工的情况。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存在导光板模具在拆模时易于对发光面或网点面造成划伤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在拆模时对发光面或网点面造成磨损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手机胶铁件。
6.一种导光板模具,包括上
模组件和下模组件,
所述上模组件设置于所述下模组件的上方,所述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之间具有用于形成产品的型腔,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件、第一固定件、第一磁吸件和上模仁件,所述上模件、第一磁吸件和上模仁件依次向下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磁吸件和上模件;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件、第二固定件、第二磁吸件和下模仁件,所述下模仁件、第二磁吸件和下模件依次向下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二磁吸件和下模件,所述上模仁件的下底面构成所述型腔的上顶面,所述下模仁件的上顶面构成所述型腔的下底面。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远离于型腔的腔壁设置,而且型腔的上顶面和下底面为网点面和发光面,所以,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难以对网点面或者发光面造成划伤。
8.优选的,所述第一磁吸件靠近所述第二磁吸件的一端的磁极与所述第二磁吸件靠近所述第一磁吸件的一端的磁极相同或相反。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磁场,当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的磁极方向相同时,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会提高上模仁件和下模仁件之间的压紧力,从而在制造模具过程中,可能出现模具料放多了导致型腔变大的情况,而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能够维持型腔空间大小的稳定。当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的磁吸方向相反时,当进行拆模时,能够提高拆模的力,从而实现快速拆模的效果。
10.优选的,所述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磁场方向的控制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件能够控制磁场的方向,从而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选择相应的磁场方向。
12.优选的,所述上模组件的内部开设有注入
通道,所述注入通道的一侧连通于模具外部,所述注入通道的另一侧连通于所述型腔,所述注入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的上方,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水平截面面积沿竖向向下逐渐增大,所述第二通道的最大水平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道的最小水平截面面积。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通道的设置有利于储存料液,由于料液难以快速通过第二通道,因此,第一通道能够储存部分料液,如果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形状相似,那么需要持续加入料液,那么加入料液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温度会与料液发生温度传递,从而加快产品成型时间,即产品成型效果不佳。
14.优选的,所述下模组件的内部开设有顶出通道,所述顶出通道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型腔,所述顶出通道设置有一组或多组,一组或多组所述顶出通道用于设置顶出杆用来顶出导光板。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拆模时,通过顶出杆能够快速顶出产品,而且产品在成型后表面的温度较高,通过顶出杆顶出产品能够减少工人在拆卸产品过程中发生烫伤的情况发生。
16.优选的,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保护件,所述下保护件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下模仁件和第二磁吸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下模仁件的一端凸出于所述安装槽;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的一侧连接于上保护件,所述紧固件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下保护件,所述紧固件用于稳定所述型腔的大小。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料液进入型腔后,可能出现溢料或者产生气泡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型腔的形状不稳定,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不佳。通过设置紧固件可以维持型腔的形状的稳定,进而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
18.优选的,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的周身内表面贴合所述下模仁件的周身外壁的设置,所述密封件的上表面抵压于所述上模仁件的下底面。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密封件使得型腔密封,难以产生溢料的情况发生。
2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1.1. 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远离于型腔的腔壁设置,而且型腔的上顶面和下底面为网点面和发光面,所以,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难以对网点面或者发光面造成划伤。
22.2. 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磁场,当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的磁极方向相同时,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会提高上模仁件和下模仁件之间的压紧力,从而在制造模具过程中,可能出现模具料放多了导致型腔变大的情况,而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能够维持型腔空间大小的稳定。当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的磁吸方向相反时,当进行拆模时,能够提高拆模的力,从而实现快速拆模的效果。
23.3. 由于在料液进入型腔后,可能出现溢料或者产生气泡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型腔的形状不稳定,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不佳。通过设置紧固件可以维持型腔的形状的稳定,进而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24.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剖视结构图。
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结构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上模组件;11、上模件;12、第一固定件;13、第一磁吸件;14、上模仁件;15、第一保护件;151、容置槽;16、第一流道件;161、注入通道;1611、第一通道;1612、第二通道;17、上挤紧件;2、下模组件;21、下模件;22、第二固定件;23、第二磁吸件;24、下模仁件;25、下保护件;251、安装槽;26、顶出通道;27、下挤紧件;3、型腔;4、控制件;5、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2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例公开了一种导光板模具,用于减少在拆模时对发光面或网点面造成磨损的情况。
29.参照图2,一种导光板模具,包括上模组件1、下模组件2和底座,上模组件1设置于下模组件2的上方,下模组件2设置于底座的上方。上模组件1与下模组件2之间具有用于形成产品的型腔3,在本实施例中,型腔3的上顶面为发光面,型腔3的下底面为网点面。而且,上模组件1包括上模件11、第一固定件12、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仁件14,其中, 上模件11、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仁件14依次向下设置,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件11均开设有螺丝孔,第一固定件12通过螺栓孔穿设于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件11,第一固定件12的下表面位于上模仁件14的上方。下模组件2包括下模件21、第二固定件22、第二磁吸件23和下模仁件24,其中,下模件21、第二磁吸件23和下模仁件24依次向上设置,第二磁吸件23和下模件21均开设有螺纹孔,第二固定件22通过螺纹孔穿设于第二磁吸件23和下模件21,且第二固定件22的上顶面设置于下模件21的下方。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螺丝的底面不易于接触发光面或网点面,从而减少在开模过程中,对发光面和网点面的刮伤。而且,第一磁吸件13维持第一固定件12的放置位置,第二磁吸件23维持第二固定件22的放置位置。
30.参照图2,第一磁吸件13和第二磁吸件23的磁极方向相同或者相反,当第一磁吸件13和第二磁吸件23磁极相同时第一磁吸件13和第二磁吸件23会提高上模仁件14和下模仁件24之间的压紧力;当第一磁吸件13和第二磁吸件23的磁极相反时,当进行拆模时,能够提高拆模的力,从而实现快速拆模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控制第一磁吸件13和第二磁吸件23的磁极方向,第一磁吸件13和第二磁吸件23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磁场方向的控制件4。
31.参照图2,为了维持型腔3的形状,上模组件1还包括第一保护件15,其中,第一保护件15设置于上模件11的下方,第一保护件15和上模件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保护件15开设有容置槽151,第一磁吸件13外壁贴合容置槽151的内壁设置,上模仁件14设置于容置槽151内。
32.参照图2,为了维持产品成型的稳定性,上模组件1还包括第一流道件16,其中,第一流道件16穿设于上模件11、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仁件14,具体的,上模件1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安装腔,第一磁吸件13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安装腔,上模仁件14的中部开设有第三安装腔,第一安装腔连通于第二安装腔,第二安装腔连通于第三安装件,第一流道件16贴合第一安装腔、第二安装腔和第三安装腔的腔壁设置,第一流道件16内部开设有用于注入产品原材料的注入通道161。注入通道161包括第一通道1611和第二通道1612,第一通道1611设置于第二通道1612的上方,第一通道1611连通于第二通道1612,第二通道1612的水平截面面积沿竖向向下逐渐增大,第二通道1612的最大水平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通道1611的最小水平
截面面积。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第一通道1611能够容纳原材料溶液,减少原材料溶液在成型过程中与空气接触快速冷却的情况。第二通道1612形成的料柱能够在拆模过程中轻易拆卸,从而保持产品的形状。
33.参照图2,下模组件2包括下保护件25,下保护件25开设有安装槽251,下模仁件24和第二磁吸件23设置于安装槽251内,下模仁件24的一端凸出于安装槽251,上模仁件14的一端凸出于容置槽151,从而使得型腔3被密封,形成稳定性密封结构。
34.参照图2,为了进一步维持型腔3的形状,还包括密封件5,密封件5设置于上保护件和下保护件25的外表面,密封件5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上保护件,密封件5的另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下保护件25。
35.参照图,为了提高拆卸产品的便捷性。在本实施例中,下模组件2的内部开设有顶出通道26,其中,顶出通道26设置有一组或者多组,一组或多组的顶出通道26用于设置顶出杆用来顶出导光板。
36.参照图2,为了进一步维持型腔3的形状,在本实施中,上模仁件14还包括上挤紧件17,其中,上挤紧件17设置于容置槽151内,上挤紧件17的一侧抵压于上模仁件14,上挤紧件17的另一侧抵压于容置槽151的侧壁,上挤紧件17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上保护件。下模仁件24还包括下挤紧件27,其中,下挤紧件27设置于安装槽251内,下挤紧件27的一侧抵压于下模仁件24,下挤紧件27的另一侧抵压于安装槽251的侧壁,下挤紧件27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下保护件25。
37.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一种导光板模具,包括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上模组件1设置于下模组件2的上方,上模组件1与下模组件2之间具有用于形成产品的型腔3,在本实施例中,型腔3的上顶面为发光面,型腔3的下底面为网点面。而且,上模组件1包括上模件11、第一固定件12、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仁件14,其中, 上模件11、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仁件14依次向下设置,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件11均开设有螺丝孔,第一固定件12通过螺栓孔穿设于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件11,第一固定件12的下表面位于上模仁件14的上方。下模组件2包括下模件21、第二固定件22、第二磁吸件23和下模仁件24,其中,下模件21、第二磁吸件23和下模仁件24依次向上设置,第二磁吸件23和下模件21均开设有螺纹孔,第二固定件22通过螺纹孔穿设于第二磁吸件23和下模件21,且第二固定件22的上顶面设置于下模件21的下方。第一固定件12和第二固定件22远离于型腔3的腔壁设置,而且型腔3的上顶面和下底面为网点面和发光面,所以,第一固定件12和第二固定件22难以对网点面或者发光面造成划伤。第一磁吸件13与第二磁吸件23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磁场,当第一磁吸件13和第二磁吸件23的磁极方向相同时,第一磁吸件13和第二磁吸件23会提高上模仁件14和下模仁件24之间的压紧力,从而在制造模具过程中,可能出现模具料放多了导致型腔3变大的情况,而第一磁吸件13和第二磁吸件23能够维持型腔3空间大小的稳定。当第一磁吸件13和第二磁吸件23的磁吸方向相反时,当进行拆模时,能够提高拆模的力,从而实现快速拆模的效果。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导光板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所述上模组件(1)设置于所述下模组件(2)的上方,所述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之间具有用于形成产品的型腔(3),所述上模组件(1)包括上模件(11)、第一固定件(12)、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仁件(14),所述上模件(11)、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仁件(14)依次向下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12)穿设于所述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件(11);所述下模组件(2)包括下模件(21)、第二固定件(22)、第二磁吸件(23)和下模仁件(24),所述下模仁件(24)、第二磁吸件(23)和下模件(21)依次向下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22)穿设于所述第二磁吸件(23)和下模件(21),所述上模仁件(14)的下底面构成所述型腔(3)的上顶面,所述下模仁件(24)的上顶面构成所述型腔(3)的下底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件(13)靠近所述第二磁吸件(23)的一端的磁极与所述第二磁吸件(23)靠近所述第一磁吸件(13)的一端的磁极相同或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光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件(13)和第二磁吸件(23)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磁场方向的控制件(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1)还包括上保护件,所述上保护件开设有容置槽(151),所述第一磁吸件(13)和上模仁件(14)均设置于所述容置槽(151)内,所述上保护件连接于所述上模件(11),所述上模仁件(14)的下表面凸出于所述容置槽(15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1)的内部开设有注入通道(161),所述注入通道(161)的一侧连通于模具外部,所述注入通道(161)的另一侧连通于所述型腔(3),所述注入通道(161)包括第一通道(1611)和第二通道(1612),所述第一通道(1611)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1612)的上方,所述第一通道(1611)连通于所述第二通道(1612),所述第二通道(1612)的水平截面面积沿竖向向下逐渐增大,所述第二通道(1612)的最大水平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道(1611)的最小水平截面面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2)的内部开设有顶出通道(26),所述顶出通道(26)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型腔(3),所述顶出通道(26)设置有一组或多组,一组或多组所述顶出通道(26)用于设置顶出杆用来顶出导光板。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导光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2)包括下保护件(25),所述下保护件(25)开设有安装槽(251),所述下模仁件(24)和第二磁吸件(23)设置于所述安装槽(251)内,所述下模仁件(24)的一端凸出于所述安装槽(251);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的一侧连接于上保护件,所述紧固件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下保护件(25),所述紧固件用于稳定所述型腔(3)的大小。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件(5),所述密封件(5)的周身内表面贴合所述下模仁件(24)的周身外壁的设置,所述密封件(5)的上表面抵压于所述上模仁件(14)的下底面。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模具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模具,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之间具有用于形成产品的型腔,型腔的上顶面为发光面,型腔的下底面为网点面。而且,上模组件包括上模件、第一固定件、第一磁吸件和上模仁件,其中,上模件、第一固定件穿设于第一磁吸件和上模件,第一固定件的下表面位于上模仁件的上方。下模组件包括下模件、第二固定件、第二磁吸件和下模仁件,第二固定件穿设于第二磁吸件和下模件,且第二固定件的上顶面设置于下模件的下方。螺丝的底面不易于接触发光面或网点面,从而减少在开模过程中,对发光面和网点面的刮伤。而且,第一磁吸件维持第一固定件的放置位置,第二磁吸件维持第二固定件的放置位置。的放置位置。的放置位置。
技术研发人员:
黄太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厦门市隆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20
技术公布日:
2022/12/9